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_第1页
论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_第2页
论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您工作顺利!论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支撑八面是太极拳学对身体要求的标准,含要求和功法双重含义。立身中正因是入法练习方法而简单做到,而支撑八面是功夫境地不易成就。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论太极拳立身中正。供您阅读! 论太极拳立身中正 就立身中正来说,立身可以不偏不倚,自然中正。立身中正有益于放松,所以求的是身体垂直一线。不管是外力抑或已身原有的力,都易于做到丝毫不差。可以一丝不差,定已在其中,因知松到虚无处,就是定力,才能有支撑八面之效,可知支撑八面不是用力或是用意,实在是真松后的表现,是自然得到的感觉。 中正的关键在于神意在头顶上虚虚领起,使脚下虚触地面,身

2、肢自然垂直,能圆转无碍可随人进退而进退。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的根本,支撑八面是立身中正的显现,即为中正!所以只须在立身中正上下手,正确行功日久,即可获中定之功! 练习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是时刻存在的。但指导你的教师和能指出错误的同学不会时刻在身边。怎样在没有教师及同伴订正的状况下,自我验证和把握、在行功走架中每一举动都得刻刻需要留心做到的立身中正呢?有一个极为简洁、极易于把握、而且极有成效的方法:每一动完毕后,都把双手及手臂垂落下去,而除此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能有分毫挪动,切记!这时习拳者可以很简单的发觉并检验出自己立身是否中正、即是否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现象。假如觉得呼吸不畅,那么属有前

3、俯状态,可留意虚领顶意、以便舒直身形;如觉呼吸畅顺,腰胯以上象曰常消闲无事一样轻松任凭时、即说明立身已中正;再把双手如前摆放好自然仍不能牵动身形,再做下一动,而下一动仍如此垂手检验,以为成规。 假如双手垂落后觉有挺胸凹腰感,属有后仰现象、那么气息必泄于胸。此时只须长呼一口气,自然会使气息下降,身形返正。总之,每一举动不管是过度还是定势(其实太极拳除了起式和收式都是过渡动作)都要使自己肩以下、胯以上的身体感觉和平常自然站立时没有异样即为正确。此法简洁有用,双手垂落后,身体微有不适都能发觉到。以之验证自身,真正简洁易行,收效在顷刻间。 立身中正是原那么性很强的要求,而支撑八面是在这个要求上久练产生

4、的功夫。简洁的说支撑八面就是不怕外力从自己周身任何地方侵害,理论上是在做到立身中正的根底上、周身内外已能阴阳互抱而成浑元一体(周身一家)。外力触及我任何部位,那么彼处空松柔顺,自然会产生阴阳改变而形成动分虚实,随他来力而圆转,此谓之人刚我柔,我不必阻挡,他却自然无法进入我圈内,即无法对我造成威逼一此亦拳诀中出圏简单进圈难之意。换言之:能否支撑八面即是验证是否做到了立身中正的准那么。 上述自我检验之法只是初学者的帮手,只不过让学者初识:任何妙法、皆离不开自然而已。要进一步做到能支撑八面,那么需依太极内功练法,逐一修炼自身各部如头、肩、肘、手、胯、腰、膝、足等等。关于各部位的练功法理和要求。书中讲

5、解已极为细致,令人无从添加任何东西。只能把自己在依法行功时的体会认识诉诸笔墨,以期对学者有所参考或能关心读懂大道正理而已! 在理论中认为:头、足、腰三处更是关键中的要点。 头部是高级中枢神经指挥系统(大脑)所在。人的一切行动,都有大脑指挥主幸;凡进、退、顾、盼、定均须听从指令。诸如耳目观听、往来呼吸亦由大脑做主。在行功走架时,头部务要保持正直。顶上似有一丝相系而虚悬空中,自然神清气爽自有轻灵圆活之趣拳经中所谓顶头悬即此意。关于头顶,拳经中要求要虚灵顶劲,这已为众所周知。虚灵顶劲的含义是虚虚的往上引领头顶上的意思,使身体拔长,双脚反虚着地面当然这都是意思,脚下离虚而双轻,身体自然转动圆活,头部才

6、能真正起到纲领的作用。 目宜平视、神宜内敛、口齿微闭那么颈部松驰,即所说:头正颈直。头正颈自直、颈直自然顺,头顶始不简单产生偏倚的感觉,所以杨澄甫先师提到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再进步虚灵神顶,使初学者更简单把握头部的相关要求。顶上要虚虚灵灵、轻轻松松,顶的虚灵状态是将精神放在顶上而阴阳顶学说,更是太极拳修炼领域里划时代的奉献之一!顶分阴阳,为前贤言所未及,却符合自然规律。顶泄周身僵,为什么顶会泄呢?顶上无阴阳,自然不会有阴阳变转,气血自然会泄于顶上,气泄血瘀、周身不僵而何为? 太极拳法理中的腰部可扩大到肩以下膝以上,要求此躯干部位空虚如灯笼,这种要求是符合古典拳经中无形无象。全体

7、透空的境界描绘的。但其它部位还好说,但要空腰,许多拳家还承受不了。因为拳经拳论中有关腰的重要性指示最多,大致诸如:其根在脚、转于膝、主宰于腰、腰如车轴、腰为轴、活似车轮等等,因为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间(方能使)腹内松净气腾然,尤其是一首歌诀更深度的点明腰之重要性: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如此重要的腰在自然太极拳中竟以不要不想冠之,难怪人所难解!顺便说一下胯。生理解剖让我们清晰了人体躯干是由骨盆承托,骨盆端正那么身体自然端正。骨盆的端正那么取决于两胯是否放平,而往往腿部的运动又影响倒两胯的平衡。以此类推,那么腿部产生不平衡运动的缘由,必定是脚下不稳所致,是故杨禹廷先师说

8、脚要平松落地,不要踩地为什么不要踩地呢?踩地出力。必产生反作用力顺腿上行,足以影响身体的平衡支撑。 综上所述,可以明白立身中正的根基还在于脚,所以总结玄要,指出太极拳内修必自脚下始!双脚虚实清楚,虚脚虚净、实脚实足。即为立柱式单腿重心即做到了立身中正。也彻底解决了双重的问题。说到双重,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究其因乃)双重之病未悟尔世人皆以为双重指的是双手一起用力,其实这当然也属双重的范围,但最重要的却是指的脚下虚实不清。太极求的是一圆运动,而圆只可有一个圆心,假如同时有两个圆心,还怎样运动?关于这一点,杨澄甫先师有一段精辟阐述: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

9、在右腿,那么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那么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是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劲;如不能分,那么迈步重滞,独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上边说的,虽然都是躯体形式的摆放,也有心愿神识在内里主导,但并非最高境界。以观看先贤及个人体会中正功夫,随在自然皆是,毫无动转迹象,亦无造作之正直,足见上乘功夫实是存乎一心,心平气和那么身中正不偏。练习太极拳,首先别忘了:自己是来享受的,享受合理的运动带给身心的舒适。假如在练的过程中得不到享受的美感,必定是错的。 错误会有许多,最大的莫过于立身之不够中正。因此可以说: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获得立身的中正。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倚靠任何一处。

10、可以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思想的表达;做到了不偏不倚,自然就是立身中正!思想上说,立身中正是纲领,是因;有了立身中正的思想要求,才会有不偏不倚的功法指南,此为果。从行功法理上说,不偏不倚是行功方法,为因;做到了不偏不倚,结果显现为立身中正。两者互为因果,因思而异。 立身中正了,气血自然贯穿上下。此理可比诵经的人,虽然终日偃坐,却也可得身心舒服之功。这是因为:凡经中文字但能发音正确,皆会产生不同波动,从而产陌生通气血的成效。 关于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经有极为明确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那么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当作坚涩讲,即不轻便不敏捷。精神领起就是顶头悬了,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领起的作法导致了

11、顶头悬的功用。歌诀说明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是因为神贯于顶,满身轻利是因为顶头悬。 由此可知: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 神贯顶者:精神留意于头顶之上。顶头悬者:神意虚悬于空。 上边领得起,下边自然随;上边摆得正,下边即竖得直。这是理论上的明了。 行为上的理解也是靠思维:求得身体三线的存在,及处于一个立面上的垂直,即可到达上身中正(身体三线参考人身三线说)。 施为时以感觉完成:想象自己是这三条线,分虚实时呈一条线。也就是说,自身只是这线,再无他物!思想上把这线放置正直,定势时如此,运动状态中仍旧如此;在行功中要求的顶劲永久不失,其实就是要练习者永久保持这个体线的垂直,等于是

12、保持立身中正。因为精神领起来了,上下才是一个整体,才能做到上动下自随一切要留意是自随!下边自己随之,不须人为的主动相从!自随者,毫无意识;主动者,有意随从。头部为纲,身肢是目,纲举那么目张,即此意也。 身体如线,是收敛,简单致柔! 初学者求如线,或粗或细,是实有;继而炼之成虚,终而假设有假设无,需时自由,不需时顿空,所谓忽隐忽现,运用在一心,而示人以无知无为,故能使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 太极的拳术派别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名奏庭,1600-1680所创。 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

13、、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 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根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创立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有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浪费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辛。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养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动、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态较为简洁,动作柔软易练,既适 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14、,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留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留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有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拟,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根底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

15、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穿。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活、势简技繁、术法清楚、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依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根底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讨论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改善和修改,

16、去掉重复和跳动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有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穿,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快,

17、运动方向改变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有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根底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态,大大增加技击有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构造,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

18、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的现代进展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进展营造了宏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在温县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妇孺老幼皆练,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都形象地反映出当地习练太极拳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陈家沟历代名家辈出。 温县现有武术馆校30余家,其中文武学校有4家,习武场所近30家,家庭武馆20余家,学员2000余人,流淌学拳人数达8000余人。300余名太极拳师在海内外创办太极武术馆及连锁加盟店300余家。 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珍宝传播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最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