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前线管理文库从过剩经济学到危机经济学作者:一锅小狗 提交日期:2009-5-5 15:02:00 访问:2257回复:52这一次所写的其实是过剩经济学的修改版,在这一个版本中,我从美国历史上的统计数据上证明了过剩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增加的第二部分则是经济危机的预测以及美元在将来的一些走势。发在这里,希望有人踢俺的屁股人只有在被人踢屁股的过程中才会慢慢长大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拍人砖头,利人利已,利国利民废话少说,从头开始吧目录引言第一章,实体经济过剩产品过剩第一节,引言:郓城故事之一,烧饼过剩第二节,存货过剩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走出危机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第四节,走出危机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第五
2、节,存货过剩之2。0版,产能过剩第二章:认识经济危机第一节;经济危机的预测方法第二节,经济危机的过程以及触底反弹的信号第三节 ,经济为什么先天具有加速增长的特性 第三章 :货币过剩第一节,郓城故事 第二节,货币过剩的形成机理 第三节,走出过剩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第四节,走出过剩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 第五节,货币过剩之 2。0 版,外汇过剩 第四章:金融过剩,虚拟经济与货币和实体经济脱节 第一节,金融过剩的形成第二节,金融过剩之 2。0 版,金融衍生品过剩 第三节, 走出危机之前方的路 第五章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真正成因是人性的自私,贪婪与短视 第二节, 过剩与短缺是一个永
3、无休止的循环 第三节, 美元的现在过去与将来。7 天酒店出行入住 7 天,77 元特惠大床房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15:03:25、尸、 亠前言 过剩经济学在我心中最早的萌芽出现在 2006 年,当时我一个朋友 朋友花尽了自己与父母的积蓄( 25 万)付了首期买了一套 70 几平米 的房子,此后他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了不足两千元(每月花四千多元 供房子)。而在 2000 年,我一个根他情况相近的朋友只需花十七万就 可以在上海买到很不错的房子,生活过的逍遥自在。在中国经济经历 了连续七年超过 8%的高增长之后, 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 严重的下
4、降了!这让我对这种 GDFP勺计算体系和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 产生了怀疑。经过一些思考,我形成了一些简单而又初步的想法与理 论,依据这些想法,我推算出中国房价早晚会出现一次大跌,最晚不 会晚于 2010年。大约同时,国内企业界有很多人也预测出了这一结果, 并依此制订了一些防范房地产低谷的方法,象我们公司的母公司就制 订了一个不开发售价高于三千五百元一平米房产的策略(后来又调整 到四千元),退出一线城市, 集中精力发展二三线城市市场。 而国内一 些建筑机械企业收缩与房地产密切的产品,转向路面机械市政工程机 械等产品。200 8年以后,当我们之前的一些预测一步步的变成了现实。 我开 始研究为什么我们
5、企业界有那么多人预测出了这次经济危机,而更为 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预测出这个房地产冬天。经过 一系列的反思,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企业界用了一些宏观经济学中所 没有的方法与概念。一, 最终市场概念 我们公司为什么会预测出房价的大跌?当时我们计算了房价与一般工人的收入,2006年,上海相当一部分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种房价只有月入万元以上的夫妻才能承担的起,而当时一般工人夫 妻的月收入只有六千元左右。随着房价的越来越高,房地产供应越来 多,投资者买的越来越多 , 住房者买得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将因 供求失衡而导致房地产崩盘。可除了谢国忠许小年等少数人之外,多 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房
6、地产行业是由投资需求和自住需求两个需求拉动 的,他们把这两个需求看成两个近乎独立的变量,但在我们搞企业的 人眼里,投资需求是自住需求的衍生需求,无论是捂在手里三年还是 五年,投资购房者们最终还是要把房子卖给自住者,而当房价高到自 住者们再也买不起房子的时候,就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崩盘之时。事实上,对企业界来说 , 从最终市场的来做投资决策是一件天经地 义的事。我自己是搞建筑机械的,我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研究房地 产。因为只要房地产没有了需求, 建筑行业就会萎缩, 建筑行业萎缩, 我们的建筑机械就没有人买 , 我们从来不会把房地产与建筑机械需求 看成两回事。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把投资与消费看成了两个
7、总和为一常数的 变量,它们认为消费少了,投资就会变多。但这并不是事实。这个社 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 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们最终都会直接或 间接转化为消费品,人们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之 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 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 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没有生产机床,就没人生产钢铁,一 切生产都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消费为投资提供了最终市场。当消费持续不足之后,投资就没有了市场,最终必将引起投资的 不
8、足。就是说,从长期而言,消费与投资是共同发展的,美国等西方 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比如美国的消费在GDP中所 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7%左右。可多余的投资跑到哪里去了呢?二, 对资本折旧的理解不同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认为资本折旧率3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由 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的作用 (注一),随着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 资本的单位产出就会越来越小,小到等于折旧率3之后,经济就趋向 于稳定,因而严重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与事实不符。在 我们企业界眼中,资本的折旧分为三种1, 自然磨损, 即折旧3。 很明显, 他与资本存量成正比, 3可以 认为是一个常数2, 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
9、的出现,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 命,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 这方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中国与发展时期的日本德国的投 资占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在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时候技术 更新型的折旧自然很大。如果国家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这部分也可以 被认为是一个常数。3, 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 。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 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它的折旧才很 小和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 少需要再次投入原值 20%甚至 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 原有的设备 安装与办公室装修要重新来过,这才是资
10、本损耗中的大头!即使是在 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也有三五年,在经济发展的高峰 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由此 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与 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 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 d 成为一个随经 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由于资本折旧率并不是一个常数 , 萨米尔森等人关于经济会在资 本的边际效益等于折旧率时实现平衡稳定的观点也随之失去了基础三, 对产量与销量的理解不同在宏观经济学中,它们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但在企业界眼中,现 在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不认
11、为产出等于收入。产量与销量 ( 收入) 是经济中同样重要的两件大事,长期来看,销量永远只可能小 于或等于产量,你不可能长期出售一个根本就造不出来的东西。但是 在一个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的社会里,销量是一个比产量重要很多倍 的指标,在今天这个经济冬天,是美国人不需要汽车了吗?是中国人 不需要房子吗?显然不是的,什么原因让美国的汽车厂停产,中国的 房地产商人不肯造房子了呢?美国人不会造汽车还是中国人不会造房 子呢?都不是的 ,是造了房子与汽车没人买 ,生产才停滞不前的 ,其根本 原因是市场没有了,是消费所形成的最终市场不足带来了这一系列的 连锁反应。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最终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危
12、我们只有同时站在产量与销量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才可能真正 的理解经济危机,事实上正是产量与销量的差额存货的不断累积 才是经济危机的形成的根源,当存货不断积累,越来越大,大到厂商 不再相信存货一定能在可预测的将来被出售的时候,他们就停止生产 新产品,由此导致工人们没有了新收入, 没有新收入就没钱购买产品, 存货就更加卖不掉,厂商就更不肯生产新产品。这种恶性循环就带来 了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从来都不是产品已经丰富到人们 已经吃不完用不了,生产过剩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向来都是有效需求的 货币不足。即使是生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也跳不出这一 范畴。事实上,在二一世纪的今天,当企业界的思维模式
13、早已从供不应 求时代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发展到供过于求时代的客 户导向、市场导向以及社会营销导向的时候,宏观经济学们还停留在 供不应求时代的产出 =收入的思维模式上来研究经济实在是件很可笑 的事,他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发现和预测经济危机。四, 对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的理解不同 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有价值储藏功能 , 但货币只在微观上有价值 储藏功能,而在宏观上,它并没有价值储藏功能!假设某一个中国人在 2007 年,少吃两万个馒头省下了两万块钱, 到 2009 年他拿这些钱可以买到两万个馒头来吃,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 他贮存了价值(馒头)。因为区区二万块钱在中国二十万亿 GD
14、冲是微 不足道的,多出这二万块不会引起任何物价变化。但如果每一个中国 人在都在 2007 年储蓄了两万块钱,到 2009年大家一起拿这些钱出来 买东西的时候,由于全中国在 2009 年只生产了价值 20万亿的产品, 市面上流通了四万亿的人民币。物价上涨一倍。大家所能买到的仍然 只有 20 万亿的产品。根大家没存钱时的结果一模一样! !,这个现象在 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叫作量变累积引导起质变 (详 见注一)货币并不是价值,更不是财富,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分 配权,拥有更多的货币只能让你在社会上分得更多的产品份额,而不 能增加财富与价值本身。它能够等同于价值与产品是有一个前
15、提的, 那就是一定要有足量的产品支撑。当这个前提与基础被人们打破的时 候,货币就与产品脱节了 , 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被打破, 货币也就 不再能够储藏任何价值!当中国人拼命储蓄,而没有足量的可消费产品支撑的时候,货币 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失效,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没地方花钱,买什么 什么涨价,卖什么时候贬值。当他们买房子的时候,房价涨了,当他 们买股票的时候,股价涨了,当他们卖房子的时候,房价跌了,卖股 票的时候,股价跌了,咬牙什么都不买,把钱放在银行里,通货膨胀 了,钱不值钱了 . 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原因 ,钱太多了!五, 对金融在经济中功能的理解不同 金融在经济中本来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16、,他降低了经济运行 中的阻力,促进了社会的优势资源更多的流向优秀企业,为很多有潜 力的企业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金。但他本身并不是财富, 更不是价值。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货币的分配权而已!连货币都不是价 值,又何况是股票等金融产品?当太多的货币分配权(金融)追逐有 限的货币,太多的价值分配权(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这个链条就 开始越拉越紧,拉断的那一刻,就是危机到来之时。任何一种润滑剂都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发动机里的机油。发动 机生产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油尺,告诉我们加机油时不能太多,也不 能太少。太少则润滑能力不足, 发动机功效下降, 故障增多。 这时候, 多加五十块钱的好机油可能会让我们一
17、年省下三千块钱的燃油,几万 块的维修费用。但是润滑剂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他终究不能取代柴油 与汽油本身,他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如果你把机油当成了比柴油更好 的能源,机油加的太多,不仅不会发出更多的能量,而且会带来烧机 油,燃烧室积炭等一系列的故障。 当人们拼命的发展金融产品 , 搞得金 融衍生品的总价高于全世界 GDP十倍的时候,一种新的危机必然出现, 次级债只不过是这个危机的导火索而已 , 他从来都不是这次经济危机 的根本原因 .在金融海啸这一百年不遇的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开始发现宏观经 济学里很多观点与事实极度不符 , 宏观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收入要么用 来消费要么用来投资 , 可是当金融危机到来之
18、时 , 我们的收入中的相当 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消费也没有用来投资 , 我们想消费 , 但我们担心明天 没有收入所以不敢消费 , 企业想投资 , 可是他们没有市场 , 所以无处投 资, 每个人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信心危机 , 可是谁摧毁了信心 ?又是怎 样摧毁的呢 ?当金融危机到来之后 , 我们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 了,每个人都在谈论虚拟经济中的泡沫 .可这些泡沫是怎样形成 , 虚拟 经济又是怎样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呢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 我把消费、投资和货币分开来研究 , 把实体经济与虚似经济当成两个问题来思考,得出了一些有趣的与宏 观经济学颇为不同的结果。在我的研究结果中, 经济危
19、机是必然的, 其根源居然是利润过剩, 事实上是利润过剩引起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引起了货币过剩,货币 过剩又引起了金融过剩 . 经济危机是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与欧拉定 律(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本文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 货币三个角度来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由于角度不同,可能得 出的结论与宏观经济学颇为不同,估且就当成另一种观点来看吧。注一,关于合成谬误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假设每一个经 济个体是理性的, 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出发点。 在这基础之上, 经济学家才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 规范的分析。 但是,
20、 个体理性和整体理性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个体的理性行 为汇集到一起,经过参与者的多方动态博弈后,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整 体福利。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滑。这种现象被称为 “合成谬误”。就是说, 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 西,对总体并不必然有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谬误比比皆是。比如在观看演出中,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而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当 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之后大家都没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个人的清晰度 还大为下降。再比如,只有一个家庭购买轿车会大大方便出行,而当 所有的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之后, 道路、停车场可能车满为患, 反而不如大家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1、方便。在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是市场失灵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形式, 它的存在是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最典型例子。在市场体制中, 每个市场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上升周期中为追求利 润最大化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进一步过热; 在经济紧缩周期中,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又完全相反,停工停产,解 雇劳动力,停止再投资, 导致经济陷入低谷。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15:05:57第一章 , 实体经济过剩产品过剩第一,引言:郓城故事之一,烧饼过剩话说 1998年,有一个烧饼店老板武大郎,他拥有 10000 个炉子。 聘用了镇上的所有工人为他做烧饼。一个炉子一年
22、能做 3 个烧饼。武 在大郎第一年生产了 30000 个烧饼。其中为每个工支付一个烧饼做工 资。武大郎自己家里又能吃掉 4000 个烧饼(有钱人自然吃的多些, 加 上他还养了一个打虎的弟弟,一个漂亮的老婆,老婆又养了西门庆, 这些人都很能吃烧饼反正他能吃掉 4000个烧饼就是),剩下的烧 饼他就以十个烧饼换一个炉子的价格从镇外换炉子来多做烧饼。武大郎用剩下的烧饼换来了了 1600 个新炉子,除了补充每年 10%的损耗与折旧,武大郎比以前多了 600 个炉子。第二年,武大郎用 10600个炉子生产了 31800 个烧饼,赚了 11200 个烧饼,除了自己吃 4000 个,除了补充折旧,又买了 7
23、20个炉子。到了第十年,武大郎已经拥有两万多个炉子,每年生产六万多个烧饼。详见表 1,经济学家拿起算盘一通狂打,GDP消费+投资按10块钱买三个烧饼的不变价格计算。郓城GDP平均每年增速超过 10%,提前两年翻了一翻,现在郓城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县长宋江应该被提名为全国十大杰出公务员可武大郎却正在苦恼不已。 他现在今年生产了六万多个烧饼。 ,以 前可以卖到美利坚, 可现在那边闹金融危机, 卖不掉。 而小城镇内部, 但所有工人的工资收入加起来只够买一万个烧饼,库存积压严重,烧 饼店严重亏损,有倒闭的危险!县长宋江见状,立刻打报告给中央政府,政府出台了四万郓城币 的经济刺激计划,买走了四万个烧
24、饼。果然化解了烧饼过剩问题,可 武大郎的危机并没有解决,社会的购买力只有 14000个烧饼,而他现 在拥有六万多个烧饼的产能无法释放,最终他不得不关闭一些分店, 很快,有媒体报道,浙水乡温村大队有烧饼店被关闭,店长逃走,大 量农民工返乡云云表1,郓城经济发展表,除GDP外,单位均为郓城币,一个郓城币等于 一个烧饼第N年工资炉子产量折旧利润自吃投资GDP(人民币)GDP增长率1 10000 100000 30000 10000 10000 4000 6000 1000002 10000 106000 31800 10600 11200 4000 7200 106000 %3 10000 1132
25、00 33960 11320 12640 4000 8640 113200 %4 10000 121840 36552 12184 14368 4000 10368 121840 %5 10000 132208 39662 13221 16442 4000 12442 132208 %6 10000 144650 43395 14465 18930 4000 14930 144650 %7 10000 159580 47874 15958 21916 4000 17916 159580 %8 10000 177495 53249 17750 25499 4000 21499 177495 %
26、9 10000 198995 59698 19899 29799 4000 25799 198995 %10 10000 224793 67438 22479 34959 4000 30959 224793 % 这是一个略带夸张的模型,但我们很伤心的发现,他非常接近过 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 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相当有限, 发展的只是资本与 GDP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净出口和政府支 出, 一旦海外出现了金融危机 ,明明没有完全进入金融国际化的中国同 样受害,因为我们的市场没有了 , 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倒闭 . 但是不是没 有金融危机就是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冬天了呢 ?这种靠不断增长的
27、净 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注定没一个能持久 ,比如日本,又比如亚洲四 小龙.为了简单起见 ,在研究净出口的拉动之前 ,我们先研究一个没有 进出口与政府支出的二元经济 . 这里只有烧饼 (消费)与炉子(投资). 为 了简单起见 ,我们先研究一种只有两级市场的经济 , 暂不研究多级工业 品 , 即生产炉子还需求有车床等工具 , 生产车床还需要电脑厂房等 . 有 兴趣的人可以把这些产业链上的衍生资本品加进去,只需要引入宏观 经济学中早已很成熟的乘数概念 ,可以得到与本文同样的结果, 同是在 一些数据上有微小的产异。第二节,存货过剩的形成与发展在宏观经济学中 , 它们认为产出等于收入 , 认为人们的收
28、入只有 两个去处 , 要么用来消费要么存在银行里 ,银行会把所有这些钱用来投 资. 同时 , 他们把消费与投资看成两个独立的变量 ., 但是这与事实极 度不符.第一,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 大量的房子与汽车生产出来之后 卖不掉, 这些产量并没有变成货币收入 ,中国大量的烂尾楼至少在几年 之内看不出有变成收入的可能性 . 第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 我们赚 得的收入 ( 货币) 中很大一部分即没有消费也没有投资 , 我们把钱存在 银行甚至放在手中了 . 第三,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而消费与投资并不 是两个独立的变量。消费为投资提供了市场 . 没有消费, 投资也失去了 生存空间 . 正如亚当斯密
29、所说: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 假 设我们每年有一万块的收入 , 如果我们只花四千块钱去买烧饼 .那么炉 子的总销量最多只有四千块 . 因为烧饼店买炉子的钱都是从他们卖烧 饼的钱中得来的 . 如果我们硬要把剩下的钱来买炉子只能给我们带来 亏损.当消费出现不足 ,如果没有新的市场(净出口或政府投资) ,必然 带来投资不足 . 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 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 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 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品,人们之所以生产钢铁是因为有 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 们之所以生产炉子, 是因
30、为有人在生产面包, 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 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 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 没有生产机床, 就没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 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也许美国从 1930年到 2008年的数据统计更能说明问题作者: roadshow2009 回复日期: 2009-05-05 16:04:26经济不是书本 ,要变通 ,要创新,要实践! 经济现象讨论 ,交 流思想。在各行各业都能有深度专业的独立分析见解。 作者:老母牛倒立 回复日期: 2009-05-05 16:14:13顶完再看 !作者:天狼先生 回复日期: 2009-05-05 16:47:55
31、等把货攒够了,我也要写大部头的帖子哈哈。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19:24美国历年私人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21:14 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只要没有战争,在每一个经济周期里,私人投资在GDP中的占比总是呈现一种加速上升的趋势,上 升到一定高度, 立即掉头直下, 经济危机立刻来临。 1973, 1979, 2000 与2006这四年都是私人投资在 GDP中占比最高的时候,但之后立即发 生了经济危机。如果投资象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在短期内与消费 是两个独立的变量,经济危机应该与投资高峰期是没有必然的
32、联系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说明,每到一个投资高峰期之后,必是会 出现经济危机。如果象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那样,高投资会为下一阶 段创造高消费,高投资期之后应该是高增长,但事实也非如此,高投 资之后是经济危机!事实证明,投资并没有象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那样创造需求,也 从来都没有能持续的发展,他也不象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那样会创造未 来更多的消费,他什么都没创造,这些多余的投资在经济危机中消耗 掉了。用宏观经济学中的企业与个人的二元经济模式不能解释这一现 象,但如果我们引入“资本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这一概念,把封 闭经济看成四个部分,家庭、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和库存,我们 很惊奇的发现,这一
33、现象很容易解释。现在我们重构一个与宏观经济学不同经济运行模型,用来解释今 天的经济与经济危机。我们从工业品生产开始清理一下经济运行的脉 络。1, 资本品企业(A)制造资本品(炉子),并把他们送到自己的 仓库(B),产生库存2,消费品企业(C)购买资本品用来补充折旧和扩大再生产, 消 除资本品为库存(B),产品从资本品企业流入消费品企业,3,消费品企业(C)向资本品企业(A)支付货款,货币从消费 品企业流向资本品企业4,消费品企业(C)利用资本(炉子)和工人生产消费品,并把他们送到自己的仓库(D),产生库存。5,家庭(E)为从消费品企业(C)购买消费品,产品从消费品 企业流入家庭,消除库存( D
34、)6,家庭(E)向消费品企业(D)支付货款,货币从家庭流入消 费品企业7, 企业向家庭支付工资与股息,货币从企业流向家庭如图-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23:36图中红色箭头与蓝色箭头为货币流向,黑色为箭头为产品流向。我们看到,步聚 1, 2, 4, 5是产品流向。而步聚 3, 6与 7则是货币 流向,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忽略了家庭对企业的再投资,那是下一个 生产循环。需要说明的是,货币流动与产品流动是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 损的,一个经济体要想正常运行, 必须保证货币与产品都能正常流动。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出现经济危机。比如说当前金融危 机下,美国的家
35、庭不敢消费,消费品企业就卖不出产品,消费品企业 的产品卖不掉,他们就没钱买机品设备与厂房,资本品企业也根着萎 缩了。又比如大家都只生产机器与厂房等资本品,消费品企业不扩大生 产,就没人购买机器与厂房(记住一点,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个简化 了的模型,我们忽略了工业品企业自身对工业品的需求) ,于是资本品生产也根着停了再比如消费品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严重亏损,拖欠工人工资,家庭 就没钱买消费品,消费品就会更加卖不掉,于是消费品企业停产,不 再购买资本品,连累资本品停产,货币也就不在实体经济中流动了。这里要强调一点 , 本文中把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投资分成了三个 部分,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把存货,购买政府债
36、券都理解为投资。 但过剩经济学则所说的资本品必须有两个基本特性,创造利润和投入 再生产,存货不能被投入再生产,因而我们并不认为存货属于投资。 因为他与一般的产品投资具有不同的特性。而政府债券如果没有被投 入扩大再生产,我们认为它是属于虚拟经济,它所得到的利息收益仅 仅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记住一点,我们认为货币只是财富的分 配权,而不是财富本身,只有企业债券才被我们认为是投资,因为这 些钱被投入了产品再生产 . 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投资其实指的是资本品 . 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理解投资 , 我们会发现过剩与经济危机都是必 然,而不象宏观经济学中所说严重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个偶然事件. 其实,我们只要
37、建立市场的概念 , 从产量、销量与货币三个角度来研究, 要得 到答案其实很简单 . 。首先我们来研究产量,不考虑进出口和政府投资,经济中只有两 个部分,消费与投资。其中消费品的总产量丫丫包括销量X (以销售的第一个汉语拼音 X 表示)与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库存(以英文单词三 stock的首写字母S表示)S两部分,丫二丫二X+ S而投资的总产量 I 中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补充资本的损耗 dK (d为损耗率,以英文单词deplete的首写字母D来表示,K为资本 总存量),第二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的增量 K,第三部分是资本品产 能过剩所形成的库存 S 同样:匸匸 5 K+ S在供不应求的时代,生产出来
38、的产品都可以被卖掉,丫二丫二X也就是 说s=o,是目前宏观经济学中所研究和适用的范围。但是在供大于求 的时代,库存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只有解释了库存 的形成机理,才可能解释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为与研究产量一样, 我们的对自己的货币收入 M可以有三种选择,可以用来消费,可以用来 投资,又或者把他们放在银行或者自己手中.假设我们总货币为 M,我 们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 c。那么我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 M 就是 cM.即 M =cM其中 M 是人们用于消费的货币量 ,c 为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 它是 收入中用于消费的货币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即APC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 的数。那么我们
39、能销售多少产品呢 ? 我们进一步研究销量。销量是 由什么来决定的呢?答案在人们用于购买的货币和价格。人们用于购 买消费品的货币 M 越多,产品的价格越低,总销量就越大,存货就变 少,反之则销量减少存货增加。X= M /P= cM/P在理想的状态下 , 企业总是想把产品都卖掉的 , 因而产量等于销量Y=X= cM/P, 因而不会有过剩出现 , 库存只不过是企业维持运营所必需 的一手段,新库存等于已销售的积压库存与原库存的折旧 . 因而净库存 增量为零,经济危机不会出现 ,但我们知道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完美过 . 价格不会无限长期降低 , 当价格低于烧饼店的生产成本时 ,烧饼店他并 不会继续降低价
40、格 ,他们将减少投资 ,减少烧饼的产量 ,以维持利润 .从 而炉子的需求也下降了 ,人们将无处投资 , 因而长期而言 , 只有有了足 够的消费,经济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 ,比如美国 ,他们的消费在经济 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稳定在 67%左右. 我们先研究短期消费下降时所出 现的现象.由于消费不足 , 没有足够的项目可以投资 ,过多的货币退出了产品 市场. 产品循环受阻。这时候 ,企业界拿什么东西来把这部分吸引回产 品市场呢 ?是会计利润 ! 当代绝大多数产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 时候最注重的都是两件事 , 会计利润与净现金流入,企业只有获得足够 的会计利润才能吸引资金,不被股东所抛弃。在产量与成
41、本不变的条 件下,企业的会计利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企业的会计利润是生产与销售产品中因销售产品得到现金收入( 即销售收入 ) 和一部分尚未换成现金的库存减去购买工资原材料的货 币支出以及资本折旧。根据会计法则,存货是以成本计价的,因而 会计利润 R=c *S+PX-C,其中 C 为总成本, c 为单位成本把 X= cM/P 代入上式 我们得到了一个新公式会计利润 R= c *S+cM-C其中,CM是企业出售产品所得的总现金流入, 而C是则是企业购 买资本与劳动所支付的现金。假设产出与成本不变,货币总量M与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c是两个不由企业决定的外生变量。那么我们可 以把cM-C看成一个常数啊
42、会计利润R= c *S+C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从宏观上来讲 , 企业的会计利润 与价格并无直接关系,增加库存有利于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吸引投 资者投资 , 从而把那些原本可能退出流通的货币拉回流通 ,而提高价格 能在总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销量增加库存,从而间接的增加了会计 利润。就是说如果企业想提高利润 , 提高价格增加存货是对他们更加有 利的选择 . 那么企业能否控制价格呢?这里就出现了三种情况。一, 某几个大企业垄断或者厂商们能形成一致行动, 谁都不主动 挑起价格战,那么厂商们就拥有了定价权,此时把价格定的高一些有 利于他们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这将同时引起库存的上升二, 厂商们
43、各自拥有一个微分市场, 即所谓差异化竞争, 他们各 自在自己的微分市场上制订相对高一点的价格,从而导致总价格与总 会计利润的上升。这也将引起库存的上升三, 完全同质化竞争, 且开始了价格战, 价格下降, 会计利润接 近于零,库存消除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库存。但这与当今世界的竞争格 局相差甚远, 当今世界上, 大多数产业都已集中在少数国际巨头手中, 他们依靠品牌、技术与规模等优势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了最大 的利润,并通过并购与合资等形式消除竞争,加强自己在行业中的地 位,其它企业拼命的寻找差异化市场去谋求生存与发展,在写本书之 前,我随机选取了七个行业,其中有五个行业被控制在五到十家
44、企业 手中,他们的毛利润率都在 20%以上,令人吃惊的是,面对这些社会 现实,一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们还是固执的认为现在的市场 是完全竞争的!事实上我们回头来看,每次大萧条的前夕,都是行 业集中度最高,企业会计利润最高的时候,如图 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25:32毫不奇怪, 1975,1980,2000与 2007年又分别是公司利润在 GDP 中占比最高的时候,而这又恰恰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 注意到,公司利润高峰晚于投资高峰,这是因为投资损失的计提一般 晚于实际发生时间,造成了时差) ,当 2007 年美国公司的利润在 GDP 中的占比达到了
45、百年一遇的高度,而美国也就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经济 危机),从本质上来讲,这次经济危机与 1929 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区别只在于 1929 年时,是大企业利用规模优势挤垮小企业, 二十一世 纪初,大企业依靠资本优势收购小企业,方法与表象不同,内里的本 质并无区别,其根本动力,来自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这,与 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欧拉定律)是一个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矛 盾是怎样暴发的呢?会计准则是建立于永续经营的原则之上的,用成本来计算库存也 是建立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的,那就是这些库存都能在将来以不低 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出去。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假设。但问题 在于两点1, 对于单个
46、企业来说, 他们的库存占全社会总销量的比例很小, 当他们稍稍降低价格倾销库存的时候,并不会引起社会产量与价格的 暴跌,但当整个社会上所有企业都采取一致行为的时候,在社会总货 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倾销直接影响了价格,物价暴跌,企业亏 损减产,引起经济危机 (合成谬误出现)。要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 企 业每年的产量都大于销量,一两年的库存并不会影响企业对库存的信 心,他们并不会用减产或降价的方式去消化库存。如此持续下去,几 年之后,库存的积累艺S将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数字。但是我们记得 一点,人们生产存货是用来卖的, ,只不过是早卖晚卖而已, 货要是不 卖还叫货吗?这就好象建立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堰
47、塞糊,无论湖堤有多 高,冲垮都只是个时间问题。当库存的累积冲垮了人们的信心,企业 开始减产降价来消除库存时,企业就开始亏损、停产和辞退工人,工 人们拿不到工资,就没钱买产品,产品更加卖不掉,如此恶性循环就 带来了大萧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之前大家以为存货早晚是能卖掉 的,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没有及时的处理库存带 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现在我们把丫二丫二X+S与 X= cM/P合并整理一下,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S=Y-cM/P在消费品产量Y,价格P与货币总量M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平均 消费倾向 c 能够化解过剩性的经济危机 . 那么消费上升会不会挤出投 资,从而导致资本存量
48、的下降进而引起将来社会产能的下降呢?我们 来看一下消费的增加到底挤出了什么?首先人们投资的下降将导致消费品产能 丫丫的下降。在消费品销量 X 上升或不变的情况下,他挤出了消费品过剩的产能,即消费品库存 S,并未引起产能Y下降。其次,由于一些用于资本品生产的资本与劳动被转去生产消费品, 这将导致资本品的产能下降,在资本品销量近乎不变的情况下,它挤 出了资本品过剩的产能,即资本品库存 , 也没有引起产能下降。第三,它还挤出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资本的损耗 dK!在宏 观经济学中,资本的损耗率d被认为是折旧率3,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萨米尔森等人依此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随着资本的 不断积
49、累,资本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当资本品增加到一定程度,资 本的边际小到等于资本折旧率3时,经济走向平衡,因而长期而言, 经济将自已走向稳定 , 经济危机不会发生 , 只有一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的影响会引起经济的一些短期波动。但这与事实相差很远,事实上,每到经济危机之前,都是资本收 益最高的时候,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经济增长历史都证明了经济在每 个周期里都是加速上升的,入冬之前的中国经济,恰恰是增长最快的 时候, 而次贷危机之前 , 美国经济也经历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宏观经济学观点完全相关的局面?因为资本消耗不仅仅是 折旧一种,资本消费耗率 d 更不是一个常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
50、 量,经济并不会在自动走向稳定在整个社会中,资本的消耗主要有三大类。1,自然磨损,即折旧3。很明显,他与资本存量成正比,3可以认 为是一个常数 , 只有他才被计入消费品的成本 , 他在资本损耗中只是 很小的一块 ,2,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的出现, 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命, 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这方 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当前中国与发展时期的日本的投资占 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当今世界上上技术最 先进的国家,他们的技术更新基本来自美国人的技术创新,而中国的 技术更新不仅来自中国人的技术创新,更大的一部分则来自从国外引 进技术,理
51、所当然的拥有更大的资本消耗率。就算是在美国,随着时 间的推移,技术更新带来的资本消耗也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我都 知道技术进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而美国的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 一点。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二战以来美国资本消耗在 GDP中的占比 已经从 10%上升到了 12%以上,下面的图也表明,自 1965年以来,资 本的消耗率从每年 4%上升到 2007 年的 7%左右。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27:513, 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 。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 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它的折旧才很小和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
52、,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 少需要投入原值 20%甚至 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 原有的设备安装 与办公室装修要重新来过, 完全被损耗掉 ,这才是资本损耗中的大头! ,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把消费品的支出计为cM,而不是总货币M因为只有折旧被计入了消费品生产的成本,而由于他在投资所 占比例较小,而被我们忽略不计了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也有三五年,在经 济发展的高峰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 小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 的企业倒闭与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 上升。而由企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
53、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 d 成为一个随经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如图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31:26 毫不奇怪,历次经济危机时。都是资本损耗最大的时候。资本消耗率d,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呢?恰恰就是宏观经济学中极少提及的 产能过剩。当需求大于产能时,竞争很小,产品价格与利润较高,只 有少量的企业会倒闭,随着产能过剩的不断加深,竞争越来越激烈, 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倒闭停产率越来越严重,直到经济危机。增加消 费率 c 尽管不会提高社会总产量,但他能够降低产能过剩 , 降低库存, 减弱竞争 , 减少企业倒闭率, 提高总产出中真正被人民消费的比例, 提 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54、。只有当过剩消除之后,继续提高消费才会引起净 投资的下降,最后挤出投资,降低了社会产能,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二 十年前的中国,现在的一部分亚非拉国家,已经离我们有点遥远。那 么为什么经济中的平均消费倾向 c 不会自动的走到一个合适的数字 , 保持经济自身稳定发展呢 ?人们根据自己的收入选择花多少钱进行投资是由资本的利润决定 的,如果投资利润很高 , 那么我们会把更多的钱用来投资 , 这是一种理 性的决策 , 因为我们减少现在的消费是希望将来的投资利润让我们有 更多的收入从而在将来消费更多 . 而企业增加产能与库存的行为又加 强了我们的信心 . 但事实上每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让这些利润化为了 泡影.有
55、趣的是,我们在一百年中经历了 1913,1929和2007三次大危机 , 其中两次引发了世界大战 , 战争让我们的投资不知去向 ,我们可爱的经 济学家们还是认为这是一偶然事件 . 我们老百姓还在拼命的投资 , 希望 经济危机不会发生 , 希望受害者不是我们自己 !而另一个造成平均消费 倾向 c 下降的原因则是贫富分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对消费倾向的研究。这个世界上有两 类人,一种是很有钱的大老板,他们控制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 本,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资本收入 (会计利润),但他们的消费几乎不随 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比尔盖茨,在他捐出财产后,身家减少了 几百亿,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化,他还
56、是开同样的车,住同样的房。 他们的消费是一个常数 A,他们多出来的钱除了投资或搞慈善,没有 其它事情可做,就算是投资利润下降,他们也只能投资,我们称之为 被迫投资。第二种人是普通的劳动者,我们把绝大多数的工资都用于 消费,我们的消费基本上就是我们的收入,工资涨了我们多消费,工资减了我们少消费。(此外还有中产阶级, 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工人与老 板的结合体)在经济高峰期,资本的利润很高,老板们收入占社会总货币收入 M 的比例很大,由于他们的消费是不变的,所以平均消费倾向 c 有下 降的趋势,是说资本主义先天有制造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趋势。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在收入增加的时候,资本收益增加那 部分
57、不能同步转化为消费,引起消费不足,最而导致最终市场不足, 市场经济的产能过剩天生就有扩大的趋势 ,这时候并不是说社会产品 已经极大丰富,多到大家吃不完用不完了,而是工人民眼看着有好东 西而没钱买,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需求的货币不足,也就是凯恩斯所 说的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只有提高工 人工资在总收入的比重也就是降低资本利润率才可能降低社会的降低 产品过剩程度。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 2009-05-05 20:33:29 第三节,走出危机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消除存货过剩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经济高增长,去年我们增加了 10%的产能, 如果今年经济增长能大于 10%,那
58、么库存总量与总销售的 比值就不会上升,就不会造成信心危机,但无论之前我们罗列的统计 数据还是我们的逻辑推导都已经证明,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产能总 是增加的比消费更快。那么就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消除过剩,既然存货过剩危机是由存货 的不断积累造成的,那么解决的方法当然还是从存货的形成开始。我们回头来看一下本书中最重要的公式S=Y- cE/P消除存货的第一种方法是减小产量 Y 经济学认为总产量由资本与劳动总量决定的 ,简单来说 ,就是一个 小镇能所做多少烧饼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人做烧饼和我们拥有多少炉 子.同样多的炉子,如果工人多,加班加点的干活 ,也能做出更多的烧饼 , 如果工人总数不变 , 炉子多了
59、, 每个工人的效率会提高 , 多会做出更多 的烧饼.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总产出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 .Y=a K+B L其中K为资本总量比如说炉子的多少,a (希腊字母)是每个炉子 的产出能力丄 是劳动总量,指工人的数量,而B (希腊字母)则是每个 工人产出能力 , 比如说一个八级钳工与一个学徒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 的.因而B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当经济进入大萧条时,由于企业大量的倒闭与停产,资本的消耗 率 d 大大增加,存本资量 K 以及利用率迅速下降,从而消费品产量 Y 下降,引起库存下降,从而走出危机。消除存货的第二种方法是降价,P下降在经济危机时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生存 ,而非赢利,他
60、们宁可亏本 也要收回现金 , 价格下降到成本以下, 销量上升, 库存下降, 从而走出 危机。消除存货的第三种方法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c 上升,从而销 量上升, 库存下降, 走出危机。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前面说过 ,贫富分 化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危机时,资本利润大大降低, 甚 至亏损为负数,因而大老板们的收入大大下降 , 而他们的消费并不会下 降.与此同时, 工人工资的下降则慢的多,至少不会变成负数,由于工 人才是消费的主力军, 从而导致平均消费倾向 c 上升,从而走出危机。大自然以这三种形式为存货过剩设了一套枷锁,资本主义虽然天 生有造成过剩的动力, 但他也天生就有消除过剩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过学习提升2025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在风险治理中的应用探讨试题及答案
- 嵌入式系统设计入门试题及答案
- 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风险试题及答案
- 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防范措施试题及答案
- 经济政策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高考作文练习素材与试题及答案
-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计划
- 2025标准商品房买卖合同
- 2025年北京市农药买卖合同
- HJ 707-2014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 企业员工保密协议书范本
- 美国文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吉林师范大学
- 公司内部责任追究制度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公开课教学课件
- 年产12万吨石英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满二十四节气课件
- 2024年金华浦江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