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渗透调节的意义一、渗透调节的意义(一)渗透调节(一)渗透调节体内水分和盐类的调节。体内水分和盐类的调节。(二)意义(二)意义维持无机离子的适当浓度;维持无机离子的适当浓度;维持适当的水含量;维持适当的水含量;维持一定的适当渗透浓度;维持一定的适当渗透浓度;清除代谢终产物,清除异物。清除代谢终产物,清除异物。 是指动物体将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是指动物体将体内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药物或毒物等排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药物或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出体外的过程。(1)(1)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排出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排出coco2 2、少量水分和一些挥发性物质。少量水分和一些挥发性物质。(
2、2)(2)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4)(4)以以的形式通过肾脏排出体的形式通过肾脏排出体内的大量代谢产物。内的大量代谢产物。* *(3)(3)通过肠道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通过肠道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胆色素和某些无机盐等。胆色素和某些无机盐等。三、排泄的途径三、排泄的途径肾脏的生理作用肾脏的生理作用1、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2、调节细胞的外液量和渗透压。、调节细胞的外液量和渗透压。3、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
3、,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水水钾、钠、钙、铵、氯、钾、钠、钙、铵、氯、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等盐等固体物固体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无机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马尿酸、草酸、尿胆素、葡萄马尿酸、草酸、尿胆素、葡萄糖醛酸酯、某些激素和酶等糖醛酸酯、某些激素和酶等尿尿一、尿的组成一、尿的组成颜颜 色:色:健康哺乳动物的尿液多呈淡黄色或黄色透明健康哺乳动物的尿液多呈淡黄色或黄色透明 状,马属动物的尿液因含大量碳酸钙和粘液状,马属动物的尿液因含大量碳酸钙和粘液 而表现为粘性混浊液。而表现为粘性混浊液。比比 重:重:一般与尿液中固体物质和尿量有关。一般与尿液
4、中固体物质和尿量有关。渗透压:渗透压:一般为程度不同的高渗液。一般为程度不同的高渗液。酸碱度:酸碱度:肉食动物尿液呈酸性;肉食动物尿液呈酸性; 草食动物尿液呈碱性;草食动物尿液呈碱性; 杂食动物尿液的酸碱度取决于食物的性质。杂食动物尿液的酸碱度取决于食物的性质。二、尿的理化性质二、尿的理化性质表表7-1几种健康动物尿液的理化性质几种健康动物尿液的理化性质*动物动物尿量尿量ml/kg/d比重比重渗透压渗透压ph值值颜色颜色透明度透明度马马牛牛山羊山羊绵羊绵羊猪猪狗狗3.018.017.045.07.040.010.040.05.030.020.0100.01.021.0501.0251.0451
5、.0151.0621.0151.0451.0101.0501.0151.0508002000100180060024806001800400200060020007.808.307.608.407.508.807.508.806.257.556.007.00黄白色黄白色草黄色草黄色草黄色草黄色草黄色草黄色淡黄淡黄黄色黄色混浊粘性混浊粘性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稀薄透明(一)肾单位(一)肾单位一、肾脏的结构特点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组成组成:和和 肾小体包括肾小体包括肾小球肾小球和和肾小囊肾小囊。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两
6、端分别与入球、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外面的包囊称肾其两端分别与入球、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外面的包囊称肾小囊,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分内层(脏层)和外层小囊,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分内层(脏层)和外层(壁层),两层之间的腔隙称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壁层),两层之间的腔隙称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肾单位肾单位肾肾小小体体肾小球肾小球肾小囊肾小囊肾肾小小管管近球小管近球小管髓袢细段髓袢细段远球小管远球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近曲小管袢降细段袢降细段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示意图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示意图(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二
7、)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分布于皮质浅表部,其肾小分布于皮质浅表部,其肾小球体积小,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髓袢球体积小,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髓袢短,最深只达外髓层;其出球小动脉再分成毛短,最深只达外髓层;其出球小动脉再分成毛细血管后几乎全部分布到肾小管周围。细血管后几乎全部分布到肾小管周围。 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分布于内皮质层,靠近髓质;分布于内皮质层,靠近髓质;其肾小球体积大,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层,其肾小球体积大,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层,有的甚至到达肾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有的甚至到达肾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缠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还形成细长
8、的成缠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还形成细长的u u形形直小血管,与髓袢相伴而行。直小血管,与髓袢相伴而行。 又称又称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由,由近球细胞近球细胞、系膜细胞系膜细胞和和致密致密斑斑构成。构成。近球(颗粒)细胞近球(颗粒)细胞 是指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是指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又称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又称颗粒颗粒细胞。能合成、细胞。能合成、储存和分泌肾素。储存和分泌肾素。系膜(间质)细胞系膜(间质)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是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致密斑致密斑 是远曲小
9、管起始部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是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分与同一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接触的分与同一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接触的一些特殊分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形态呈高柱状,一些特殊分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形态呈高柱状,核密集,色浓染,呈斑纹隆起,称致密斑。核密集,色浓染,呈斑纹隆起,称致密斑。二、尿的生成过程二、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和小分子溶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内,形成的滤过液称为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内,形成的滤过液称
10、为原尿原尿。成分成分血浆血浆原尿原尿终尿终尿原尿原尿/终尿终尿 浓度比浓度比水水91929996991蛋白质蛋白质680.0300葡萄糖葡萄糖0.10.100尿素尿素0.030.032.067尿酸尿酸0.0020.0020.0525肌酐肌酐0.0010.0010.1100钠钠0.30.30.41.3钾钾0.020.020.157.5氨氨0.00010.00010.04400ph7.357.457.357.456.0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量。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量。每分钟流经两肾的血浆流量每分钟流经两肾的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肾小
11、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50kg猪100ml/min420ml/min24%65kg人125ml/min660ml/min19% (二)决定肾小球的滤过率的因素(二)决定肾小球的滤过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紧贴在内皮皮细胞、紧贴在内皮细胞外的基膜和与基细胞外的基膜和与基膜相邻的肾球囊内膜膜相邻的肾球囊内膜构成构成*。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a a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 b 基膜:基膜:c c 肾球囊内膜:肾球囊内膜: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唾液蛋白和滤过膜各层含有
12、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唾液蛋白和糖蛋白),阻止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透过,成为一种糖蛋白),阻止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透过,成为一种电电学屏障学屏障。(异常时导致蛋白尿)。(异常时导致蛋白尿)窗孔窗孔,阻挡血细胞,阻挡血细胞水合凝胶构成的微纤维水合凝胶构成的微纤维网,空隙最小,防止大网,空隙最小,防止大分子蛋白质透过,起主分子蛋白质透过,起主要的要的机械屏障机械屏障作用。作用。50-100nm4-8nm4-14nm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肾小球的有效的有效滤过压滤过压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毛细血管血压管血压血浆胶血浆胶体渗透体渗透
13、压压肾小肾小球囊球囊内压内压6kpa3.3kpa1.3kpa10mmhg ( + ) =1.4kpa物质从肾小管中转运回血液的过程。物质从肾小管中转运回血液的过程。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主要通过扩散、渗透、静电吸引而完成。主要通过扩散、渗透、静电吸引而完成。 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主要靠肾小管皮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完成。主要靠肾小管皮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完成。1.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的方式重吸收的方式 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由肾小
14、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钠离子、钾离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钠离子、钾离子、磷酸盐等。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动重吸子、磷酸盐等。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动重吸收的物质主要是水,另外还有氯离子及尿素收的物质主要是水,另外还有氯离子及尿素等。等。 重吸收的选择性重吸收的选择性对机体有用的全都被吸收:对机体有用的全都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钾离葡萄糖、氨基酸、钾离子、无机磷。子、无机磷。或大部分被吸收或大部分被吸收: :水、钠离子、氯离水、钠离子、氯离子等。子等。对机体无用的少量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少量被重吸收:尿素、尿酸等。尿素、尿酸等。 或完全不吸收:或完全不吸收:肌
15、酐等。肌酐等。各段重吸收的效能不同各段重吸收的效能不同 近曲小管:近曲小管:吸收原尿中全部或大部吸收原尿中全部或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钾离子、无分的葡萄糖、氨基酸、钾离子、无机磷,以及大部分的水、钠离子、机磷,以及大部分的水、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盐等。氯离子、碳酸氢盐等。髓袢降支:髓袢降支:重吸收部分水分和钠重吸收部分水分和钠离子离子。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重吸收水、钠离子、氯离子。离子、氯离子。水的重吸收是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水的重吸收是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实现的。下实现的。2.2.分泌及排泄作用分泌及排泄作用分泌: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肾小
16、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管腔中的过程。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管腔中的过程。排泄:排泄:将进入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注入体内的青霉素、将进入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注入体内的青霉素、酚红等排入管腔中的过程。酚红等排入管腔中的过程。(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血压的改变血压的改变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囊内压的改变囊内压的改变动物因创伤、失血、烧伤等原因而引起全身血压下降,动物因创伤、失血、烧伤等原因而引起全身血压下降,或者在入球小动脉收缩、阻力加大时或者在入球小动脉收缩、阻力加
17、大时, ,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也随之降低,致使有效滤过压减小,于是率过滤的血压也随之降低,致使有效滤过压减小,于是率过滤降低,原尿生成不多,尿量减少;反之,全身血降低,原尿生成不多,尿量减少;反之,全身血压升高或者出球小动脉收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压升高或者出球小动脉收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大,有效滤过压增加,尿量增多。增大,有效滤过压增加,尿量增多。当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由于一方面升高血压,当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由于一方面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球有效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于是率过滤加大,原尿生
18、成增多,尿量也滤过压升高,于是率过滤加大,原尿生成增多,尿量也增加。增加。在输尿管或肾盂有异物堵塞或者因发生肿瘤而压迫肾在输尿管或肾盂有异物堵塞或者因发生肿瘤而压迫肾小管时,都可造成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下降,因小管时,都可造成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下降,因此率过滤降低,尿量也相应减少。此率过滤降低,尿量也相应减少。 2.2.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机体缺氧或中毒,通透性增大,滤过率增机体缺氧或中毒,通透性增大,滤过率增加,同时原来那些不能通过的物质如血细胞加,同时原来那些不能通过的物质如血细胞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滤过膜。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滤过膜。急性肾小球炎,肾小球内皮
19、细胞肿胀,急性肾小球炎,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变厚,通透性减小。基底膜变厚,通透性减小。 1.1.原尿中溶质的浓度原尿中溶质的浓度肾糖阈:肾糖阈:近球小管的前半段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近球小管的前半段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一定范有一定限度。当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围时(160180mg/100ml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达到极限而使尿中出现糖,此时葡萄糖的吸收达到极限而使尿中出现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有机汞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有机汞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20、2.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3.3.激素的作用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四、四、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concentration and dilution of urine) 在生理学中,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在生理学中,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确定的。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确定的。: :当机体水分增多时,肾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较当机体水分增多时,肾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较少,机体排出渗透压低于血浆的尿,即低渗尿。少,机体排出渗透压低于血浆的尿,即低渗尿。 稀释稀释: :机
21、体缺水时,原尿中的水被各段肾小管大量重机体缺水时,原尿中的水被各段肾小管大量重吸收,终尿渗透压将高于血浆,此即高渗尿。吸收,终尿渗透压将高于血浆,此即高渗尿。 浓缩浓缩: :尿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尿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无论机体缺水或水过剩,长时间排出等渗尿,表无论机体缺水或水过剩,长时间排出等渗尿,表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减退。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减退。 2.2.降支降支:此处原尿为高渗此处原尿为高渗,由于降支对水的通透性增由于降支对水的通透性增大,水透出管外,管内大,水透出管外,管内naclnacl被浓缩。被浓缩。3.3.升支:升支:此处原尿变为低渗此处原尿
22、变为低渗,由于升支对氯离子易由于升支对氯离子易通过,钠离子随之而透出,水却不透出。通过,钠离子随之而透出,水却不透出。4.4.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原尿在接近远曲小管处为低原尿在接近远曲小管处为低渗,终尿是高渗还是低渗,取决于垂体后叶抗利尿渗,终尿是高渗还是低渗,取决于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严重尿崩症,激素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严重尿崩症,肾小球率过滤的肾小球率过滤的10%10%)1.1.近曲小管:近曲小管:此处原尿为等渗此处原尿为等渗。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自动调节(一)肾血流量
23、的自动调节去神经的肾,当肾动脉压在去神经的肾,当肾动脉压在80-180mmhg变化时变化时,肾血流量没有肾血流量没有明显改变明显改变;肾小球的率过滤;肾小球的率过滤(gfrgfr)表现稳定)表现稳定。1. 肌源学说肌源学说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由肾小球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的,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由肾小球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的,称为肌源学说。称为肌源学说。 当肾血管的灌注压升高时,肾小球动脉血管平滑肌因压力升高当肾血管的灌注压升高时,肾小球动脉血管平滑肌因压力升高而受到的牵张刺激加大,使平滑肌的紧张性加强,阻力加大,而受到的牵张刺激加大,使平滑肌的紧张性加强,阻力加大,肾血流量和血压下降
24、,反之当肾小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因压力肾血流量和血压下降,反之当肾小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因压力降低而受到的牵张刺激减小,使平滑肌的紧张性减弱,阻力减降低而受到的牵张刺激减小,使平滑肌的紧张性减弱,阻力减小,肾血流量和血压增加。但是在肾动脉压低于小,肾血流量和血压增加。但是在肾动脉压低于80mmhg80mmhg时,平时,平滑肌舒张达到极限,当血压高于滑肌舒张达到极限,当血压高于180mmhg180mmhg时,平滑肌收缩达到极时,平滑肌收缩达到极限。限。2.管球反馈调节管球反馈调节 原尿增减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随之增减,原尿增减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随之增减,致密斑能感受
25、小管液中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naclnacl含量的改变,发出信息,使肾血流量含量的改变,发出信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滤过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滤过率的现象称率的现象称管管- -球反馈球反馈。(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肾脏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引起入球小动脉和出:肾脏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引起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缩血管反应。球小动脉的缩血管反应。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和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和血管紧张素可引起肾血管
26、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前列腺素使肾血管舒张;可引起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前列腺素使肾血管舒张;腺苷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腺苷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1. 1. 作用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而影响水的重吸收。 2. 2. 机理机理 分泌后入血,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分泌后入血,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受体结合,使受体结合,使atpatp变为变为campcamp,后者激活蛋白激酶,使膜蛋白磷酸化,后者激活蛋白激酶,使膜蛋白磷酸化,构型改变,水通道开放,滤过膜对水具
27、有通透性。构型改变,水通道开放,滤过膜对水具有通透性。如: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减少,肾对水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水利尿(water water diuresisdiuresis)。)。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一)抗利尿激素(一)抗利尿激素(adh)3. 影响抗利尿激素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释放的因素(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调节是调节adh
28、释放的重要因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对血浆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对血浆晶体渗透压(尤其是晶体渗透压(尤其是naclnacl和蔗糖浓度)变化敏感。和蔗糖浓度)变化敏感。晶体渗透压升高晶体渗透压升高1-2%1-2%,adhadh浓度增加浓度增加2-42-4倍。倍。 如:如:大大 出出 汗汗 引起渴觉引起渴觉产生饮欲产生饮欲保持并增加水分保持并增加水分 严重呕吐严重呕吐 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渗透压感受器兴奋adh释放增释放增 腹腹 泻泻 多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尿量减少3. 影响抗利尿激
29、素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释放的因素(2)循环血量的改变)循环血量的改变 血量增多血量增多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颈动脉窦、主动脉弓)adh释放减少或抑制释放减少或抑制 尿量增多尿量增多肾重吸收水减少肾重吸收水减少 刺激刺激传入冲动增多 反之,血量减少或动脉血压降低,刺激减弱,传反之,血量减少或动脉血压降低,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引起入冲动减少,引起adh分泌增加,并引起渴觉。分泌增加,并引起渴觉。(二)肾素(二)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r-a-a)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的作用: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r-a-a)醛固酮醛固酮
30、肾素肾素血管紧血管紧张素原张素原血管紧血管紧张素张素i i血管紧血管紧张素张素iiii肺肺肾上腺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质球状带 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 致密斑感受器兴奋致密斑感受器兴奋 近球细胞近球细胞肝脏肝脏肾素分泌增加肾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10肽)肽)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8肽)肽)转换酶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7肽)肽)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保保na+排排k+三、排尿反射三、排尿反射 尿的生成是持续性的尿的生成是持续性的,
31、 ,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 ,因有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反射的活动。因有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反射的活动。 当 膀 胱 内 尿 量 当 膀 胱 内 尿 量 300ml300ml时,膀胱内压基时,膀胱内压基本保持稳定;本保持稳定; 当 膀 胱 内 尿 量 当 膀 胱 内 尿 量 400400500ml500ml时,时,膀胱膀胱内压急剧上升内压急剧上升。( (一一) )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的关系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的关系 盆盆n盆盆n阴部阴部n膀胱内尿量膀胱内尿量内压骤然内压骤然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骶髓初级排尿中枢骶髓初级排尿中枢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盆盆n n盆
32、盆n n盆盆n n正正反反馈馈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尿液进入尿道尿液进入尿道骶髓初级排尿中枢骶髓初级排尿中枢阴部阴部n n传出冲动传出冲动尿道外括约肌松弛尿道外括约肌松弛尿液排出体外尿液排出体外盆盆n n脑桥、中脑和皮层脑桥、中脑和皮层( (二二)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 (二二) )几种排尿异常几种排尿异常 1.1.遗尿遗尿: :夜间不能控制排尿夜间不能控制排尿( (小儿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小儿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善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 2.2.尿频尿频: :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尿频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尿频( (膀胱炎症或膀胱膀胱炎症或膀胱
33、结石结石) )。 3.3.尿潴留尿潴留: :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叫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叫尿潴留( (损伤损伤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通路、尿路受阻造成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通路、尿路受阻造成) )。 4.4.尿失禁尿失禁: :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叫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叫尿失禁( (初级排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 1. 1. 在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中,下丘脑在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中,下丘脑- -抗利尿抗利尿激素是如何发挥其调控作用的?激素是如何发挥其调控作用的?答:在整体内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答:在整体内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
34、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激主要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的减少。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放增多尿量减少。尿量减少。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放减少尿量增多。尿量增多。 循环血量增加循环血量增加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排尿增多,反之,则减少。排尿增多,反之,则减少。 试述尿的生成过程?试述尿的生成过程?1.1.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2.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由肾小球滤出的
35、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分由肾小球滤出的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使原尿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很大变泌和排泄,使原尿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形成了排出的终尿。化,最后形成了排出的终尿。试述近球小管对试述近球小管对na+重吸收的机制?重吸收的机制? 当小管液中含有高浓度当小管液中含有高浓度na+na+时,由于小管上皮细胞时,由于小管上皮细胞的管腔膜对的管腔膜对na+na+的通透性较高,的通透性较高, na+na+便以易化扩散的方便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进入的式进入细胞内,进入的na+na+随即被细胞侧膜上的钠泵泵随即被细胞侧膜上的钠泵泵出,而进入细胞间隙。出,而进入细胞间隙。 一方面使细
36、胞内一方面使细胞内na+na+浓度降低,小管液中浓度降低,小管液中na+na+可不断可不断地进入细胞膜内;地进入细胞膜内; 另一方面使细胞间隙另一方面使细胞间隙na+na+浓度升高,渗透压也升高浓度升高,渗透压也升高, ,水随之进入细胞间隙水随之进入细胞间隙, ,使静水压升高,这一压力可促使使静水压升高,这一压力可促使na+na+和水通过细胞间隙底部的基膜,进入细胞外液和相和水通过细胞间隙底部的基膜,进入细胞外液和相邻的毛细血管内;邻的毛细血管内; 一小部分一小部分na+na+和水通过紧密连接到小管腔内。和水通过紧密连接到小管腔内。 肾脏泌尿机能的主要作用在于:肾脏泌尿机能的主要作用在于: 1
37、.排出代谢终产物体内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排出代谢终产物体内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均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异物,均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2.维持水和渗透压的平衡主要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水和渗透压的平衡主要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关。当摄入水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抑制有关。当摄入水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抑制adh分泌,分泌, 使尿量增多,以维持渗透压的相对恒定。使尿量增多,以维持渗透压的相对恒定。 3.维持无机盐的平衡肾小管可通过排钾保钠、排磷保维持无机盐的平衡肾小管可通过排钾保钠、排磷保钙作用,维持血钾、血钠、血钙、血磷的正常浓度。钙作用,维持血钾、血钠、血钙、血磷的
38、正常浓度。 4.维持维持ph值的相对恒定肾小管通过分泌氢和氨等排酸值的相对恒定肾小管通过分泌氢和氨等排酸保碱作用,维持机体保碱作用,维持机体ph值的相对恒定。值的相对恒定。 用家兔进行用家兔进行“影响尿生成实验影响尿生成实验”中的下列结果,中的下列结果,错误的是()。错误的是()。 . 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 0.01 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尿量增加量增加 . 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减少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减少 .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20葡萄糖葡萄糖5ml, 尿量增加尿量增加 . 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静脉注
39、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单位, 尿量减少尿量减少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被全部重吸收的部位是()。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被全部重吸收的部位是()。. 近曲小管近曲小管. 髓袢髓袢.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集合管集合管. 肾盂肾盂 7.048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的是()。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的是()。 . 渗透性利尿; . 血钠升高; . 水利尿; . 血钾升高; . 以上都不是 7.049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引起多尿的是()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引起多尿的是() . 渗透性利尿; . 血钠升高; . 水利尿 . 血钾升高; . 以上都不是 7.050阻断醛固酮作用,使尿量增多的是由于()。阻断醛固酮作用,使尿量增多
40、的是由于()。 . 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 . 血钠升高血钠升高; . 水利尿水利尿;. 血钾升高血钾升高;.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1使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 循环血量增加循环血量增加;.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血钠升血钠升高高;. 血钾升高血钾升高;.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2使醛固酮分泌增多的有效刺激是()。使醛固酮分泌增多的有效刺激是()。 . 循环血量减少循环血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血钠升血钠升高高;. 血钾升高血钾升高;.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3使肾素分泌增
41、多的有效刺激是()。使肾素分泌增多的有效刺激是()。 . 循环血量减少循环血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血钠升血钠升高高;. 血钾升高血钾升高;.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4形成肾外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是()。形成肾外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是()。 . nacl;. 尿素尿素;. nacl尿素尿素;. 葡萄糖葡萄糖;. 以上以上都不是都不是; 7.055形成肾内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是()。形成肾内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是()。 . nacl;. 尿素尿素;. nacl尿素尿素;. 葡萄糖葡萄糖;. 以上以上都不是都不是; 7.056引起膀胱壁收缩的是()。引起膀胱壁收缩的是
42、()。 . 盆神经兴奋盆神经兴奋;. 腹下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兴奋;. 阴部神经兴奋阴部神经兴奋;. 坐骨神经兴奋坐骨神经兴奋;.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8引起膀胱外括约肌收缩的是()。引起膀胱外括约肌收缩的是()。 . 盆神经兴奋盆神经兴奋;. 腹下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兴奋;. 阴部神经兴奋阴部神经兴奋;. 坐骨神经兴奋坐骨神经兴奋;.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59下述各项中,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下述各项中,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 . 肾动脉血压升高肾动脉血压升高;. 肾动脉血压下降肾动脉血压下降;. 小管液小管液中中cl-升高升高;. 小管液中小管液中k+减少减少;. 以上都
43、不是以上都不是 7.060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的因素是()。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的因素是()。 .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6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大剂量可使血管舒大剂量可使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张、血压降低;. 降低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降低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增加肾髓质的增加肾髓质的血流量血流量;. 以上都
44、不是以上都不是 7.063球管平衡现象的机理是()。球管平衡现象的机理是()。 .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也随之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也随之提高 . 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增大时,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提高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增大时,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提高 . 肾小球滤过率减小时,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不变肾小球滤过率减小时,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不变 . 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减小时,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减小时,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 以以上都不是上都不是 7.064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 .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
45、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血浆晶体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排泄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与排泄功能;.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 7.072髓质肾单位的特点不包括()。髓质肾单位的特点不包括()。 . 集中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集中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占肾单位总数的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 肾单位体积较大肾单位体积较大;. 入球动脉明显粗于出球动脉入球动脉明显粗于出球动脉;. 髓袢髓袢很长很长 7.074不属于肾脏血液供应特点的是()。不属于肾脏血液供应特点的是()。 . 肾血流量大肾血流量大 . 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分支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46、分支 . 肾小球内血压高肾小球内血压高 . 肾髓质血流量多,而皮质血流量少肾髓质血流量多,而皮质血流量少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7.07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血浆胶体渗透
47、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 7.076神经对肾血管的调节以何种作用为主()。神经对肾血管的调节以何种作用为主()。 . 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 . 交感神经的舒血管作用交感神经的舒血管作用 . 副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副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 . 副交感神经的舒血管作用副交感神经的舒血管作用 . 以上都不对以上都不对 7.078不属于肾小球滤过膜结构的是()。不属于肾小球滤过膜结构的是()。 .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 基膜层基膜层 . 肾小囊的璧层肾小囊的璧层 . 肾小囊脏层肾小囊脏层 . 窗口结构窗口结构 7.0
48、79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下列哪项密切相关的()。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下列哪项密切相关的()。 . 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 k+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 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 ca2+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 hco3-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7.080正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 nh3的分泌发生在()。的分泌发生在()。 . 近曲小管近曲小管 . 近球小管近球小管 . 髓袢升支髓袢升支 . 髓袢降支髓袢降支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7.08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 保保na+保保k+ . 排排na+保保k+ . 排排na+排排k+ . 保保na+排排k+ .
49、保水排保水排na+ 7.08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 增加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 使尿量增加使尿量增加 .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 可抑制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可抑制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和cl- . 降低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降低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7.088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 延髓延髓 . 腰荐部脊髓腰荐部脊髓 . 腰部脊髓腰部脊髓 . 荐部脊髓荐部脊髓 . 胸部脊髓胸部脊髓 7.093通常进入集合管的尿液是()。通常进
50、入集合管的尿液是()。 . 低渗的低渗的 . 等渗的等渗的 . 高渗的高渗的 . 低渗的或等渗的,但不会是高渗的低渗的或等渗的,但不会是高渗的 . 等渗的或高渗的,但不会是低渗的等渗的或高渗的,但不会是低渗的 7.003 试述尿浓缩和稀释的原理?试述尿浓缩和稀释的原理? 7.004 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是怎样调节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是怎样调节尿的生成的?尿的生成的?7.001 肾单位是由肾单位是由_和和_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组成。7.002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_、肾小囊内层、肾小囊内层_和和_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组成。7.003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_,有利于
51、,有利于_,肾小管周围的毛,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压细血管血压_,有利于,有利于_。7.004 尿生成过程包括尿生成过程包括_的滤过作用、的滤过作用、_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作用、肾小管和_的分泌排泄作用。的分泌排泄作用。7.005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_。7.006 大失血病畜血压下降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因而有效滤大失血病畜血压下降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因而有效滤过压过压_,尿量,尿量_。7.007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_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_的改变、的改变、_量的改变。量的改变。7.0
52、08 cl-大部分是伴随大部分是伴随_的主动重吸收而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的主动重吸收而继发性主动重吸收。7.009 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物质有: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物质有:_、_和和_的作用。的作用。7.010 酸中毒时,酸中毒时,h+分泌分泌_、_交换加强,交换加强,_交换减少,导致交换减少,导致_。7.011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_和和_ 的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_储存并释放进入血液。储存并释放进入血液。7.012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_和和_上皮细胞对上皮细胞对_的通透性。的通透性。7.013 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