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_第1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_第2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_第3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_第4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诗词中的服饰表达 作者简介:林光(198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 摘要:结合具体诗词例子分析,在翻译选择适应论的指导下,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服饰词汇的英译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原则中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次进行译文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古代诗词中服饰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选择适应论”为诗词中的服饰词汇提供了准确的译法。 关键词:翻译选择适应论;三维转化;服饰文化 1.选择适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概述. 翻译选择适应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根据著名生

2、物学家达尔文的理论生物进化论,推理分析出人类语言翻译与生物界的共同之处随之提出“翻译选择适应论”。该理论原理为与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环境一样,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一个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一方面是“多维度适应”;另一方面是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适应性选择”,即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要强调的是译者中心论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地翻译,而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即侧重“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交际视点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服饰文化 服饰表现着人类特有的智慧,它是穿在身上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3、,开发和认识自然的方式不同,相异的历史背景使得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服饰文化,。郭沫若先生说过两句话:“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另外服饰文化在自我表达上可以做到“依民族主义而生,因民族主义而变”。中华民族的壮大,和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民族精神有着很大关系,服饰文化在其中展现出的生命力辅佐于民族主义的发展,在维护一统的形式格局下精简、添加,形成时代的既定格局。中式服饰习惯于呈现“天地崇拜”,讲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和谐、包容

4、、内敛等审美情愫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能毫不吝惜地表达在服饰格律上。同时,注重对称,是中国传统审美取向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因儒家“尚中”的思想发展而起,也借用了道家顺应自然,由“镜像”而映射出对称的心理图景。儒家中正、道家恬淡,服饰文化在其中反映出气韵生动的整体宽松结构,飘逸俊雅的审美气韵。 3.从选择适应论视角研究服饰翻译 如何准确的传达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精神和表达民族服饰审美,笔者认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由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理论生物进化论所提出“翻译选择适应论”这一崭新的翻译视角来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将从翻译选择适应论的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

5、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个切入点应用具体的有关服装的古诗词来具体分析翻译方法。 3.1服饰翻译时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在翻译古诗词中的服饰类词汇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译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服饰词汇本身所赋有的民族特性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准确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多重意义,应首推情景描述法准确还原服饰所展现的意境美。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先袂飘飘举,犹似霓赏羽衣舞。表达的是,杨贵妃乌去发

6、髯半偏着,看起来刚刚睡醒的样子,花冠不整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清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像当年在宫中跳起的霓裳羽衣舞一样。在邢全臣译用英语欣赏国粹.中:her.hair.undressed,she.seemed.just.awake.from.her.slumber.her.corona.dressed.askew,she.came.to.my.reception.her.sleeves.in.the.breeze.were.waving.gently,as.if.she.were.still.dancing.for.his.majesty.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中.:her.cloud

7、y.tresses.were.awry,just.summoned.from.her.sleep.without.arranging.her.flower.headdress,she.entered.the.hall.the.wind.blew.her.fairy.skirt,lifting.it,as.if.she.still.danced.the.rainbow.and.feather.garments.dance. 在邢的一文中描述性较强,而译文所表达出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美体现的程度远远不够,而在译文中关于服饰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够全面。在杨,戴的翻译版本中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原作者所想

8、表达的意境美但在服饰文化内涵方面也需在语言方面增加描述。像“花冠”和“霓裳羽衣”这两个典型突出唐代服饰特点的服饰名词应该在译文中具体描述因而从语言维度来体现翻译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以达到给读者准确还原意境美的最佳效果。 3.2.服饰物翻译时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

9、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翻译是应该充分还原文化内涵用解释或加注释的方法还原文化内涵。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要把菱荷裁成上衣啊,把荷花编织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在杨宪益、戴乃迭版离骚英译中:with.cress.leaves.green.my.simple.gown.i.made,with.lilies.white.my.rustic.garb.did.braid.why.should.i.grieve.to.go.unrecognized,since.in.my

10、.heart.fragrance.was.truly.prized?在许渊冲译离骚版本中.:ill.make.a.coat.with.lotus.leaves,oh!.and.patch.my.skirt.with.lilies.white.unknown,i.care.not.if.it.grieves,oh!.my.heart.will.shed.fragrance.and.light. 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在离骚中作者屈原用荷叶,荷花制衣来表

11、明自身内心和品质的纯洁与芬芳,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用在高雅的诗形式来感化楚怀王,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翻译这两句是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从荷叶荷花制衣的描述中体现作者想表达出的自身内心和品质的纯洁与芬芳,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上面的两个译文版本来看,杨,戴的译文将代表纯洁的荷叶荷花与作者自身成长紧密联系使读者容易理解荷叶荷花的品质就是作者自身的品质,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精神层次的实质。 3.3.服饰翻译的交际维的适应

12、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教授认为,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充分还原作者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从两句白居易的两句诗“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出自琵琶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版本是that.his.blue.coat.is.wet.with.tears.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版本是:.it.was.none.other.than.the.exiled.blue-robed.host.这里读者就有必要了解在唐

13、代青衫和黄衣、白衫是有讲究的,可不能随便乱穿,唐代和解放前的延安一样,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马虎不得的。在唐代,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穿的是紫色衣服,这些人是绝对的高官;到了四品以后着装颜色就有区别了,四品是大红色,五品是浅红色,级别不同,不仅体现在着装上,更为重要的是享受的特权和俸禄也大不相同。在译者翻译的同时应该添加注释或在译文中描述到“青衫”的官员等级来充分体现原著作者所表达的当时心中郁郁寡欢和仕途不得志的境遇。“blue”一词本身在西方文化中代表忧郁的精神状态,所以将“青衫”一词翻译为blue.coat时读者就也能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郁郁寡欢的心情。所以从交际维度的选择适应来看,用

14、含有西方文化色彩的特定词还原服饰名词具体内涵是正确传达服饰文化内涵的正确途径。 总之:鉴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服饰所带有的浓厚民族色彩,想要准确的翻译出其所被赋予的内涵对于翻译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它要求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语用场景、作者意图,从语言、交际,审美等多个维度比较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及交际意义。因此依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会有助于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古代服饰时在各个层面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译者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丰富的民俗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出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诗句以便于准确传达民族服饰文化。(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