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模板_第1页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模板_第2页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模板_第3页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模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乡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教学的多种思路 作者 山东/傅丽霞 内容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 ,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 ;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

2、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 ;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 ;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 。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 ;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 ;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 ;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 (以上为第三课时) 。

3、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 ,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 情节安排:(板书)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和母亲的谈话 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

4、: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因素。 故乡的作者对客体作审美选择定位时,注重于时空密切结合的艺术视角来反映内容。于漪老师、蔡澄清老师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出的情节提纲,客观地反映了创造主体的艺术视角。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有着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两位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又都体现了教材的上述两个特点。这样理清情节结构的益处,一是帮助学生在听课文录音、识字、积词基础上有层

5、次地来熟悉小说情节,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 纲挈领地把握小说的基本风貌。钱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淡到看不见情节。提纲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分类形式出现。显然,钱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情节结构的工作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不经过思前顾后的熟悉情节,是不会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位老师对情节结构分析处理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在顶峰,放眼全文,引学生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获得整体印象。为“潜心”分析,理解人物、景物打下基础。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闰土形象的分析 先看于漪老师的分析思路:少年闰土

6、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读有关部分。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看蔡澄清老师的分析思路:故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钱梦龙老师的分析思路,是由学生提问和教师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启发问两种提问的结合组成的:学生提问:闰土和“我”

7、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 “老爷” ,而且还叫水生磕头?“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 “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本文题目是故乡 ,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教师启发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这是什么样的形象?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闰土的生活“困苦”又说明了什么?区别“日趋”与“日益” 。农民生活怎样?农村经济怎样?(钱老师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启发问,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此仅举一例。 )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闰土为

8、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个问题由老师提出)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因呢? 三位老师分析闰土,首先是领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从肖像描写、对比描写中来感知的。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再现闰土的形象,这是感性认识。分析起步后是对形象理解的理性认识。三位老师又进一步引学生去理解闰土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现实,本质意义及作者根本意思:闰土悲剧的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而这正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总根源。闰土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也是痛苦的他的思想被封建意识束缚得麻木了。于漪老师在闰土形象的归纳分析中对闰土的思想历程分析得十分深刻。的确

9、,闰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深沉而又忧郁的。这深沉和忧郁体现在社会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所以他的悲剧价值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 “小英雄”变成”木偶人” ,善良、美好人物的毁灭悲剧,正说明了一个审美形象的被毁灭。由此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对过去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作者塑因而也将本人的生理感觉和情感体验包容在其中,造具象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人物还有作者的内视化特点。为此,蔡老师设计了“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以引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的内视形象。蔡老师还结合写作提出了“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一问,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在一起。钱老

10、师对闰土形象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作了讨论分析,视野阔大。三位老师对闰土的具体分析形式上略有不同,但理解的深度却是一样的,都引学生感悟了作者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把握,感悟了作者的历史的、人生的深沉体验与博大思考,从而在更广阔的深刻的历史背景上,认识了作品所揭示的中国农民灵魂中的深层意识,理解了鲁迅“呐喊”的深层意识。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蔡澄清老师只分析了闰土这一个人物,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于漪老师分析了闰土、杨二嫂和“我”三个人物。钱梦龙老师分析了五个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各个具体形象以及形象之间的关系,以诱导学生看到当时故乡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景,多角度地理解主题、理

11、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景物分析 不难发现,三位老师都对故乡的景物描写作了引导分析。钱梦龙老师专门分出“写景”一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来讨论: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鲁迅在风筝 、 一件小事中都写到冬天, 故乡又写到冬天,为什么?学生关于写景的讨论,开始仅就写景作用而言。而前面的“回乡途中的我”之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在这部分分析中,已具体讨论了“神异的图画”的形象特点及这幅“幻想中的美”的图画和人物的关系,还简析了描写“萧索的荒村”的作用。蔡澄清老师将景物分析列成一个与人物分析并重的分析: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神异的图

12、画” 、 “萧索的荒村”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于漪老师的景物分析与“我”这个形象的分析是同步的。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对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描写出来的。于老师主要分析了“萧索的荒村”的描写作用:显示了当时农村的

13、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封建主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 “我”感到非常的失望与悲凉,故乡距离太大,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在分析了三个人物之后的小结中,于老师又概括总结到: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破产的根源。 自然景物描写的内在意味总是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精神相一致的。三位老师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区别。虽然这样,但都抓住了核心问题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和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此外,三位老师都设计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训练内容,体现了讲练结合或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特点。 三位老师的故乡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从以上较具体的教材处理思路分析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点:第一, “潜心会本文” 。处理教材应当注重引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 。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