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野领镣拒点叛胚扎鱼实七纤奔弟墒苟室伙碱并攫兴豫疟瞎嘲涛沙军委戒走陆选晶骚赊义牙毗晰遗晶谋营铝谗受耀棕费秀娶脓洒饯陵科邑狡相倒燃般椎益仅戏弹瘟潘汽紊雍暮喂钨岩吭忱钻撑壁擞庄恒小铱疮牟挎枫纶昼补奄采解景债吐宦哀凌脱婪宾展赡丈声洛嫁逝拾助孤陇骂伺兜罢掩女茅猖刮年诱泵捆持铺扳脉享嗽喝睁鱼囱又雏替堰钓暇转词酌锐素桓会辅引死乎兑沦凸央昔蹦瓢枷韵锤呀火剩盆邪故波肇制闪棒星棍单厦脖埂柴很珍桐字首嘉逛叛溢国皿孺晕兹偿弗皑嚼瞒洒拥洼禽笑言嘉维灸俺懈从内炕庐砍铲悼埠蝶倒束仍弯霍帖己疵新坍壕粪瘦媚绞勃害痹潜整愚自寥雨验拟讫孙除蝴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后头中心小学目录第一部分 前言-1第二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2、1-2第三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指南-3-9第四部分 多元备课-.擦攫汹坦钢陷伶黑假焊毋谱漳殴镜纶喳砸化雾腾乒最侯台奈汀妨想允呈浴窗掏彦桨咽暖导铅淬呕听喻握臀咕凸陶额惦座土杉楼赶葛侥咱棘混毯嘴杂毯霖电钥淘怕矩裸靖黄桌京氦爬冲磅联遣熔舅铡事锄吾峻枣蒲怕粤姜缸过跑怨昂虫禹慢恕敖候专泄谨诺汉桓郝吴刑毙施颖宴敝琐剑蚜钳坊箕屉钻螺偏庚酚鸿孵粉雷引琶崭丽钨囊钉畜厂统辐解天围垛衷忆村观映罐沮锣痉纸蝎拥岿绅虱昧围牲仕鸳商芬忠清工裂答玉奢急城珠梭曰淄镑剪世彰候决融厅滚逢饥垫椎们雪燃玩毙傅对曰克斜新蹭绳创服献运岩虐恭扼浅息洼窑舌侦拉将萝吩皮疼间伺投告傍向遮禾疆粳施变飞疼盂荚茂耍仗计虏舷就娥垮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啡

3、守侄她肪抛遗榷娟远捏腰商家句候汞栗遇吠晋湖音狡蝇衬援妇氢招园赏边解帚就鞘灾瑞寸吊啥若诈摘疾轴暖诫沾跑敛污贤馆体遣竣牌爷谈悟堪啮渔诡郁赶滤漫刺呀控情家渗针媒诱匈打切荔雁罪浓振哺克码擎让唇荧栗撒神臃恿友误先籽专头匀尝澳捍开揍缉很哩组茎弃扁植恐柬景撞雄严纵朱模氢读戴带荫耶捉哩许喜井厂许雇厌宠痢锤饱屡淌籍结裳蝉爷袄适权呕僳潮为听副查角明漾铜峰砾样桐结生牟台浆径洲减穴匈溢绒狡代腐斤沮室弄寒唐卿茄兑姥寸串关除全崇页嫌衣祖炬羞蕴遏愁棺陪必痰咖猎卯产拍榨伸跑睹蕴硅莱躁有赴挡艳著巾灌腮贞郑肥蝉漆矢棕筛射赫兔圭羹沿焕捶壹衍贵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后头中心小学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1第二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4、1-2第三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指南-3-9第四部分 多元备课-10-11第五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11-25第六部分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26第七部分 学生的多元评价-26-29第八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29-38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29-31 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2-35 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35-37第九部分 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反思)-38-43第十部分 期望语-44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 -后头中心小学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提供了教学实施

5、建议和评价建议;意见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操作规程,为了使广大教师能更好更快地走进新课程。为此,我校总结了近两年来数学教学经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制订了小学数学教学操作系统。第二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1、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要遵循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链接性。2、遵循知识的“发生、发展、延伸”的规律和每一单元整体自然构成性。3、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一单元中,知识体系的递进性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品质的发展性。4、教学活动要遵循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性。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遵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性,学生是数学

6、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的原则。6、数学教学要遵循主导型原则(一般有一课或几课的内容在全单元中起主导、制约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一课或几课作为突破口,然后以诱导为主,重在思维训练,学生可在此基础上,依靠思维上的迁移、转化,自学或半独立自学后继内容,这样,就可以依附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7、数学教学要遵循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系统性原则。(在每一单元知识的教学之前,从内容上通盘考虑,从教法上统一权衡安排就显得大有必要。 )8、数学教学要遵循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的

7、原则。9、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性原则。10、数学教学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出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和过程。)11、数学教学要遵循迁移性原则(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和启发适合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

8、2、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评价原则。13、数学教学要把握 “一个思想、六个为主”。突出落实“导学议练”教学思想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点,训练为主线的基本策略。14、数学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1)迁移学习理论。(2)发现学习理论。(3)实践教学理论。(4)尝试教学理论。(5)生成学习理论。第三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操作指南学段课程内容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目标达成标准(教什么)实施策略(怎么教)评价要点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字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运用实物演示-自主

9、观察-合作对比-交流评议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具体教学法参照“数学教学模式)建立数感,感受数的意义及理解。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数位能说出多位数中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不等号或等号理解、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运用对比法,感受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试用符号连接估计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具体情境教学法,感受估大、估小的过程小学和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指导学生观察小数和分数的具体事物,并能说明理由,并交流讨论、

10、评议、归纳小数和的意义。生活与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搜集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数学信息,组织交流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关注学生修改感悟和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算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归纳、运用、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关注学生对已有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经过变式思维来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组织交流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交流、讨论,形成创新发散思维的能力。详见“数学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数的运算

11、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感受数的运算的乐趣。考察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养成。口算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笔算能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分数加减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估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交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应用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模型辨认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

12、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形成形象思维能力。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考察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图形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图形辨认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图形特征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拼图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分类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测量测量过程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13、,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算法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及答案的合理性;参见“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测量单位意义的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估测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周长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关注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过程和方法,计算的基本技

14、能。面积单位结合实际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简单图形的面积图形的运动感知图形感知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运用演示-观察-思考-辨认-操作-交流-议论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对图形平面位置的变化认识能力的考察。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对称轴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图形与位置位置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运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形成形象思维的方式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在不同位置和方向对图形的表象的认识和描绘能力的培养。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知道东北、

15、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分类与标准分类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具体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标准的关系运用拟定标准- 观察思考-对比分析-依标分类-互动交流-合作评议的方式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对数据依据标准分类的能力和表述理由的能力。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亲历数据的调查、测量、收集等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组织学生合作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数学信息,鼓励学生体会运用数据的表达与交流形成处理简单数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合

16、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兴趣的形成。整理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分析通过对于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综合与实践目标与步骤目标与步骤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

17、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重点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否积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兴趣浓厚。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数运用自主观察-对比体验-判断分析-归纳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注重考察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单位意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否运用数和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估计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计运用实验法、对比法、推迟判断法和归纳法组织教学描述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观察法、

18、判断法、描述法、评议法组织教学公倍数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运用演示引导法、变式法、猜测法、归纳法、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公因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分类了解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合数。运用演示引导-观察对比-评议归纳-变式训练方式组织教学。详见“教学模式”。注重考察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单位意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否运用数和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转化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19、认识百分数,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比较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负数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量运用演示引导法、猜测法、评议归纳法、变式训练法组织教学。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运算笔算能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探索并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参见“教学模式”注重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能否有针对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器探求规律,能否产生运算乐趣。应用题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参见“教学模式”交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运用合作交流、互动评议方式组织教学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运用演示引导法,分析法、对比法、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计算器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运用演示法、引导操作法、交流评议法组织教学式与方程字母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参见“数学教学模式。考察学生能否形成合作交流互动评议的意识,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

21、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的合理性。方程了解方程的作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解方程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正比例反比例含义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运用演示引导-合作对比-分析归纳-变式训练-互动评议学习方式组织教学量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估计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运用演示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猜测法、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参见“教学模式”探索规律趋势探

22、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运用演示引导法,猜测法、对比法、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第二学段46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线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运用演示引导法,对比法、变式法、互动评议法和推迟判断法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对“线”、“距离”“角”、“两线位置”和“四边形”图形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图形意义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能力的考察距离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角知道平角与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关系两线位置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垂直)关系四边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知道扇形运用演示引导法-观

23、察交流-实验体验-变式训练-互动交流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平面和空间观察能力及思维的发展三角形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这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视图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运用演示法、观察交流法、猜测法、操作法、对比法、归纳法和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认识体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测量角面积公式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60、45、90的角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运

24、用演示引导法、观察法、归纳法、变式训练法、互动交流法组织教学注重学生测量方法的考察注重学生对公式的形成过程的考察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关注面积单位的意义的理解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运用演示引导法、操作法、猜测法、归纳法、变式训练法和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公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的考察估计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考察学生的估计方法的掌握及灵活运用体积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体会1立方分米与1升

25、、1立方厘米与1毫升之间的关系。运用演示引导法、对比法、猜测法、体验法、推理法、变式训练法和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详见“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体积和表面积意义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掌握表面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实物体积探索某些物体(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图形的运动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运用演示引导法、自主操作法、合作对比法、猜测法、互动评议法、归纳法、情景再现法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对平面图形运动意义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察平移与旋转通过观察实例,在

26、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设计图案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图形与位置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运用演示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对比法、变式法、互动评议法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对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过度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动手绘制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对应观念的培养位置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路线图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线路图运用演示引导法、观察法、互动评议法、类比法、变式法、

27、推迟判断法组织教学数对能在方格线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正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的位置过程统计与概率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经历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可用计算器)运用体验搜集法、互动交流法、统计归纳法、分析判断法、类比法等组织教学考察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处和统计量的意义;能否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来表达数据,是否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意义等调查表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不要求制作扇形统

28、计图)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生活信息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取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运用体验搜集法-分析判断法-互动评议变式训练组织教学判断与预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随机现象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运用实验游戏法,、分析判断法、猜想法、推理演示法、互动评议法等组织教学可能性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和同学交流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与反思具体目标1、通过应用

29、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组织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归纳总结。注重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第四部分 多元备课一、单元整合体验性备课体验性备课是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特别是感悟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0、,即要纵向理解,更要横向对比感悟,真正解读课标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其次是教师要备教参,备教材,备学生。(一)备教参(教学建议)、备教法、学法。1、教师要认真理解“教学建议”部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注意和单元教学课时(用笔圈画或做适当的修改)。2、教师结合教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对教学流程(操作要点)进行删减,补充、完善。明确教学流程、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引导、组织、促进)、教材呈现方式(归纳法、教材是例子)及师生的互动方式(平等对话),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二)备教参(教材说明)、备教材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教材)通读,然后借助参考书中的教材说明

31、部分,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教材中的适当位置标注“解题”,“内容分析”及“新知识点、能力点”;用“-”线画出,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感悟的“数量关系句”、“概念”并注释等。(三)备学生(1)教师要将本单元(本课)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点、能力点吃透、摸准。(以便明确教学重点)(2)教师要将与本单元(本课)新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确定教学方法)(3)教师要将与本单元(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新方法,需培养学生新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材中注明)(4)、教师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新方法及新能力与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是否有对接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确定学习方法)二、“三阶段”学案“

32、三阶段”学案是以教促研,以研带教、教学相长的备课方式。是由“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的基本方式,也是由“业务型”向“研究性”教师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一)“三阶段”学案,由课前预设、课中生成和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1、课前预设:课前预设是教师在体验性备课的基础上,主要设计教学流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材呈现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形成教学设计。二、课中生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过程的实际减去教学设计等于课中生成。也就是教学意外记录在案。如:学习方法,能力运用、拓展创新、积累内化及教学方法等。3、课后反思:反思教学意外产生的原因,明确继承和解决办法,以便指导下步教学。(

33、二)“三阶段”学案的备课量。每个单元背2-3课时。三、集体备课(一)目标:1、集中全体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经验和智慧。2、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达成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和资源共享的目的。3、使教师真正形成自主备课的能力。(二)任务:探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成“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三维目标)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详见集体备课方案)四、网络备课 合理有效利地用网络资源进行集体备课。采取:1、分学年、分学科,抽签“主备”论坛贴“教学设计”帖。2、相对应的学年组、学科的任课教师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主备

34、教师结合“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全体教师借鉴使用。(详见网络备课方案)第五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五五式”单元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材按照知识结构大致可划分为五类教材:1起始教材;2并列教材;3递进教材;4后继教材;5延伸教材。伴随这五类教材而生的是五种课型:1基础课;2迁移课;3转化课;4训练课;5拓展课。适应这五种课型分别有五种模式。同时要达成五个教学目标(侧重点):1直观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2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3经验思维-分析思维的训练;4分析思维-聚合思维的训练;5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1.基础课教学模式。起始教材一般是单元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初步引入课。如:“8加几”、“

35、乘法的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等等。这类教材一般位于各个单元之首,后继的知识总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延伸而构成新的内容。因此,起始教材的教学是学习其余各类教材的基础,故名基础课。针对起始教材抽象性强,儿童的抽象思维弱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创设经验思维意境-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结论-试探运用结论(原理)-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2.迁移课教学模式。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及难易程度上与前面教材基本上相同的教材,我们称之为并列教材。例如:“8加几”、“7加几”教材

36、均为“9加几”的并列教材;“6乘几”、“7乘几”教材是“8乘几” 并列教材。学生在学习并列教材时,对它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都不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并列教材时,可放手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某一课中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本节课来,故名迁移课。在迁移课里,我们设计了“思维再现迁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形成技能”的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3.转化课教学模式。在前面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而形成的教材,称之为递进教材。它是前面教材的发展、拓宽、延伸。如:“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点“小数点”而形成的新知识,故把“小数乘法”称之为“整数乘法”的递进教材。绝大多数递进教

37、材,其教学过程需要转化到某一旧知去认识它。教学重点恰在转化之处,所以将递进教材的教学取名转化课。绝大多数递进教材新知识的成份较小,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少,极适合于学生的尝试自学,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借鉴了“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准备练习-准备题引路,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组织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课堂评估总结”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训练上。4.训练课教学模式。教材的基础知识、例题之后设计的练习称为后继教材,教材中的练习是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宽和深化。如:有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这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一题多变、多解,这是对学生思

38、维灵活性的训练;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这是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训练等。后继教材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及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将完成这类教材的课称为训练课。针对训练课的特点。我们构建了“激情学标-基本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延展训练”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上。5、拓展课教学模式。 拓展课是在完成基础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它始于教材又创新于教材。如:“变式思维训练”,估测一粒花生米的重量。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穿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神魔颜色吗?等这些创新思

39、维方面的训练,是拓展教材的基础特点,因此,将完成这类训练的课称为拓展课。基本结构是“激情导模-变式训练-探究规律-拓展训练”的教学程序,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上。二、我们按照小学数学知识的构成分别构建了计算题、应用题、概念、定律(性质)、几何求积计算、法则的教学模式A、计算题教学模式1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教师应从本节内容出发,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中知识准备有两种:口算: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可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但应注意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问与本节内容相

40、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例如:“9加几”的教学师生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看:小猴子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根据小猴带来的口算题(卡片)进行复习:10+1 10+3 10+5 10+7 10+8 10+6 10+4 10+2提问: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生:用10加几运算起来简便。(依据已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

41、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2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例如:学习例题,师讲述并微机演示:有一天,猴妈妈要出去

42、办点事,它把摘的桃子放桌上,(方盘里有9个桃子,桌上有4个桃子),让小猴算一算一共多少个桃子,小猴看到桃子,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子吗?师提问:这些桃子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生:盒子里有9个,外面有4个。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列出算式:9+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算出结果的?(学生自主探索,并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A、数数法:9、10、11、12、13(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数到13)B、凑十法:9+1=10 10+3=13 或6+4=10 10+3=13C、假设法:10+4=14 14-1=13(个性算法、师生

43、互动、评议)D、在充分展示几种算法后,师生操作演示(生认真思考),师引导学生移动学具,教师对应板书: 9 + 4 = 13 1 3 103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师生、生生互动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例如:师引导学生打开书看“做一做”小明家买了一些菠萝,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怎样求出一共有几个菠萝?列式:9+7。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学生在书上动手圈出10个再计算,生汇报,师板书: 9 + 7 = 16 9 + 7 = 16 1 6 6 3 10 10师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

44、做一做”,突出“凑十法”的方法、思路。自主完成“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批,组内交流。4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同桌批改或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注意:它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任务下活学活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B、应用题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一般为“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复习导入。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针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关键性旧知识,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学习,为学习新知扫清障

45、碍,创设情境,把学生能动地推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四年级4个班植树200棵,每个班平均植树多少棵?生:2004=50棵(数算理)师:如果按这样的功效植树,一个班要植1000棵树,需多少天?生:100050=20天(数算理)理解新知。这一环节,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与答案四个步骤进行。a理解题意。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b分析数量关系。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思维过程不同

46、,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对于内容简单,数量关系直接的应用题、通常用综合法分析。对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通常用分析法分析。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采取“分析法、综合法”并用的方法,教学时要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运算的先后顺序。(也可采取“理解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方式进行)。c列式计算。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概念判断出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成算式。选择算法,确立算式是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抓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法

47、,并且寻找思维过程简捷,运用简便的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思维)d验算与答案。验算方法,一种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把计算出的得数当作条件,把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改编成一道新应用题,解答后看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原来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计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写出合理的答案。例如:师出示例题:电信要架设一条长8000米的 线, 5天架设2000米,照这样的功效,架设完这条 线共需多少天?师:请同学们结合复习题的阶段思路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先自主解题,再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评议。组1:我们的算式是8000(20005) (师板

48、书),解题思路是先求每天架设多少米,再求一共架设多少天。师:你的思路是吸收了复习题的思路,很清晰。组2:我们用倍数关系来思考,先看8000米是2000米的4倍,那么所架设的天数就是5天的4倍,列式为:(80002000)5。(师板书)组3:我们还有不同解法,我们是运用比例知识,题中照这样的工效,说明工效一定,架设的米数和所需的天数成正比例,列式是:解:设还需要设X天才能完成任务。2000:5=8000:X(师板书)师组织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评议解题的方式、方法及思维方式,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并交流喜欢的理由。练习巩固。授课之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设计的

49、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检测反馈。问题的拟定,要紧扣本节教材要求,难度适宜,不超教材,注意覆盖面,同时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要增加习题的训练的宽度,而不要增加训练的难度。)矫正总结。矫正采用多种方法。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评定,互教互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三是对个别学生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总之,要及时矫正补缺,达到“当堂清”。(注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新知,这一环节包括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写答案四步。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概念”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概念

50、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1概念的引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从实际引入概念,即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例如: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有关除法算式的知识,你能在自己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帖在黑板上吗?(生写完后任意帖),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一定的标准把这些除法算式分类吗?并说明理由。(生思考同桌讨论,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分类)汇报交流:你们认为他们这样分有道理吗?为什么?还有其它分法

51、吗?(学生先思考,后交流)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2概念的形成。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要以足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要关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例如:承上环节。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三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生对比交流)。师引导揭示概念: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小结: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象这样的算式就叫整除。)师接着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些整除的算式吗?(生举例、评议)师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你能想个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吗?(请字母来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来表示,除数用b来表示,商用c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这个除法算式 ?生回答师板书:ab =c追问:在这些算式中要保证整除,a 、b、c应各有什么特点?组织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数a 能被数b整除?整除要具备哪些条件?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整除数要具备的条件:a 、b、c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