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讲解_第1页
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讲解_第2页
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讲解_第3页
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讲解_第4页
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明清时期河南省美洲作物的引种及其影响明清原产美洲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传入,不仅使河南省农作物的种类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使得河南在多个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农业上、社会经济上以及饮食生活等方面。另外,这些农作物的引种在解决河南省粮食短缺问题、缓和人口压力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促使了河南的粮食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直以来,关于这些作物的引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有诸多学者如佟屏亚、吴晗、王克勤等做过研究,但专门研究它们在河南省的引种及影响的论著却寥寥无几。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旨在对我省以后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一、玉米的引种(一)玉米的引进玉米,学名玉

2、蜀黍,有御麦、玉高粱、番麦、玉麦等别称,最初源自于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区。有关玉米在中国引种的具体时间以及路径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玉米是哥伦布环球航行到达美洲发现后陆续传到全球其他国家,不久传到中国的。通常认为有关玉米的最早记录是明代正德六年的颍州志,里面已有“玉米”1(P41)一词的记载,还提到玉米的种植范围大致是安徽北部一带。河南是北方较早引种玉米的省份之一,嘉靖年间的巩县志已记有“曰玉麦”。2(卷3,土产谷之属)由此可见,最晚在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已经有玉米引种。 (二)玉米的传入途径对于玉米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根据史料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应是通过两条路线传入的。一是西南路线,

3、梁家勉先生认为:“玉米最早可能是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再从云南传到黄河流域。”3(P485) 一是西北路线,由西北陆路传入陕甘地区,然后再传入中原地区。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记载有:“番麦,一曰西天麦。”明人李时珍说:“玉蜀黍种出西土。”佟屏亚先生也认为,玉米最早可能是从西北边疆进入内陆地区的。”4(P41-4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河南处于北方的内陆地区,但因其有着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优势,所以能在北方省份中较早的引种玉米。总的来说,在西北方向玉米大多是由中亚细亚沿着丝绸之路引进我国,然后经过甘肃等地而进入河南;在西南方向是由印度、缅甸引进我国云南地区,再由云南传到河南省份的。(三)玉米的

4、传播种植明清玉米传入河南后的传种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明末清初,玉米的传种速度较慢。明代嘉靖年间也只有鄢陵志卷三、尉氏县志卷一、襄城县志卷一、巩县志卷三将玉米列入该县的物产项目之中。而到了清初,河南也只有几个县的物产考里添加了有关玉米的记录5(P51)。当时河南地区的人民长期还是以种植麦粟为主。第二个阶段:乾嘉、道光时期,玉米的传种速度显然加快。在当时河南的地方县志中大多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如乾隆年间的嵩县志记载:“玉黍,粒大如豆,粉似麦而青”6(卷15,食货)道光年间的许州志:“玉蜀秫玉麦。”7(卷1,方舆土产)另外,在当时的河南,玉米因其“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6(卷

5、15)所以在这个时期相对于平原地区,玉米在山区的接受力度要大得多,但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所占的比重仍不大。如清乾嘉年间扶沟县玉米仅“以吠小儿”。8(卷6)第三阶段:进入十九世纪后向全省快速发展。进入19世纪后,由于当时河南人口的快速增长,玉米种植不但持续向山区拓展,也较快向平原区域延伸。另外,由于栽培技术的提高,玉米的单位亩产量也逐渐超越了高粱、小米,不论是在贫瘠的山地还是肥沃的平原,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如阳武县玉米开始“近年种者颇多”9(卷一,物产),方城县玉蜀黍“为出产大宗”。10(卷5,物产植物)因此总体上来说到了民国年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玉米已逐渐成为了当时河南省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二、

6、番薯的引种(一)番薯的引进番薯,旋花科草本植物,又称甘薯、红薯、地瓜等,源自中南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引入我国。最初大概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陆路由葡萄牙人将它带到印度、印尼以及非洲沿海等地。同时海路由西班牙人将它带到南洋、西太平洋菲律宾地区。河南处于中国内陆,可以说是北方地区中较早引种番薯的省份之一。据悉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中就已出现了“地瓜”11(卷4,物产瓜类)一词。(二)番薯的传入途径 番薯在最初传入我国时,它的引种也仅局限于闽粤两地。据周亮工闽小纪记载:“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12(卷3,番薯)那番薯具体又是如何传入我省地区呢?

7、据周源和对番薯传播路线的划分可知番薯传入中原地区有两条路线:一是东路方向,番薯由泉州长乐沿海路直达河南等省份地区,并且是绕过浙江、江苏直接从海路北上传入河南的;一是中路方向,从广州、韶关经衡阳、武昌等到南阳盆地,然后再远至中原地区。13(P85)(三)番薯的传播种植虽然在康熙年间河南省就有番薯的记载,但它的大范围种植传播主要是在乾隆年间。番薯在这一期间的传播种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乾隆前期番薯已在河南的汝州、鲁山等地推广开来。如乾隆八年汝州续志记载到:“红薯,州守宋名立觅种教艺,人获其利,种者寖多。”14(卷4,物产) 乾隆八年鲁山县“(番薯)今蔓延鲁邑矣”15(卷1,物产蔬类)。但总

8、的来说范围不大。第二阶段:乾隆中期番薯已遍布河南全省,特别是中部、北部各州县已大面积的种植。林龙友先生的金薯咏说到:“孰导薯充谷,南邦文献存。种先来外国,栽己遍中原。”16(P139)可见其范围之广。第三阶段:乾隆后期河南连年灾重,因乾隆皇帝本人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这一时期番薯种植愈加普遍,种植推广更加迅速。据记载,乾隆皇帝曾令河南巡抚毕沉、富勒浑等人到福建买薯藤,“采备小薯藤薯,广为如法栽植,以其接济民食”。17(P1388)另外乾隆帝更是下令毕沉,让其将陆耀的甘薯录“多为刊布传抄”,17(P1388)让农民了解学习。可见清代番薯能够在河南广泛种植与乾隆皇帝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9、。三、烟草的引种(一)烟草的引进烟草,又名相思草,是公认的一种嗜好作物,吸食烟草能使人为之沉醉,长此以往便会上瘾,致使吸食的人一旦沾染就难以戒掉,故而吸食烟草的人比较多。烟草是哥伦布环球航行时在美洲的多巴哥岛被发现然后带回欧洲的,随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河南最早传入烟草的地区是处于南部的邓州,邓州名产“邓片”清初顺治年间就已经非常出名。18(P169)明代河南的文献鲜有关于烟草的记载,清代有关烟草的记载才多了起来,如康熙年间的鹿邑县志记载有:“旧志俱不载烟草,今则遍地栽之。”19(卷1,P14) (二)烟草的传入途径吴晗在谈烟草中谈到了烟草引入我国的三条路径:第一条是由交趾引入广东;第二条是

10、由菲律宾传至漳州、泉州;第三条路径是由日本至朝鲜再到辽东。20(P39-42)张介宾曾在其景岳全书里提到: “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朝明万历(15731620)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21(卷48,本草隰草)由此可见烟草应是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入河南的,且至迟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就已有烟草种植的记载。另外张玲在清代河南烟草的种植与分布中也提到,早在明崇祯十五年邓县便开始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引种烟草。18(P168)(三)烟草的传播种植河南省明代烟草的传播种植因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太少,所以不太清楚。仅知从邓州开始引种烟草之后,逐步扩散到其他地区。

11、清代,河南烟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种植区域也开始遍布全省。清中前期,烟草逐渐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如乾隆元年至三年,新县一带引进了晒红烟,并较快的向襄城县、郏县、禹州等地发展,“晒红烟叶深红色,至今仍不失为市场佳品”。22(P146)清末是河南种植烟草的全胜时期,成为了黄河流域各省中烟草种植发展最快的省份。其中尤以南阳地区的邓州种烟之风盛行,“纵横数十里,皆烟田”23(p443)。据清末的有关史料统计,河南烟叶种植面积达七十五万余亩,排列全国第一;年产 113539200 斤,位居全国第二,占总产量 884127294 斤的 12.84%。24(卷382,实业)可见当时的河南就已成为了国内重要

12、的烟草产地。四、河南省引种美洲作物带来的影响(一)对农业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史上曾有过两次“革命”。第一个革命是北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以后,在南方长江淮河一带耐干旱且早熟的占城稻逐渐传播种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稻米生产量的加大。第二个革命就是16世纪美洲原产作物玉米、番薯、烟草等的引种,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积累。因此不得不说美洲作物的引种对农业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耕地面积众所周知,玉米对各类土质以及地理、水利、气候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又耐干旱产量高。如乾隆嵩县志提到玉米:“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6(卷15)齐民

13、四术中提到:“玉黍,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砷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25(农一,农政辨谷)由于玉米的这种特质,使其更有利于河南西部、北部以及西南部山区和黄河两岸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同玉米相比,番薯的适应能力更强,且易栽种、耐水旱,“痔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26(P4436)另外,郭云陞先生还特别强调了河南杞县、新郑地区的高沙地对番薯的充分利用,“杞县及新郑县有种干红薯于高沙地者,干白薯性喜燥,宜种高沙地。杞县及新郑县有种干白薯于高沙地者”27(P397)。可见,番薯对中原山地瘠土以及高沙地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意义。

14、2.提高了粮食产量玉米产量比较高,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有说到玉米“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25(农一,农政辨谷)。 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里也记载:“包谷高至一丈许,一株常二、三包,上收之岁一包结实千粒,中岁每包亦五六百粒,种一收千,其利甚大。”28(卷11,策略)可见玉米与当时的其他作物相比,产量不可谓不高。番薯的亩产量也惊人,单位面积亩产量竟高达数千斤,王象晋先生也曾指出番薯的产量极高:“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29(亨部,蔬谱甘薯)3.改变了农作物结构明清美洲作物的引种使得中原人民原有的传统农作物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初河南以稻、黍、

15、稷、粱等五谷杂粮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由于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大面积种植,原有的种植结构已发生了改变。明清时期随着大批流民的涌入,原本地广人稀的山区人们也逐渐开始安家落户。因为粮食需求的显著增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原先的低产作物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当时的情况下,玉米、番薯这种产量高且稳定的作物便很快在河南各地区推广开来。至清末时期,这些高产作物的引种面积持续增加,而那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则迅速缩小,而且玉米的种植面积也终于超过粟谷等杂粮作物而跃居旱地杂粮作物的首位了,在这一定程度上就改变了明清时期河南省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综合利用

16、 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烟草的引种,不仅在农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且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用作牲畜的饲料。玉米内所含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其中淀粉占72%,蛋白质占9.6%,脂肪占4.9%,糖分占1.58%,纤维素占1.92%,矿物质则占1.56%,同时玉米因其具有消化吸收率高等特点,所以在配制饲料中,玉米的用量一般占饲料总量的50%到65%30(P54),占据着饲料之王的地位。番薯因其茎叶中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也是配制上好饲料的原料。张宗法在三农纪里记载到:“(番薯)蔓可饲牛、马,根养猪易长,蔬根中之至最者。”31(蔬属薯)(2)用于酿酒。明清

17、时期人们在将玉米、番薯作为口粮之外还学会了作酿酒之用,从而丰富了当时河南省的酿酒原料。据乾隆十一年(1746 年)襄城县志记载:“芋麦,煮仁作饭最佳,今多酿酒”32(卷1,土产)。本草纲目拾遗里也曾提到:在当时,福建所产的酒大多都是用番薯酿造的,一般被称为土瓜酒、烧酒等。并且这种酒口感峻烈不醇,味道微苦,不善饮酒的人如果喝了,头脑还会有昏眩的感觉,但对身体却也没有大的伤害。33(诸蔬甘儲)(3)用于药用。玉米堪称全身是宝,例如,玉米穗轴能够治小便淋沥、水肿腹泻;淀粉可以加工成葡萄糖、利尿剂等;玉米表皮能够提取出人体所需的食物纤维素,对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番薯同样具备着较大的

18、药用价值,“主治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藏,多食能壅气,可理脾血,使不外泄。”33(诸蔬甘儲)明清时期人们对烟草的认识除了最初的观赏、吸食外,在药用方面也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烟草有着极大的药用功效:它可以治疗风寒湿痹、滞气停痰,预防山岚瘴雾等,吸食后令人通体畅快。明清文献中关于它的药效有大量的记载,其中明人倪朱谟的本草汇言有着详细的记载:“烟草,通行手足阴阳一十三经,通利九窍之药也。小儿食此,能杀疳积;妇人食此,能消癥痞。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34(草部烟草)可见烟草在医用方面也发挥着比较的作用。2.促进粮食商品化,平抑物价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得到推广后

19、,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缓和了人们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还对促进粮食的商品化,平抑物价有着重大的意义。玉米收割后是不能长时间储存的,因为春夏交接之时容易滋生虫子。乾隆时期襄阳府志中曾提到:“春末夏初,即成蛀批,不可久贮耳”。35(卷6,物产)所以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高产的玉米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如盐等其他生活必须品。番薯同玉米一样,大多也是用于出售或交换,马国翰先生在对钟方伯济南风土利民问里对此有说明:“近岁诸乡多以沙田种落花生,亦曰长生果。又喜种芋,俗谓之红薯,又谓之地瓜。二者虽非作甘之正,鬻于市,颇获厚利。”36(卷28,户政马国翰:对钟方伯济南风土利民问)玉米、番薯等这种高产作物虽属于

20、杂粮,但同样可以接济民食,当作口粮,这样一来百姓就可以将价格比较高的稻谷等粮食节省下来,然后投入市场出售或用于商品交换,这样一来它们在客观上不仅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而且也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烟草在河南的广泛种植对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如富有盛名的邓片烟叶,不仅在河南省内销售良好,还遍及湖北、广州,甚至远及菲律宾等都有一定的市场。18(P169)并且据中国烟叶史汇典记载,当时河南的鹿邑县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也因种植烟草获利, “以收获之利数倍于谷也”37(P217)。因种植烟草获利较高且快,这就必然致使不少人开始专门租地种植烟草,成为专职的烟农,从而促进了河南省烟草专业

21、化种植的发展。同时由于烟农们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只能通过销售烟叶来购置粮食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从而加强了河南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起到促进粮食商品化的作用。(三)对饮食生活的影响1.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玉米、番薯的引种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促使了河南省饮食结构的多元化。玉米是公认的食用价值较高的粮食作物,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分析:玉米面的脂肪含量比小麦标准粉高 1.39 倍,比籼米高 72.0,比小米高 21.43%,比高粱面高 65.38;蛋白质含量比小麦低 16.47%,比小米低12.39%,比籼米高 2.41;每 100g 38(P1)。由于较高的食用价值,特别是在山区玉米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之一。如乾

22、隆年间的嵩县志里记载:“玉黍,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6(卷15,食货)作为主食之一,玉米有多种食用方法,如煮、烧、炒、作糕、作饼、作粥等等。早在明末时,尔雅谷名考里就有关于玉米食用的记载:“今北方农家,皆磨面以为常食,不止爆炒食也。其爆炒者京师呼为玉米花。初结粒时,剖而烹之以为肴,甚肥美。”39(P566)可见其食用方法的丰富多样。番薯与玉米一样有着较高食用价值并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在洛阳人们常“以小米、小麦、高梁、黍粟、荞麦、红薯为正当”。40(卷2,河南)可见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和番薯的引种推广对河南地区人们的饮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

23、同于玉米、番薯,烟草传入河南后伴随着较大的消极影响,使得当时吸烟风气弥漫。清人刘大魁在海峰文集里感慨到:“自万历之季,闽人一食之,不及百年以至于今,而天下之民无贵贱贤愚,鲜不甘而嗜之。国家亦尝申禁戒之令矣,而卒于不行,又况嗜欲之大者欤。”41(卷1,论著慎始)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吸烟风气蔓延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2.备荒、救荒作用大美洲作物之所以能广泛地传播开来,是由我国“民艰于食”的状况所决定的。在当时人地矛盾激化再加上老百姓吃饭难的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等的引种以及较快的普及传播,无疑起到了缓解这种状况的作用。玉米作为一种早熟、高产、耐饥的作物,无疑在备荒、救荒中会起到较大

24、的作用。道光十三年河南的扶沟县志里记载:“玉蜀秫,于备荒最宜”42(卷10,物产谷之属),明确指出了玉米在备荒中的作用。另外,玉米的收获期还是公认的处于夏秋之交的青黄不接时期,可见其在备荒救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番薯高产、耐旱、活跃性较强又不怕蝗灾,而且对季节的适应性比较强,又可以生食,所以它的救荒功能并不亚于玉米。如宣统项城县志记载:“甘薯,俗名红薯,此物备荒功尤在芋上。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者,诚笃论也。”43(卷5,地理物产)3.烟草的危害烟草传入河南并广泛种植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占地夺田,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大约膏腴,尽

25、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44( 卷 397,乾隆十六年八月壬戌)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也谈到:“各处膏腴皆种烟叶,占生谷之土已为不少。”25(农二)据清人方苞估计,包括河南省在内的黄河流域当时“至于种烟所减之粟米,较之烧酒所耗,亦十分之六七”。45( 卷 1,请禁烧酒种烟第三札子)一是吸烟风气盛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据记载清朝初期已是“普天之下,好饮烟者无分贵贱,无分男女,用以代茗代酒,刻不能少,终身不厌。”对于吸食烟草的危害,方以智物理小识里有记载:“淡把姑,烟草,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忽吐黄水而死。”46(卷9,草木类)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也记载到“食烟之人,多面黄,不尽耗肺而

26、焦皮毛,亦因精气半为鬼吸也。”33(卷2,烟草火)(四)破坏生态环境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等的传入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我国传统粮食作物对土地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只在肥沃的平地种植,但随着美洲旱地作物的引种,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朝廷下达的鼓励垦殖政策,这就使农民们为了扩大种植的面积而选择了毁林开山,从而也就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越到后期这种破坏作用越明显。道光皇帝就曾提到:“开种苞谷,翻掘山土,以致每遇大雨,砂砾尽随流水。”47(卷20,道光三十年十月辛巳)另外,据统计,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左右的河南地区森林覆盖面积约为6.3%,

27、但到道光年间就已下降到了2%左右。48(P108)大量植被的消失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水土流失、地力衰竭等一系列灾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此不可谓无关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乾隆时期柘城县志记载:“怀宁、定安、治平、由义、招贤、居仁、安宁聚流,怀土皆瘠土。而西北尤下雨,泽稍霪则为沮泽。东关、南关、西关、北关,旧间日一市,今以十日轮集。另十四集中,今惟有九集有市。”49(卷2,乡市)明清时期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经济作物烟草大约于十六世纪中后期陆续传入我国随后遍及我省。这几种作物的在河南的引种及其推广,有着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明代以来,我省乃至全国人口持

28、续增长,但耕地面积增长的幅度有限,由此促使粮食短缺以及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尖锐,这种深刻的社会背景就促使了美洲作物在河南得到广泛的引种传播。美洲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烟草在河南的引种,对当时人们的农业、社会经济以及饮食生活等几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结构,还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提高,进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主食结构,在备荒、救荒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它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的作用。这就提醒着人们在今后的农业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1 谢国

29、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 (清)周泗.巩县志M.嘉靖三十四年.3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4 佟屏亚.试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发展J.古今农业,1989(1).5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6(清)庚基渊.嵩县志M.乾隆三十二年.7(清)萧元吉.许州志M.道光十八年.8(清)董丰垣.扶沟县志M.乾隆二十七年.9(民国)窦经魁.阳武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10(民国)王凌震,杜绪赞.方城县志M.民国三十一年.11(清)杨廷望.上蔡县志M.康熙二十九年.12(清)周亮工.闽小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3 周源和.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传入传播与人口J.中国农业,1983(3).14(清)宋名立.汝州续志M.乾隆八年.15(清)宋名立.鲁山县志M.乾隆八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