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资金形成、变化及成因分析_第1页
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资金形成、变化及成因分析_第2页
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资金形成、变化及成因分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资金形成、变化及成因分析摘 要:本文以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资产负债表 历史数据和相关背景资料为支撑,在总结区域清算往来汇差 资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形成与变化的逻辑关 系及成因,并从实务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清算往来汇差资金 监测、分析、管理及其数据挖掘应用的建议,以期对促进地 方经济金融互动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关键词:中央银行;清算资金;汇差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0017-2017 ( 3) -0092-03一、研究动因和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发展更加深 入,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

2、深度融合,社会资金流动电子化系 统化批量化平台化水平不断提升且趋势有所加快,市场主体 瞬时瞬间就能实现对资金的筹集、调度和划转。从资金清算 角度看,无论商业性金融机构或类似机构还是中央银行,都 能对各类资金划转行为进行连续全面记录,从而实现对社会 经济活动轨迹的真实记载和客观反映。而人民银行开发管理 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不仅向金融机构提供所有跨行资金汇划 服务,承担本系统内部会计财务、 经理国库等部门所需服务, 还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集中代收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加快全社会资金运动和完成资金清(结)算业务 的大动脉大通道。因此,深入分析研究人民 ?y 行清算往来汇 差资金的结构规模特

3、征、 形成变化原因、 运行规律及趋势等, 不仅是分支机构履行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责之所在之所需,还 有利于精准把握区域经济金融运行规律,从而促进当地经济 金融良性互动和发展。二、近十年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特征(一)清算往来汇差方向除个别年份外大多呈现为借方 余额。据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2006-2015 年资产负债表 (下同),2006 和 2008 年该市清算往来汇差各构成科目的资 金轧差后表现为贷方余额,属于负债项目;而剩余八个年份 均呈现为借方余额,属于资产项目。从资金流动层面分析, 最近十年榆林市经济运行良好,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当 地也成为投资追捧的高地和资金流入的洼地,客

4、观上吸引了 各路域外资金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来。在人民银行会 计报表上表现为典型的多数年份清算往来汇差为借方余额, 而两个年度的贷方余额主要由于榆林市作为能源资源输出 地,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影响更敏锐更超前更直接,致使 对应年份的跨行资金流出大于流入而形成贷方余额。(二)清算往来汇差规模变化与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基本 同步。剔除日常零星消费使用现金等因素,绝大部分社会性 资金的交易、流动和结算,无非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渠道或人 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来完成。虽然本文基于人民银行资产负 债表开展分析,并以资金的跨行流动和清算为侧重点,但支 付系统清算比重大的现实并不影响分析过程的客观性。 2006 至

5、 2015 年,榆林市 GDP 从 439.47 亿元大幅攀升至 2621.29 亿元, 年均增速高达 14.08%,期间当地人民银行清算往来汇 差也由 2006年的贷方余额 20.6亿元扩大至 2015 年的借方余 额 271.67 亿元,年均增长 55.06% ,两个指标绝对值和相对 值变化趋势及幅度接近,其中外部环境变化是 2006 和 2008 年该项目贷方余额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清算往来汇差余额在榆林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主体地位突出。榆林市 2006 和 2008 年清算往来贷方汇差 余额各为 20.6 亿元和 48.6 亿元,分别占对应年份人民银行 榆林市中心支行资产负债表中

6、负债项目的25.79%和 33.72%,仅次于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项目占比。在最近十年间的其他 八个年份,榆林市清算往来借方汇差余额先后从2007 年的15.28 亿元大幅攀升至 2015 年的 271.67 亿元,年均增长 55.06%,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也相应由 21.06%上升至 91.41%, 平均占比 66.86%。无论从资产方还是负债方看, 榆林市清算 往来汇差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地位都十分突出,并且对其 规模和结果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四)国库和营业部门业务变迁与发展对清算往来汇差 有很大影响。 2010 年 11 月之前,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国库部门通过TBS和ABS办理业务

7、,其中行库往来科目变化 是影响全辖清算往来汇差方向、 规模、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借方余额从 2006 年的 9.77 亿元上升至 2009 年的 16.98 亿 元,年均增长 13.25%,该指标在对应年份清算往来汇差中的 平均占比为 65%左右。 2010 年 11 月人民银行上线运行 TCBS 后,分支机构经理国库业务转由该系统办理且不再通过本级 大小额支付系统,榆林市中心支行国库部门当时在支付清算 资金往来科目上的借方余额 68.13 亿元一直保持至今未变, 其构成科目分别为大、 小额支付清算资金往来贷方余额 40.09 亿元和借方余额 108.22 亿元。剔除该因素, 此后国库内部

8、往 来科目变化成为国库业务影响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的主渠 道,并且该科目六年间平均余额为 35.33 亿元,平均占清算 往来汇差总量 23.9%。另外,榆林市金融机构门类和数量位 居陕西省各地市前茅,加之最近十多年市域经济活跃,通过 当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完成清算的业务量呈现出螺旋上升 的态势,并成为全辖清算往来借方汇差形成的主要贡献项。三、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逻辑关系及成因(一)战略定位和发展优势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 的根本原因。结合以上分析和有关研究,榆林市最近十年清 算往来汇差方向、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既是对该市经济金融 运行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区域发展结果的客观反映。榆林作为

9、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其真实写照,当地经 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和总量不断攀升,极大吸引了国内外诸多 市场主体前往该地投资办企业和经商,并且辐射范围广、虹 吸效应强。另外,榆林地区能源资源初级品及相关工业品、 畜牧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以外销为主,与之相伴的资金运动 呈现为净流入,而米面油、烟酒副食、其他轻工业品、汽车 等日常用品和高端消费品以外调为主,相应的资金流整体上 以流出为主。在资源、战略、区位、发展等综合优势作用下, 榆林市货物流和资金流泾渭分明,与之相伴的域内外各类资 金大进大出和净流入成为一种常态。这反映在人民银行榆林 市中心支行清

10、算往来汇差上,表现为典型的借方余额持续时 间长,汇划资金规模大,汇差结构也因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及结构优化而不断适应和调整变化。(二)社会和财政相关资金的独特运动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 驱动因素。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各构成项及其关联科目间 的勾稽关系看,引起清算往来汇差项目形成与变化的主要业 务包括经理国库,以及交存财政存款和一般存款准备金等与 商业银行的往来业务,内部财务由于受预算管理相关规定约 束对其影响可忽略。最近十年间,榆林市预算和财政收支规 模状况在经济持续发展带动下,增速持续高位、总量不断壮 大、库存高居不下,行库往来或国库内部往来、金融机构缴财政存款余款年均增速各为 45.

11、56%和 22.54%,两项业务对 全辖清算往来汇差量的影响分别为35.31%和 11.58%左右,其中财政性缴存款在 2012 年前后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走势, 与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吻合。另外,近十年榆林市第二产 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平均占比为70.38%,年均增速分别高出第一、第三产业及 GDP相应指标各8.68、3.56和1.33个百分 点,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总量中平均 59.13%的占比和 22.55%的年均增速, 表明该市经济发展仍以 投资拉动为主。上述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所对应的社会性或 商业性资金流,对榆林市总体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具有 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力。(三)人

12、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技术保障水平高和“性 价比”优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子。资本具有 逐利和避险两大本质属性,一般的市场和社会资金也同样会 在成本、收益、安全和便捷性之间做出取舍或选择。最近十 多年既是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和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设加 快及层次水平提升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榆林市金融机构门类、 数量不断增多和区域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内, 榆林市市场主体层出不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内外联 系广泛而密切,各类大额及跨行资金流动和运作,对便捷、 普惠、安全、高效的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依赖成为现 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在榆林市经济发展和央行支付实时方便、 成本低廉等因素

13、作用下,该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的方向固化、 规模攀升、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这 既是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技术保障水平高的体现,同时 也说明其“性价比”对各类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四)互联网 +和支付渠道多元化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 与变化的新动力。 最近几年,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 同时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备受社会关注和有关方面担忧。虽然 榆林市还属于发展快而落后的地区之一,但也受到了互联网 金融和互联网 +等其他有资金往来业务的吸引和冲击,从事 网上购物、理财、投资、微交易、电商等线上业务的群体不 断壮大、交易量持续攀升、辐射穿透力增强。从线上资金运 行规律、管理模式和榆

14、林实际看,线上各类交易的资金结算 以银行、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等为主,但后两者在资金交割 中的比例在提高。非传统交易商的资金往来平台一般都配置 在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虽然榆林市没有其资金托管行和清算 行,但当地无论是具体消费还是从事电商业务等交易,仍然 会带动可观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流量和存量往来资 金,这也意味着全辖清算往来汇差的形成与变化会有新的结 构变化和发展趋势。四、加强清算往来汇差资金监测分析及其数据应用的建 议(一)不断开拓区域清算往来资金监测的广度和深度。ACS在监测范围和口径上,探索从支付清算资金往来的区域、范 围、行业和财政性、商业性等不同分类和区分上加大监测力 度,切实掌

15、握各类各路资金流入流出的规模、结构、趋势等 明细数据及配套资料。在监测方式上,大力拓展和强化 等业务系统的监测和应用功能,做到网络监测与手工监测相 辅相成和优势互补。在存储加工上,建立清算往来资金监测 数据库和对历史数据的加工存储单元,着力构建清晰通用的 应用数据库。(二)努力探究区域清算往来资金的运行规律。商品流 代表了经济活动的物质运动过程,而资金流则反映了经济发 展的价值运动轨迹。一是通过对区域清算往来汇差流量和存 量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深入分析,努力形成各类实用 的雷达图、矩阵图、走势图等分析应用工具。二是善于在庞 杂的清算往来汇差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对区域经济金 融运行开展深

16、度分析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三是在数据挖掘、 提炼和分析基础上,以清算往来或资金结算为视角,努力探 究全辖各类经济活动相伴随的物质和价值运动规律与趋势, 进而为履职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三)进一步释放人民银行在清算往来资金管理中的履 职潜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资金清算往来平台是嫁接行内行 外有关业务的桥梁和通道,既是观察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和区 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窗口之一,也具有了解行内业务和其 他部门履职情况的天然优势。因此,分支机构应进一步挖掘 履职潜力,对外加强清算往来资金流动分析和积极管理,将 其打造成为了解和衡量各金融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绩效 程度的一个维度,对内统筹发挥经理国库、会计财务、

17、货币 发行、支付结算等“大会计”业务对整体履职的引领和提升 作用。参考文献1 董韵.如何构建中国支付经济学J中国金融,2016,(15):64-65 。2 欧阳卫民 .支付与金融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 王素珍.改善支付生态环境J.中国金融,2016,( 16):18-19 。4 温秋鹏 .基于支付业务贡献度的陕西省区域资金流动规律分析J.西部金融,2013,( 7): 61-65。5 夏永青,侯龙.国库监督现状与困境 J中国金融,2016,(15): 88-89。Abstract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balance

18、sheet of Yul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and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basic features of regional clearing funds with exchanges rates , the paper puts the emphasis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 and causes of theformation and change. And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e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 analysis and m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