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理论1_第1页
塑性变形理论1_第2页
塑性变形理论1_第3页
塑性变形理论1_第4页
塑性变形理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塑性变形理论第2章金属塑性变形的物性方程物性方程又称本构方程,是a - 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弹性变形阶段有广义Hooke定律,而塑性变形则较为复杂。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可由实验测定a - 曲线来确定塑性本构关系。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实验测定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实验 结果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为了建立塑性本构方程,首先需 弄清楚塑性变形的幵始条件一一屈服,以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加载路径等问题。b5E2RGbCAP 2.1金属塑性变形过程和力学特点2.1.1变形过程与特点以单向拉伸为例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与特点,如图2-1所示。金属变形分为弹性、均匀塑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塑性力学视a

2、S为弹塑性变形的分界点。当a a S以后,变形视作塑性阶段。a - 是非线性关系。当应力达到a b之后,变形转为不均匀塑性变形,呈不稳定状态。ab点的力学条件为d a =0或d P =0。经短暂的不图2-1应力应变曲线 稳定变形,试样以断裂告终。若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出现卸载现象,部分变形得以恢复,另一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卸载阶段(T - 呈线性关系。这说明了塑性变形时,弹性变形依然存在。弹塑性共存与加载卸载过程不同的a - 关系是塑性变形的两个基本特征。 p1EanqFDPw由于加载、卸载规律不同,导致 a - 关系不唯一。只有知道变形历史,才能得 到一一对应的 a - 关系,即塑性变形与变形

3、历史或路径有关。这是第3 个重要特征。DXDiTa9E3d事实上, a a s 以后的点都可以看成是重新加载时的屈服点。以 g 点为例,若 卸载则 a- 关系为弹性。卸载后再加载,只要 aa s ,这一现象为硬化或强化,是塑性变形的第4个显著特点。RTCrpUDGiT在简单压缩下,忽略摩擦影响,得到的压缩 a s 与拉伸 a s 基本相同。但是若将 拉伸屈服后的试样经卸载并反向加载至屈服,反向屈服一般低于初始屈服。同理,先 压后拉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正向变形强化导致后继反向变形软化的现象称作 Bauschinger 效应。这是金属微观组织变化所致。一般塑性理论分析不考虑Bauschinger 效

4、应。 5PCzVD7HxABridgman 等人在不同的静水压力容器中做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 静水压力只引起物体的体积弹性变形,在静水压力不很大的情况下 (与屈服极限同数量级) 所得拉 伸曲线与简单拉伸几乎一致,说明静水压力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jLBHrnAILg2.1.2 基本假设( 1)材料为均匀连续,且各向同性。(2)体积变化为弹性的。塑性变形时体积不变。( 3)静水压力不影响塑性变形,只引起体积弹性变化。( 4)不考虑时间因素,认为变形为准静态。( 5)不考虑 Banschinger 效应。2.2 塑性条件方程塑性条件是塑性变形的起始力学条件。2.2.1 屈服准则 单向拉伸时

5、,材料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时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 限,它是初始弹塑性状态的分界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怎样表示?一般说来,它 可以用下列式表示: xHAQX74J0Xf ( (T ij , ij , t , T , S) =0其中t ij为应力张量, ij为应变张量,t为时间,T为变形温度,S为变形 材料的组织 (Structure)特性。对于同一种材料,在不考虑时间效应及接近常温的情形下, t 与 T 对塑性状态没多大影响。另外,当材料初始屈服以前是处于弹性状态,T ij 与 ij 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屈服条件可以表示成为 LDAYtRyKfEf ( Tij ) =0 或 f (I

6、 1, I 2, I 3) =0或 f ( T 1, T2, T3) =0若以 T ij 空间来描述,则 f ( T ij )=0 表示一个包围原点的曲面,称作屈服曲 面。当应力点 T ij 位于此曲面之内时,即 f ( T ij ) a 2 a 3约定时,则有:a 1- a 3=2k( 2. 3 )在主应力空间中,式(2. 2)是一个正六棱柱;在 n平面上,Tresca条件是一正 六边形(见图 2-2 )。 SixE2yXPq5(a )主应力空间的屈服表面(b ) n平面上的屈服轨迹图 2-2 屈服准则的图示k 值由实验确定。若做单向拉伸试验,a 1=a s , a 2=a 3=0,则由式(

7、 2. 3)25 / 28有 k =as /2 。若做纯剪试验,则有a 1= t s , a 2=0, a 3=- t s ,则可得 k = t s 。比较后,若 Tresca 屈服条件正确,则应有: 6ewMyirQFL2. 4 )cr s =2 t s =2k对多数材料,此关系只能近似成立。在材料力学中, Tresca 屈服准则对应第三强度理论。 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应用 Tresca 准则较为繁琐。只有当主应力已知的前提下,使用 Tresca 屈服准则较为方便。 kavU42VRUs2. 2. 3 Von Mises 屈服准则Tresca 屈服准则不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另外当应力处在两个

8、屈服面的交线上 时,数学处理将遇到一些困难;在主应力未知时, Tresca 准则计算十分复杂。因此 Von Mises 在 1913 年研究了实验结果后,提出了某一屈服准则,即当: y6v3ALoS89I 2=C(2. 5 )时材料就进入屈服,其中C为常数。由于I 2 与T g , a e以及材料的弹性形状改变能1I 2 有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 2G2常数C由实验来定。单拉时,a 1= a s , a 2= a 3=0代入式(2. 5)有C =a s /3 ;2薄壁管纯扭时,a 1=- a 3=k , a 2=0,代入式(2. 5),有C=k ,所以Von Mists 塑性 e U D

9、 = M2ub6vSTnP条件可表示成:a e = a s =3k( 2. 6 )对于多数材料,实验结果接近上式。在主应力空间中,Von Mises屈服准则为一圆柱柱面。在n平面上,Von Mises屈服准则为一个圆。 0YujCfmUCw若用单拉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重合,则 Tresca 六边形将内接接近于 Mises 圆,并有:(2. 7) t max = a s /2, 对a e = a s ,对 MisesT resca ? eUts8ZQVRd若用纯剪实验确定常数,两种屈服准则此时也重合,则Tresca 六边形将外接于Mises 圆,并有:e =k对 Von Mises ?

10、 ? ?2. 8 )t max =k对 T resca ? sQsAEJkW5T在材料力学中,V on Mises 屈服条件为第四强度理论。2. 2. 4两种屈服条件的实验验证以下介绍的两个实GMsIasNXkA以上两种屈服条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中间主应力是否有影响 验结果均表明 Von Mises 条件比 Tresca 条件更接近于实际。LodeLode 在 1925 年分别对铁、铜和镍薄壁圆筒进行拉伸与内压力联合作用。用参数口 a来反映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即:TlrRGchYzg(1 a =( a 2- a 3) -( a 1- a 2)(2. 9)a 1- a 37EqZcWLZNX其变化范

11、围为-1 1 a X a ? S? a x a ? s ? t xy ? ? ? T resca ? +4 a ? ? =1? ? s? ? ? ? ? 222? t xy +3 a ?s?2? =1 VonMises? ? NrpoJac3v1比较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图2-4 )也可看出实验点更接近 Von Mises屈服条件。对金属材料而言,实验点多数落在这两个屈服条件所包围的范围之内。 1nowfTG4KI图 2-3 Lode 实验结果图 2-4 屈服条件验证拉扭试验从图2-3可以看到,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即it a =0时,两种屈服条件相差最大,为 15.5%。2. 2. 5 硬化材料的

12、屈服条件 从单向拉伸曲线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的应力都可以视作屈服点,称作后 继屈服点,而且其值总是大于初始屈服点 a s 。对于三维应力空间,初始屈服条件为 一曲面。对于硬化材料,是否也可类推出后继屈服面?该曲面形状如何?大小如何? 实验表明,硬化材料确实存在后继屈服曲面,也称加载曲面。但其形状、大小不容易 用实验方法完全确定,尤其是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材料变形的各向异性效应愈益显 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为了便于应用,不得不对强化条件进行若干简化假 设,其中最简单的模型为等向强 fjnFLDa5Zo化模型。该模型要点为:后继屈服曲面或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中作形状相似地扩大,且中心位置

13、不变。在n平面上,加载曲面变为曲线,它与初始屈服曲线相似。等向强化模型忽略了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各向异性。在变形不是很大,应力偏量之间相 互比例改变不大时,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因此, Tresca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 心六棱柱面, Von Mises 准则的加载曲面是一系列的同心圆柱面。 tfnNhnE6e5P中a T = a T ( ij )为流动应力。也就是将初始屈服条件中的常数a S用变数C T来置换即可。HbmVN777sL当塑性变形很大时,特别是应力有反复变化时,等向强化模型与实验结果不相符 合。这时可采用随动强化模型。 若初始屈服曲面为 f ( aij , as ) =0 ,则

14、等向强化 的加载曲面应为 f ( a ij , a T ) =0 ,其 V7l4jRB8Hs2. 3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2. 3. 1 加载与卸载准则从单拉实验可以看到,进入塑性变形以后,加载则有新的塑性变形产生;卸载的a - 关系为弹性关系,那么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加载与卸载 怎样表示?可以从等效应力、加载曲面方面加以 阐述(图 2-5 )。若a e d a e 0 ,应力点保持在加载曲面上变动,称作加载。此时有新的塑性变形发生,a - 关系为塑性的。对于理想塑性材料,这一条不成立;若 a e d a e 0 ,应力点向加载曲面内侧变动,称作卸载,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图2-5 n平面上的加载

15、准则a - 关系为弹性关系;若 a e d a e =0,应力点在原有屈服曲面上变动,对于强化材 料而言为中性变载,没有新的塑性变形, a - 关系为弹性关系。对于理想塑性材料仍为加载过程。如果以f ( a ij ) =0表示屈服曲面,则可以把上述加载与卸载准则因 屈服曲面形式来表示。 83lcPA59W9f ( aij ) 0 ? ?aij ? ?强化材料加载,理想材料不成立 ? ? ? ?f f ( aij ) =0, d f =daij =0?(2. 10) ?a ij ? ?强化材料变载,理想材料加载? ? ?f ? ? f ( a ij ) =0, d f =daij 0?a ? ?

16、a ij ? ij ? ? AVktR43bpw? ? ? 强化材料加载,理想材料不成立 ? ? ? ? ?f l ? ?f m f l =0, f m =0, max d aij , d aij ? =0?(2.11 ) ?a?a? ij ? ij ? ? 强化材料变载,理想材料加载 ? ? ? ?f l ? ?f ? f l =0, f m =0, max daij , m da ij ? t 1) 。然后卸去附 加应力(卸载) S42ehLvE3M为 t =t 3 。由于弹性变形可逆,所以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变化为 零。塑性应变只在加载过程(t 1 t 2 0( 2. 19 )

17、 t 1tzjW1viftGw9上式为 Drucker 公设的数学表达式,又是最大塑性功耗原理。 Drucker 又证明了 若式( 2.1 9)成立则材料为稳定的。若式( 2. 19 )成立,则可以证明加载曲面必须是外凸的(包括平的),而且应变增量d ij方向与加载曲面的外法线方向相重合,这样有:xSODOYWHLPP d ij =d 入 P ?f(2. 20 )? a ij LOZMklqlOwd入为一正比例系数,f为屈服函数。比较式(2. 18)与式(2. 20)必然得出G =f 。一般通过 G =f 的可建立任意屈服准则下的塑性本构关系,称为与加载曲面相关 连的流动法则。将 Mises

18、屈服条件代入式( 2. 18),就可得出 Levy-Mises 增量理论。 ZKZUQsUJed2. 4 变形抗力曲线与加工硬化在a - 关系中含有系数d入,要确定d入,必须知道a e e 关系曲线,即等效应力应变曲线。变形抗力是指材料在一定温度、速度和变形程度条件下,保持原有状态而抵抗塑 性变形的能力。它是一个与应力状态有关的量。不同的应力状态,有不同的变形抗 力,如单拉、单压下的变形抗力的 a T (也称流动应力),平面应变压缩下的变形抗 力为 K f ,纯剪状态下的剪切变形抗力的 k 等,其中 K f =2k =2 dGY2mcoKtTa T 。实际变形抗力还与接触条件有关。2. 4.

19、1 变形抗力曲线与等效应力应变曲线 不同的应力状态,会有不同的变形抗力曲线。单拉曲线已在前面叙述过,在此对 单压、平面应变压缩、双向等拉与扭转试验曲线加以介绍。rCYbSWRLlA1 单向压缩 单向拉伸试验的塑性应变总是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为此采用单向压缩试验测定 抗力曲线。单压时应尽量减少接触界面上的摩擦。 FyXjoFlMWh测定单压a - 曲线时,试样的直径/高度一般为1。在压缩试样二端面幵凹槽以 存贮润滑剂,使试验过程接近均匀压缩。每次压缩量为试样高度的10%。记录载荷和测量高度,然后加润滑剂再压。若出现明显鼓形,将试样进行车削,消除侧鼓,并使 直径/ 高度仍为 1。这样一直压缩至要求

20、的变形程度为止。利用数据可绘制 a - 曲 线,如图2-8(a)所示。显然外摩擦影响了a - 曲线。D/H愈大,a - 曲线愈高,从而可以推知当D/HR0时,认为外摩擦影响消除。TuWrUpPObX图 2-8 压缩 a - 曲线与摩擦影响用外推法可以得到消除摩擦影响的a - 曲线。用不同D/H试样进行压缩试验,记录PAH曲线,可得到不同 D/H的a - 曲线,如图2- 8(b)所示。然后根据图 2.-8(a)可得到一定变形程度下的a D/H曲线(图2- 8(b)。将图中各曲线延伸到与a轴相交,就可得到一定变形程度下D/HT0时的应力,从而得到消除摩擦影响的a - 曲线。 7qWAq9jPqE2

21、平面应变压缩平面应变压缩实验示意见图 2.9 所示。实验所用的工具是一对狭长的窄平锤。板 条宽 W 应是锤头宽 b 的 610倍。压缩时 2轴方向上的宽展很小,可认为板条受压部分 处于平面应变状态( 3=0)。板厚可取 b b 。实验 42llVIWTNQFk步骤:润滑砧面与板条,压缩时每压缩高度的25%记录一次压力并测量板厚 t ;重新润滑,直 到压缩至所需变形量为止;最后绘制 a - 曲 线。因为锤头窄,又有良好的润滑,可以认为 1轴方向的主应力 a 1 0,并设锤头下压的压应力 a 3=-K f ,压下率则为 3=-ln(H 0/H ),由此可得K f 3曲线。3扭转实验将簿壁管材扭转时

22、的转角与载荷的关系转换成切应力 切应变之关系,可以在大应 变范围内获得 k r 曲线。4双向等拉实验 将一块圆形板四周固定,然后在内部充液压进行胀形,如图 2-10 所示。根据图 2-11 所示单元体的力平衡条件,可得: 图 2-9 平面应变压缩 yhUQsDgRT1p p d 0 d ?-2 a 0 p d ?t sin d 0 d ?-2 a ?p d 0 t sin =0(2. 21 )MdUZYnKS8I22图 2-10 双向等拉图 2-11 球面微体受力式中 p 为内压, a 0 , a ? 为“径线”、“纬线”上的正就力; t 为板厚。由于对称性, a 0 =a ?, d 0 =d

23、 ?,因此上式变成:a0 =a?=pR(2. 22 ) 2t由于球对称,有 0 = ?,根据体积不变,有: t =-2 0 =-2 ?=ln(t /t 0)(2. 23 ) 09T7t6eTno胀形时,应力状态为 a0 =a ?, at =0 双向等拉。由于球张量对塑性变形没有影 响,因此在实际应力状态上叠加一个应力值为 a 0 的球应力,对胀形无影响。叠加后 的结果为 a 0 =a ?=0, a t = a 0 这种应力状态相当于单向压缩试验,即无颈缩又无摩 擦。因此其应变量远超过单向的。 e5TfZQIUB55等效应力 a e 与等效应变 e 曲线与数学模型每一种应力状态,都会有其特有的抗

24、力曲线。如何更准确地反映材料的线?或者说如何使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抗力曲线具备可比性?等效应力应变曲线便能达 到此目的。把各种应力状态下的抗力曲线折算成 a e e e 曲线后,使材料具有统一的 应力应变曲线。理论上各种抗力曲线折算的ae e e 曲线应当重合,但实际上是有偏差的。须综合各方面的大量实验数据,才能获得较准确的ae e e 曲线。 s1SovAcVQM根据不同的 ae e e 曲线,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种类型:( 1)幂函数强化模型(见图 2-12 ) 该模型特点为弹塑性区域均用统一方程表示,即: a e =A e e n常应用于室温下的冷加工。图 2-12 幂函数强化模型2-13 线

25、性强化模型(2)线性强化模型(见图 2-13 )该模型的弹塑区域分开表示,即:e S IE ? a e =E e e? a = a +D ( e - a IE )e a IE s S S? eGXRw1kFW5sa e e e 呈线性关系,只是弹性塑性之斜率有所差异,适合于考虑弹性问题的冷 加工,如弯曲。( 3)线性刚塑性强化模型(图 2-14 )与模型( 2)相似,只是没有考虑弹性变形,即:a e =D e适合于忽略弹性的冷加工。( 4)理想塑性模型(图 2-15 )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屈服后de与e无关,即:a e = d s ( a s /E )软化与硬化相等。适合于热加工分析。图 2-14

26、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图 2-15 理想弹塑性模型(5)理想刚塑性模型(图 2- 16 )特点与( 4)相似,只是忽略了弹性,即:a e =as适合于不考虑弹性的热加工问题。作为一般的 a e e 关系的数学模型:m e -bT ae =A n 式中, n 加工与硬化指数m 应变速率敏感性系数A 材料常数T 绝对温度b 温度影响系数图 2-16 理想刚塑性模型2. 4. 2 等效应力 a e 的确定 在塑性加工力学的分析中,简单起见,总是假设材料为理想塑性体,但实际材料 总是有加工硬化。适当地考虑加工硬化,可以近似地应用理想塑性体的分析结果。 UTREx49Xj91 稳态变形时等效应力的求法稳态

27、变形特点是变形区大小、形状、应力与应变分布不随时间而变,如板带轧制、管棒挤压与拉拔等,但变形区内各点的应力与应变不一样,则d e的取法有以下二种: 8PQN3NDYyP(1) ae =( ae 入 + ae 出)/2(2) e 二? e 出 e 入 ae d e e / ? e e 出e e 入 d e e经处理后,可以应用理想塑性体的分析结果。 2非稳态变形时等效应力的求法视变形为均匀变形,得到平均等效应 e 的值,然后查材料的 a e e e 曲线,找到 与 e 相对应的 ae 作为平均等效应力 e 。这样就可以把问题当作理想塑性问题来处 理。 2. 5 影响变形抗力的因素 mLPVzx7

28、ZNw变形抗力的大小与材料、变形程度、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有关、而实 际变形抗力还与接触界面条件有关。 AHP35hB02d2. 5. 1 化学成份的影响 化学成份对变形抗力的影响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对于各种纯金属,因原子间 相互作用不同,变形抗力也不同。同一种金属,纯度愈高,变形抗力愈小。组织状态 不同,抗力值也有差异,如退火态与加工态,抗力明显不同。 NDOcB141gT合金元素对变形抗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原子与基体原子间相互作用 特性、原子体积的大小以及合金原子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合金元素引起基体点阵畸 变程度愈大,变形抗力也越大。 1zOk7Ly2vA例如,二元合金

29、的化学成分与抗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同二元相图的型式有某些规律。图 2-17a 是形成无限固溶的二元合金之硬度(抗力的一种表示)随成分而变化的图示,它表明固溶体的硬度比纯金属的高。变形抗力的最大值对应于固溶体的最大饱和度,从而对应于点阵的最大畸变。图 2-17b 指出了形成共晶体二元合金的硬度随成分变化的情况。共晶体混合物可由纯金属构成,也图 2-17 化学成分对抗力的影响 可由其 他化合物或固溶体构成。该图为 fuNsDv23Kh由固溶体构成共晶混合物的情况。现分析由直线 a a 与 b b 限定的中间 部分。图中 a点八、是极限溶解度时a固溶体的硬度值,而b点是极限溶解时B固溶体的硬度值, 那么

30、硬度随共晶混合物成分的变化大致可接连接 ab 二点的线性规律来描述。应当指 出,这一线性规律是指平衡状态而言,也有例外。图 2-14c 是形成化合物的二元合金 的硬度随成分变化的图示。化合物具有与其组元完全不同的独特性质,并具有独特的 结晶点阵,在合金内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组元,这种具有化合物的复杂相图,可以把 它当作化合物与每一金属所形成的二个单独相图来研究。 tqMB9ew4YX杂质含量也对变形抗力有影响,含量增大,抗力显著增大。但也有些杂质也会使抗力下降,如青铜中的含砷量为0. 05%时,a b =190MPa,而当砷含量提高到 0.145%时,a b =140MPa o HmMJFY05

31、dE杂质的性质与分布对变形抗力构成影响。杂质原子与基体组元组成固溶体时,会 引起基本组元点阵畸变,从而提高变形抗力。杂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离基体愈远,则杂 质的硬化作用愈强烈,因而变形抗力提高愈显著。若杂质以单独夹杂物的形式弥散分 布在晶粒内或晶粒之间,则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较小。若杂质元素形成脆性的网状夹杂 物,则使变形抗力下降。 ViLRaIt6sk2. 5. 2组织结构的影响1结构变化 金属与合金的性质取决于结构,即取决于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和原子在空间排布情 况。当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时,即发生了相变,则抗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9eK0GsX7H12单组织和多组织 当合金的单相组织时,单相固溶

32、体中合金元素的含愈高,变形抗力则愈高,这是 晶格畸变的后果。当合金为多相组织时第二相的性质、大小、形状、数量与分布状 况,对变形抗力都有影响。一般而言,硬而脆的第二相在基体相晶粒内呈颗粒状弥散 分布,合金的抗力就高。第二相越细,分布越均匀,数量越多,则变形抗力越高。 naK8ccr8VI3晶粒大小 金属和合金的晶粒愈细,同一体积内的晶界愈多。在室温下由于晶界强度高于晶 内,所以金属和合金的变形抗力就高。 B6JgIVV9ao2. 5. 3变形温度的影响由于温度升高,降低了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金属滑移的临界切应力降低,几乎 所有金属与合金的变形抗力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对于那些随着温度变化产生物理

33、- 化学变化和相变的金属与合金,则存在差例外。P2IpeFpap52. 5. 4 变形速度的影响变形速度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发热率增加,有利于软化的产生,使变形抗力降 低。另一方面,提高变形速度缩短了变形时间,塑性变形时位错运动的发生与发展不 足,使变形抗力增加。一般情况下,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大,金属与合金的抗力提高, 但提高的程度与变形温度密切相关。冷变形时,变形速度的提高,使抗力有所增加, 或者说抗力对速度不是非常敏感。而在热变形时,变形速度的提高,会引起抗力明显 增大。 3YIxKpScDM2. 5. 5 变形程度的影响 无论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只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来不及进行,则随着变形程

34、度 的增加必然产生加工硬化,使变形抗力增大。通常变形程度在30%以下时,变形抗力增加显著。当变形程度较大时,变形抗力增加变缓,这是因为变形程度的进一步增 加,使晶格畸变能增加,促进了回复与再结晶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也使变形热效应增 加。 gUHFg9mdSs2. 5. 6 应力状态的影响变形抗力是一个与应力状态有关的量。例如,假设棒材挤压与拉拔的变形量一样,但变形力肯定不一样。从主应力图与主应变图上可知,挤压抗力为(T 1 ,拉拔抗力也为J 1 ,由Tresca屈服准则,a 1- a e = a S或a 1= a S + a 3,不难看出:挤压 变形抗力a 1在叠加一同号压应力 a 3之后,变得更负,即绝对值增加;而拉拔变形抗 力在叠加一异号压应力 a 3 之后,有所减小,即绝对值减小。再如,平面应变压缩的 抗力为 K f ,而单向压缩的抗力为 uQHOMTQe79a S ,而纯剪的变形抗力为 k,它们均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应力状态,变形抗 力必不相同。2. 5. 7接触摩擦的影响实际变形抗力还受接触摩擦影响,一般摩擦力愈大,实际变形抗力愈大。思考题1金属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特点?2何谓屈服准则?常用屈服准则有哪两种?试比较它们的同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