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解环境概念的要点: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范围大小不同。环境是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太阳和地球是生物生存最根本的环境基础。二、环境的类型: 环境的类型通常按环境的主体、性质范围等特征划分如下:1、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人类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境称为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环境:是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这是一般生态学书刊上所采用的。2、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为3类: 自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环境) 社会环境3、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五类
2、:v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 或称星际环境、空间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是人类活动进人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地球邻近天体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而言,整个太阳系就是地球生存和运动的宇宙环境。v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或称地理环境geoenvironment、全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对栖息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而言,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v区域环境(regional
3、environment)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因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 不同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 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v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v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
4、因子的概念二、生态因子的类型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一、生态因子的概念:一、生态因子的概念:v1环境 (environment)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v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v3生存条件(existence condition)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态因子被称为生存条件。 v4、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二、生态因子的类型二、生态因子的类型v1. 在生态
5、学中,一般把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指无机因子或物理因子。生物因子:种内与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v2、道本迈尔按性质来分:气候因子(光、温度、水、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类因子。v3、根据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数量的影响状况分为: 1) 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主要为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2)非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无调节作用,这类因子主要是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v4. 4. 还有人把生态因子分为还有人把生态因子分为直接因子:对生物直接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水分、温度等。间接因子:通过改变其他
6、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如:海拔高度和地形。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v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v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如池塘中的溶解氧) v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
7、、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v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v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 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
8、性因子 。当某一因子不能满足生物一生或某一发展阶段的生存需要时,就可成为限制因子。 在繁殖期,最容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的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途径。 2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v德国农业化学家Baron Justus Liebig认为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并阐明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vLiebi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概念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vE.P.Odum(1973)建议对Liebig定律做两点补充:
9、1)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才适用; 2)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替代作用。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因而最低因子并不是绝对的。 3、Shelford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v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耐性定律。定律。v理解概念的要点: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
10、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v耐性定律是最小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它不仅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 2)耐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方面,并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一些与耐性定律有关的术语v广温性动物;狭温性动物v狭食性;广食性v狭栖性;广栖性v4. 耐受限度耐受限度(the limits of tolerance)每一个种只能在环境条件的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
11、生物种在其生存范围内,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总有其上限和下限。二者间的幅度就是其对该因子的耐受限度(Ronald Good,1953)。 v概念的理解要点:生物对某些因子的耐受限度可能很宽,对另一些因子的可能很窄,该种的实际分布决定于各种因子的复合。一个种的生态幅即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是由其生境中的所有生态因子耐性限度的综合决定的。生物的耐受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生长旺盛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受限度;相反,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时,也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 在自然界中生物对某一因子的耐受限度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小。其原因为:v在不利因因素影响下,提高
12、了对基础代谢的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v生境中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限或下限水平。 5. 5. 生态幅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生态幅与分布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生态幅与分布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五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1、生物的内稳态机制:v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v内稳态机制的意义: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提高其适应性。但仍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维持内稳态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内稳态实现的途径:生理过程和行为的调解。 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被称为内
13、稳态生物;不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被称为非内稳态生物。它们之间的基本区别:v内稳态生物的耐性范围除取决于体内酶系统的特性外,还有赖于内稳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如恒温动物、恒渗动物。v非内稳态生物的耐性范围之简单的决定于体内酶系统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起作用。如变温动物、变渗动物。v2. 耐性限度的驯化 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适当调整其对某个生态因子的最适生存范围或耐受限度的上、下限。若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偏离其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产生一个新的生存范围和最适区域。 Acclimation(驯化):指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一般只需较短的时间。Accl
14、imatisation(驯化):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精品课件精品课件!精品课件精品课件!v3. 休眠(dormancy):即生物处于不活动状态。生物一旦进入休眠期,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是宽得多。这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季节性休眠是持续占有一个生境的重要方式。蛰伏能使动物需大限度的减少能量消耗。并且动物的休眠伴随着很多生理变化。休眠的形式:休眠、冬眠、夏眠、蛰伏、滞育等。v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因层相互配合而形成
15、的。 不同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 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v2、道本迈尔按性质来分:气候因子(光、温度、水、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类因子。v3、根据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数量的影响状况分为: 1) 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主要为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2)非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无调节作用,这类因子主要是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 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当某一因子不能满足生物一生或某一发展阶段的生存需要时,就可成为限制因子。 在繁殖期,最容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的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途径。 2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v德国农业化学家Baron Justus Liebig认为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并阐明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vLiebi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概念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v耐性定律是最小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它不仅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了因子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诊断与措施
-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届中卫市重点中学英语九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北京市部分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六安市天堂寨初级中学化学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现场检修知识培训
- 广东省广州天河区七校联考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作业标准书培训
- 金融贷款公司培训
- 江苏省庙头中学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4人教PEP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解读
- 立体车库应急预案范文
- 体彩专管员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严重腹部创伤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房内走廊改造方案(3篇)
- 瓶颈材料管理办法
- 股浅动脉栓塞个案护理
- 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生产监管
- 河北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2023版
- 高中教学常规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