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_第1页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_第2页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_第3页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_第4页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精品文档】文言文固定搭配一、“以为”、“以为”1、译为“以为”、“认为”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2、相当于“以之为”,译为“把当做”。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例: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例: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3、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例:(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2、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熟虑也。(游褒禅山记)例: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2、“用来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3、“之所以”,只能用来表示原因。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例: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公输)三、“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语气。1、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2、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例:如太行、王屋何?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3、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

4、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四、“何以为”,表示疑问语气。1、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2、“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表示反问语气。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

5、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例: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六、“不亦乎”,表示反问语气。译为“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七、“无(毋)乃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例:今君王起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越王勾践灭吴)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例:

6、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例: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8、 “得无乎”,表示推测语气。1、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表推测语气,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九、“孰与”、“孰与”,表示比较关系,译为“和相比,谁更”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例: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十、“与其孰若”和

7、“与其岂若”,表示选择关系。1、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2、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例: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11、 “与其宁”和“宁无(不)”,表示选择关系。1、 译为“与其宁可”和“宁可不” 例: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例: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 例: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例:汉王笑谢曰:“吾

8、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例: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2、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例: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十二、“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例: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例: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例: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十三、“有所”、“何所”、“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例: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十四、“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1、“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