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_第1页
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_第2页
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_第3页
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_第4页
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崧舟教学智慧研究一、王崧舟教学智慧的探索历程 王崧舟的教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意语文”的探索中。对“诗意语文”进行解释、 探究、反思体现的是王崧舟语文教育 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与语文教育整体的语境变迁相关, 显示出一位优秀语文教育实践者对自身教育智慧的不断发现、 厘 清、体认与确证。第一阶段:诗意语文的萌动与发轫(1999199920032003年,代表课例荷花只有一个地球)荷花是王崧舟 20012001 年的课。世纪之交,课改前夕,新 旧思想激烈交锋, 对语文本体的思考从未这般热闹异常又举步维 艰。语文教育开始在工具与人文之间衡量, 在语言与精神之间徘 徊,在理性与感悟之间摇摆。荷

2、花一课,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争辩声里,不偏不倚, 亭亭玉立。当时的王崧舟正潜心研究“语感教学法”,在他的设计里, 荷花 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其原有语言背景, 达到“天成的直觉、 直觉的天成”般的 语感境界。如此说来,荷花一课的美与诗意, 竟有些无心插柳的“意 料之外”。然而转念,细细思量,语感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 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 与机制,它强调感性陶冶,强调意会,这些与审美的心理机制大 致相同。重视语感,强调意会,必然会遇见诗意,遇见美。20012001年秋,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语文教育也在课改理念的 冲击下激烈震荡,

3、教师的教学习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经历着前 所未有的颠覆。王崧舟的教学思想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活跃异常, 他感受着新课程的精神脉动, 思考着这些理念, 并积极地在自己 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印证它们。 20032003 年前后,王老师创作了草 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等一系列课品,还 开发了中国当代第一堂卫星电视户外直播课 相约拱宸桥 。 可以说,在 2121 世纪初活跃的课改背景下,王崧舟也实现了自身 教育思想的拔节。第二阶段:诗意语文的提出与呈现(2004200420052005年,代表 课例一夜的工作长相思)20042004年9 9月1818日,王崧舟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 一 夜的工作

4、。该课在现场引起了强烈震撼和反响,课后,王老师 将自己的语文课命名为“诗意语文”。此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王崧舟语文教育的艺术化追求。 课的 渲染、层递、造境等都已经做得相当精致、妥帖,但是课中最动 人心者,还是“情”。对于周总理以及那个年代,现在的孩子知 之甚少。王老师就带着自己对总理深深的追慕与景仰引领孩子们 “披文入情”。 他精心选取的宋小明的诗、 三宝的音乐无疑是帮助学生走入作品情感的有效载体。 更重要的是, 他自始至终都引 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品读体会,于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 子”在想象中还原在学生眼前, 那“极其简单”的陈设在对比中 呈现在学生眼前, 那“一句一句地审阅”在一唱三叹式

5、的引读中 浮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读懂了总理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一个夜晚,也就读懂了这朴素文字背后浸润的情感。如果说一夜的工作是诗意语文的“成名作”,那么,接 下来的长相思就是诗意语文的“扛鼎之作”。确实,没有一节课能像长相思这样,完美地诠释着王崧 舟语文教育的艺术化追求, 完美地体现着“诗意语文”的种种特 质。文本的解读、教师的语言、语境的拓展、互文的印证、角色 的置换,甚至所选的音乐、 所用的图片, 没有一处不是恰到好处, 没有一处不是动人心弦。 这一课的成功应是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诗意如水,缓缓流过,境界渐宽。回到 20052005 年。彼时的王崧舟正扛着“诗意语文”的

6、大旗, 经过了圆明园的毁灭的震撼,经过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思 索,经过了一夜的工作的轰动与确证,他的创作灵感正喷涌 式地将他的语文教学推向新的境地。 在那前后他还开发了 亲情 测试 ,重上了小珊迪 。彼时的课, 多气象开阔,美不胜收, 带着些风发的意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 王崧舟欲罢不能, 视激情 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 教学往往以情感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主 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 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 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 所以那时也有人称王老师为“情感派”的 代表人物, 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解读、 生 发机制、理论基础、实践

7、原则、操作范式等,处于一种“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第三阶段:语文诗意的澄明与救赎(2006200620072007年,代表 课例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20062006年,王崧舟老师推出新课两小儿辩日。无论是理 论界还是教学一线,大家都纷纷感叹,“变了,风格变了”。是 的,在这一课里,我们听不到任何激情的语言,看不到任何精美 的画面,我们甚至感受不到课境的层层铺陈、渲染。几乎,对王 崧舟、对“诗意语文”的所有想象在这里都无法兑现。 在这一课 中,王崧舟展示出的是课品创作与文学创作相契合的一种自由的 “游戏”精神, 最难忘的是课堂中师生共辩的情形, 其中的意趣 令观课者拍案叫绝, 也让

8、课堂中的孩子沉浸其中, 久久不肯下课。(二)讲究叙事诗意的课堂叙事是王崧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情境的有 效手段。 他常常把文本再次“加工”, 经过想象与补白进行再次 叙事,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为“故事”推进的过程。例如去年的树一课,王老师用自己的叙事结合学生的想 象,将大树与小鸟的“一唱一听”变为丰富画面呈现在学生面接下来,推进课堂教学的是这样的叙事: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 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 寒风起了, 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 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 于春天的约定一一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9、。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 我吧!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 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 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 约定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 我吧!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 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 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 幕却让她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呢?正是这样的课堂

10、叙事,引导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文本, 走进故事,走进情境。另外,王松舟的课堂叙事往往不是单一的 用于过渡与转折,他常常将自己的描述作为学生朗读的引导语, 在学生的声声诵读下,课堂也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美感。很多人置身王松舟的课,都会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场, 一种浓 浓的境,王老师造境的重要手段正是丰沛的课堂叙事。(三)富有节奏朱光潜先生曾言,一切艺术的灵魂在于节奏。 王松舟的语文 课堂教学艺术鲜明地体现在节奏的建构上。他讲究起和伏的错 落,讲究动与静的相生,讲究疏与密的结合。其中他执教的圆 明园的毁灭,被认为是课堂节奏建构的范式。开门见山,读题入课。王老师让孩子们举起手,一起恭恭敬 敬地书

11、写:“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 盗给毁灭了”。 明朴实巧,貌淡实浓。教者用心良苦,使课的 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接着,他让学生找出圆明园里“有什么”, 随着学生的发现 依次在黑板上写下三个“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明知已碎, 却极言其美。他放舒缓的音乐,带学生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 园内” “流连其间”。忽然,他把板书全部擦掉,动情地说道:“这一切早已不复 存在了!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继而是 2020 秒的沉

12、默,像乐曲里的一个休止符,又像文章里 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把学生的微笑凝住,默默对着那断壁残垣。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学生看, 接着就将它生生地摔碎在 学生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学生没有任何转 身的空间。(四)制造陌生 在王崧舟看来,“陌生化”是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 略。“陌生化”源自形式主义学派的文学批评, 它强调文学话语 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效应, 从而产生话语符号的强烈感知性。 移 植到教学结构中来,则是强调结构呈现的出人意料、 结构转换的 意想不到,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如王崧舟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教学结构呈现为这样一个 过程。第一板块:探日一一“

13、理”的寻思。先听写“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四个新词, 再探寻“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车盖和沧沧凉 凉”“盘盂和探汤”这四组词语在辩日语境中的特殊关系, 引出 辩日这个矛盾的焦点。这个过程,学生不断感受到一种陌生、一 种惊讶,他们心中悬疑迭起:干吗要以这种方式听写这四个词 语?四个词语以这样一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究竟意味着什 么?第二板块:辩日“趣”的体验。围绕文中两小儿辩斗的语段,以四个递进的层次呈现四种辩 斗的方式。第一层次,同桌对读,限于字正腔圆;第二层次,同 桌演读,复活文字情味;第三层次,师生范读,还原辩斗场景; 第四层次,全班辩读,体验角色情趣。每个层次的转换,都让学 生意想不到、意犹未尽:啊?原来还能这么辩啊!第三板块:悟日一一“智”的启迪。通过“小儿” “孔子”的多重角色置换, 感悟各自的内心体 验,提升辩斗的思想含量,再以“孔子究竟会不会说”这一悬疑 结束教学。王小庆先生在解读这一课境时,曾这样认为:课堂内“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莱辛)被定格,它将课堂文本的 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想象,去完成这件艺术品的终极 意义。王崧舟的语文教学思想以“诗意”命名,也以“诗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