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5使用方法_第1页
DDC-5使用方法_第2页
DDC-5使用方法_第3页
DDC-5使用方法_第4页
DDC-5使用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南大学地电场与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姓 名: 解文博 学 号: 0403130305 专 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 级: 1303班 指导老师:严家斌 龚安栋 一、 实验名称1二、 实验仪器1三、 实验内容1四、 实验目的1五、 实验原理1(1) 中梯装置1(2) 偶极偶极2(3) 对称四极2(4) 联合剖面3六、 实验步骤4七、 数据处理5(1)中梯装置5(2)偶极偶极剖面6(3)对称四级剖面7(4)联合剖面8(5)对称四极测深9八、 实验结论9九、 实验感想101、 实验名称地电场与电法勘探视电阻率法2、 实验仪器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3、 实验内容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中梯、偶极

2、、对称四极、联剖及对称四极测深实验。4、 实验目的 (1)熟悉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的操作步骤; (2)掌握装置系数的算法和所得电阻率数据的基本分析分析;(3)判断并能够处理实验当中出现的不良数据及遇到的问题;5、 实验原理1) 视电阻率公式:psMN=KMNUMNI2)电阻率法可用来测剖面数据也可用来测深(1) 电阻率剖面法:中间梯度法:供电电极AB的距离取得很大,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MN在其中间三分之一地段逐点测量。记录点取在MN中点。 KMN=2*AM*AN*BM*BNMN(AM*AN+BM*BN)参数设置:AB/2=0.5m,MN/2=0.02m,电极AB与电极MN偏移量y=0。中梯

3、装置: 中梯装置如上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的距离取得很大,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在其中间三分之一地段逐点测量,或者扩大到1/2AB、2/3AB,甚至全域测量。记录点取在MN中点。其表达式为:其中, 偶极偶极法: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并分开有一定距离。测量时四个电极一起移动。记录点取OO中点。 KOO=2*AM*AN*BM*BNMN(AM*AN-BM*BN)参数设置:a=AB=MN=0.04m,n=ABMNO偶极-偶极: ABNM 偶极装置如上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并分开有一定距离,其表达式为:其中 对称四极法:AM=NB,记录

4、点取MN的中点,测量使四个电极一起移动。 KAB=*AM*ANMN参数设置:AB/2=0.15m,MN/2=0.02m。ABMNOAMNB 对称四极:对称四极装置如上图所示,电极MN位于中间,AB电极分别在MN两端,AM=BN,其表达式为:其中 如果AMMNNB,则装置称为温纳装置。联合剖面法:由两个三级装置联合而成。电源的负极置于无穷远,电源的正极可接向A级也可接向B级,测量时三个电极一起移动,取MN中点做记录点。 KAB=2*AM*ANMN参数设置:AO=0.18m, MN/2=0.02m。ABMNOAMNC 联合剖面: 三极装置如上图所示,联合剖面装置由两个对称的三极装置联合组成,故称联

5、合剖面装置。其中电源负极接到置于“无穷远”处的C极,正极可分别接至A极或B极。其表达式为:,其中 (2)电阻率测深法:本实验采用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法。原理与剖面法测电阻率相同。测量时MN固定不动,AB电极向两侧移动,记录点在MN中点,即中心x=50cm处。参数设置:MN/2=0.15m。6、 实验步骤(1) 按照所选方法摆放电极,(2) 将各电极与仪器进行接线,(3) 连接电源,(4) 检查接线无误后,打开仪器,按电池键,检查电池电压,应不低于10V(5) 按排列键,选择测量方法:中梯:RECTCL 偶极-偶极:DIPOLE 联合剖面:3P/PRFL 对称四极剖面:4P/PRFL 对称四极测深

6、:4P/VES (6) 按极距键,进行测量参数的设置,AB/2,MN/2,偶极时为D,N,记录点x坐标等,(7) 进行测量,每次测量时根据电极的移动改变相应的参数设置,剖面法每次需改变记录点x坐标,而对称四极测深法则需改变AB的大小。(8) 记录数据(9) 按“关机”建关机,首先断开9v激发电源线,再断开测量点击连接线,整理仪器及附件。7、 数据处理(1) 中梯装置 参数设置:AB/2=0.5m,MN/2=0.02m,电极AB与电极MN偏移量y=0。实验数据如下表:X/mPs/*mX/mPs/*mX/mPs/*mX/mPs/*m-0.352.71-0.1467.910.0261.540.186

7、2.92-0.2853.59-0.1269.780.0463.350.260.49-0.2655.25-0.171.160.0668.40.2258.4-0.2457.2-0.0868.950.0871.070.2456.14-0.2258.94-0.0666.070.171.550.2654.2-0.261.55-0.0463.870.1268.980.2852.26-0.1863.53-0.0258.950.1466.870.350.2-0.1665.47058.470.1664.89图表分析如下:数据分析:与理论数据基本相符,因交换电流的速度差异,水平低阻板左侧累积负电荷,右侧累积正电荷

8、,形成水平偶极场。边缘处(-0.3.0.3处)电阻率与理论相比稍大,推测为水槽壁的影响。 (2)偶极-偶极剖面 参数设置:N=5 MN=AB=7cm测点Ps/*m测点Ps/*m测点Ps/*m测点Ps/*m19.528.1335.534.2251.529.3367.530.9321.533.9537.533.2953.529.5269.531.6323.531.639.532.8755.529.3371.532.5625.530.2741.531.4257.530.9173.533.1427.53043.530.6359.529.775.531.8629.532.3245.530.2761.53

9、0.7577.530.3431.532.9247.530.0763.532.5379.528.1833.534.1349.529.6965.531.5381.526.74数据分析曲线如下图: 数据分析:由曲线可知,异常不是很明显,实验效果不好。该曲线与直立板状体特征曲线相似,可估计为直立板状体。 (3)对称四极剖面参数设置:MN=2cm,AB=20cm测点/mPs/*m测点/mPs/*m测点/mPs/*m测点/mPs/*m测点/mPs/*m0.163.380.2863.220.4675.060.6471.220.8258.550.1262.050.364.660.4876.370.6670.5

10、60.84580.1461.720.3267.430.576.950.6868.810.8658.260.1660.920.3470.130.5277.070.766.530.8858.260.1860.730.3673.360.5476.450.7263.810.958.580.260.680.3874.830.5675.110.7461.960.8258.550.2260.560.474.810.5873.640.7660.480.2461.010.4274.580.672.480.7859.280.2661.120.4474.560.6272.250.858.46实验数据曲线如下图: 数

11、据分析:曲线在开头逐渐增大,在中间位置出现了极大值(可推出异常体中心在0.5m处)后渐渐回落,结果与高阻球的理论曲线基本符合,两端的高值应为水槽壁影响。(4) 联合剖面参数设置:MN=4cm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测点电阻率A(*m)电阻率A(*m)测点电阻率A(*m)电阻率B(*m)测点电阻率A(*m)电阻率B(*m)2028.1440.254236.3429.886432.9835.482229.4238.474434.2529.436633.4734.882430.8537.544632.1429.886834.8934.652631.6436.414830.8930.447035.7733

12、.412832.4935.675029.8831.227236.2132.883033.7634.875229.0132.447437.8932.13234.5634.15428.7133.67638.231.93436.4633.285629.6635.427839.2131.213638.4632.45830.6436.948039.7829.893838.8831.456031.0537.334038.6330.026232.136.41 数据分析:由曲线的交点可以知道,异常体的中心应该在50cm附近,边界应该在32cm和68cm处,而且由数值可以得知异常体为低阻板。(5) 对称四极电测

13、深法参数设置:MN=4cm实验数据如下表AB/2(m)Ps/*mAB/2(m)Ps/*mAB/2(m)Ps/*mAB/2(m)Ps/*m0.0435.760.1686.820.2891.010.4106.170.0649.080.1884.410.391.50.42110.350.0866.230.284.270.3294.190.44114.620.177.820.2285.190.3495.80.46119.950.1283.240.2485.420.3699.410.48133.740.1486.980.2686.320.38103.050.5132.98实验数据曲线如下图:数据分析:曲线随着极距AB增大不断增大,最后又持平的情况,应为G型曲线。八、实验总结(1)注意事项: 电极的选择:MN电极均为点电极,AB电极除中梯要用片电极,使产生均匀场并适当提高电流强度。其余均用点电极。 坐标的选择:DDC-5中默认坐标原点为中间50cm处。(2) 实验总结:1.中间梯度法简单方便,结果可靠,误差较小。2.联合剖面法易受外界影响,可靠性差。3.对称四极法较简单,工作量较小,且所得结果与中间体度法差别不大,特定极距情况下可作为检验中间梯度法的方法。4.“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