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1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2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3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4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Tunab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Radial Wrinkle Structure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作者:Doo-Sik Moon and Jin-Kyu Lee出处:Langmuir, 2012, 28, 12341 12347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制备结构可控SiO2纳米颗粒的方法。作者证实了WSNs

2、是在WinsorIII体系的双连续微乳液相中生成的。通过运用依赖于水-表面活性剂-油比例的Winsor III相行为和通过加入不同的助溶剂,作者实现了调控SiO2纳米颗粒的结构从介孔到褶皱形式。此外,还能够调控褶皱间距。背景及需解决的问题:1. SiO2纳米粒子特点:制备简单、化学稳定、易于表面修饰和相对低的细胞毒性。应用领域:催化、药物输送、基因治疗、生物传感装置。2. 介孔SiO2纳米粒子特点:非常大的表面积和孔体积。目前研究焦点:球形介孔SiO2纳米粒子的合成,体内应用,作为色谱柱填充材料和准均质催化。研究难点:功能材料难以进入孔内、介孔SiO2材料的孔径调控。3. 最新发现:具有放射状

3、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已被合成。WSNs主要特点:大的比表面积、发射型褶皱结构(可能能够增强功能材料的进入)。需要解决的问题:WSNs的形成机制(反应为油包水乳液还是水包油乳液)、WSNs粒径和发射型褶皱结构的精细调控。合成方法:一句话:在微乳液体系中,尿素热分解促进TEOS水解,生成SiO2。经典合成: 1. 反应体系Winsor III体系的制备:将0.5g(1.3mmol)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和0.3g(5.0mmol)尿素溶于15mL水。将15mL环己烷和0.46mL(6mmol)异丙醇加入上

4、述溶液。 2. 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边剧烈搅拌,边将1.25g(6mmol)TEOS逐滴加入混合溶液。室温搅拌30min后,加热至70,维持反应16h。 3.的洗涤和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离心分离,用丙酮和水洗涤3次。再将其分散于50mL乙醇中。加入4mL12M的HCl,在70条件下搅拌24h,去除SiO2纳米粒子中的表面活性剂。表征手段:SEM、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讨论部分:1.Winsor System及Wrinkle形成机制研究极性溶剂(水),非极性溶剂(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三元体系显示出4种相行为类型(所谓的“Winsor系统”)。图1.经典的“Kahlweit

5、fish”图解法。Winsor值R随温度,盐度,助溶剂量的改变而改变。虚线/实线箭头指的是加入的短/长脂肪链的醇引起的相转变。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相对较小时,混合物形成Winsor I-III体系:过量的溶剂将与水-油-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的微乳液分开,形成独立相(见图2)。图2.Winsor体系的经典相行为:(a) type I, (b) type II, and (c) type III。“n ”指相数;o/w, oil-in-water;w/o, water-in-oil;bm,双连续相微乳液。C中箭头表示增大油的体积比时相转移的方向图3显示了环己烷和水溶液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的平衡相的图像。当

6、环己烷/水溶液比例达到1时,产生两个不同的相。当比例增至2时,很明显观察到上层的环己烷,也证实了Winsor III体系的形成。反映在图2c中,在环己烷体积比较小(0.1, 0.5和1)时,体系为介于水包油胶束和双连续结构之间的中间态微乳液。图3.不同环己烷体积比的混合物平衡相(15mL水溶液:0.3g尿素,0.5gCPB和0.46mL异丙醇)作者将环己烷体积比为1的体系上层微乳液和下层水相分开作为反应体系,分别加入0.8mLTEOS,70反应24h。下层体系得到的是介孔SiO2纳米粒子(图4.b, e),而下层得到了带褶皱的SiO2纳米粒子,但粒径分布不均,易发生聚集(图4.a, d)。但直

7、接将体系搅拌,得到粗乳液体系得到粒径均一的带褶皱的SiO2纳米粒子(图4. c, f)。图4.Winsor III体系相分离,并分别微体系制备SiO2纳米粒子2.反应时间的影响投料按实验方法部分所述,在不同反应时间取样检测(见图5)。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加,但褶皱间距离基本保持不变。图5.不同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SEM(上面)和TEM(下面)图像表1 不同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时间/h 8 10 12 16 D/nm 15639 19730 22227 28220 由此,作者推断,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褶皱间距,是由反应体系决定的,

8、与时间无关。3.环己烷(油)体积比对SiO2形貌的影响作者在不同环己烷比例的体系中进行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合称,得到如图6的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SEM和TEM图像。随着环己烷比例的增加,SiO2纳米粒子由最初的介孔结构逐渐转变成褶皱结构。这与Winsor III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也进一步说明,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形成机制与Winsor III体系密不可分的。图6.环己烷不同体积比条件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形貌变化及相对应的SEM和TEM图像4.助溶剂对Wrinkle间距的影响(油的极性的影响)作者分别选取iso-propanol、n-Butanol和n-Pentanol为助

9、溶剂(摩尔量保持不变),对比观察合成的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形貌变化。发现,随着助溶剂脂肪链的增长,SiO2纳米粒子褶皱间距逐渐增大(见图7)。作者解释为,短脂肪链助溶剂水溶性好,有助于水与表面活性剂间相互作用,有利于体系向Winsor I体系(水包油)转变(见图1实线);而长脂肪链助溶剂则促使体系相Winsor II体系(油包水)转变(见图1虚线)。其具体相行为转变如图7中示意图所示。因而随着助溶剂脂肪链增长,褶皱间距增大。油相溶剂对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影响与助溶剂相似。图7.不同助溶剂的混合体系中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形貌(褶皱间距)的变化及相对应的示意图和SEM图像5.Wrin

10、kle上介孔的发现和形成机制阐述作者用BET法对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的WSNs进行了N2吸附-脱附实验,测得其比表面积依次为520.3、573.2和592.7 m2/g(见图8),相差不是很大。这与其单纯褶皱形貌不符,说明其表面还有更为微细结构。经孔径测试,其在2-4nm均有很高的峰值(见图8),说明褶皱表面有2-4nm的介孔结构。图8.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WSNs的孔径分布图由此可知,三种体系中褶皱上介孔的形成机制应是相同的,且与助溶剂不相关。作者对其形成机制做了如下解释:TEOS溶解于油相中,其水解发生在油水界面上,初始形成的硅胶Q3带负电,而表面活性剂CP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故硅胶与CPB亲水端静电作用,包覆在CPB亲水端表面,逐渐转化为不带电的Q4。随着反应进行,逐渐形成球状胶团,进一步聚集形成褶皱表面,除掉表面活性剂后得到介孔结构(见图9)。图9.微乳液表面介孔形成机制示意图结论1.制备Winsor III体系; 2.在双连续微乳液相制备出WSMs; 3.通过调节助溶剂脂肪链长度,精细调节微乳液相行为,控制interw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