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_第1页
《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_第2页
《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_第3页
《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_第4页
《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前言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讯(记者 汉兴)前后六易 其稿,筛选 400 余幅篆书作品 ,辑录 900 余字的 1700 余种篆 书写法,刘自椟之篆近日由西安出版社出版。三原籍耿 庆义、张应选、杨贵琦先生用近五年时间,搜集刘老传世真 迹,整理出版此书。是继编纂于右任先生相类字书之后的又 一成果。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序言部分由雷珍民、何挺警、 赵熊先生及编者等撰写的随笔作为导引,再邀方家点评;作 品部分是从 1200 余幅刘老书法作品中挑选 400 余幅篆书作 品,包括诗词楹联、横幅斗方、匾额题词等;字汇部分辑录 900 余字的 1700 余种篆书写法,以便读者检索、临习

2、。刘 老以石鼓为基,以虢季子白盘为体,以金文为用, 吸取小篆优点, 融会贯通, 笔酣墨活, 姿态横出, 神采苍劲, 气足神完,并以其一生的研学成就了独具风格的篆书形式。 陕西民间则有“十篆九刘”的说法,意谓当代陕西学篆书者大 多受先生的影响。 刘自椟,生于 1914 年,陕西省三原县人。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 西省文联名誉委员等。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 文、词赋、历代典籍、 关上文献无不研讨, 其书法四体俱佳, 尤以篆书为最。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序言雷珍民刘自椟 先生,生于 1914 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 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3、主席,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 等。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 籍、关上文献无不一一研讨,其书法四体俱佳,尤以篆书为 最。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陕西是中国书法的故乡,也是 一个书法大省;三原古称“池阳”,圣哲辈出,文风极盛。三 位三原籍的编者,耿庆义、张应选、杨贵琦先生用了近五年 时间,搜集刘老传世真迹,整理出版刘自椟之篆 ,实是 一件幸事、大事、喜事。所谓幸事,作为陕西书坛备受尊敬 的大家,刘老以石鼓为基,以虢季子白盘为体,以 金文为用,吸取小篆优点, 融会贯通, 笔酣墨活,姿态横出, 神采苍劲,气足神完。正如沈鹏、谷谿先生所言:刘自椟以 刚、柔、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

4、成为当代颇有成就 的篆书家的地位。然而,刘老遗作或为方家珍藏、或散见于 各类作品集,实不便于后来者临习。这本字汇的出版弥补了 这一空缺。其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 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我曾有幸受教于刘老,他曾 告诫登门求教的年轻人,不论学习哪种书体,都要找成熟时 期的作品。刘老主张学习书法,要能入能出,首先重入,要 惟妙惟肖,得其精髓,而后才谈得上出帖。他反对把自己临 得不像的作品说成但求“神似”,谓为“意临”,认为这是自欺欺 人,终经不起岁月的淘洗。刘老曾于 1948 年在西安举办个 人书法展览,作品被收藏一空; 1957 年发表论著漫谈书 法与篆刻;其作品入选全国的

5、一、 二、 三、四届书法展览, 第一、二回中日书法联展, 第一回中日二十人书法联展。 1987 年出版刘自椟书法选 ,2000 年 5 月又有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问世。这种每隔数十年一回首的审 视,成为他“未必日日临池, 但必日日读书”的绝佳注释。 2001 年 5 月 7 日刘自椟先生病逝,享年 88 岁。 2008 年 7 月 19 日在北京,由陕西省文史馆主办的全面反映陕西书画艺术的 重大书画展览长安雅集陕西书画三百年(1700-2007 ),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出了从清代“文盖三江、 字冠 中原”的东阁大学士王杰状元,到“西安终南印社”的陈泽秦、 卫俊秀、刘自

6、椟、宫葆诚、邱星及中国书协第一任主席舒同, 直至今日活跃在长安书坛画界的实力派人物的精品佳作。三 百年苦心孤诣,八百里画魂书香。心香一瓣,是为刘老七年 之祭。 2010 年 12 月 20 日,由省文史研究馆、省书协、西 安工业大学主办的“刘自椟陈泽秦书法艺术馆”在西安工业大 学未央校区正式开馆,刘老作品的厚重学养、博大气象,吸 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参观欣赏。 2011 年 5 月 29 日,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了“纪念刘自椟先生逝世十周年 刘自椟书法作品展”。 2015 年 1 月 10 日,中国书法家协会 联合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了“百年自 独纪念刘自椟先生诞

7、辰 100 周年”纪念展;三原县政协 出版文史资料特刊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自椟 。佛语云:“法自缘以立,缘去法还灭,吾敬大沙弥,佛亦如是说”。回 望我与刘老的过往种种,尤其是我继他之后担纲陕西书协主 席岁月,刘老的大智、大笔,总能让我于繁华中沉静。能看 到“挖掘抢救陕西书坛先辈艺术史料工作”不断前行,岂能不 是幸事一桩?期待这本字汇编撰、选稿、校对、编印、出版 能顺利推进。所谓大事,是我从这本字汇中看到了汉字无穷 的宝藏与乐趣,有幸得见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自觉。如何以 书写符号记录时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取径。印刷术问世 后,拼音文字只需极少数量的符号就可以表示无穷的声音组 合,以象形为根基的

8、汉字渐被冷落。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楷书,乃至简体,一路走来,笔画由弯而直,形体越 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尤其在今天,计算机 的广泛应用,让汉字与我们的缘分日渐淡薄。拿笔写字的机 会少了,提笔写字错别字多了,实用主义让我们越来越远离 生活之美。那些承载在文字符号中许多先民的优秀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一一这些拼音文字无法企及 的信息正在流失。细细翻阅这本字汇,笔笔字字,让我们惊 讶他从容自在、珠圆玉润般的古典美,令今人为中国古典文 化的伟大而震撼。中国书法史源远流长,碑学的方正、劲健、 拙朴,帖学的圆融、潇洒、飘逸,各领风骚数百年。每次当 我驻足西安碑林所藏正

9、始三体石经,总会想起捐赠这一 文物的刘老,念及他“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 着我”的高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是人的个性、修养 的一种体现,刘老以“天地河山入画图”的篆书传承了历史, 启迪着未来。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 解,刘老的字里行间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方便读者 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那样”。这 种笔画间的挣扎与想象, “立道始求四勿,游艺可驾六如”,“逆 进涩行,中侧交转,内宫极紧,外延放开,起笔落笔注意平 衡,滚动起笔,使转飞白。集字选字胸中了然,传神审美至 性纸上”。这种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 化发展规律

10、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哲学家熊秉明曾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 法的一端传承着意义,传承着祖先和今人对文化的一种理解, 另一端寄托着追求,寄托着华夏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的价值追求, 兹事体大。 关于这本字汇, 2012 年已有初稿, 后又经陕西书画界、文化界多位同仁审阅、增补、修订,从 刘老 600 余幅作品中遴选数千字结集,不着墨比较点评,意 在问教后人,以待来者。可喜的是,近年来,我省书法家在 全国的重大展览例如“兰亭奖”、九届国展、 草书展、隶书展、 新人展、书学讨论会等当中获奖入选均居全国前列,显示了 我省书法家的创作与理论实力。各类书法培训学校

11、、书法展 览、书法义卖等大量涌现,纠正书风、弘扬正气成为一种风 尚,以传承为依托的出新正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生系统。刘老 的这本字汇,必为汉字及书法爱好者、篆书书法学习者提供 一个极好的教材选择。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南 10 华里,有一 座建于明代的木质古塔文峰木塔。 塔共三层, 六角攒顶, 翼角高挑。远观,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玲珑俏丽;拾 级而上,不同高度所见异趣。研习刘老的篆书,常让人不由 想起此塔,每每令人心旷神怡。艺术总是与灵魂相通,与人 的秉性相一致,睹字思人,大气、朴拙、润枯、高古,“大朴 之门,淡然无极”。刘老作为一位经历繁复,生命绵长,有极 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正如他答谢吴

12、泉吐为自己装 裱作品所作“爱向长安问土风”。摩挲整本字汇,关于刘老散 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粒粒作品碎珠,正被串成一部关于汉字记 忆、书法演变的发展史,那是对抱碑守帖的传承与突破,带 给人们对于一段历史的崭新解读。 无限风光在险峰文 /何挺警 一部中国汉字演变史,基本形成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清晰 地记载着各种书体的形成、发展、鼎盛、衰落。从商代的甲 骨文、周代的金文 (大篆 ),继而演变为秦代的小篆、汉代的 隶书,随后魏晋字体向草书、楷书的大分化,篆书继商周秦 汉时期之后在清代乾、嘉时期,又随着金石学兴盛又兴旺起 来,一些越魏晋上溯周秦两汉的书坛骁将,接远古之正脉, 开一代之新风,在篆书书艺上成绩卓

13、著。事实上,篆书在清 代的再度鼎盛发展,与篆刻在清代的大发展是分不开的。辛 亥以后至当代,能以大篆书法名世的大家为数不多,刘自椟先生就是其中能以大篆书法驰骋书坛数十年、享誉海内外的 一位名家。刘老的篆书,早年受章法疏朗、结体紧凑而活泼 多变的虢季子白盘影响很大,后来博采众长,特别重视 从最新出土的金文资料中不断吸取笔法、结字、章法的趣味。他主张“出新”、“避熟”“学进去,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刘 老常用浓墨起笔逆入重按,出锋时纵笔疾行,自然形成渴笔 飞白,墨的节奏感和笔的变化动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刚柔相 济、虚实相生的美的形式。刘老的篆书,晚年从金文、石鼓 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得其圆融流

14、动。其结字自有匠 心独具的特点,他将来自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特 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 活泼的特征在均衡、 稳定的原则下加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 体构造。刘老的篆书还参以清代篆刻家篆刻笔意,创造了不 少篆书新形式,使古老的大篆焕发了新意,字形古拙老道, 圆中见方,生动活泼,以圆转道劲、厚重取胜;章法平中见 奇,整体和谐统一,作品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很强。刘老篆 书的另一特点,现代常用字中大篆无有乏通假的,或者在金 文笔画繁多或与楷书字形差异过大的字,刘老能参照小篆甚 至楷书的字形而用他独特的大篆笔法书写,创造了一些略懂 书法的人都能看懂的篆字。我认为这在传统

15、书法创作书写大 篆书法作品时,是可以采用的上种方法。书法前辈王福庵、 商承祚也在大篆书法作品中用过这种办法,这种解决问题的 精神,不能认为是怪事。我和刘老是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 立前夕,在我妹夫方济众处相识的。刘老生前曾数次来过汉 中,我作为石门印社社长, 1993 年石门印社曾经邀请终南 印社来汉中举办终南印社书法篆刻展 ,当时委派专人赴 西安接刘老来汉中参加展出活动,展览在汉中引起很大轰动, 社会各方面舆论很好。我也多次到西安拜访过刘老,特别是 陕西省举办首届篆刻展和终南印社二十周年纪念展,我曾偕 石门印社年轻同志参加展览,拜访刘老,这样石门印社和刘 老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何挺警:终南

16、印社顾问,陕西省 书协会员、 石门印社社长。 2011 年 7月仙逝,享年 97 岁。) 向传统文化致礼文 /赵熊这是一部因情而聚的字书, 所谓情者, 一是乡情,二是友情,三是书法乃至文化之情。书的编纂者 是三位耄耋长者, 86 岁的张应选先生, 75 岁的耿庆义先生, 谢世时 75 岁的杨贵琦先生。三位同为陕西三原人,而他们 所辑录的篆书的作者刘自犊先生也是三原人。是为乡情。三 位编纂者虽因机缘不同,与刘自犊先生的结识与交往或有先 后之分,但他们长期以来对刘先生俱以师为尊、以友相待, 而在三位之间则更是友谊深厚、砥砺有加。是为友情。三位 之中,张应选先生长期研习书法,学有专精;杨、耿二位也

17、自幼喜好书法, 内心的向往根植久远, 退休后更是精勤翰墨, 自强不息。这部字书的编纂前后经历了十年,此中所寓寄的 岂止是对书法的热爱与挚着,其本质是对文化传统的崇敬与 礼爱。其间,杨贵琦先生于 2014 年先归道山,夙愿未竟, 令人唏嘘!是为书法乃至文化之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其中文字由实用而艺术,成为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 特殊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化符号。 自汉代许慎编撰 说文解字 以来,诸多字书层出不穷。如果说历代字书多以解字释义为 宗旨,那么自新时期书法中兴以来,出现了大量以书法艺术 为目的的各类字书。这类书籍在研究书体流变、书法规范、 书家风格诸方面给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有

18、益的 参考和借鉴,并因此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统优秀文化 的普及。在陕西, 自犊之篆是继编纂于右任先生相类字 书之后的又一成果,它不仅对三秦一地,乃至对全国、对汉 字文化圈诸地域都将有所影响和裨益。刘自犊先生无疑是二 十世纪中国书坛最富影响的书法大家之一,其诸体皆能,尤 以篆书最负盛名。 钟明善先生称誉刘自犊先生是“熔铸古今的 书法大师”;新加坡书坛名宿潘受先生诗赞刘先生“瘦硬通神 老不枯,别开生面继三吴;刘郎才气何精悍,古篆名声冠古 都”;日本书法大家金泽子卿则评断为“绝伦妙笔凌秦汉,自 独名声海外知”;日本书道杂志更赞誉刘自犊先生和他的篆书 为“现代中国的大家”“当代篆书第一”。陕西民间

19、则有“十篆九 刘”的说法,意谓当代陕西学篆书者大多受刘自犊先生的影响。 此说或有些夸张,但足见刘自犊先生的艺术地位与篆书魅力。 刘自犊先生的篆书源自西周金文,下及石鼓、小篆,并以其 一生的研学成就了独具风格的篆书形式。一部自犊之篆 既是对这位艺术大家的纪念,也是编纂者和所有喜欢“刘篆” 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致礼!丁酉 仲春 后学赵熊谨识于风过耳堂后记作品春长好,字是善业 泥。从起心动念到编辑成书,数易其稿,历时一秩, 刘自 椟之篆终于要付梓了。此刻的心情是欣悦,是忐忑。欣悦 的是,这本凝聚众多同仁心愿的书籍终于出版了; 忐忑的是, 以这样一种单字图片的形式,是否容纳了刘自

20、椟先生篆字的 精髓?不管怎么说,能为读者案头提供一本研习刘老篆书的 索引,总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溯源篆字,悟其虚实;参 之行书,以尽其变。刘自椟先生的篆书独具一格,其艺术表 象与内涵关乎美与善,共性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觉解。 作为汉字实验性的珍贵“孤品”, 刘老篆体书法已有公论,自 不赘言。刘自椟之篆由三部分构成。序言部分是由石门 印社何挺警先生、 三位编者及主要参与本书资料搜集、 拍照、 整理、校订等工作的同志撰写的随笔作为导引,未再邀方家 点评;作品部分是从 1200 余幅刘老书法作品中挑选的 400 余幅篆书作品,包括诗词楹联、横幅斗方、匾额题词等,未 严格按照书法作品格式或年代排序

21、,以期后来者“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字汇部分辑录了 900 余字的 1700 余种篆书写 法,以便读者检索、 临习。有人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骨”, 汉字像一位老者平心静气一笔一划坚如磐石般深刻着历史。在搜集、拍照、扫描、编辑、整理这本书的历程中,脚步追 随作品而走,心随横竖点画流动,感受每一幅作品、每一个 字的视觉享受,本就是一场愉悦的寻根之旅。华夏文明正源 的三秦沃土,始终洋溢着鲜明的民族审美气质,如此的生发 一致、渊源有序。 由“追而习之”,到汇集各种字的电子版本, 杨贵琦先生生前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他留存的 PPT 文档 中,刘老篆字的“道”字有 22 种写法,“大”字有46 种写法, “人”字有118 种写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