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_第1页
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_第2页
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_第3页
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_第4页
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选题第一次校考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月均温地大于两地B7月均温地小于两地C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地D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地2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A吹向B吹向C吹向 D吹向【解析】第1题,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位于大陆内部的地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于沿海地区的两地。第2题,由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海洋上为低压,该季节为冬季,处的气压值高于处,故风由吹向;45N的理想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气候,受西风带控制,故风向由吹向。【答案】1.D2.B读图4、图5,完成1012题。B

2、AD10. 图示信息表明:a.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向 b.图4的比例尺比图5小c.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d.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响11.某游客于当地区时7月1日9时出发,用3小时沿甲岛的环岛公路某一段自驾游,期间太阳光主要从汽车前方照入.该路段及汽车柠驶方向(以下用箭头表示)是a. b. c d. 12. 当图中x、y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时增大时.a.白昼都在变短b.正午物体日影都在变长c.正值春分前后d.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完成68题。BDB6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A6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200 米7下列地点位于处视野范围的是

3、A镇、乙村 B山山顶、镇 C镇、山山顶 D甲村、山山顶8为了将地的铁矿运到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AM线 BN线 CP线 DQ线图3为某日a、b、c、d四条纬线上太阳高度随经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0-11题。10.D 11.B10关于纬线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Aab为北半球,d为南半球Bab之间的纬度差等于bc之间的纬度差Ca昼长最长,bc昼长相等,d昼长最短Dbd两地纬度值相同11太阳高度x与y之间的关系是Ax+y=90 B3x-y=180 C2x-y=90 D4x+y=270图2中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况,读图,回答4-6题。4A 5A 6B 4

4、.A、C的气压值分别是A. 1018、1008 B. 1026、1008 C.1018、1016 D. 1026、10165.此时,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A.A B. B C.C D.甲6.若图中等压面弯曲程度增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1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题。(20分)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

5、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同一水平面上的_大气_热力环流。(6分)(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弯曲。(6分)(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

6、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_。(6分)(4)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2分)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相关知识的判断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冷热不均,因此紧密结合冷、热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答案:(1)画图如下所示大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画图如下所示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17(探究创新题)读华北地区

7、某城市2010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2分)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2分)()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_。(4分)(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和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及等温面示意图。(3分)(5)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5分)(6)“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这种描述

8、表明该地可能出现了_现象,若该种现象出现在城市,则此时图示环流会_。(4分)解析:本题以某城市等温线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其影响。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温度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导致城区降水几率大于郊区。第(4)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等温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相反。高空,城区等压面、等温面都向高空凸出;郊区等压面、等温面都向近地面弯曲。第(5)题,主要考虑当地盛行风向及城郊热方环流。第(6)题,题中描述说明该地出现了逆温现象,会抑制

9、空气对流运动。答案:(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4)略(5)不能。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A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6)逆温消失气温是指距地面1.5米高度上的百叶箱内的温度,地温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两者均用摄氏度表示。读北京市气温和地温状况表,完成1、2题。北京市多年平均气温和地温年内变化表1.从距地面1.5米处到地下10cm处的温度变化状况是( )A.先下降后上升B.先上升后下降C.冬季先下降后上升D.夏季先下降后上升2.据表分析可知( )A.

10、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高于地温B.受地球内能的影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受比热的影响,地温的年内变化比气温小D.受接触面的影响,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地下温度的变化幅度1、2.【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变化状况为冬季先下降后上升,夏季为先上升后下降。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地温的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地面和空气接触,吸热和放热都较快有关。结合我国豫南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完成3、4题。3.有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始终大于山顶 B.太阳辐射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C.太阳辐

11、射强度的垂直变化率最小时,山麓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300W/m2D.太阳辐射强度的垂直变化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4.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月份不是白昼最长的6月,而是白昼略短的8月,其主要原因可能为8月( )A.太阳高度大B.太阳高度小C.晴天多D.阴雨天多3、4.【解析】3选B,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在48月高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的垂直变化率最小时,山麓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 700W/m2。第4题,我国豫南大别山6月白昼长,太阳高度大,但是晴天少,因而太阳辐射强度小于晴天多的8月。2011年7月7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正式获批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

12、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结合该日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1.该日舟山群岛新区的风向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该日舟山群岛新区的天气特征为( )A.寒冷干燥B.温和少雨C.高温多雨D.晴热少雨1、2.【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变化状况为冬季先下降后上升,夏季为先上升后下降。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地温的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地面和空气接触,吸热和放热都较快有关。2011年6月5日为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为此世界各地纷纷举行活动。结合下图完成问题。(1)该日图中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为( )A.新加坡B.北京C.纽约(41N)D

13、.巴西利亚(2)按照线速度的大小对图中四城市进行排列。(3)图中四城市同时处于6月5日(区时)的时间大约为_小时。(4)当北京与新加坡同时迎来日出时,为北半球的_季;同时迎来日落时,为北半球的_季。5.【解析】第(1)题,6月5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巴西利亚距太阳直射点的距离最远,因而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第(2)题,所处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第(3)题,图中纽约最靠西,北京最靠东,两者相差13个小时;当纽约为0点时,北京为13点,当纽约为11点时,北京为24点(次日0点),因而它们处于同一日期的时间为11小时。第(4)题,当北京与新加坡同时迎来日出时,越向北日出越晚,白昼越短,为北半球的

14、冬季;当北京与新加坡同时迎来日落时,为北半球的夏季。答案:(1)D(2)新加坡、巴西利亚、北京、纽约。(3)11 (4)冬 夏下面两图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回答8、9题。8A地当天昼长为( )A10小时B12小时C14小时D8小时9图示季节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意大利处于多雨季节B我国长江流域多寒潮季节C澳大利亚小麦收获季节D我国南方山区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季节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无关的一组是( )A.B.C.D.11.季风盛行时( )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C.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D

15、.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30分)(1)将图甲中的光照图转绘到图乙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2)该日,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N河正处于丰水期B.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C.Y河流域植被枯黄D.该日M处的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3)Y与M两处气候类型相同,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图丙中能正确表示图乙中a洋流流经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状况的是_图。(5)简述Y河流域典型植被的全球环境效益。8、9【解析】8选C,9选D。第8题,左图中显示70S以南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夏季,此时135W为12时,由此可计算出120E为5时,因而A点5时日出,昼长为14小时。第9题

16、,意大利处于多雨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多寒潮季节、澳大利亚小麦收获季节都为北半球冬季,只有我国南方山区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季节处于北半球夏季。10、11.【解析】10选B,11选A。第10题,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季风和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第11题,季风盛行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12.【解析】第(1)题,从图甲的光照图中可以判断出南极圈内为极夜,60W的地方时为6时,由此可推断出30E的时间为12时。根据上述信息可画出图。第(2)题,该日为北半

17、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的日出方向都为东北方。第(3)题,Y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关;M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信风、地形和洋流有关。第(4)题,a洋流为南半球由北向南流动的暖流,A图符合要求。第(5)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答案:(1)(见下图)(2)D(3)Y与M两处的气候类型均为热带雨林气候;Y处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M处位于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4)A(5)维持全球碳氧平衡(调节气候;缓解荒漠化);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4.(2011淄博模拟)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废水,不加处理,任意

18、排放,常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从而破坏了水体环境。下图是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实测结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河流流量与河水污染程度有何关系。(2)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该地的水污染?5.(2011福州模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下图为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6.(2011烟台模拟)读我国部分湿地类型面积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19752007年我国上述湿地面积和湿地总面积的变化特点。(2)我国青藏高原新增湿地1.3万多平方千米,分析其可能的自然原因。4.【解析】受该地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河流年径流量较小,水体的污染净化能力较小,且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图中显示,枯水期污染严重,洪水期污染较轻,针对这种特点,对该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应首先考虑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