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 信息资 源、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 型的教 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在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所面临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 术 与学科教学或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 U 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 学 生主动学习, 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 LI 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

2、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 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获取、 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 高质量地实 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 LI 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开展的人才。这 是信息技术与 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效劳于学科教学, 有 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在学科 教学 中的简单应用,它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 工具和 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作用,如在探究学

3、习中展示问题情景 , 提供探究 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 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 . 交流和发布信息 的工具,等等。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探究工具,获 取信息资源、处理 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 用,使原本难以实现 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目前,我县在信息技术 与学科整合也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及感受如下: 第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生机盎然。以前,说起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上课,给人们的感觉那只是公开课或者什么大 型 的汇报课才有的事,而现在我县的局部中小学,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各学科整合

4、进行教学已经不在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课程需要,很多教师都可以用计算 机多媒 体课件来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是以实体计 ?算机 为表达的, 列外可能辅助以录像、幻灯、实物展示台等。这种教学模式优于传统 教学模式之处 在于计算机代替了粉笔、黑板,实现了他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但是我们也应该 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各 学科根据自己的特 点适当的使用,毕竟,过犹不及。所以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 的应用便成了充分利 用现有的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 合。例如:在生物课中, 我们可以用动画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演示得淋漓尽致 ; 在化

5、学课中可以将物质分子 的构成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在物理课中可以将波的 形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逼真 地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儿何课中我们还可以利 用儿何画板软件为学生分析各种 图形。其它诸如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等科 LI 都可以从信息技术中获得对本学 科教学强力支持的热点。因此,有的老师说对 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有想不 到,没有做不到的。笫二,充分利用本校建成的校园网,强化学科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反应。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与学生的互动,即及时获得学生的 反 馈信息从而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计算机老师讲解电子邮件 的使 用,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求

6、每个学生给教师发一封电子邮件, 学生能 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自然十分高涨,纷纷利用局域网模拟信箱或者免费电 子信箱给 教师发了一封封图文并茂的邮件,有的学生还发来邮件询问一些课外知 识。在学生 机房里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各学科教师也可以在机房授课,利用网络 询问问题,学 生通过网络答复。例如,老师事先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课程学习网 站发布到局域 网或者因特网上,然后学生带到机房授课,新课开始,老师布置 学习任务,学生访问“课程学习网站 , 自学本节课,然后山教师提问,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为了加强稳固一节课的内容,学生登陆给课程网站的论坛, 和同学和老师直接对话讨 论。这种学生和教师交流反应的方式

7、一方面激发学生自 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 给予了学生和教师一个相互探讨的空间,所收到的效 果十分显著。此外教师还可以 通过因特网将校园网中建成的虚拟聊天室或论坛挂 到学校的主页上,这样学生在家 也可以和各学科教师直接对话,直接交流,在这 种交流反应中,虽然对学生的评价 方式没有什么改变,虽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 没有什么转变,但是,教师对交流的 组织和管理以及所激起的学生的浓卑的学习 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具有 不可佔量的优越性的,当然它需要足够的 硬件条件,那就是局域网络和因特网络的 畅通以及对学生操作计算机根本技能的 充分培养。第三,将强大的因特网的网络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这一方面

8、表现在教师身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身上。教师不必象以前那样 整 日埋头于书本,钻硏那古老的教学方式,而是充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 用强 大的因特网络资源,吸收、消化,组装、利用,这正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 合的一 个重要的方面。现在随着宽带网的逐步普及 ( 如我县绝大局部村级小学以 上的学校实 现了互联网接入 ) ,各学科教师可以运用强大网络资源对本学科的教 学资源进行优化 组合,为自身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崭新的面貌。比方:高中英语 教师在讲授? The Olympic Games (SEFC Book 1A Unit 10 Lesson38) ?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给学生播放相 关的内容,学生

9、通过录像了解奥运会的历史、开展、过去 与现状,并能用英语来描 述对 2021 年北京奥运会的回忆以及对 2021 年伦敦奥运 会的展望。在授课过程中教 师还利用网络教室的抢答功能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课 文,进行知识抢答,从而活泼 了课堂,也因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的容量大 大增加。教师素质是实现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 的教育理念,要有在教育实践中勇 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广博的教育视 野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自如地实 现本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教师 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学习新理论,新方 法,充实专业知识,这本身就是学科整合 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可以看到,近

10、一两年 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行购置计算札 申请宽带接入互联网,如饥似渴地学习计算机 操作技术,其 U 的可见一斑。现在的学生身处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开展的时代,“计算机要从娃娃学起 , 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 U 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 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 持终身 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 根底比 如, 我县平福乡中心小学黄小露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 林山水?一课 时,带着学生们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授课。她在引入课文之后 , 便引导学生在网 络上搜索桂林山水的图片,

11、然后让学生展示搜索到的图片,与课 文相结合,辅以教 师课前制作好的课件视频,与学生一起品味了桂林山的奇、秀、 险;漓江水的水静、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 相关知识;学习比拟,概括 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 师不仅仅将教学的信息传达给了 的教学方式表达了我们所追求的信清、绿等特点,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祖国锦绣 悄趣。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网络搜索关键词查询 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 想象、理解、表达能力。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 学生,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这样 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一种好的策略 模式。U 标。 立研究 在教师的 样的学习方 强烈欲

12、望。学生许许多多的疑 多课程之外的知识, 学习高中生物课中的?遗 学生,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 在因特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 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成果 面可以掌握到课程中相应的知识, 各种相应的讣算机软件,因此,对学 的。引导进行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深层次的 研究性学习,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有条件的学校成 性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学生 抬导下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探究学习。这 式防止了 “填鸭式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掌握新知识的 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要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点,也会

13、产 问,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从中获得许 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例如,在学生 传的根本规律?一节时,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结果讲解给 课题进行研究,当然,是利用网络的强大资源。学生 图片然后再将这些素材组织起来,制作成网页提交 进行点评讲解。从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方 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接触到许多相关的内容以及 生的知识的丰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第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整合 联系的不 量的教学资 学资源的收集既然有宽带有因 须经过一个筛选分 存下来了,那么日后 如果多数的多媒体素材 是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 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就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立既然

14、落不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兴趣、积 中小学 H 前来说还十分薄弱,包括 未意识到。这不能不让我们感觉到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并不是有计算机和一些制作课件的软件就可以称之为 ?所谓“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根本含义是将有 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整合也意味着需要大 源作为支持,试想匮乏的教学资源会整合出什么样的效果?因此, 与整理是整合的过程中不可防止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有人说, 特网,乂何必费这样的功夫?其实不然,在因特网上搜索我们必 析,分类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这经过筛选分析,分类的结果保 我们就可以省去这局部的时间快速的组织起所需要的素材。 或课件都要教师

15、自己去开发,不但耗时而且消耗精力。但 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 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教师运用 极性都受到严重的打击。关于这一点,我县的各 主管教育教学的领导以至相当大局部的教师并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任重道远。U 前,我县所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的方式方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 所 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归结为以下儿点: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不少中小学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相对于本县 其 他学校来说处于领先水平。但有很多学校,包括一些示范性学校在内,不是把 这些 设备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展品

16、,或是一般的办公用 品,娱 乐用品。有的学校电脑教室除了拿来上电脑课用之外,另外的 L1 的是创收 学生在 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收取一定的费用, H 前已被禁止。究其原因是教育 思想和教育 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应有的效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要地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具 体 说要做到三个改变:必须改变旧的学科观念,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开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口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

17、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其次是硬件的落后和不配套。许多学校 LI 前尚缺少功能齐备的多媒体教室或者是电脑设备的老旧损坏严重此问题将随着我县“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实施 得到 根本性的改变;高速宽带的普及尚需时日;教师办公室计算机还不能到达一室一台等等。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纸上谈兵 o H 前,根底教育的经费十分 有限,硬 件建设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 ?学校自筹资金购置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 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 2?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 硬

18、件建设。单靠这类学校自己的那点可怜的经费去搞硕件建设,就 是再等到三五年 也不一定办成事。首先是教育局、学校领导四处奔跑,求助社会 上一切可以资助的 单位或团体;其次是和有实力、有较长远眼光的电脑公司谈判 协商:学校和电脑公 司长期合作,一次购置三五年内分批付款还清,电脑公司让 利,学校计算机的配件 在三五年内都必须在该电脑公司购置,采用了 “双赢的方针。硕件建设要量力而 行,力求实用、可行即可;思想观念要全新,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水平更要上一台阶; 资源库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符合“三性,不 能有半点马虎。另外还需要政府 做适当的投入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第三、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是“整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 育 技术的能力,“整合只能是一个口号。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 U 前,我县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上做得比拟好的学校大多采用“请 进来 交流,大力培养本校教师,双管齐下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在实处。在教 师培训 上,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乂要注重对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观 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要有全新的教育观,乂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