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标准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历史原创模拟卷一选择题( 24 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 徐复观先生说 :“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作者意在说明( )A. 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2 后汉书记载,公元 89 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 史称封燕然山铭 。 2017 年 8 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 确认石刻

2、即为封燕然山铭 ,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3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 明清皇帝则直接 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4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3、。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 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5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 114 坊,东市和西市各占 2 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 110 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 4 坊中,亦有坊墙与其 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6.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

4、帝坚持“与士大夫治 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材料体现了宋代( )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7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 秉直弹劾 ,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 ,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 些行为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8 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 ,将地方官员改为世

5、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 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B .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D 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9 .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10.下图是1872-1913 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资本单位:力兀12 00010 000M 000&0004 0002

6、 (M)0商办-外國人办商办外国人办1872 -】肿51913年(注;第一时期外罔人所办工业为】843-) 894的合计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展C 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展11 主要反映了 ()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C.近代变局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重构12. 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B 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D 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B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 国人对孙中山的

7、民族主义普遍认同“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0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该记者的看法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B.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D.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13. 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 ;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14. 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

8、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A .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B .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 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15.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时间选举方式选举对象乡镇、市1998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1001999等。等。年2001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副乡镇长、乡镇党委。52002年2003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1432004 年委等。2005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9、。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72008 年等。A 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 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C 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D 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16. 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A.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10、D.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7. 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 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 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材料B.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D.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 表明A.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C.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18.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A 平民成为政

11、治生活的主导力量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C 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D 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19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A.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B.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C.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D.理性主义引发精神危机20.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这样描述美国的困会:“当你进入华盛顿众议院的大厅时,你会为这个大会议厅里的粗俗举止感到震惊他们大部分是乡村律师和商

12、人,甚至是属于 最下层阶级的人士又隔几步,就是参议院大厅的大门他们当中有善于雄辩的大律师、著名的将军、贤明的行政官和出色的政治活动家。”托克维尔意在说明A三权分立原则的优越性B.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C国会立法程序的规范性D.美国人民主权的广泛性21.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A 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B 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C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D 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22 .下图为苏联二五计

13、划(1933 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23.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这反映出当时A 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美国“冷战”重心发生转移C 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2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人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

14、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二.非选择题(5题,共52分)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 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 阜瞻拜孔庙, 重用李光地等儒臣, 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

15、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 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 ,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 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 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 观念发生动摇, 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 危机。 甲午战争后,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 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 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 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 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 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

16、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 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 ,各族“皆得享共和 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 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3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

17、料莫国年,臥布弋股海备例:h规宅岀人英国或 耳)4氏地的童新林硕睫国船只航适1789第一部嚣島慄护注令捷杭和吨住谨卒,1700-1722年,逹步廈除本国制進品出口杲 絶,提离女卜国商品遥口杭1828年拔高逊口莉)897年.將乎均关税水乎捷井至50%矜57%1815年道过备物法蓟喂制苓物咼口応30年.道it *:審利一斯种特法氛丸幅倉 提高关机】常&年陳彳爷输去:hl閃9年.斥除f杭海 案側騎0年*租消斯有贾易躺关锐陕制1932-1939年,先后与眈国冬订互恚貿昜tfr還.尢幅社障低臭就W33年、適还?匪浙辙斷特倉爲崔第帝国冉 降低昊現”肝外一就提再先稅门更年丫適过(棵 护芜稅法放卉自由晋陽煉别

18、1947年*僵爭达业了以推进贸昜自由化为京骨的Jt贸慧曲黑1971年,尼尢舷宣布对址口输器一律紅收 附初税,氢明放升自由計昂政乘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 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 .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 %,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 16 %。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 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

19、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 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 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 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一一赤脚医生。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 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 人。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 (220 万名

20、卫生技术人员 )。 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背景。 (8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 世纪 60 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7 分)28.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 1943 年 10 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宣告要“建立一个 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 1944 年 5 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 顿橡树园会晤, 具体商讨筹建事宜。 中国代表团指出: 维持和平与安全必

21、须根据正义与国际 公法之原则。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 。 1945 年 4 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 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 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 中国代表 “善于斡旋调解” ,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国际间 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 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 中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 的选举应考虑地域平等分配的原则, 要给欧美以外的小国、 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 这些提 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贡献。 (8 分)

22、(2)1945 年 10 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7 分)29.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 冼夫人 (512-602 年),“世为南越首领,多筹略,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 结于本乡”。后嫁于高凉太守汉族人冯宝为妻。 “夫人诫约本族,使从民礼。自此政令 有序,人莫敢犯。”梁太清三年 (公元 549 年)和陈朝太建二年 (公元 570 年 )岭南发生地 方叛乱,冼夫人都果断率兵协助平息。公元 589 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 县推选冼夫人为主,算为“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审时度势,迎接隋军进入岭南。 后番禺王仲

23、宣起兵反隋,“诸州跟叛”,冼夫人出兵平叛,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 冼夫人因功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公元 601 年,番州(广州 )总管赵讷贪虐害民, 岭南诸部 多有亡叛,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有效解决了危机。每逢节日, 冼夫人出示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对子孙们说 :“汝等宣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 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关于冼夫人的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奉祀冼夫人的冼太庙 遍及岭南乃至东南亚国家,形成冼夫人文化。据隋书谯国夫人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书为洗夫人立传的原因。 (7 分 )(2)根据材料并

24、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洗夫人文化的积极意义。(8 分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历史原创模拟卷1. 【答案】 D【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中“史的审判” 代替“神的审判” 说明 春秋 超越了史学记载功能,可见,孔子修订春秋主要目的是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故 D 正 确;A是作者在材料中自我否定的内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故 C 错误。【奇思妙法】本题注意题干中“史的审判”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价值,孔子重视道德教化, 其整理编订的作品及其言行中,皆渗透孔子的这一理念:重视道德自律与道德的他律。2. 【答案】 B【名师解析】

25、本题属于史料实证题,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应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不同 形式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相互印证,来还原历史的真实。因此B 正确。正史带有成书时代很强的政治主观性, 可信度并不是最高, A 错误; 实物史料也会存在对历史的错误记载和 印证现象,不能说全部有更高史料价值, C 错误;历史记载也可以通过其他史料印证,不唯 一,故 D 错误。【奇思妙法】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对史实的印证,遵循“孤证不立”原则,任何史料的真 实性都没有绝对性。需要二至三个不同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做出史学判定。3. 【答案】 D【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知识点。 从材料主体看, 皇帝对史官 起

26、居注的编写干预越来越多, 起居注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少,相关, 起居注越来 越体现皇帝的意志和要求。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因此,D 正确; A 在材料中没有内容体现;唐太宗强行查阅起居注 ,不是“仁君”的表现,故 B 错误;“劝诫”功能材料 没有体现,故 C 错误。【奇思妙法】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体现在: 亦是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控制越来越 强;二是对皇帝的制衡与约束力越来越小4. 【答案】 D【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政治形势的影响。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 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 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使

27、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 势已经出现, 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A 错误; B 表述太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 C 错误。【易错警惕】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逐渐南移于隋唐,完成南移与南宋。5. 【答案】 B【名师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 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 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A 选项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 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 D 选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28、6. 【答案】 A【名师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文人士大夫的意见, 宋朝确立了 “与士大夫治天下” 的家法, 也就是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治国方略, A 对。材料没有反映五代的信息, “重文轻武”局 面正是在宋代才形成, B错。C、D材料没有反映。7. 【答案】 B【名师解析】 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B 正确; 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 C 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 D 错误。故选 B。【奇思妙法】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言官冒

29、死上谏,秉直弹劾” ,学生应该从儒家伦理和道德中的忠君与气节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 【答案】D【名师解析】 本题考察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材料的主旨是“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而不是真正地主张“复封建”,颜元等人明确提出应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要培植一种类似西方的封建贵族那样的地方领主势力, 以平衡中央的过度专制集权。D对 A错。B、C与材料不符。9. 【答案】B【名师解析】本题考查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的侵略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军事观念的改变。结合所学得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并没有被吸取,二次鸦片战

30、争的威胁仍从海上开始的,故排除 A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材料反映的“19世纪70年代到10年后出现的转变原因”,故排除C;瓜分中国狂潮开始于 1895 年的三国干涉还辽,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 ;中国吸取多次失败的原因,多是海防松懈 所致,故将海防作为重点,以保障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故选Bo【奇思妙法】历史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历史时空观,本题抓住“1875 ”和“海防”的时空信息,答案立现。10.答案】B【名师解析】材料考查的内容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整了政府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能抵

31、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因为外国人企业数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未得到改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o11.答案】C【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 1840年以来,伴随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民族概念开始变化,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产生。注意材料中时间和评价的变化:由晚清以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郑成功的评价由“遗民忠义”或“草寇”褒贬不一到“备受国人推崇”而高度统 一。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是因为郑成功“排满”“驱荷” “开拓台湾”,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映了对民族国家概念的重构,C对。材料反映不

32、出 A、B,D不符合史实。12【答案】D【名师解析】材料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获得支持的原因, 实际上是中共支持人民政权 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了将来中国政局变动将朝中共一方倾斜,故D正确;材料没有分析抗战胜利意义,故 A错误;抗日政权是民主联合政权,故 B错误;材料是站在客观立 场上分析,不带有美国意识形态,故 C错误。13 .【答案】C【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用行政手段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 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得到全国投资的 2.5% ”资源配置调入少,跳出多,是在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建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的体现,故C正确;上海作为

33、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经济到位不会下降,故A错误;B项不能体现“得到全国投资的 2.5% ”这一信息,以偏概全,故 B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错误。14.答案】B【名师解析】本题考查 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状况。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已确定,84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故 A错误;由“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判定改革开放初期,国企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交流联系并不强,故B正确;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状况逐步改善,故C错误;改革以来,城市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15【答案】C【名师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能够最直

34、接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诠释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故C正确;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是人代会制度的内容,故 A错误;我国主流民主制为代议制,故B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施的地域范围,故 D错误。【奇思妙法】解答表格型材料题注意三点: 一 题头主题,二 表格内容展示的有关项目,三 注意数据或基本内容的比较。16【答案】D【名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相应社会阶层的变化。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都是新社会阶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故D正确;材料主题是统一战线的组成,没有涉及民

35、主政治的完善程度,故A错误;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也不是材料的主题,故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材料没体现,故D错误。17【答案】B【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智者人文思想产生。由材料“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可知材料意在表达古代欧洲的思想运动受政治运动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C不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伯利克利改革对民主政治的影响,D不正确。18【答案】C【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材料主题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平民也拥有更多的权力,即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罗

36、马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排除A ;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是希腊而非罗马,排除B;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排除。19.【答案】B【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的局限性。“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 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 题,故选B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A错误;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故C错误;D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D错误。20.【答案】.B【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根据材料和所

37、学知识可知,众议院体现大众民主,缺陷在于民众素养良莠不齐,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参议院的设置体现精英治国,可以弥补众议院的不足,故托克维尔意在说明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参众两院制度,都属于立法机构,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众、参两院的人员构成,与选举制度有关,井未提及立法程序,排除C。材料客观上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但作者强调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排除D。21.【答案】C【名师解析】右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 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本题主要考查了在经济近代化不同发展阶段,英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

38、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从时间和发展过程来看,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正确;从时间来看,1836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故A错误;自由贸易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D错误;【易错警惕】近代西方经济政策的变化受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和要求,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国窖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混合经济。22.答案】C【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从材料数字看出,目标增长率和实际完成率都很高,说明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有

39、政策性调整和实际调整, 故C正确;“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正增长率,故A错误;“调均衡发展”材料内容没涉及轻重农总产值比例,故B错误;材料时空是“ 1933-1937 ”,D项知识性错误。易错警惕】苏联斯大林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不代表政府对轻重农比例失调问题没有认识和措施,选题题遵循“材料为本”原则,重视逻辑推理,论从 史(实)出,感性到理性。23.答案】A名师解析】材料内容“共产主义以朋友面孔”,美国“技术援助四点计划”看出,美苏都对第三世界国家给予友好态度,体现出对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和竞争,故A正确;1949年,美国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B错误;第

40、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中没有,故 D错误。24.答案】D【名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 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和密切, 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所以答 案选 D,A 项说法错误,突破地域限制的集团,已不是经济区域集团;B C 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材料没体现。25. 【答案】举措: 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 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 同。 (每点 2 分,共 6 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

41、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每点 2 分,共 6 分 )特点: 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 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每点 2 分,共 6 分 )意义: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 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 有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答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5 分,三点给 7 分【名师解析】 材料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主题:民族与国家认同。 第一问:举措:阅读材料,进行分层,从以下关键句,概括出答案。 “供奉三皇五帝以 来的历代开业帝王; 祭祀;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拜孔庙, 重

42、用李光地等儒臣” ,“何 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背景:立足时空“清初建立” ,从这一时期的政治、名族、主 流思想文化、及现实的统治目的分析概括。第二问:特点:阅读分层,根据材料“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 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 “异种残之, 外邦逼之” 的情况下, 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殆 不可以须臾缓” ;概括归纳。意义:从前一问的特点延伸,构建思路,从思想、政治两个方 面分析。每一个角度可提取多个观点。26 .【参考答案】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与放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