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遗民词人创作_第1页
南宋遗民词人创作_第2页
南宋遗民词人创作_第3页
南宋遗民词人创作_第4页
南宋遗民词人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南宋遗民词人创作分析1引 言词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以其丰富的内涵、错落别致的格式和优美的旋律广受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在宋朝词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到了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而此时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蒙古人在灭亡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江南的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厓山海战爆发,宋末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1。至此南宋灭亡,神州陆沉。“遗民,有不同的意思,指亡国之民

2、,或者沦陷区的百姓,或者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劫后余留的人民,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2,在大部分的时候,遗民都会被当做是亡国之民这一群体的称谓。南宋灭亡之后,仍然忠诚于南宋并且不肯再仕新朝的词人形成了南宋遗民词人这一群体。南宋遗民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之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著名的遗民词人有文天祥、刘成翁、郑思肖、汪元量、周密、蒋捷、何梦桂、柴望、舒岳祥等。他们有鲜明的群体性和地域性特征,主要集中在河朔、两浙和江西这三大区域之中。现当代对南宋遗民词人的研究主要是对遗民词人的群体特征、审美特征和心理体验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虽然有不少出色的成果出现,但是和整个对唐宋诗词的其他研究相比

3、还是要粗糙的多,不够细致。从明清到现在的文学研究中南宋遗民词人一直都缺少文学界和词学研究界的重视,因此加大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力度十分重要。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分析以遗民词人的创作成果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介绍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概况、创作特点、创作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它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群体,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2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概况2.1、词作数量庞大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首先它数量庞大,遗民词人活跃的时间不过短短数十年,大量的遗民词被创作出来,其主要原因是遗民词人群体的庞大以及遗民词人的高产,“李长科广宋遗民录收录宋遗民共302人者其中未仕者170人

4、,已仕者132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的广宋遗民录续公举南宋遗民400多人”3,而据统计,词作超于一百首的遗民词人约有40余人,可见遗民词人创作数量的庞大。2.2三大独特类型在数量众多的遗民词中,比较能够体现出遗民词创作特点和艺术价值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2.2.1 咏物词南宋遗民词人的咏物词独具特色,其特点是擅于选择物体借物抒情,在词作中借描写物深沉隐秘的抒发情感,以西湖吟社的乐府补题为代表。“乐府补题是出现最早的社课词选。全书共收录了五次社集的十三家词人共三十七首词”4如: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王沂孙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

5、、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吕同老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璫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楼雪鹭,夜寒惊起。 2.2.2 时令词“残蝉尾声的时令词,在暮春之恨和之思中展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隐含在今昔对比中的留恋和忧惧之情和大多词人身份体下的特殊心态”5这类时令词的代

6、表如: 粉蝶儿残春蒋捷 啼鴂声中,春光化成春梦。问东君、仗谁诗(一作时)送?燕怜晴,莺爱暖,一窗芳哄。奈匆匆、催他柳绵狂纵。 轻罗小扇,桐花又飞么凤。记寒吟、沁梅霜冻。古今人,人易老,莫闲双鞚。尚堪游、酴醿粉云香洞。步蟾宫中秋蒋捷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 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元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2.2.3 清空词清空词在南宋遗民词人之间非常流行,“清空词有以下两种特征:第一,意向淡泊。第二,语言疏快,就像孤云去留无迹一样。”6代表作如: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

7、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入?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高阳台送翠英蒋捷燕卷晴丝,蜂粘落絮,天教绾住闲愁。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娥影分收。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芳尘满目悠悠,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3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的特点南宋遗民词人由于处在宋朝灭亡和元朝大一统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的遗民词人有着特殊个人经历和情感变化,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呈现出与以往不

8、同的创作特点。3.1独特的创作主题南宋遗民词人最重要的创作主题就是对故国故人的思念与悲伤,漂泊在外的遗民词人对家乡的思念,隐居山林拒不出仕对自身节气的自我肯定,对蒙元朝廷压迫的永不妥协的主题都是南宋灭亡后遗民词人的主要创作主题。永不放弃的英雄主义色彩的主题在遗民词人之中也是层出不穷。各类主题在南宋遗民词人创作中的体现如下表所示: 主题 词人词作 具体体现怀念故国 刘辰翁锁窗寒 “又何堪满目凄凉 故国梦里能归否”思恋家乡汪元量一剪梅怀旧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隐逸不仕 张炎祝英台近 “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复国壮志 文天祥念奴娇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3.2特殊的创作

9、心理南宋的灭亡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心理影响是剧烈的,南宋遗民词人的心灵体验对比其他朝代的遗民学者是更加痛苦的,心路历程更加的复杂,也由此致使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心理不同于之前的唐宋词人。这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传达出来,具体可以分为下列两类:3.2.1悲切的思念南宋遗民词人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应该是历史上最为强烈一群人之一,南宋与蒙元的统治差别与汉族人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南宋遗民词人遭受了历史上反差最为唏嘘的朝代变更史。由此,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时对于故国的怀念之情便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悲伤的词作表现出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回顾过去,感慨不胜唏嘘,使得南宋遗民词人格外的沉迷于故国旧梦中无法自拔,

10、在创作过程中,词人们的心理是悲伤而沉重的。“面对故园丘墟,他们缺乏宋南渡词人那样与命运抗争得主动行为,更没有唐五代词人那样追欢逐乐的物质条件,而只有沉湎与往事的回忆中愁苦、哀怨、低徊掩抑,这种怀想之悲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绝望心理。”7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何梦桂把心期、半生孤负。玉堂元在何处。朱弦弹绝无人听,空操离鸾烈女。遇不遇。休更问、悠悠世事都如许。人生草露。看百岁勋名,青铜宾影,抚剑泪如雨。知谁语。落落江空岁暮。人间一梦今古。雷塘十里斜阳外,野草寒鸦无数。身世寓。聊尔耳、江山有恨谁堪付。冰心更芳。都说与梅花,参横月落,一醉且归去。 这首词作之中,“泪如雨、江山有恨、醉且归去”等词汇

11、均表现出作者的悲痛之情,对故国的怀念演变成深深地苦痛,这样的创作心理是南宋灭亡前这些词人所不具有的。3.2.2束缚与隐忍从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遗民词人的创作没有那么的自由,历史上的宋南渡词人也曾体验过这样的遭遇,但他们对于痛苦的抒发是直接的,是不带掩藏的,而南宋遗民词人不同,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与蒙元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带有恐惧心理,更因这种恐怖心理,使其创作存在束缚,使感情无法完整的表露在作品中。另一方面虽然感到恐惧但南宋遗民词人却从未屈服过,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将内心对故国的思念与内心的苦痛隐忍于心中。八声甘州张炎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

12、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这首词先友情后国恨,全文读来有深厚的哀痛之感,但也很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没有直接忘我的抒发出来,这正是因为惨痛的历史和无法复国的绝望使得作者的创作心理带有束缚,但作者仍然将对故国的思念悲痛隐藏在作品中,以示自己没有完全放弃,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南宋遗民词人在残暴统治下的的束缚与隐忍3.3彰显时代特征的意向选择“宋末元初的遗民在选择生存方式的同时也选择了情感的表达形式,作为抒情文学体式之一

13、的词,便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词作为一种抒情性极强的问题,其意象的选择和营造与主题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群。”8从李俊先生的文章中便知道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意象与遗民词人的创作主题是息息相关的,从上文中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主题和对具体诗词的分析,可以推到出这个群体使用意象群的特点。3.3.1“伤春”与“悲秋”的深化运用“春”“秋”意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时令性意向,而“伤春”与“悲秋”是南宋遗民词人创作中常用的基本意象,他们对“伤春”与“悲秋”有着更为深化的运用。首先,遗民词人的创作大部分都承载着悲戚的心绪,这种悲是与他们的遗民身份与处境相契合的;其次

14、,这种意象群被大部分遗民词人广泛使用;最后,遗民词人在“悲秋”题材上注入了新的情感内容,将“秋”构筑分成自然下的秋天、人生的秋天、心理感受上的秋天和历史进程中的秋天。这是南宋以其沉重的悲惨历史对词的发展的一种贡献。南宋遗民词人之中蒋捷对“秋”的意象分外看重,蒋捷与当时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著有竹山词,“翻开一部竹山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基调,其色彩都是属于秋的。”9这也与词人本身受亡国之恨影响悲痛难抑有关。 贺新郎秋晓蒋捷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

15、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蒋捷的这首贺新郎秋晓中出词名中带有秋字之外,词中还有三个秋字,全诗也描述出一幅秋天万物寂寥的景象,“与秋俱老”这句更是将自己与悲落的季节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内心的哀伤。这是对“悲秋”这一意像的生动运用此外,能表达悲痛的意象在遗民词人之中很受欢迎,如“雁”“窗”“梦”等,并且有许多新的意象被指意喻悲伤。3.3.2形成以“上元节”为中心的节日意象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汉民族千年来的民族风俗的重要体现,然而随着南宋的灭亡,异族的统治下传统

16、的节日不再被重视且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景象,由此诸多传统节日在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中有了新的含义,成为表达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中表达内心情感的意向选择,其中由于上元节在南宋的地位最为重要,所以以上元节为意向的创作在南宋遗民词人这类意像的创作中最为突出,例如: 月边娇元夕怀旧周密 酥雨烘晴,早柳盼颦娇,兰芽愁醒。九街月淡,千门夜暖,十里宝光花影。尘凝步袜,送艳笑、争夸轻俊。笙箫迎晓,翠幕卷、天香宫粉。 少年紫曲疏狂,絮花踪迹,夜蛾心性。戏丛围锦,灯帘转玉,拚却舞勾歌引。前欢谩省。又辇路、东风吹鬓。醺醺倚醉,任夜深春冷。 在这首周密的词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元宵节时热闹的景象,但是一句“前欢谩省”道明了这只是

17、作者在怀念故国时的元宵节,而现在只能一个人醉在深春的夜里,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思念魂绕梦牵。此外“中秋”“重阳”“端午”等节日在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中也经常出现,如周密的扫花游.九日怀归刘辰翁的水调歌头中秋口占以追忆往日节日景象来表达对故乡故人的思念。 从南宋遗民词人对意向的选择上,无论是伤春悲秋还是节日都指代着已经不存在的南宋,也体现了宋亡元兴的时代特征。4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特点形成的动因在中国的历史上朝代变更是屡见不鲜的,有朝代的变迁就有遗民这一群体的诞生,但是相对于其他时期,南宋遗民的处境则是非常微妙的,他们经历的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少数名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期,再者南宋和元初的统治者对待文

18、人的态度有着巨大的差异,南宋对于文人的优容与异族的残酷统治形成强大的反差。宋朝对待文人的政策一直是宽厚的,宋朝从建立时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定有与士大夫公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以文为贵,崇文抑武,文人在宋朝享受到的是之前任何朝代都没有过的优渥。而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长期的偏安一隅致使文人的地位相比较北宋毫不逊色。同时南宋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华的朝代,经济的繁华必然带来文学的昌盛,南宋时期宋词达到鼎盛,同时科举仍是当时选材取士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学可以作为一种参与国家大事的途径,凹显出南宋文人在社会中不同凡响的地位。总结来说,地位高上、经济繁华、江山秀丽使南宋的词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都是非常优

19、越。4.1创作环境的改变蒙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异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朝代,以一个游牧民族占据华夏大地,在它的统一过程中,杀人掠货,屠城不知几何,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遭受重创。而且蒙元对南宋统治区域下的民众有着强大的歧视,他们被列为最下等的人。南宋的遗民词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饱受战争和被征服带来的苦难,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遗民词人占据南宋遗民词人整体里不小的一部分。而蒙元王朝也废弃了文化人赖以踏入仕途的科举,将南宋遗留下来文化贬低,学术文化陷入低谷之中,“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这首刘辰翁词铁马蒙毡与笛里番腔所勾勒出的城市风貌已无千年传统文化之立足之地。市民亦随俗而变

20、欣欣从北俗,往往弃南冠”。10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着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南宋文人曾经优渥的地位在蒙元统治者轻文重武的统治方针下也荡然无存,文人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的地位,遗民群体的创作环境急剧恶劣。创作环境直接改变了遗民词人的创作主题,故国的灭亡和故国对词人群体的优待,以及蒙元统治下的悲惨现状,使怀念故国家乡成为遗民词人统一的主题,而忠君爱国的观念使得遗民词人对气节的重视,对恢复故国抱以幻想,由此产生了相对应的创作主题,但是现实使得词人常常感到绝望,不得不隐居山林和漂泊四方,使痛苦与悲伤贯穿整个群体的创作主题之中。4.2、创作心理的改变从内在需求上来说,国破家亡对南宋遗民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21、,他们感觉到了极大的失落、屈辱、迷茫、孤独等情绪,他们缺乏认同感,需要精神的慰藉和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力量,由此词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创作是他们寄托个人情感的主要方式,他们的创作心理直接影响了词人们的创作。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心理是对创作的直接影响首先是对创作风格的改变,在宋亡之前,一部分宋词带有艳丽性和富贵气的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意象的使用上也是追求“小资”格调,有些词句只追求华丽而不注重内涵。而南宋遗民词人在遭逢大变之后,他们的内心充满痛苦与失落,一方面,他们怀念故国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现实中的环境让他们无法接受,另一方面,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恢复故国的可能性的渺小使得他们难免的在创

22、作时带上消极的情绪。蒙元通过历史上最为血腥之一的战争统一了中国,并且使用着高压恐怖的统治方式,这给南宋的遗民词人的创作心理带来负担,使得词人更多使用深沉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意象的选择和营造与主题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词人群体在经历心理上悲伤与生活的艰难,其意向大多选择悲伤与哀愁为主要基调。隐居于漂泊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意向审美上更加朴素,在意向的选择上范围更为宽广,能表达悲伤的意像被广泛使用,并使这一意像群得到扩充。4.3生存方式的改变悲惨的群体环境带来的正是生存环境的艰难,词人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悲苦或黯然感伤。南宋遗民词人的群体环境注定了他们负载着巨大的心理重压,他们自诩高洁而现实残暴不

23、仁,心中的信仰决定了他们不会和蒙元统治者同流合污,对灭亡自己故国的仇人卑躬屈膝,于是隐居和浪迹天涯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他们是当时社会上“特殊”的人,与大环境格格不入,他们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也不被当政者接受,归隐山林也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但是他们的的隐居环境都不安定,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浪迹天涯,漂泊零落。北宋被金所灭,北宋南渡词人也不在少数,他们之中亦有不少隐居山林,然而南宋遗民词人的生存环境是远比不上南渡词人的,一是由于“亡国之后,南宋词人无家可归,无国可依,似风中的柳絮,水上的浮萍,到处漂泊”11二是由于政治上的逃避,元朝统治者虽然歧视汉人,但因为统治的需要,元朝也征招一些有才华的汉人为官,

24、但是必须得屈服于威逼利诱之下,与之同流合污。这是遗民词人所不能接受的,为了躲避蒙元统治者的征招,他们不得以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三是由于物质的贫乏,南宋灭亡后江南的经济水平大幅下降,遗民词人在不侍奉新朝的情况下,生活比较艰苦,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遗民词人蒋捷的一首词,也是他一生漂泊四海的的写照,少年时的不识愁滋味,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在国破家亡之际东奔西走,四方漂流,“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

25、前处境的自我画像,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遗民词人在隐居和漂泊的过程中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消解生活中的苦闷,他们寄情于大自然的风光,消解人生的苦闷,他们通过精神追求、艺术审美活动来排遣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抑郁,从而形成了他们内省式的隐士人格精神。将痛苦宣泄于文学创作之中。使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的过程中相对较多的集中在大自然的风景和生活中的故事之上,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表达对现实

26、的不满。 5 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的意义从南宋遗民词人的视角来看,创作是他们抒发痛苦的一种方式,但是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意义,对我们研究历史也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首先,宋词在南宋遗民词人的时代发生了改变,之前艳丽的宋词在这一时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雅正”“清空”的词风为宋词补充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是宋词最后的辉煌,同时它是元词乃至明清词的源泉。元词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时代上就紧接着遗民词,继承了遗民词创作的许多特点,如元代词学理论词旨在词学思想上继承了张炎的创作主张。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承担了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职责,使得词这一文体在宋朝灭亡之后得到延续,发展至现今

27、。其次,遗民词人的创作客观的记录了那一时期的历史,类似于杜甫诗史的概念,但有所不同的是“南宋遗民词人广泛的以诗存史的创作却是一种普遍的自觉行为”。12首先,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对研究南宋遗民词人这一群体有促进的作用,词人创作的流传下的作品是研究这一群体的关键资料,是这个群体精神风貌的历史凭证。其次,由于遗民词人的创作真实的记录了很多宋元之交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为我们研究宋末元初那一段的历史提供宝贵而可靠的素材,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6 结语本文通过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分析,期望能够更为清楚的还原南宋遗民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境,其内心的愁苦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之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遗民词人的创作概况进行粗略概括和遗民词人的思想与创作的浅陋分析,希望能对这一时期这一群体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首先,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遗民的定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南宋遗民群体的特殊性和基本概况,通过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的概况,分析遗民词人在创作主题、创作心理和审美意像上的特点。再通过介绍这些特点是由于历史变迁导致的这一群体的群体环境变的非常恶劣以及遗民词人隐居和漂泊流浪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解其中包含的因果联系,分析南宋遗民词人创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