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全解_第1页
大学节选全解_第2页
大学节选全解_第3页
大学节选全解_第4页
大学节选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

2、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为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大学“ 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3、也是理解大学的关键所在。“ 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并非无据,这可以由郭店竹简及大学的思想得到证明。“八条目”以修身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四项乃是修身的工夫,它与后者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八条目”严格说来应为“四条目”。大学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更为巨大。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字数的长短,甚

4、至也不在于其思想的高深,而在于它是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是否为后人留下阐释、发挥的空间,大学无疑作到这一点,它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正源于此。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

5、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 ,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 ”(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

6、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庙曾子庙曾子墓曾子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此指宗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动,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7、而后能虑虑;虑而后能得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定:目标,志向。虑:思虑。得: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

8、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

9、者厚,未之有也!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切、一律、都是。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

10、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是“内修内修”;后面三纲;后面三纲“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

11、平天下”是是“外治外治”。而其中间的。而其中间的“修修身身”一环,则是连结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年修”和和“外治外治”两方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内修”项目连在一起,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

12、,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其意:使自己意念真诚。毋:不要。恶w恶臭x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好ho好h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o色,美女。谦:通“慊qi” ,满足。慎

13、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闲居:独处。厌然:掩盖、掩藏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著:显露。中:指内心。外:指外表。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

14、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诚意”,通过,通过“慎独慎独”而谈而谈“诚意诚意”,我们读本章,要,我们读本章,要特别注意意“慎独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慎独独”。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是“慎其独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外加于我的清规戒

15、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慎其独”是不是也应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16、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内心。 忿懥zh:愤怒。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

17、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 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 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

18、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哀矜:同情,怜悯。敖惰:简慢,怠慢失礼。硕:大,肥壮。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

19、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 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法国人伏尔泰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

20、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家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 ,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悌t: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慈:指父母爱子女。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偾fn:覆敗,败坏。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

21、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帅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帅:同“率”,率领,统帅。 桀ji:夏代最后一位君主

22、。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诸:“之于”的合音。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喻:使别人明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

23、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治国必先齐其家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

24、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

25、的有益参照。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倍:通“背”,背弃。絜xi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

26、。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此有人:有了道德才会有人(投靠、拥护)。此:乃,才(课本注为“则、就”)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

27、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恕道”一脉一脉相承的。如果说,相承的。如果说,“恕道恕道”重点强调的是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则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

28、的改姓,当政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为天下僇”。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末德本财末”的思想,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

29、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大学的论述可谓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

30、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为例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

31、义,说:“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亲民”写做写做“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

32、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所谓所谓“正心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