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_第1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_第2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_第3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_第4页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奚敏 奚敏(1977-),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和旅游教育。(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江苏 淮安 223003)摘 要: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赣榆县的两淮海盐产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盐区。所以才有“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本文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分别从文化线路应具备的时间指标、空间指标和文化功能指标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淮盐文化遗产满足文化线路遗产判别的基本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资源价值、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关键词:淮盐

2、;文化线路;发展建议清道光己酉(1849)年,淮河南迁入江;咸丰乙卯(1855) 年,黄河北徙,海运兴起,漕、盐集散不再在淮安进行。淮安先失漕运总督之威,继失纲盐榷关之利,由此日趋衰败,城市建设不再发展。直到1983年4月,淮安楚州朱桥的田野上,石油钻探队“N参井”流淌出第一泓卤水,开启了淮盐历史的新篇章 李洪甫,刘怀玉等M.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淮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73页。自此,探明淮安地下蕴藏着举世罕见的巨大的岩盐资源,储量为世界首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仅食盐产量就占江苏省产量的80%以上 李洪甫、刘怀玉等M.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淮安,

3、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3-3,成为国家新的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成为迅速崛起的名副其实的新盐都。在这历史与未来更替的新时期,对淮安盐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无疑将延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盐”的不解之缘。笔者下文将从文化线路的新视角,对淮盐文化线路进行梳理。一、文化线路的概念与内涵近年,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国际上,自“文化线路”这一概念被 “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CIIC.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routes as a

4、part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R. Madrid, Spain, 1994.(1994年)正式提出以来,文化线路遗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文化线路的保护正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文化线路概念由CIIC首先提出,CIIC是The CI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的简称。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重要咨询机构之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为适应线性文化遗产的诞生和研究的开展,专门设立此机构,而文化线路的概念亦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诞生。文化线路具有如下几个特征:文化线路的

5、本质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构成该路线的一切内容和要素,除村庄、城镇、建筑、驿站、桥梁、码头、闸门等物质文化元素外,还包括和路线紧密联系的山脉、河流、陆地、植被等自然元素。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文化线路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其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国内或国际的;可以是地区内部或地区间的;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或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 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也是多层、次多元的:既包含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山地、平原

6、、河谷等)的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不仅包括分布在线路内部的单体遗产(建筑等)自身的价值,还包括线路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03):12-23 二、淮盐文化线路的形成根据文化线路理论,文化线路遗产的判别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时间指标、空间指标和文化功能指标,笔者将根据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述淮盐文化线路的形成。(一)时间指标两淮盐业的历史沿革淮盐,古人曰其为淮南淮北之地所产的海盐。在追溯淮盐历史时,“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这句话经常出现于官修史书的行文里或现代学者的著述中。从信史的角度去考量,其出处虽

7、十分地模糊,但不失为对淮盐非常精辟的概括。那关于淮盐的最早记录,应该是上古历史文献汇编的尚书里有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地理的文献禹贡里的记载:“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墳,海滨广斥,厥贡盐稀,海物维错。” 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青州位于九州之最东方,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厥土白墳:土是白壤。海滨广斥:广阔的盐碱地。厥贡盐稀:贡物为盐、细葛布。稀应为“絺”。 海物维错:多种多样的海产品。而这里关于“青州”和“贡盐”的记录,也证明了盐税征收的开始。早在春秋时代,吴王阖庐就在苏北沿海发展盐业,之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西汉时期的刘濞又进一步发展两淮盐业。从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上完全附属于农业,向成

8、为“淮海文化圈”重要支点推进的过程,两淮盐业成为了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区之一。隋朝时期,朝廷实施较为宽松的盐政。到了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此外,第五琦 注释:隋至唐初,朝廷对盐业的生产、税收曾一度放任自流,时间长达128年。安史之乱后,全国大乱,朝廷的财政已无法支撑局面。唐肃宗在成都,战乱尚未平息,第五琦去成都面见唐肃宗时说道:“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甬,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唐肃宗惊喜不已,当即对第五琦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监察御使,不久他就创立了権盐制度。和刘晏对盐法盐政的改革,奠定了后世的盐专卖制度。宋、

9、金、元时期,盐的产、运、销等环节在前朝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制盐工艺方面,元代的煎煮法已相当精湛,这使得淮盐在此时期丰产质优。明代,淮盐由煎盐发展到晒盐。明史食货志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这就说明早在500年前,淮盐就有煎盐和晒盐两种生产技术。淮北日晒滩制盐,是由宋元时期的煎盐变革而来的,其以盐滩为主要设备,以海水为原料,以太阳和风力为能源,将海水提炼浓缩成卤水,再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到清光绪二十九年之后,由于淮南地区海势东移,土壤淡化,盐产日绌,煎盐就逐渐被淘汰;而不断改进滩晒技术的日益兴盛起来的淮北日晒滩制盐,亦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泥池滩晒过度,使得淮北产盐

10、占到两淮总产盐量的80%以上,从而奠定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此,才带动了淮盐产、运、销一路强势兴起,官方政府也才得以依靠大量盐税来夯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基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江苏盐业还曾作为革命军队的重要经济支柱,两淮盐场亦有“华东金库”之称。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两淮盐业曾对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两淮盐业的历史沿革,可以这样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二)空间指标跨越六省区域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赣榆县的两淮海盐产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盐区。所以才有“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

11、法。特别在明清时期,两淮盐运使司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盐税,“实居天下诸司之半”, 嘉靖两淮盐法志许序正常年份大致占中央全部盐税的45%以上。李洪甫,刘怀玉等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淮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因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文明时代,统治者们对食盐税收由来高度重视,视为命脉。也正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虽盐政多有变迁,盐法也屡经调整。然而,盐政盐法变来变去,食盐官营专卖的大格局却一直没有变。海盐的从生产、囤积,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政府都在努力地进行严格的规范约束,以确保盐税长期稳定的实现。盐的生产有灶、有亭,囤积有垣、有仓,运输有关卡、有专线,收税有批验、有监掣,销盐也有规定的数量、地

12、点和范围。因此,淮盐文化线路的空间指标可以通过两淮盐场的分布、两淮盐运管理衙门的设置、淮盐销售区域来体现。1. 两淮盐场的分布两淮盐区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的盐区称为淮南盐场,淮河以北的盐区称淮北盐场。全盐区居黄海之滨,位于江苏通州、泰州、淮安三地。两淮盐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宋朝时期的煮海为盐的工艺已很成熟;至元代两淮盐场已发展到30个,煮海规模居全国之首。明代和清初时期,两淮的30个盐场(见图1)分属通州、泰州、淮安三个盐运分司,其中通州分司所辖丰利、马塘、掘港、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吕四10个盐场;泰州分司所辖富安、安丰、梁垛、栟茶、角斜、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10个盐

13、场;淮安分司所辖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莞渎、板浦、徐渎、临洪、兴庄10个盐场。清康熙以后,两淮盐场逐渐省并,即裁撤、拆分、合并和改变隶属关系,至乾隆三十四年,两淮盐区共有23个盐场。23个盐场(见图2)分别属于通州、泰州和海州3个分司,其中通州分司辖石港、金沙、吕四、余西、余东、丰利、掘港、角斜和栟茶9场;泰州分司辖何垛、东台、伍祐、安丰、庙湾、富安、梁垛、草堰、刘庄、丁溪和新兴11场;海州分司辖板浦、中正和临兴3场。两淮的这些盐场是盐商们的常年活动地。图1 明及清初两淮盐场分布图2 清中晚期两淮盐场分布2. 官督商销的两淮盐运管理由于两淮盐税动关国计,所以明清两朝都非常重视淮盐管理,

14、设立层层盐政官吏,对盐商的纳课、领引、配盐、运销各环节进行稽查,加强对淮盐产、运、销的管理。首先,在扬州设有:两淮巡盐御史(后称两淮盐政),盐运史(两淮都转盐运史司的主管),经历(盐运史属官),广盈库大使(盐运司属官)和知事(盐运史属官)。其次,在江都白塔河、淮安乌沙河分别设巡检(盐运史属官),在泰州坝、淮安永丰坝分别设监掣同知,在仪征、淮安分别设批验所大使。再次,在通州、泰州、海州(乾隆二十四年前在淮安)三分司分别设运判(盐务分司主官),通州(今南通)分司驻石港,辖九盐场;泰州分司驻东台,辖十一盐场。海州(今连云港)分司驻板浦,辖三场 明及清初,海州分司为淮安分司,辖淮北十盐场。最后,在两淮

15、各盐场设盐课大使(运判属官),盐课司主官,从事盐课的征收。另外,为了加强淮盐的销售管理,政府还在淮盐引岸的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各省设盐法道,均驻省城,职任大致同于盐运史,同时注重督察食盐的疏销。咸丰以后,各省区又多设督销、官运等局,督察淮盐的销售。由于两淮巡盐御史(后称两淮盐政)司和两淮都转盐运史司的衙署都设在扬州,加之两淮盐业的主管官巡盐御史和盐运史以及盐运史的属官经历、广盈库大使、知事等也都常驻扬州,因此盐商们请引、纳课缴税等诸多事宜都需在扬州进行,扬州就成为盐商尤其是引商和运商的活动中心。同时,盐商为了支盐及运盐中的掣验等,需要往来于通州、泰州、淮安(乾隆二十八年始称海州分

16、司)三分司的驻地石港、东台、淮安(乾隆二十四年改驻板浦),以及淮南淮北监掣官署永丰坝(驻清河)和泰州坝(驻泰州),山阳河北的乌沙河巡检司署和江都的白塔河巡检司署,淮南的批验盐引所署仪征和淮北的批验盐引所署淮安(乾隆二十四年后为板浦),盐课司署各盐场等地,以及引盐销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河南六省城都成为盐商的活动点。3. 淮盐的销售区域明清时期实行的纲盐制度,即政府控制食盐专卖权,招商认引,按引领盐,划界行销。严格划定行盐疆界,如犯界行盐,则与私盐同罪。从清代行盐区分布图(见图3)中可见,两淮盐(即淮南盐、淮北盐)销售的区域范围是最广的,覆盖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图3 清代行盐区

17、分布根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六“转运一行盐疆界”记载:“淮南纲盐行江南省安庆、池州、太平三府,江西省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十府,莲化一厅,湖广省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长沙、岳州、宝庆、衡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永顺十八府,荆门州、澧州、靖州三直隶州,永绥一厅。”“淮南食盐行江南省江宁、宁国二府,扬州府属之江都、甘泉、宝应三县及高邮一州,直隶通州属之泰兴一县和州并所属之含山县、滁州属之全椒一县。”即淮南盐行销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5省的34府2厅5直隶州。“淮北纲盐行江南省庐州、凤阳、颍州三府,六安、泗州二直隶州,安庆府属

18、之桐城一县,直隶滁州并所属之来安一县;河南省汝宁一府,直隶光州一州。”“淮北食盐行江南省淮安府属之山阳、清河、桃源三县,徐州府属之邳州一州,宿迁、睢宁二县,直隶海州属之沐阳、赣榆二县。”即淮北盐行河南、江苏、安徽3省的7府5直隶州。总体而言,淮南和淮北盐的销售区域,涵盖了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6省的41府2厅9直隶州(其中滁州为淮南淮北食盐兼销)。两淮盐引区域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大的食盐销售区域,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从事淮盐运销的盐商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的盐商,对我国区域间的物质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就甚为深广。(三)文化功能指标淮盐文化影响深远论及淮盐文

19、化,我们无法回避淮盐生产、运销和淮盐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辐射到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诸多历史事件。从古老的煎盐一路走到晒盐的工艺;从保留了四千年的两淮人用来煎盐的一块盐铁,到今天社会规模化生产的成片结晶塑池;从“两淮盐、天下咸,色味美九州”到“淮盐课税甲天下”的淮盐品牌经济脉动;从宋太宗垄断淮盐入江西,到清朝乾隆帝亲断盐引案;从与淮盐有关的历史传说到两淮盐乡独特风俗的形成;从外国银行掠夺淮盐课税的重要罪证,到“华东金库”的美誉;从盐河到盐帮,这些都无不体现了淮盐悠久历史的脉动,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淮盐文化特有的共性,支撑着淮盐生产销售区域人文精神的定向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

20、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风尚。1.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明清时期的两淮盐业,缔造了扬州、淮安、盐城、仪征、泰州、汉口等城镇的商业文明,使这些城镇出现了市廛相连、巷陌繁密、商店鳞次栉比、百货聚集的繁荣,而且在交通线路上留下了众多河道、桥、闸、坝、码头、纤道、税关、客栈等交通遗址,在众多的城镇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在盐商的淮北聚落淮安河下镇,2平方公里左右的弹丸之地,汇集了多个建筑遗存,包括住宅、庭院和花园、寺观、会馆、街巷,像恢台园、漪园、绾秀园、曲江园,天兴观、闻思寺、广福寺、二帝阁、,吴承恩故居、吴鞠通故居、杨仲宁尚书第、相孝廉梅兰堂、沈十洲祭酒第、刘慕薌先生慈和轩,新安会馆、江宁会

21、馆、浙绍会馆、福建会馆、润州会馆,铜巷,钉铁巷、绳巷、竹巷,走进这里,感受到随时随地和盐商、盐运发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淮安相似,扬州、仪征、泰州、汉口等地,盐商们留下的园林、宅第、会馆、宗祠、书院、街巷等建筑物,至今依然清晰可见。2.盐商文化风尚影响了淮盐引岸乃至全国盐商,特别是扬州盐商竞重风雅、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把酒放歌、纵情享乐的奢华生活风气,以及节庆、祭神、灯会等风俗习惯,也影响了淮盐运销的各个口岸,以及华东、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例如安徽歙县因为有许多人举族迁往扬州从事盐业销售,随着两淮盐业的发展,歙县风俗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成化、弘治以前,民间安土重迁、勤于稼穑、生活崇尚节俭。及至正德末年、嘉靖初年,民风初变,种田便开始不被人们重视。至万历年间则开始民风大变,富贵人家奢风盛行,珠翠首饰,琳琅满目,当时人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大抵由商于苏、扬者启其渐也。” 许承尧歙事闲谭第十八册歙风俗礼教考到康熙年间,就连当地土著百姓,也有趋逐奢靡之风,“家无宿舂而轻裘耀目”,俨然一副“扬虚子”的派头。据文献记载,类似的情况,也在徽州其他地方出现。扬州盐商的文化风尚和生活风气影响深广,不仅扬州盐商客居的淮安、仪征有“小扬州”之称,清江浦、通州、东台和泰州等地也都有“小扬州”之目 惕斋主人:真州竹枝词、丘浚:过山阳县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