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论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1页
四段论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2页
四段论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3页
四段论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4页
四段论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07小组成员:李梦 张爽 高媛 唐瑭当长城边的采石场震碎了古老的城墙,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商业社会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环境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

2、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经济增长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经济发展的内容: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

3、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六条原则:公平性原则(资源占有、产品分配)可持续原则(资源和环境利用)和谐性原则(人与人、人与自然)需求性原则(满足生存基本需求)高效性原则(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性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一)国外文献(二)国内文献1 1、马克思、马克思18441844年经济学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反映了马克思的环境观和对于人与环境关系范畴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的“人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首先表现为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表现为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马克思的“互融”思想。他认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 (1)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天然地依赖于自然环境; (2)人的本质在 “人化” 过程中表达于环境自然;(3)自然环境中蕴含人的内容

5、; (4)人成了自然环境一部分。马克思的“整合”思想。马克思希望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在现代社会中,与马克思的这种思想相符合的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在现代社会中,与马克思的这种思想相符合的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观念。展环境观念。2 2、西蒙、西蒙库兹涅茨假设(世纪年代中期库兹涅茨假设(世纪年代中期世纪年代中期,西蒙库兹涅茨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压力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在二维平面空间,以环境压力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

6、一假设便是一个倒“”型的关系。这一关系为大量的现实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3 3、联合国、联合国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1993年)年)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正式出版的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该手册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

7、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1、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及思考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及思考,彭昱,常永,彭昱,常永官,官,2000年年 研究认为,我国为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巨大,如不转变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影响今后长远发展,而且将毁灭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将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2 2、近

8、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张小蒂,钱雪亚,张小蒂,钱雪亚,20022002年年研究认为,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总量呈现绝对或相对下降,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并非必定要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3 3、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杨海生,贾佳等,杨海生,贾佳等,20052005年年 通过计量分析揭示出对外贸易在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基础、减少国内严重污染物生产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环境友好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应该说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4、

9、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陈劭锋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实质上表达的是一个地区n 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绩效与全国相应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绩效比值的加权平均。该指数越大,表明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低,该指数越小,水平越高。据数值计算,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REPI值小,西部地区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值。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在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5、我国环境伦理学者的观点要实现可持续消费,人类物质生活消费应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上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要根据资源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的实际需要,确定各种基本物质必需品的人均许可量,考虑物质产品消费后有利于在自然界中分解

10、还原,能够加入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和良性循环。要实行低度消耗资源,节约使用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产持续发展的物质生活消费体系。我国虽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的总储藏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各项资源的人均数量却居世界下游。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提高消费水平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消费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适度耗费和不破坏生活平衡、不导致严重污染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继续提高消费水平。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适度关系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适度关系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一)论题概述(二)研究现状(三)研究内容1、研究背景2、研究理论

11、3、图表对比4、指导思想5、目标和路径误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1)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平均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尽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2)水俣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56年,中毒病人出现发疯痉挛的症状,死亡人数节节攀升。直到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

12、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的结果和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北京市的环境治理背景:北京市的环境治理背景:2005年全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境保护投资达到179.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63%。2005年内,全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3、、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境保护投资达到179.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63%。2006年 全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保投资达到250.4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3.24%2007年 全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保投资达到248.2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76%2008年 全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保投资达到265.7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53%所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度关系,就是在

14、所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度关系,就是在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保持经济稳定快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实行适度污染。速发展,实行适度污染。(即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度关系,就是在两者的矛盾之间,探讨一个度的问题。)(1)污染特许权理论:以特许权形式允许各种污染。由于特许权取得的极高成本,使得试图污染环境的生产成为明显的亏本生意,结果无人愿意去做。即使有人能够承担这个成本,其数量也不会大,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全可以应付这种污染。而且,政府很容易通过特许权的取得方式来控制整体污染规模。(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在经济发展早期环

15、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暗示着经济发展最终可以弥补早期造成的环境恶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马克思在1867年的里提到,“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关联层指标关联层指标问题:(图一)经济过程的产出中既包括最终消费品,也包括其他物质形态的废弃物。前者被人类消费,后者排放后会影响环境。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又产生出生活废弃物,影响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在处于人口资源

16、环境之间的经济过程中,生产方式是主要矛盾方面:第一,人们要想消费必须先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就需要消耗资源,并且不仅生产出产品,而且排放出其他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废弃物。第二,随着工业化,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相比,生产性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解决方案:(图二)我们的生产目的是最终产品的日益丰富,而中间产品只是为了实现最终产品的手段。这关系到最终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节制最终产品的增长,而在于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中间产品数量。这无论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实现持续经济增长都同样是重要的,并且它使得持续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再矛盾,也能够协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

17、要和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四化理念为方针,坚持“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地表水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以提高环境监控和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产业化工作,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北京北京市市“十一五”时期规划)目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2010年 实现2008年北京奥

18、运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初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初步完善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初步形成环境卫生作业的市场化机制。环境卫生设施基本满足需求,城乡环境卫生质量进一步提高。 2020年充分满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完善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形成完善的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机制。基本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环境卫生需求。路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强化生态良性循环。要努力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

19、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等的建设。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1、国内研究现状2、国外研究现状(1)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学术界仍存在分歧分歧。1)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及思考,彭昱,常永官,2000年 研究认为,我国为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巨大,如不转变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影响今后长远发展,而且将毁灭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将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2)近年来中国经

20、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张小蒂,钱雪亚,2002年 研究认为,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总量呈现绝对或相对下降,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并非必定要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2)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刘国才,刘国才,Environmental Economy2007.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应当是:发展是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的发展。为了加快建设我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即实现二者的“并重”、“同步”。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内

21、容:一是地区产业发展定位问题, 二是功能区达标问题。如果产业发展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又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实现了双赢。(3)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傅京燕,2006年版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方面对决定环境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环境竞争力分析的新理论框架。作者应用新理论框架分析了南北环境规制效应,指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成本。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先实行区域贸易与环境协调,而后实现国际协调。(4)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陈华文,刘康兵,2004年 通过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增长初期会造

22、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某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经济增长本身,但他们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不会自行发生,而要通过政策响应才能实现。(5)相关保护法律出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

23、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1)“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理论HO理论。(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该理论认为,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基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础。如果国家之间在技术

24、和需求方面没有差异,则每一个国家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较为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如果我们将环境要素也作为资源要素来考虑,那么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环境要素会较为富裕,而环境保护强度高的国家,其环境要素则相应匮乏。这样,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将会充分利用本国充裕的环境要素生产那些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商品(即污染密集型产品),并在环境要素密集的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污染物处置成本很高,若在其国内生产,产品的竞争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外商便设法把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此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根据我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通过对全

25、部三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分析,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总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118.6万,分别占全国的0.10、2.41和0.8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13左右,但其占污染密集产业中相应指标4040以上。这说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是这说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将大量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的

26、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国民幸福总值”概念不丹“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由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国家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在此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由良好的政府、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方面内容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并以此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的新标准。到目前为止,不丹是世界上唯一用“国民幸福总值”代替“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国家发展成效的国家。为了实现国民总体幸福感最大化的目标,不丹政府采取了有节制的发展措

27、施。他们没有利用自己国度的美丽以及丰富的寺院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而是竭力保护自己的藏传佛教文化传统。目前,不丹整个国土面积的74%为森林所覆盖,2005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将当年的“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不丹。实践结果也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高的不丹,人民的幸福感却令其他发达国家难以望其项背。1、研究原因2、研究方法3、研究大纲4、研究成果我国的环境现状令人担忧局部有所改善,全局仍在恶局部有所改善,全局仍在恶化化。正如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资源和环境是中华民族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动荡的全球化世界上最后的战略储备。”环境保护既是区域性问题,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生

28、态破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更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十七大中又提到要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然可持续,就不能掠夺式的发展,要保证环境和经济共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使之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滞后、事后、被动、补救”的境地。通过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察大量国内外经典文献,在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对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类调查。在全面理解了环境与经济间的紧密关系后,针对如何在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实行适度

29、污染的问题进行探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描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演替关系的计量模型。我们通过研究北京市1985年2009 年数据 ,探究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演替轨迹 ,以建立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模型。图1来自于我们所查找的资料集中,图2是我们根据1999-2008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编制的。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1980 年至1999 年间,中国的每年环保投资逐步增加,但这一投资额占GDP 的比重仍未达到1 %。然而,近几年,随着发展“首都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北京市环境保护投资及其占GDP 比重大幅度提高。据

30、统计北京市1999 年,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约占GDP 4 %。而从1999年到2008年,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北京市对环境投资量仍持续增高,说明北京市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强,这对改善本市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会促进本市经济在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体方法:(1)文献阅读法(2)比较分析法(3)案例研究法(4)区域调查法一、概念与内容二、文献综述1、国外的文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西蒙库兹涅茨假设(世纪年代中期)联合国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1993年)2、国内的文献三、研究问题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适度关系。四、研究思路(一)论题概述1研究背景2研究理论所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度关系,就是在环境自我修故能力范围内,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实行适度污染。3图表对比4指导思想5目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