浅析g小调第二狂想曲_第1页
浅析g小调第二狂想曲_第2页
浅析g小调第二狂想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g 小调第二狂想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 年 5 月 7 日-1897 年 4 月 3 日)是德国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很多琴曲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中广为流传,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把勃拉姆斯与贝多芬、巴赫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 B” 。勃拉姆斯以其震撼、谨慎、发人深省的作曲风格著称,因而有了音乐史上的“柏拉图”之称。勃拉姆斯的作品鲜明地继承了德奥古典的音乐传统,兼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和古典手法,并广泛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极少采用标题,曲目情绪变化多端,笔法精良,在带有自己观点的同时,时常流露出牧歌的气息。勃拉姆斯前无古人的创作历程与其巧夺天工般的艺术展现

2、,使他在钢琴音乐史上享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被誉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 一、钢琴作品g 小调第二狂想曲的艺术成就 1879 年勃拉姆斯创作出了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No.1),题献给挚友伊丽莎白冯赫尔佐根伯格夫人。钢琴狂想曲(Op.79.No.1)包括两首作品,分别是 0p.79. No.1b 小调第一狂想曲和 0p.79.No.2g 小调第二狂想曲 。 g 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成熟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琴曲中散发着无限的热情与奔放,同时,也体现了勃拉姆斯性格中即温柔又感性的一面,展现出他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世界音乐作曲家将这首琴曲作品誉为“最能酣畅淋漓地展现勃拉姆

3、斯独特的音乐魅力、最具有他原始艺术风格、被弹奏次数最多的世界名曲” 。 二、 g 小调第二狂想曲艺术特征分析 (一)创作思维分析 勃拉姆斯最初踏入乐坛时就对民间音乐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狂热,从他最初改编的德国民间圆舞曲、幻想曲中就可以看出,他会将其一生都投入到德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之中。 g 小调第二狂想曲正是印证了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的挚爱,从琴曲的主题中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其蕴含着浓郁的德国民间歌曲的风情,曲调中饱含质朴、忧郁的民间音乐元素,且具有复调音乐的特点。 g 小调第二狂想曲是一部情感内向与热情洋溢相融合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双重性格的勃拉姆斯:既冲动、敏感,又娇柔、婉约。但是,这种看似相悖的艺

4、术思维却没有将琴曲的主题音律打破,恰恰相反,勃拉姆斯用艺术的理性将其1 独具特色的两面性挥毫得如同翩翩起舞而又不交叉重叠的两条彩带,在琴曲的音符、旋律、激昂的演奏中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思维“同异相溶,和而不同”的独特韵味。因其独特的创作思维以及在曲目中正反情感的鲜明对比,该曲被评论家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 。 (二)音乐风格分析 我们至今很难用一种单一的风格对勃拉姆斯的诸多创作加以描述,他既有平易亲切、幽默轻松的作品,又有严肃、深沉,甚至是令人感到过于沉重的钢琴作品,这一多重风格的艺术创作模式也会在同一作品中体现, g 小调第二狂想

5、曲就能将这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多重的音乐创作风格要从勃拉姆斯的艺术创作渊源说起,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德国古典主义和德国民间音乐元素的熏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对启蒙中的勃拉姆斯影响深刻,经过多年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多元音乐风格。 在g 小调第二狂想曲中,勃拉姆斯融入了可以与奏鸣曲相媲美的音乐元素,没有了即兴随意的特征,在矜持中曲目本体自由奔放。但即使是在狂想曲中,勃拉姆斯也总是能用理性心智的因素来控制感性的情感。在曲目一动一静的创作中,既有民族风格的基调,又有古典、浪漫风格水乳相溶的韵味。 g 小调第二狂想曲富有民族气息,勃拉姆斯在对传统的德国古典主义传承的基础

6、之上,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模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进行独具匠心的排列组合,以全新的音乐创作表达了近似于中国太极理念中的动中有静、刚中带柔、缓慢而不拖沓、以理性抑制放纵而又不失洒脱的创作风格。这种双重创作风格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取其精华,孕育出独特的音乐风格,正是这种结合之后产生的独特艺术,给予了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三)曲式结构分析 g 小调第二狂想曲的曲式结构类似于奏鸣曲,作品拥有十分严谨的结构,展开部中出现多个明显的、不相同的主题,在剧情的展开与再现中也是段落分明,这又给曲目带来了叙事曲的韵味。这一曲式结构的创新不但没有打散其传统古典主义的音乐骨架,反

7、而在其频繁变换的和声与饱满的和弦中融入具有浪漫主义的2 内涵而更加稳固。 这种独特的曲式结构与勃拉姆斯双重性格之下形成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音乐风格相吻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正是他的双重性格造就了狂想曲中多主题、多风格的曲式结构。 g 小调第二狂想曲中把三、六、八度音程作为琴曲中的主音调,就是由于勃拉姆斯的独特性与钢琴艺术的恰当融合,造就了他如同海底珍珠般深邃的音乐底蕴,这能让g 小调第二狂想曲具有交响乐一般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琴曲中还包含了极具百分比的和声元素,细腻流动的丰富和声在琴曲中不失时机地与略带粗犷的复调形式碰撞摩擦,对比鲜明,这种错落有致、高低分明的大量切分音、复式节奏

8、相互转换变化,在无形中映衬出勃拉姆斯超出常人的音乐节奏感。 g 小调第二狂想曲在将多个独立的主题单元分发散开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在琴曲的始终仍有一条主线保持着全曲整体旋律和节奏的统一,这条主线就是依附在曲目中的三连音型。三连音型在整曲中发挥着指引旋律与节奏流向的作用,主部的主题速度表情符号是发人肺腑的、难以抑制的、蓄势待发的旋律。副部中为了叙述主题抒情部分而采用了依据剧情发展的情绪进行适当的“放松、紧张”的旋律节奏进行紧缩控制,这样旋律的进行就会更加流畅、动感。展开部中对层次的对比而将力度突出,曲目的速度开始略微放慢,却没有明显的停顿感。在曲目的结束部中,从第 114 小节开始发生转折,以力度

9、记号“ff”的转变而转入到曲目的结尾,以渐变的方式依次转换到最弱,最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强奏和弦为结束,使得琴曲效果更加饱满、震撼且发人深省。 (四)演奏技法分析 g 小调第二狂想曲全曲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在弹奏中需要刚与柔、力与美的结合与转换。全曲为了将这两种矛盾的音符与旋律全盘托出,对琴曲的声音进行了控制,以达到用清晰、明亮、行云流水的高声部衬托深邃、低沉、富有感情的伴奏旋律与柔和的低声部。从g 小调第二狂想曲的主部、副部、展开部与结束部的韵律结构分析,我们会发现,虽在同一狂想曲内,各部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但部与部的链接又恰倒好处。曲目是从厚实、激情洋溢且发人深省的主体音乐旋律中悄然升起的。曲目主部中为了使演奏的旋律更加流畅自然,在音节间能够实现无缝的轻松转换,保证前后统一连贯,使用双手交叉弹奏法使3 左手跨越两个音节与右手所演奏的前后旋律相连接,右手则能够在左手的依附下持续连动地弹奏出曲目中内部的和声。副部主题峰回路转,由快速刚劲转为轻柔缓慢、优美抒情,与激昂亢奋的主部在音色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g 小调第二狂想曲的思路与布局体现了作曲系的曲式结构,曲目中为铺叙大量的事实而具有很长的展开部。除此之外,这首作品表达较为含蓄,其娇羞欲滴的表达体现于丰富隐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