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尸 、-一 前言 风力发电作为清洁、丰富、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全世界广泛重视,特别是 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风流过风力机叶片, 带动风力机转动时, 风能转化为 机械能,风力机又拖动发电机转子旋转, 发电机向电网供电,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采用双馈绕线型异步发电机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与传统的恒速恒频风力发 电系统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风能利用系数高, 不但能吸收由风速突变所产生的能 量波动且避免主轴及传动机构承受过大的扭矩和应力, 还可以自由调整有功和无 功功率,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可实现对频率和电压的方便调节等。目前,双馈 风力发电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风力发电技术之一。二
2、 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发电系统的组成变速恒频 VSCF(Variable 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 发电系统主要由风力机、增速齿轮箱、双馈绕线型异步发电机 DFIG(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 、双向变频器和控制单元等组成。双馈发电机定子绕组接 工频电网,转子绕组接“交交”、“交直交”或“矩阵式”双向变频器, 该变频器可实现对转子绕组的频率、 相位、幅值和相序等调节控制。 控制系统采 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 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和绝缘栅双 极晶体管控制技术
3、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可四象限运行, 变速运行范围一般在同步转速的 35 %左右。三 实现变速恒频的两种基本方式实现变速恒频的基本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传统直流电励磁或永磁同 步发电机 (以及笼型异步发电机等 ) ,另一种是采用交流励磁的同步化双馈绕线型 异步发电机。当系统采用传统直流电励磁或永磁同步发电机 (以及笼型异步发电机等 )时,变频器 设置在发电机定子侧。随着转速不断变化,发电机发出变频交流电,经整流和逆变,最终转换成恒频电源再并网发电,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结构如图1(永磁半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须在风力机和发电机之间增
4、加增速齿轮箱):图1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结构图采用传统直流电励磁或永磁同步发电机风力发电系统,有如下主要优点:(1) 由于采用同步电机,控制回路少,控制比较简单,系统稳定性高,维护 费用低;(2) 省去了增速用齿轮箱或仅需一级低速齿轮箱;(3) 永磁同步发电机无需集电环和刷架系统,维护更加方便。其主要缺点如下:(1) 需要对发电机输出的全部功率进行变频控制,故需配备全功率变频器, 变频器成本较高,控制系统体积庞大;(2) 永磁发电机使用高导磁率的钕铁硼和钐钻等,这些磁性材料价格很高;(3) 永磁发电机功率因数特性差,必须由变频器来进行补偿;(4) 要求永磁材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而高温以及电
5、枢反应等原因可能导致 永磁材料失磁。当系统采用交流励磁的同步化双馈绕线型异步发电机时, 变频器设置在转子侧,变速恒频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发电机系统结构如图 2:图2变速恒频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发电机系统结构图采用双馈绕线型异步发电机风力发电系统,具有如下主要优点:(1) 因变频器仅需对转子功率进行变频控制,而转子功率约为总功率的20 %-30 %,故变频器功率小,变频损耗小,变频器成本低,控制系统体积小;(2) 变频控制灵活,具有良好的调节特性:通过调节转子绕组的频率、相位、幅 值和相序,可以较为方便、平滑地控制发电机有功、无功、功率因数等,使其具 有良好的动态和暂态特性,实现有功和无功的解耦控制
6、;(3) 良好的稳定性及转速适应能力:在定子电源频率一定时,通过改变转子励磁 频率就可以实现对转速的调节,发电机的运行转速既可高于同步转速, 也可低于 同步转速,有利于系统最大限度捕获风能。其主要缺点如下:(1) 需要采用双向变频器,变速恒频控制回路多,控制技术复杂,维护成本高;(2) 发电机需安装集电环和刷架系统,且须定期维护、检修或更换。四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变速恒频控制的基本原理VSCF风力发电系统主要由风力机、增速箱、双馈发电机、双向变频器和控制 器组成。双馈发电机可在不同的转速下运行, 其转速随风速的变化可作适当的调 整,使风力机的运行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当电机的负
7、载和转 速变化时,通过调节馈入转子绕组的电流,不仅能保持定子输出的电压和频率不变, 而且还能调节发电机的功率因数。双馈异步发电机的结构类似绕组感应发电机,其定子绕组直接接入电网,转子绕 组由一台频率、电压可调的低频电源(一般采用交-交变频器或交-直-交变频器)供 给三相低频电流,下面给出这种系统的原理框图。当转子绕组通过三相低频电流时, 在转子中形成一个低速旋转磁场,这个磁场的旋转速度(n2)与转子的机械转速(n) 相叠加,使其等于定子的同步转速(n 1),即nn厂n从而在发电机定子绕组中感应出相应与同步转速的工频电压QABIIHffil变速情籍风力发电系狡康理椎图斑1 Bhkk (lucru
8、m of VSCF wind power gcnrmtion 些Mem由上面转速关系可以推出风力发电机转速与定、转子绕组电流频率的关系,即后刚60土 f2(1)式中fl、f2、n和p分别为定子电流频率、转子电流频率、发电机的转速和极 对数。因定子与电网相连,故定子频率即为电网频率;当风速变化时,转速随之 而变化。由式(1)可知,当转速n发生变化时,若调节f2( f2二 Sf 1 )相应 变化,可使fl保持恒定不变,即与电网频率保持一致,实现风力发电机的变速 恒频(VSCF控制。当风力发电机处于亚同步速运行时,式(1)取正号;当风力发电机处于超同步速运行时,式(1)取负号;同步速运行时,f2=0
9、,变流器向转 子提供直流励磁电流。五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发电机定子、转子功率流向对于双馈绕线型异步风力发电机,在忽略定子和转子铜耗、铁耗等各种损耗,且定子取发电机惯例,转子取电动机惯例情况下:Pem1= Pem2+ PmechPem1发电机定子电磁功率Pem2发电机转子电磁功率Pmech发电机转轴输入的总机械功率发电机转子电磁功率 Pem2=S X Pem1转差率 s = (nN- n)/ nNnN发电机同步转速n发电机实际运行转速由于RmechFP3m1-Pem2=(1- S) X Pem1,可见当0 S 0,发电机转轴输入的总机械功率Pmech Pem1,这说明定子电磁功率分别由转子和风力机
10、提供,此时转子从电网吸收功率。s=0, f2=0时,变频器将向转子提供直流励磁,此时该异步发电机作为同步发电机状态运行在同步转速 nN。而当sFfem1,这说明转子从风力机吸收一个转差功率S X Pem1回馈电网,此时风力机供给发电机的总功率增加至(1+| S|)X Pem1。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功率流向如图 3所示:I IV亚同步转速运行超同步转速运行闻力卡一图3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功率流向图通过调节转子频率、转子电压幅值以及定、转子电压的相位角,可以平滑地调节 双馈发电机的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调节风力机变桨距控制系统以及发电机变频 器等使发电机运行在最佳转速状态。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功率流向具有如下特点:(1) 当转子励磁电压较小时发电机欠励,定子从电网吸收感性无功功率;当 励磁电压增加到某值时,定子侧无功功率为零,此时发电机所需的无功功率全部 由转子励磁系统供给;当转子励磁电压较大时发电机过励, 定子从电网吸收容性 无功功率。(2) 当定、转子电压的相位角和转子励磁电压保持不变时,转差率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节日安全培训资料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股东制公司协议书
- 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干预计划
- 2025年无人机应急投送员高级考试题库与答题技巧解析
- 领导力培训微课制作与设计心得体会
- 2025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小学艺术教育案例小故事分析及反思范文
- 2025年PMP报考IT项目经验范文
- 2025年初级数据分析师面试实战模拟题与答案
- 2025年油气输送工高频考点解析与模拟题集
-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2022
- 2022年咖啡师资格证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收音机组装指导书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508-2002锰矿石全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和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 行为金融学案例
- 万科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手册207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锚杆支护技术规范正式版本
-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