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_第1页
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_第2页
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_第3页
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_第4页
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学习目标:从基础理论角度掌握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机理及政策。学习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了解社会总供求实现均衡的条件,掌握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利用网络教程所提供的图片资料、背景资料、概念库和动画等资料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认真回答思考及测试题。学习时限:6课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总量失衡的原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第1节 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一、社会总产出 1、社会总产出的涵义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2、,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体系(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一般来说就是社会总产出的价值,由三大要素c、v 和m构成。其中c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手段的折旧价值,用c1表示;二是劳动对象的耗费价值,用c2表示。借用马克思有关方法,可以把社会总产值用公式表示为:c1+c2+v+m。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社会总产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

3、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国民收入和国内净产值不同,它不按国土原则计算,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但一般相

4、差不大。其公式为: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津贴=国民净收入-间接税+津贴。2、社会总产出结构 (1)两大部类结构。它是指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它是指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我国在1978年以前,长期采用的是这种划分方法。 (3)三次产业结构。它是指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顺

5、序,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结构。我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考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和统计基础,于2003年5月公布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产业部门进行了重新分类,废止了1985年制定的划分规定。三次产业的新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

6、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二、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 1、社会总供给的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2、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产出区别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一国的生产是一国的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

7、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差额。 3、广义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社会总供给根据不同分析的需要,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社会总供给:广义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它反映一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既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包括中间产品的供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社会总供给除取决于总产出的价值外,还应加上进口值减去出口值 (下同);狭义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来代表。它

8、反映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4、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价格的变动。第四,产业结构。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第2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一、社会总需求的内涵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对应,社会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二是国外需求。 社会总需求分为广义社会总需求和狭义社会总需求。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是狭义的社会

9、总需求。它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最终产品 (包括服务)的需求。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必然间接地引起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包括对中间产品需求在内的社会总需求,即广义的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品)的需求。 除国内需求外,社会总需求还包括国外需求。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二、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货币资金支出形成的。(货币资金来源分三部分)1、再生产过程之内的资金投资资金投资资金=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由税金和上缴利润转化的国家投资资金+由企业留存利润

10、转化的企业投资资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投资资金+由居民个人收入转化的投资资金 消费资金消费资金=个人消费资金+公共消费资金=(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民的其他收入)十(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 2、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资金。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用赤字性拨款进行国家投资或用做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银行在集中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和城乡居民储蓄之外扩张信用,贷款给企业进行投资。这两种资金来源于再生产过程形成的资金之外,是用增发超过正常增长需求的货币来提供的。因而,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企业生产潜力较大的条件下,这种资金的注入可以带

11、来经济总量的扩大;但在生产要素供应紧张或企业生产潜力很小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注入就可能引起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失调,产生不利的后果。三、社会总需求结构 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分解为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1、投资结构及其决定因素投资结构是指在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一般来说,投资结构由下列因素决定: 第一,产业结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会有一些部门发展得快些,另一些部门发展得慢些,而且根据社会生产前后衔接的顺序,客观上也要求

12、一些部门优先发展或“超前”发展,如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等。这样,就要求在不同时期确定一定的投资重点,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用合理的投资分配结构塑造合理的产业结构。 第二,科学教育水平。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这一方面要求真正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增加在科学、教育上的投资;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同时,大力扶植高新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 第三,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要求投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

13、做到投资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由于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受到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诸种因素的制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为了做到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并取得较高的效益,逐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必须合理安排投资的地区结构,确定各地区不同的投资重点和恰当的投资比例,以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四,投资体制,也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2、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由于消费需求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与之相联系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动。一定时期的消费

14、结构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第二,居民收入结构。第三,价格因素。第四,商品因素。第五,消费者个人因素。第六,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第七,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教育水准、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等)、消费传统和外部消费文化等。第八,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四、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1、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有: 第一,gdp的数量及其增长率。第二,消费率与投资率。第三,物力和人力。第四,投资效益的高低。第五,经济体制。此外,物价水平、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等,也是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有:第一,gdp的数量及其增长率。

15、第二,消费率与投资率。第三,居民收入水平。第四,利率水平。第五,物价水平及其预期。第3节 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和平衡条件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1、非均衡的表现总量失衡有两种类型: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二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结构失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各部门的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二是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三是有些部门供过于求、有些部门供小于求、有些部门供求平衡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2、非均衡的成因第一,可能性商品经济的矛盾性。第二,现实性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二、实现社会总供给

16、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 (总供给如何等于总需求)首先,假定全社会只有企业和居民两个经济主体(不包括政府和银行),国民生产总值就是这两个主体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社会的总供给,包括社会消费供给和社会储蓄投资供给。若用ys代表社会总供给,c代表社会消费供给,s代表社会储蓄投资供给,则:ys=c+s. (1) 社会总需求包括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若用yd代表社会总需求,i代表社会投资需求,c代表社会消费需求,则:yd=i+c. (2) 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就必须使ys=yd,即c+s=i+c,由(1)、(2)得出:s=i在上述理论假设中,社会总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相等。社会总供

17、给中只包括消费供给和储蓄投资供给,总需求中只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储蓄投资供给等于投资需求,因为社会消费供给等于社会消费需求。所以,储蓄投资供给等于投资需求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这个平衡条件要求国内必须有能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的健全机制,投资和消费必须有物质保障。这种最一般的平衡条件,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它的出现是极少见的。因为现实经济生活比这种理论抽象要丰富、复杂得多。比如消费储蓄转化为投资,有没有相应的投资物质条件,社会消费供给会不会出现过剩等。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总供给完全等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一般情况下,只要供求差率(社会总供给)保持在5左右,应当看作为社会

18、总供求基本平衡。其次,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体扩展到政府,由两个主体变成三个主体,政府的财政收支就是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的财政收入包括企业上缴的利润和事业费收入、税收收入、统一集中使用的折旧基金、政府借的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用gi代表政府的财政收入,则gi=gil+gi2+gi3gin。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国家物资储备、文教科研卫生事业费开支、行政办公费用、国防费用开支和其他支出。若用代gp表政府的财政支出,则gp=gpl+gp2+gp3gpn。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以表示为:s+c+gi=c+i+gp这就是说,如果s=i,则g

19、i=gp,即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基本条件。如果si,就是说,s+gigp+i,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用gi与gp的差额来加以弥补,即国家政府通过扩张或紧缩财政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再次,将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考虑进来。银行作为信贷中心,其资金的来源无非是吸收居民、企业存款和财政余额存款,而银行的贷款对象也是居民、企业和政府,所以银行的供求行为已经包含在前面的供求平衡公式中了。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不经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即进行所谓的“体外循环”,而且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又有较大的影响,这就必须加以分析,把上述平衡的公式修

20、改为:(c+s)+sq=(c+i)+st在平衡公式中,sq代表信贷存款,st代表信贷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把上述平衡式移项整理,就得出:(c+s)=(c+i)+(st-sq)公式中的(st-sq)表示在银行参与下新形成的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上述平衡公式的含义是,原有的社会总供给等于原有的社会总需求加上经过信贷收支相抵后新形成的社会需求。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若是正值,说明原来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需要通过信贷扩张手段,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若是负值,说明原来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需要通过信贷收缩手段,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从这里可以看出,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

21、要手段之一。复次,在分析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般条件时,我们把政府、银行的经济行为都抽去了,现在把政府、银行的活动一同加进来进行分析,则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条件公式是:c+s+gi+sq=c+i+gp+st将上述公式移项整理后可得出:(c+i)-(c+s)+(gp-gi)+(st-sq)=0这个公式表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既可以通过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来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来调节。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的平衡条件都是研究总量平衡的,不管用哪一种手段,都必须以实物总量供求比例合理和结构合理为前提。如果物品的总量和结构不能与价值总量平衡相一致,仅仅求得价值量的供求总平衡

22、,仍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最后,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在封闭条件下,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对加入国际进出口贸易同样是实用的。如果国际间的经济往来长时期存在着较大数量的顺差和逆差,也会影响到国内总供求的平衡关系。我们以x代表出口量,以im代表进口量,则社会总供求平衡条件的公式为:c+s+gi+sq+im=c+i+gp+st+x将公式移项整理可得出:x-im=(c+s+gi+sq)-(c+i+gp+st)这个平衡式的含义是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 再看资本的流人和流出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若以ki代表资本流入,kx代表资本流出。则社会总供求平衡条件的公式

23、是:c+s+gi+sq+im+kx=c+i+gp+st+x+ki将该公式移项整理后得出:(x-im)+(ki-kx)=(c+s+gi+sq)-(c+i+gp+st)这个等式的含义是国际收支的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在这个等式中可能出现:x-im=0ki-kx=0(x-im)+(ki-kx)=(x+ki)-(im+kx)=0这个平衡关系的含义是,进出口贸易平衡,资本流出流入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内总供求也平衡。如果在较长时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的总供求平衡也会受到破坏。当然,也不排除出现: (x-im)+(ki-kx)0(x-im)+(ki-kx)0如果国际收支是顺差,国内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24、,用国际顺差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如果是逆差,国内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用国际逆差来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这种情况短时期内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但长期靠国际收支的差额来调节国内的社会总供求是靠不住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社会总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因此。扩大进出口贸易和经济交流,必须坚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则,通过进出口来调节国内总供求平衡的结构。 以上各种供求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确定一个理想的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第4节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监管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政府经济职能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

25、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一,弥补“市场缺陷”。第二,维护市场秩序。第三,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第四,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2、政府经济职能第一,建立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框架。第二,提供公共产品。第三,稳定经济。第四,维护竞争,反对垄断。第五,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教育。第六,提供社会保障。二、宏观调控目标 最终目标或基本目标: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最终目标的具体表现: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三、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1、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计划手段。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西方发达资本主

26、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都有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计划管理,有的国家政府还专设有计划部门。从他们的计划运行情况看,有如下一些特点:计划的形成是经过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和社会力量的反复协商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集思广益的特点;计划的作用是指导性计划,给予导向,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约束力;计划的实施要借助其他的经济变量和参数。计划具有预测性,同时也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第一,价格杠杠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调

27、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结构,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增强适应市场供需变化的竞争能力。价格作为核算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借助价格可以考核经济效益的高低,可以检验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的多少,并可通过价格核算监督企业节约劳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最终能促使宏观经济良好运行。当然,价格杠杆的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调节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于既鼓励生产又鼓励消费的商品也不能靠价格调节奏效。第二,税收杠杠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最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市场供求、调

28、节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进出口贸易关系等作用。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税收的固定性使之难以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对于需要增加供给、减少需求的商品,靠税收的调节也难以奏效。第三,信贷杠杆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能够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支持经济的发展;能够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能够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信贷杠杆的调节功能比较弱,比如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沉积所形成的银企债务问题,很难使信贷杠杆作用正常发挥。第四,工资杠杆工资杠杆的调节作

29、用表现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还可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工资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有重要联系。随着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不断完善,工资杠杆的作用也将很好地发挥出来。 几种经济杠杆各有长处和局限性,每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单独运用某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关键是综合利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

30、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

31、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于经济手段较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各种调节手段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2、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还需要运用经

32、济政策来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如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某些地区、阶层及人士实行的津贴和补助等)。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按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平衡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

33、不要有大量结余,又不要有较大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总需求不发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以上各种财政政策各有其针对性,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与发展经济。根据社会总供给与

34、社会总需求矛盾的状况,与财政政策相配套,货币政策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占各商业银行所吸收到的存款的比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因再贴现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

35、息率,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上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各有其针对性,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手段。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构成要素。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我国产业政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务院发布实施。政策目标是指政策预定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规划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36、步骤及各产业的发展顺序;确定支持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选择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妥善处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工具,如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一般来讲,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两个部分。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可分为收入结构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总量政策目标选择。前者是政府考虑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公平与效率之

37、间做出选择。当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就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公平;反之,如果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则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率。后者是政府考虑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进行收入总量的变化,调节总需求,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促进收入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实施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1)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这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措施。(2)税收调节。政府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调节过高收入,增进公平目标的实现。(3)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这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为实现收入政策目标而实行的

38、非常措施。(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例如,政府对贫困地区拨付扶贫款,对科技专家支付政府津贴,对失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补助金和救济金等。宏观调控政策除以上主要政策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汇率政策等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各有特点,各自调控的具体对象和力度不同,各项政策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选择。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并有选择地采用各项调控政策,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总体功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四、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重点在于:第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二,加强国民经济和

39、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第三,完善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政府监管,是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宏观经济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及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预测组成宏观经济检查监督系统。(1)宏观经济监督经济监督主要包括计划监督、财政监督、金融监督、审计监督。 计划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基本建设及资金投向的监督,发挥稽查特派员作用,如发现问题坚决停止拨付资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计划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以保证计划执行的全面性和延续性;对各种经济政策与计划配合执行情况的监督,使计划、财政、金融之间相互

40、配合和制约,以实现计划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目标;对计划执行结果的监督,为今后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改善积累经验;对物价的监督,包括监督价格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价格行为、清理收费秩序、杜绝价格欺诈等。 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有:预算监督,即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并追踪问效,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监督;税务监督,即监督纳税人、监督税法执行机关和工作人员是否按税收政策法令缴税和征税;财政资金拨款方式的监督,即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的监督,即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各种直接支出是否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向社会购买;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41、包括内部检查和社会监督。 金融监督主要通过银监会进行,主要内容有:对全社会货币流通的监督,即指为满足和保持社会一定经济规模下的货币必要量,维护适当的货币供给规模而进行的监督;对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督,即指以控制银行和金融机构有关业务规模和结构为目的的监督;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监督,即指依据政府各种货币政策的目标,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其执行结果进行的监督。此外,证监会、保监会的成立,也使金融监督得到加强。审计监督由审计机关进行,主要内容有:财政收支审计、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 (2)行政监督行政监督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监督、统计监督、海关监督等。工商行政管理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管理与监督,包括国内统一市场上各种经济形式、各种流通渠道、各种经营方式的一切商品购销活动的监督;工商企业登记的管理和监督,即对企业给予法律上的认可,并对工商企业开业、歇业、合并、转业、迁移和生产经营所进行的监督;个体工商业的管理与监督,即办理登记执照、加强守法经营教育等;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即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商标的管理与监督;广告的管理与监督。统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对政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为管理各项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提供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