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3短诗五首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3短诗五首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3短诗五首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3短诗五首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3短诗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过程与方法1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

2、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沈尹默 (1883 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 (今湖州吴兴区 )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 (1905 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 (今杭州 )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第 1页岁月等。卞之琳 (1910 2019),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

3、,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有断章 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芦荻 (19121994) ,原名陈培迪, 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聂鲁达 (1904 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漫歌等。2 背景资料月夜 写于 1917 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 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

4、,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断章 创作于 1935 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 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风雨吟 这首诗写于1941 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3 检查预习(1) 订正字音墓畔(p n)风雨吟(y n)ju n席卷卷ju n 案卷漫漫 (mn)舵手 (du )sh 房舍舍

5、sh 舍己为人(2) 词语释义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漫漫: (时间、地方 )长而无边的样子。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3) 词语辨析“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内容多”的意思。“繁多”是指种类多、丰富。“繁杂”第 2页是指 (事情 )多而杂乱。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答案示例: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 “ 我” 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断章虽

6、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答案示例: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人 ”“ 桥 ”“ 楼”“ 明月 ”“ 窗子 ”“ 别人 ”“ 梦 ” 。3 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答案示例: “ 风 ”“ 雨 ” 从大地 “ 卷来 ”“ 奔来 ”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 “ 房舍 ”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 ” 面对 “ 大地的海 ”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7、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请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答案示例: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 树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 ” 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 ” 是挣脱、 是倔强、 也是追求独立。 “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2“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意味?答案示例: “ 口占 ”一词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其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素养的自然流露。3断章共四行,分为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传

8、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答案示例: 第 1 节:以 “ 桥 ”为中心营造意境。将“ 你 ” 与“ 风景 ”进行主客体转换,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 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 ”的,但又互为关联。第 2 节:以“ 夜 ” 为中心营造意境, 表现人与人、 物与物之间, 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4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答案示例: “ 大地风雨的海上” 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

9、了“ 房舍如舟 ”“ 年轻舵手 ”第 3页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5阅读统一 ,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答案示例: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 多” 与 “ 一” 本是对立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 是” 字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 “统一 ” 的思想。(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结合加点词,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 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 答案示例: “ 六小时 ” 说明时间之长,“ 长途 ” 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 ”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

10、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2)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答案示例: “ 一束红山茶 ” 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诗人为她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此句描绘了一种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之间纯真的怀念和深切的哀思。(3) 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 。答案示例: “ 我等待着 ” 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 长夜漫漫 ” 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萧红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也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也是二人结下深厚情意的外在原因。“ 漫漫 ” 写出这种 “等待 ” 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

11、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 漫漫长夜 ” 中被摧残至窒息的。(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答案示例: “ 却 ” 字表现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听 “ 海涛闲话 ” ,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人的人生感悟。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人”与“风景”有何关系?答案示例: 诗句形象地揭示了人与“ 风景 ” 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 ” (即大自然 )的组成部分,而且是 “ 风景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风景 ” 里有了 “ 人” , “ 风景 ” 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3断章的每句诗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1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答案示例: 第一幅画面:“ 你” 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 风景 ” 在此是一个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由“桥 ” 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第二幅画面: “ 看风景人 ” 在楼上看 “ 你” 。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 你 ” , “ 你 ” 变成了 “ 看风景人 ” 的欣赏对象,第 4页“ 你 ”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 桥上 ”“ 楼上 ”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第

13、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 你 ” 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 你 ” 从那扇被 “明月装饰 ” 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 “你 ” 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第四幅画面:“ 你 ” 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 你 ”“ 装饰了别人的梦” ,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 “ 大地 ”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 大地 ”都被 “ 卷来 ” 了,写出了

14、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卷 ”和 “ 奔” 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5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 “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 繁多 ” 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四)熟读课

15、文,主旨探究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两句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答案示例: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代表的是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2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示例: 认同。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3试分析每首诗歌的主旨。答案示例:月夜这首诗以霜风、 明

16、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 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 五四 ” 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第 5页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17、中,处处都存在“ 相对状态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 ” ,大地上的 “ 房舍 ” 以及 “ 我 ”在 “ 大地风雨的海上 ” 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 是 ” 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 统一 ” 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 白描手法使诗中“

18、我 ” 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 ”“ 明月 ” 的一 “ 吹 ”一 “ 照” 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 ”“ 靠 ” 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 着 ”,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2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 诗中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长度 “ 六小时 ” 说明时间长, “ 长途 ”说明距离远,“ 寂寞 ”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蕴含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下一句 “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 却

19、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以及因好友逝去而感到的孤独寂寞。3赏析断章的语言美。答案示例: 这首诗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和“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 “ 看 ”这一动词没有变, 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和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统一了诗画意境,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4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

20、象的描写。答案示例: 诗歌对 “风 ” 的描写是 “ 从大地卷来 ”,对 “ 雨 ” 的描写是 “ 从大地奔来 ”;风雨之后, “ 郊原 ” 如 “海 ” , “房舍 ” 如“ 舟 ” ,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第 6页5分析统一通过自然现象揭示深刻道理的手法。答案示例: 这首诗透过叶、花、果实、树木的个体和所有的形态,剖析其本质,即无论是个体还是所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所有的花和一朵花,其本质都是花;所有的叶和一片叶,其本质都是叶。表达出看待事物的时候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被繁多的表象所迷惑,以及 “ 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的深刻道理。(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阅读杜甫的月夜并简要赏析。月夜(唐 )杜甫今夜 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所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