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17中国部分 第一章 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商朝除继承已 有的 (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 :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 同特点。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 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4.六经 ;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 即伦理道 德教育。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有教无类 :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 级
2、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 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 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 权利。6.稷下学宫 :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 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 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 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 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 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 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 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
3、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 2 / 17包括政治制度、 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 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射和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 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 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 西周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 也是对教育的要求。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 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 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
4、 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9.选贤贡士制度 :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 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 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10.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当时,奴隶 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 文化教育自然为 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 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 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 官师代 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加之,当时生
5、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 形成根本原因。3 / 1711.简述稷下学宫的管理?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 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 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 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 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 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3、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4、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
6、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 环境和氛围。但并不是毫无规矩。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对学 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全面、 详细的规定。一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是要求学生饮 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 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是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弟子 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 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12.教育体制变革的必然性(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 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 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 器”也随之 散落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这表
7、明奴隶 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4 / 1713 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1、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隶主贵 族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 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其中一部分人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3、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明年见,为私学提 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 4、诸侯用士养士,促进了私学的发展。14 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兴起时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 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
8、。各家各派在创 办私学的过程中, 不仅积累了丰富教育管理经验, 而且提出了许多有 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5. 儒家的三个目标八个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 简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 ?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宗明义的概 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 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巧妙地提出了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思想”。内容有: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
9、,给5 / 17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有教无类”关于 学制的构想。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关于视学制度: 提倡帝王亲自视学, 以示国家尊师重教。 主张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视学 制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教育视察,以正确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17 论述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1、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 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以培养仁义之人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 据于德”是依据”德”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 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10、内容为: 诗书礼 乐易春秋。2、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 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3、 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精神,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主张要特别 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他甚至认为是否尊师,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 乱兴衰。同时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 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
11、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 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要 6 / 17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 ,教学规律,要 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学习进修。18. 儒家私学的管理特点 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 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 师注重启发诱导; 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 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 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 教师与学生管理: 注重教师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
12、门要交纳束脩,以示尊师。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 关心。19 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文教政策思想: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与工肆之人”进行说教。通过教育,培养“为义”的“兼士”或“贤 士”,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 “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教育内容: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 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 墨家不仅重视“识 义”“为正”的道德教育 ,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0.墨家的私学管理特点? 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 (贤士)为目标。兼士的三条标准是 7 / 17“厚乎德行、
13、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 “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即教 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 “农与工肆之人” 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 教学管理:以诗书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教以劳动技 能和自然科学知识。 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私学领袖为“巨 子”,门徒要绝对服从。墨家有“法仪”,巨子 、门徒必须共同遵 守。21 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 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 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 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 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 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
14、之所, 以招揽天下名士。 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 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 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稷下学宫管理松 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 太 学博士的选任: 皇帝直接征召; 他官升迁、 官员举荐和察举仕进等。 董仲舒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博士弟子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将博士官私人收徒讲学变成 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 建立官学,以为民间私学和家庭教育的 向导,并奖励贤才。这就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 代太学的建立。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末年,学生由州、郡、三公推 荐的“
15、能为尺牍、辞赋即工书鸟篆者”,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 8 / 17为主的官学,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阳鸿 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在 教育史上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 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 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 和举荐人才, 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它既是统治阶 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策问就是皇帝 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对策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 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22.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
16、40 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 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 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师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 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23 秦汉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书同文: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标准。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4.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 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 9 / 17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25 董仲舒的三
17、大文教政策建议及其内在联系?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核心)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联系: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 了使“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兴学养 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 而且可以使儒 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 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 实施。2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意义?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而且成为后世历代 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 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2
18、7.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区别(秦汉文教政策 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 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 都是要统一 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 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 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 另一方面, 用官禄引诱读书人 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 以法代 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28.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 10
19、/ 17政府办的学、校、庠、序。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馆和程度较低的书馆 等。汉代的官学和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 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 育的基本格局。29.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 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 太学博士的选任, 以及太学生的选 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 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 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 对地方官学和私学 行使行政管理权。30 汉代的学校管理太学的管理:办学目标:为朝廷培养各种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 向导作用。 教师的管理: 汉代的教师称为博士, 博士之首称为祭 酒。 学生的管理: 太学的学生
20、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是由 太常选送的。(正式生) 二是有郡国县官选送的。三是按规定一 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 四是察举明经科考试 下第者(正式生)教学管理汉代太学的教学管理特点?: 1、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 2、太学没有修学年限的规定。 3、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 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 4、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 11 / 17子代为讲授。 5、太学注重考试,考试有太常主持,通过者委以官职, 此谓为“学选”。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 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 汉代地方官学一般学、 校置经师 一人,庠、序置孝经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
21、教学和管理工作。地方学 校的职能是传授儒家经典, 培养郡国属吏, 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 优秀学生。推行地方教化。私学的管理:类型,初级程度的蒙学、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名称,蒙学私学的名称 “书馆”“乡塾”。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 “经 馆”“经舍”“精庐”教材,蒙学私学的教材急就篇、识字课 本苍颉篇爰历博学。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五经 研习专经的私学的传授方法,“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以儒术 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 而且对士 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 又需要大批的人才, 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
22、 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 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 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 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 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 察举 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 称作常科, 一般是每 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通常包括孝廉、 秀才两科;另一为特科, 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 目,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12 / 17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和家 庭教育的发展。统一了教育的目标。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
23、以五经为教材。 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 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前 51 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 议;东汉建初四年( 79 年)汉章帝主持召开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撰 成白虎通一书。经学有了同意的标准,官学和私学也有了规范的 教学内容。刊刻石经。汉灵帝准奏,蔡邕便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 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为学校及 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教科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初 是封建国家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后来则成为国家重视教 育、独尊儒术的象征。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 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
24、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 传,即形成家法。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规范经学内容 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 ? 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察举选士制度以及规范经学内容的措施1、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 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 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 通常包括孝 廉、秀才两科; 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 13 / 17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2、察举制度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 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
25、3、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 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 露三年(前 51 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东汉建初四年( 79 年)汉章帝主持召开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撰成白虎通一书。经学 有了同意的标准,官学和私学也有了规范的教学内容 。刊刻石经。 汉灵帝准奏,蔡邕便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文刻于石碑, 立于太学门外。 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教科书。是我国教育史 上的一大创举,最初是 封建国家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后来则成为国家重视教 育、独尊儒术的象征。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 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
26、 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 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 皇帝征 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 制度。( 1)察举制的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 14 / 17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 等。( 2)察举制的实施。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 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 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特科主要有贤良 方
27、正、明经、童子等科。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 1217 岁之间的“博通 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3)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察举 制推行 400 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之材, 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 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 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 举制的实行, 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 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再次, 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 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
28、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 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汉以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 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 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 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 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 3)规定严守师 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 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 “走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 家 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 15 / 17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 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举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对教育管理有何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 是察举制发展的结果。 主要是因为 (1)、要加强中央集权, 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 ( 2)、 要巩固政治, 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参政 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 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 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 员。第二、唐代科举依汉代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制举为天子 特诏举行,以求非常之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临床sp考试题目及答案2025年版
- 门岗安全培训工作课件
- 门卫消防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门卫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课件
- 潮玩市场IP运营策略研究:2025年行业报告与实战指南
- 镀铬件修复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年产发热管100万件和发热盘100万件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重庆水务重庆渝江水务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
-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物理试题
- 癌因性疲乏治疗指南
-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 接收预备党员表决票(样式)
- 品牌合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 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考核试题及答案
- 养老院预防老人食品药品误食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二 装配式楼地面
- 地下室转让合同协议书
- 物理化学实验B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
- (正式版)HGT 6270-2024 防雾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