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i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3 通过学习,使学 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公车上书一一序幕(二)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一一酝酿和发展(三)百日维新一一高潮1 .变法的开始2 .变法的内容

2、(四)戊戌政变一一失败1. 变法的失败2. 失败的原因3. 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

3、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 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一 “公车上书”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一一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这一事件为何叫“公车上书”呢?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

4、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

5、额680万元,而1895 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 1432万元。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通过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这类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共诞生等。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

6、,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 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 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 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 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 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 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在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下,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场政治风暴 百日维新。二、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若不及

7、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 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从此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解决什么问题?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一是要避免外患(瓜分豆剖),就是要防止内忧(揭竿斩木)。从康有为的言辞我们看到要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变法已是势在必 行,但这一观点却并未在朝廷上下形成共识。请看书P33小字。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变呢?从荣禄的拂袖而去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顽固派却竭力阻挠变法。 在这些掌握

8、实权的顽固派大臣面前,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态度呢?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一是不甘做亡国之君,二是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因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只推行了 103天,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有时一天几道诏书,向雪片一样纷纷发往各省。光绪帝声称要将变法的意思遍告天下,作到家喻户晓,一时声势很大。那么究 竟这些诏书里改了些什么呢?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

9、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分析:哪些人可以通过新法得益?哪些人在改革旧制中会利益受损?得益者:资产阶级受损者:旗人、士人、政府官员、军官那么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新法中得利吗?不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法中他们未提出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社会制度的主 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并未从新法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此漠不关心;而变革旧法又损害了旗人、士人、以及把握实权的官僚贵族的利益,这样的改革能获得成功吗?显然不能。新政

10、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光绪的诏书传达到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人尚能认真执行, 其他地方督抚大员则对诏令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在中央以慈禧、荣禄等人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采取措施架空光绪,阻挠变法。一时间北京城内风云骤起。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召见杨锐授予密诏要其“设法相救”, 但杨锐却不知所措,将密诏搁置了整整3天。3天后,光绪帝令人带出第二道密诏。康、梁等人见到了两道密诏,但维新派本身既脱离群众,又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在拿不出什么 良策,只能相对痛哭。最后想出两条办法:一是幻想争取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出面干涉。然而列强岂会真心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呢?二是拉拢袁世凯,举行兵变,诛杀荣

11、禄。于是谭嗣同持密诏夜访法华寺求助袁世凯。袁世凯满口答应,说:“诛荣禄如杀一狗尔”。实际上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本也可以逃走却不肯逃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壁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为改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谭嗣同不愿逃走,英勇就义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一方面他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尊敬,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12、。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 君子”。其他参与新政的官员也受到严厉处分。慈禧太后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一切新 政,恢复旧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维新派为什 么“无力回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2.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 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4. 脱离人民群众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第一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我们看到维新派试图君主立宪,新法中却只字未敢提设议院开国会;他们渴望救亡图存, 却又梦想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痛恨皇权专

13、制,却又盼望光绪的浩荡皇恩;他们无权无勇,却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仇视恐惧。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 希望。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维新派试图依靠光绪帝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 维护民族独立,所以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没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批判了封建主义,所以它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小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选择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政治团体、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促进维新运动的进一步酝酿和发展,最终进入高潮一一百日 维新。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但变法措施一方面脱离群众,另一方面有损害了顽固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