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PPT学习教案_第1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PPT学习教案_第2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PPT学习教案_第3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PPT学习教案_第4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2(2010全国全国,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解析: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

2、,而南方热带雨林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林中中 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 田生态系统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 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落有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落有 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进入生物群 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3、CO2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 答案:答案:C第1页/共79页3(2010江苏生物,江苏生物,11)有人发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的运动,以支援支援 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

4、高营养水平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解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降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降低低 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故正确答案为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故正确答案为C C。 答案答案:C第2页/共79页4(2010北京理综,北京理综,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

5、多样性逐渐降低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第3页/共79页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A A项错误:自然选择项错误: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 关;关;B B项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项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 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

6、样性都逐渐增加;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C C项,项,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越越 稳定;稳定;D D项,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项,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 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答案:答案:C第4页/共79页二、获取信息的能力二、获取信息的能力5(2010山东理综,山东理综,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

7、此 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第5页/共79页解析:解析:A项中,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之前最有效;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

8、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但不能获得最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但不能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大的捕获量。答案:答案:C第6页/共79页6(2010浙江理综,浙江理综,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 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

9、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个 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 变,则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 谛增长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段 相似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

10、势与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段相似第7页/共79页解析:解析:若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项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种

11、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点,B项正项正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下降趋势与降趋势与bc段相似,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值波动,趋势与与cd段相似。段相似。答案:答案:A第8页/共79页7(2010江苏生物,江苏生物,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某城市的一块荒

12、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 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植物种类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改造前20种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狗尾草、艾蒿、

13、蒲公英改造后改造后30种种25%菖蒲、芦苇、睡莲菖蒲、芦苇、睡莲第9页/共79页解析:解析: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改善,改善,A、B、C项正确;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项正确;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D错误。错误。答案:答案:D 第10页/共79页8(2010安徽理综,安徽理综,6

1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 物类群物类群(甲、乙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网口口 内径内径50 cm,网身长,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各随机取样3次,调次,调 查结果如表查结果如表(单位:个单位:个):物种物种1物种物种2物种物种3物种物种4物种物种5物种物种6物种物种7物种物种8物种物种9物种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1

15、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第11页/共79页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的种群密度大解析:解析:由表中信息

16、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 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 7的种群密度小,而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物种4 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答案:答案:C第12页/共79页9(2010全国新课标,全国新课标,31)假设假设a、b、c、d是一个简是一个简 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单生态系统中最初

17、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的 营养关系为营养关系为acd,a与与b的关系如图,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是该生 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该生态系统中a和和b的种间关系是的种间关系是_。(2)若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种,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大量死亡,c和和d种群密度将会种群密度将会_。竞争竞争 a c降低降低(或快速降低或快速降低)第13页/共79页(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

18、原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与热带。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低、高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种群的数量约为量约为_个。个。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低 400 第14页/共79页解析解析:(1)(1

19、)由由a a与与b b的关系图直接判断两者的关系为竞争。的关系图直接判断两者的关系为竞争。(2)(2)根据食物根据食物链链“acdacd”可以判断,若可以判断,若d d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c c因缺少天敌其因缺少天敌其种种群密度会增加,而由于群密度会增加,而由于c c的增多,的增多,a a因被因被c c大量捕食而减少。大量捕食而减少。(3)(3)图中图中a a是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 a大量死亡后,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大量死亡后,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所以c c、d d的种群密度会降低。的种群密度会降低。(4)(4)生态系统遭

20、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生态系统遭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5)(5)根据标志重捕法的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个体总数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 M再次捕获个数再次捕获个数nn重捕的重捕的标记个体数标记个体数m m,可得,可得N50N504

21、05405,所以,所以N N400400。第15页/共79页10(2010全国全国,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 能量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第16页/共79页解析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22、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故C项错误。项错误。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选项选项A、B正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正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选项能量的利用率,选项D正确。正确。答案:答案:C第17页/共79页11(2010山东理综,山东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值一般高

23、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第18页/共79页解析:解析:A项,呼吸代谢消耗量的大小对项,呼吸代谢消耗量的大小对/值有影响。在高温环境中,值有影响。在高温环境中,变温动物的呼吸代谢消耗量大,变温动物的呼吸代谢消耗量大,/值低于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值低于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变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小,中,变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小,/值高于恒温动物;值高于恒温动物;B项,相邻项,相邻两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个营养级的

24、能量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为10%20%;C项,提高项,提高/值,实际是提高对食物的值,实际是提高对食物的(饲料饲料)利用率,利用率,能够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能够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D项与食草哺乳动物相比,食肉动物消化吸项与食草哺乳动物相比,食肉动物消化吸收有机物能力强,而草中纤维素较多,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随粪便排收有机物能力强,而草中纤维素较多,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出的能量多,故的能量多,故/值一般较高。值一般较高。答案:答案:C第19页/共79页三、实验与探究能力三、实验与探究能力12(20102010江苏生物,江苏生物

25、,3030)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 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利 用配制的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 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 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等特性。等特性。 (2)某同学用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

26、种高一种高 等水生植物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 这两种生物在利用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第20页/共79页(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材料用具:

27、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微孔滤膜(可以除菌可以除菌)等。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在装有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配制:培养液配制:_。用蒸馏水配制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

28、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培养液第21页/共79页实验分组:取锥形瓶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只,分为两组。_。接种与培养:接种与培养:_。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4)若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在对照组的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

29、养液,在实验组的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液在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验组受抑制第22页/共79页解析:解析:(1)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无性繁殖并且世代周期短,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无性繁殖并且世代周期短,因此繁殖速度快。因此繁殖速度快。(2)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后,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在

30、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后,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一般而言,是因为两种植物竞争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明显抑制,一般而言,是因为两种植物竞争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导致。资源导致。(3)要想探究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化学物要想探究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化学物质,首先要设计实验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利用粉绿狐质,首先要设计实验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利用粉绿狐尾藻提取物或培养液滤液培养铜绿微囊藻。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尾藻提取物或培养液滤液培养铜绿微囊藻。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等量原则。(4)若若(3)中假设

31、成立,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中假设成立,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受到抑制。到抑制。第23页/共79页13(2010重庆理综,重庆理综,3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 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 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 所示。所示。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

32、数量变化组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所示。组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少。第24页/共79页(1)组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

33、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物群落的_结构。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代表的类似。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两答案位置可互换互换)30只只/mL D和和E 水平水平 B和和F 第25页/共

34、79页解析: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由甲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由甲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的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是是C,则第,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只只/mL。(2)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这两种鱼属于平结构

35、;这两种鱼属于“共存发展共存发展”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现现“S”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D和和E。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竞的竞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B和和F。60020mL只第26页/共79页四、综合应用能力四、综合应用能力14(20102010广东理综,广东理综,26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

36、 表为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时期碳吸收量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2)表中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光合光合 呼吸呼吸 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 第27页/共79页(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

37、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碳平衡碳平衡 CO2浓度浓度 光反应光反应 有机物有机

38、物 第28页/共79页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光合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碳在生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形式进行,CO2的吸收主要依的吸收主要依靠靠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O2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2)表中表中A时期碳

39、吸收量等于碳释放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B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稳定性遭到破坏。定性遭到破坏。(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O2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葡萄糖葡

40、萄糖)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第29页/共79页第30页/共79页考点考点1 1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整合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整合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第31页/共79页2“S”型曲线与型曲线与“J”型曲线比较型曲线比较“S”型曲线型曲线“J”型曲线型曲线前提条件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曲线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率曲线率曲线 第32页/共79页种群增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速率曲线K值值有有K值,值,K/2时有最大增时有最大增长率长率无无K值,增长率保持值,增长率保持不变不变曲线形成曲线形成原因原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种内斗争加剧

41、,天敌数量增多量增多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敌第33页/共79页3.K值与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灭鼠捕鱼捕鱼K/2(有最大有最大增长率增长率)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在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的效果灭鼠的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在K/2,捕捞后,鱼,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升K(环境最大环境最大容纳量容纳量)降低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不适合鼠生存保护保护K值,保证鱼生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

42、尽量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提升K值值第34页/共79页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 量为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 a)/a。 (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的 变化量。增长速率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 数量为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

43、数为,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年。 规律方法规律方法:不同曲线中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值的表示方法在上述曲线中,在上述曲线中,A A、B B、C 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K K值。值。第35页/共79页1种群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型增长曲线分析第36页/共79页5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关系名称名称数量坐标图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能量关系图图特特 点点举举 例例互互利利共共生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

44、上两种生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少,呈现出“同生共同生共死死”的同步性变化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地衣,大豆与根瘤豆与根瘤菌菌寄寄生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得更好蛔虫与人,蛔虫与人,噬菌体与噬菌体与被侵染的被侵染的细菌细菌第37页/共79页竞竞争争数量上呈现出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的“同步性变化同步性变化”。两种生。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

45、点相同,为同一营养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级牛与羊,农作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物与杂草捕捕食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的不同步性变化。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营养级狼与兔,青蛙狼与兔,青蛙与昆虫与昆虫第38页/共79页6.群落结构的类型群落结构的类型比较比较项目项目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含含 义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显的

46、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原 因因陆生:光照、温度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水生:光、温度、O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表 现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镶嵌分布第39页/共79页7.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演替的类型类类 型型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起起 点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

47、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基质与环境条件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过 程程裸岩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森林阶段杂草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森林阶段林阶段时时 间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经历的时间短速速 度度缓慢缓慢较快

48、较快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实 例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原上发生的演替第40页/共79页1种群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型增长曲线分析第41页/共79页(1)潜伏期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2)快速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对数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率达到最高。时,增长率达到最高。(3)稳定期稳定期(饱和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随着种

49、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第42页/共79页2群落演替的特征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

50、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 (5)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第43页/共79页【例例1】 (改编题改编题)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型 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型 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增 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51、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点之后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第44页/共79页听课心得听课心得审题关键:理想环境、审题关键:理想环境、“J”型曲线、环境阻力、型曲线、环境阻力、“S”型曲线型曲线、图中、图中a、b、c、d、e点的含义点的含义命题来源:命题来源:“J”型曲线增长和型曲线增长和

52、“S”型曲线增长的比较分析、型曲线增长的比较分析、增长速率的含义和在曲线中的变化规律、环境阻力的含义以增长速率的含义和在曲线中的变化规律、环境阻力的含义以及与图中的对应关系、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及与图中的对应关系、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思路分析思路分析:由题干图中可知,:由题干图中可知,e点已达到点已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J”型曲线和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阻力应该

53、出现在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b点点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c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点之前防治;K值值是环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是环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其特性发生改变,其K值就会发生改变。值就会发生改变。第45页/共79页思路分析思路分析:由题干图中可知,由题干图

54、中可知,e点已达到点已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种群增长率为0;“J”型曲线和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的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阻力应该出现在b点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点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c点时蝗虫的增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长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值是环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

55、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其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其K值就会值就会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答案答案:A第46页/共79页【例例2】 (改编题改编题)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 过程叙述正确的是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

56、成为森林 该杂草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该杂草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该杂草地群落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该杂草地群落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 B C D第47页/共79页听课心得听课心得审题关键:审题关键:“弃耕弃耕”、“甘蔗田甘蔗田”、“杂草地杂草地”、“一定一定”、“不一定不一定”、“丰富度丰富度”、“分层分层”、“垂直结构垂直结构”命题来源:命题来源: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间

57、结构。思路分析思路分析:甘蔗田弃耕后形成杂草地的过程应属于次生演替:甘蔗田弃耕后形成杂草地的过程应属于次生演替,而演替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若严重缺水是,而演替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若严重缺水是不可能演替为森林的,只有在水分条件充沛适宜的条件下才不可能演替为森林的,只有在水分条件充沛适宜的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所以能演替为森林,所以错误、错误、正确;甘蔗田弃耕后杂草丛正确;甘蔗田弃耕后杂草丛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种类比甘蔗田复杂,所以其物种丰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种类比甘蔗田复杂,所以其物种丰富度高,所以富度高,所以正确;该草地群落中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正确;该草地群落中的

58、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动植向上,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动植物的分布,因此物的分布,因此正确,所以答案为正确,所以答案为B B。第48页/共79页考点考点2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相互关系相互关系第49页/共79页2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成成 分分归归 类类各成分的组成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作用地地 位位非生物的物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能量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气候、能源生物群落中的物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必需成分必需成分生产者

59、生产者自养型自养型生物生物(1)绿色植物;绿色植物;(2)光合细菌和蓝藻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如铁细菌、硝化细如铁细菌、硝化细菌菌将无机环境中的物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提供物质和能量必需的主必需的主要成分要成分(基基石石)消费者消费者异养型异养型生物生物(1)绝大多数动物;绝大多数动物;(2)寄生生物寄生生物帮助生产者传粉、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传播种子等最活跃的最活跃的成分成分第50页/共79页分解者分解者异养异养型型生物生物(1)腐生细菌和腐生细菌和真

60、菌;真菌;(2)腐食动物,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如蚯蚓、蜣螂等等把动植物遗体、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物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关键成的关键成分分联联 系系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51页/共79页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误区类型误区类型特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细菌都是分解者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动物都是消费者者秃鹰、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秃鹰、蚯蚓、原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