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梭罗的人格特质与荒野情结19世纪 30年代后期,在波士顿西北约 20英里远的康科德 镇形成了以爱默生为核心却相对松散的美国超验主义团体, 在这 个团体中,只有梭罗是地道的康科德人,他生于此死于此,同康 科德的一草一木共同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 早年的一首小诗预示 了他将与自然纠缠一生的情感:“我出生在你的岸边,小河哦, 我的血液在你的河水中流淌。 你永远那样蜿蜒曲折流淌在 我梦的河床。 ”在超验主义者中, 没有人像梭罗这样全身心地热 爱着自然, 把一生中几乎全部的光阴用在对自然的观察、 欣赏与 研究上,从而对自然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创作了种子的传播 野果等大量自然文学作品。在梭罗看来,自然有两种
2、形态, 一种是人化的文明的自然, 另一种是非人化的作为“荒野”的自 然“比起我们的诗人已吟诵的大自然, 自然界还有别的更野 蛮、更原始的面貌”,梭罗更喜欢后一种自然,他说:“我想, 在我的本性里存在着一种怪癖的对荒野中的一切的向往。 ”我们 把梭罗对自然的这种情感称为“荒野情结”。如果从文学与文化背景来看, 梭罗对自然荒野的热爱无非是 整个欧美浪漫主义思潮的具体化再现。 浪漫主义者对自然的热情 已经深入骨髓。 这种热情的背后深深隐藏的是后宗教时代的信仰 危机与伦理危机以及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性危机, 这些危机在十九 世纪的美国以及梭罗本人这里同样存在。 但是,仅仅从文学与文 化的角度来理解梭罗的荒
3、野情结又是不完整的, 因为我们无法据 此推论出爱默生等人也具有梭罗一样的荒野情结 ( 恰恰相反,在 爱默生那里, 自然被看做精神的产物和象征, 本真的自然即荒野 是不存在的 ) ,由此,我们必须回到梭罗的个体人格特质上来, 从梭罗自身寻找其荒野情结形成的内在因素。一、梭罗的内向型人格特质与低自我监控准则 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及种种行为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人 们习惯从外部环境以及后天因素中寻找原因, 而事实是外部因素 与内部机制之间有一个相互磨合与交融的着力点, 一切杂多的外 在因素必须通过心理现实或自我意识才能作用于人, 如费希特所 言,自我所接受的异己的东西“必定也是与自我同类的, 它必定
4、 可以归属于自我”, 外来影响发生的条件就是它已经先前就扎根 于自我之中了。 美国心理学流派中的生物学流派和特质流派的大 量研究证明, 人的后天的行为与其人格中的先天因素有紧密的关 联。如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 ?布朗所说,“人格影响了我们对于 自我的感觉”, 而“人格的一些重要方面是遗传得来的”。 一方 面,人格是一个人后天自我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个人对人 格的建构又必然以其遗传得来的生物人格为基础。 先天因素不能 决定一切, 但在人格的发展中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不 得不承认一个人的气质、 性格和天赋都带有很强的遗传性。 比如 气质,布朗指出它主要是一种遗传特征, 有证据表明“一些
5、婴儿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比其他的婴儿要显得更为抑郁”当然,即使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因获得的遗传基因不同, 也 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来。著名梭罗研究专家瓦尔特- 哈丁在其梭罗传记中提到,爱默生之子爱德华曾经叙述了一个小故事, 说幼年的梭罗 (可能是四五岁, 具体年龄不详 )和哥哥约翰睡在一 个可以来回移动的小床上,大他两岁的约翰总是很快就入睡了, 而梭罗却要醒着躺好久 ( 其实关于难以入睡的状况在梭罗的第一 本著作河上一周中也有所反映 ) 。有一次,梭罗的母亲莘西 娅发现了,就问他:“亲爱的亨利,你为什么不睡觉 ?”“妈妈, ” 小亨利回答道, “我在仔细查看那些星星, 看能否发现藏在它们 后
6、面的上帝。 ”这个故事或许是通过梭罗能说会道的母亲传扬出 去并流传下来的,如果按美国心理学生物学流派代表人物汉斯 ? 艾森克的理论, 梭罗的哥哥约翰容易入睡在生理上反映了他先天 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较低, 这样的人属于典型的外向型气质, 由 于他的皮质唤醒水平低, 所以会寻求高唤醒的社会行为, 需要不 断的外界刺激来唤醒大脑皮质的兴奋,因此这类人往往喜欢热 闹。而梭罗总是很难入睡, 说明了他先天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较 高,在同样的睡眠条件下 ( 即没有什么外界刺激 ) 大脑依然处于兴 奋状态, 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内向型气质, “这些人会选择僻静 的、无刺激的环境。 以保证他们已经很高的皮质唤醒水平
7、不会变 得更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外向的人喜欢嘈杂的集会而内向的 人却想立刻离开。 ”这种理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梭罗为什么 喜欢自然而不是喜欢社会, 喜欢沉思而不是喜欢热闹。 他的内向 气质和他哥哥的外向气质的差异性在他们上学以后表现得更为 明显,约翰爱好交友,身边总有一帮同学围着他转,而梭罗很不 合群, 当约翰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 他总是站在一边静静地 观看,因此落得一个“法官” ( 严肃而冷静 ) 的绰号。气质内向文静的梭罗用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说就是属于 “低自我监控者”,而约翰则属于“高自我监控者”。 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指人监 视和控制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行为, 高自我监控者一般在面
8、临一个 社会情境时能首先辨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典型的模范应该做什 么,尔后就会用关于这种模范的相应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 样的人往往是灵活而讨人喜欢的。 而低自我监控者在面临一个社 会情境时往往不太考虑社会的普遍标准,而是更关注内心世界, 用自己的态度、 信仰和感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环境中, 他们努力要实现的是做自己, 而不是做合时宜的人”, “他们认 为自己是讲原则性的, 并且强调在做什么人和做什么事等问题上 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因此,属于高自我监控者的约翰深得同学、 父母和邻居们的喜爱, 而梭罗则像一个原则性很强的法官一样死 板不随和 (爱默生戏称挽着梭罗的胳膊就像挽着一个树
9、枝 ) ,给人 的感觉是不太舒服, 显得孤僻而倔犟, 这种性格使他宁愿选择安 静的去处,而不愿呆在人群之中。二、荒野对梭罗人格的疗救功能 由于梭罗的内向型气质以及由此导致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低自我监控准则,作为荒野的大自然就成为他最好的去处。 只有保持与荒野的亲密接触才能保全作为完整自我的生命,荒野对梭罗而言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伦理认知功能,大自然本身不是社会, 它不会欺骗和隐瞒,它具有本真的原则性,而没有社会的变幻莫 测的权宜之计与混乱,梭罗可以通过对它的生命法则的研究来探 索自己生命的法则:二是休养功能,大自然的静与动的和谐以及 它缓慢自然的生命节奏为梭罗提供了一个缓解其高唤醒水平或 高兴奋状态
10、的理想场所,他高唤醒水平的大脑处于不断的沉思与 反思活动中,需要宁静的自然使自己达到一种生理上的平衡。这种生理需求也许只是在潜意识地发挥着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梭罗对自然的喜爱和每天下午必然到野外散步的习惯仅 仅看做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或看做是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物的 话,那么我们无疑就过于轻视了个体因素和身体的无意识本能需 求对人的支配力量。对此,梭罗自己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 说:“除非我的身体也灵动起来,否则,我从来不会感到自己是 有灵感的。”作为审美器官的身体获得灵动受到鼓舞不是通过参 与什么事件,而是在宁静愉悦的舒展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超凡的 敏感性,但梭罗不是为了审美才厌恶交往和热
11、闹,而是他先天的生理性的气质与性格使他远离喧闹而走向审美的宁静与自由,先追求宁静后带来审美,如华兹华斯在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流露”这一浪漫主义的信条之后接着说:“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 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 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 确实存 在于诗人的心中。 ”诗是诗人在寂静中对物的命名与召唤。 梭罗 曾经对自己有一个描述,反映了他的基本气质面貌: “一个经常 面向西方而非东方 ( 注:康科德西方是森林湖泊,而东南方是波 士顿城)的人一一更愿意到户外散步而不是待在家里一一像热爱 夏天一样热爱冬天像喜爱田野一样喜爱森林像喜欢光 明一样
12、喜欢黑暗。更爱独处而不爱交际一一既不愿四处漂泊也不 愿处于蛰伏状态却愿意在任何季节被白昼或夜晚所召唤, 被 康科德树林中任何一棵松树上的轻快的敲击声而不是扯动电铃 拉铃索的铃铛声所激起。”因此,梭罗被认为是天生的自然之子, 这种气质就是一种独 特的先验的灵魂状态或精神形式, 它在后天衍生出种种的生命事 件,但在这些事件中间却可以找到整体的一致的倾向性,因此, 许多事件、行为都不过是一种先验的精神形式所预定了的, 如荣 格所说, “精神事件确有其客观的一面。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受 意识的支配。例如,有许多情节我们就并不能抑制”。 由此看来, 梭罗的先天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荒野情结。 他没有
13、压制 这一情结。而是去满足它,从而能够保持自己人格的健康发展。对梭罗而言,自然既是逃避与人交往的避难所, 更是疗救人 格(既包括生物人格也包括文化人格 ) 的绝佳去处,他说:“惟有 复原中的病人揭开大自然的面纱”, “健康的获得应当归功于对 美丽自然的追思”。和疗救人格的自然相比,梭罗认为社会是有 病的,“在社会中你不会找到健康,健康只存在于自然中。除非 把我们的双脚立于自然中,否则,我们将脸色苍白面无血色。社 会总是有病的, 最好的社会病得最重”。 如果把梭罗的这种社会 批判仅仅归于他疗救自我的一种需要而排除文化的内涵, 显然是 比较狭隘的一种理解, 但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确然地把他的自我
14、人格疗救看做是这种批判的一个原初起点, 如果没有这个自我的 起点,梭罗又何以强烈地感受社会的病态 ?三、生存的“自然化”:梭罗荒野情结的理论形态 基于对荒野的热爱和大自然对自身生物人格与精神人格的 疗救作用,梭罗提出了“自然化”的生存理念。他说:“无论东 方或西方, 没有任何地方的人过着自然的生活, 葡萄藤从四面缠 缚它,榆树心甘情愿地为它遮蔽。一个人以自己的接触亵渎它, 因此世界的美永远对他掩藏真相。 他生活在大地上不仅需要精神 上超凡脱俗, 而且需要自然化。 ”梭罗提出自然化生存显然是针 对社会的非人性化而言的, 不可将其理解为“原始化”, 他强调 按照自然法则本然地生活,因此也是“本性化
15、”或“人性化”。 所以,从本质上讲,梭罗的自然化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更真 实的性情过一种本然纯真的生活,主动摒弃社会对人的多重异 化;二是凸显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强调人在与自然荒野 的相处过程中汲取生存的精神法则。 梭罗的这种观念与古希腊罗 马时期的斯多葛学派“按照自然和本性生活”的伦理主张非常 接近,因此也有学者将梭罗称为斯多葛主义者。不过,在这种文 化传承关系的背后, 我们应该看到接受者的禀赋与气质在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自然化”是梭罗在一个非人格化时代的一种自我人格化 的策略,当社会变得日益繁忙与嘈杂, 而人又被社会严重功能化、 客体化的时候。 梭罗选择了远离社会走向自然,
16、这也是他放弃高 自我监控者的那种面具化生存而解放自性实现个体化的必然方 式。按照荣格的观点, 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乃是一个人的“人格 面具”, 它是人格最外层的掩盖真我的假象, 表现为按照别人的 期望行事的一种社会功能, 这种功能“剥夺着个人作为真实生活 载体的功能”, 使人“越来越缺少个性和个体化抉择”, 而“个 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将自性从人格面具的虚假包装中解救 出来”。梭罗在 1845 年移居瓦尔登湖践行他的自然化生存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无论是作为“完整人格核心”的“自 性”,还是成就自性的个体化过程, 都与一个人的无意识本能及 其人格特质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梭罗以自然荒野作为自己的人格疗救之地。 并以自然化生存 为立足点批判社会,其结果必然是疏离社会与群体的个人主义,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请福利的申请书
- 创业实践项目申请书
- 资料装订申请书
- 昆山员工复工申请书
- 企业社会保险申请书
- 动物养殖用地申请书
- 鉴定公章申请书
- 单位入户申请书
- 变更劳动仲裁申请书
- 申请书补助医药费
- 2025至2030中国大宗物资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胰岛素储存知识培训课件
- GB 46039-2025混凝土外加剂安全技术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卡丁车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加油站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公路统计管理办法
- 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 电力建设安全规程2025新版
- 2024年法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