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正交实验_第1页
微生物正交实验_第2页
微生物正交实验_第3页
微生物正交实验_第4页
微生物正交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菌种的扩大培养是发酵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该工序又称为种子制备。 菌体数量增加种子制备发酵时间长短和接种量的大小有关。 将较多数量的成熟菌体接入发酵罐中,有利于缩短 发酵时间,提高发酵罐利用率,减少染菌机会。一、种子制备的过程 1、固体培养基上生产大量孢子的孢子制 备 2、液体培养基中生产大量菌丝的过程1、孢子制备 (1)放线菌孢子的制备 限制碳源、氮源(碳源1,氮源不超过0.5);添加麸皮、豌豆浸汁、蛋白胨、无机盐;干燥。放线菌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菌种 母斜面 子斜面 摇瓶种子 种子罐 发酵罐 (孢子) (孢子) (菌丝) (2)霉菌孢子的制备 一般以大米、小米、玉米、麸皮等天然农产品为培养基

2、(3)细菌培养物的制备 斜面多为碳源限量、氮源丰富的配方2、种子制备 种子制备是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的孢子或菌体转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成大量菌丝或菌体的过程。(1)摇瓶种子制备:某些孢子发芽和菌丝繁殖速度缓慢的菌种,需将孢子经摇瓶培养成菌丝后再进入种子罐,这就是摇瓶种子。分母瓶和子瓶。(2)种子罐种子制备:因菌种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一级种子、二级种子和三级种子的制备。a、一级种子:孢子或摇瓶菌丝被接入到体积较小的种子罐中,经培养后形成大量菌丝。一级种子转入到发酵罐内发酵,称为二级发酵。b、二级种子:将一级种子转入体积较大的种子罐中,经过培养形成更多的菌丝。二级种子转入到发酵罐内发酵,

3、称为三级发酵。c、三级种子,四级发酵 种子罐的级数主要决定于菌株性质和菌体生长速度及发酵设备的合理应用。二、种子培养 表面培养法:好氧静置 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曲法培养 液体深层培养 液体表面培养固体表面培养浅盘固体培养深层固体培养液体深层培养 液体深层种子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浆叶分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气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称为。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三个控制点: 灭菌 温度控制 通气、搅拌几种深层培养法(1)根据罐内部的变化情况,掌握 短时间内状态变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测定的环境 因子对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作

4、控制培养,以达到产物的最优培养条件。(2):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多孔 材料代替麸皮之类的固体基质作为微生 物的载体。(3):酶制剂的两步深层培养中,将 菌体生长(营养期)和产酶条件(繁殖 期)区分开。三、种子质量控制种子质量主要受孢子质量、培养基、培养条件、种龄和接种量等因素的影响。种子的质量是发酵能否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种子制备不仅是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菌体,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发酵生产提供适合发酵、具有一定生理状态大的菌体。种子质量的控制将以此为出发点。三、种子质量控制1、培养基:尽量选择一些有利于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营养成分要尽可能和发酵培养基相近。2、培养条件:最适温度;通气搅拌

5、的控制。:通气充足和通气不足的种子都接入发酵罐,发酵单位可相差一倍。:一级种子罐通气量小却有利。 搅拌不足会引起菌丝结团、菌丝粘壁等异常3、种龄:即种子培养时间。一般选,菌体量尚未达到最高峰时移种。 最适种龄:细菌724h; 霉菌 1650h; 放线菌2164h 同一菌种的不同罐批培养相同的时间,得到种子质量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最适的种龄更应通过多次试验,根据本批种子质量来确定。4、接种量:即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接种量大小与该菌在发酵罐中生长繁殖的速度有关。 近年来,生产上多以大接种量和丰富培养基作为高产措施, 如谷氨酸生产:采用高生物素、大接种量、添加青霉素 加大接种量

6、双种法 种子罐染菌或不理想 倒种法、混种进罐5、种子质量标准(1)细胞或菌体: 菌体形态:显微镜观察 菌体健壮、菌形一致、均匀整齐(单细胞菌体种子) 菌丝粗壮、对某些染料着色力强、生产旺盛、菌丝分枝和内含物情况良好(霉菌和放线菌种子) (2)生化指标:种子液的糖、氮、磷、和ph值变化 (3)产物生成量: (4)酶活力5、种子质量标准 a 种子带菌:发酵前期染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发酵成败的关键。 b 种子带菌原因:保藏的斜面试管菌种染菌、培养基和器具灭菌不彻底、种子转移和接种过程染菌以及种子培养基所涉及的设备和装置染菌等。 c 种子染菌防治: u严格控制无菌室污染;u 制备种子时对沙土管、斜面

7、、摇瓶等严格进行管理,防 止杂菌的进入而受到污染;u 对每一级种子的培养物进行严格的无菌检查;u 对菌种培养基或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定义: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生物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l从微生物的特点来选择培养基l液体和固体培养基选择l从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的不同要求选择l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选择生产原料l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配制不同的培养基l营养成分的恰当配比l渗透压lph值l氧化还原电位l 运用先进的生物发酵和现代化工分离技术,以生物发酵技术为起点,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成为集生物化工、制药、食品加工、油脂加工、生物新材料为一体的加工

8、制造产业集团。柠檬酸及其盐类产品生产能力处于全国发酵产品行业第一位,在世界同行业排名前列,位居全国精细化工之首。丰原生化以玉米、小麦、油料等农作物为原料,借助自己独创的利用玉米清液一次发酵生产柠檬酸利用玉米清液一次发酵生产柠檬酸专利技术,国内首家开发利用,开辟了柠檬酸生产的新途径,选育了适应该原料的新菌株,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收率,总收率达80%以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其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玉米代替山芋干为原料,避免了环境污染,副产品还可开发利用。1、功能:供给菌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构成菌体细胞以及代谢的基础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 含钾、钙、钠、镁、铁的化合物微

9、量元素:铜、锰、锌、钼等定义: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生物素、硫胺素)。谷氨酸产生菌:生物素缺陷型 生物素对菌体和谷氨酸积累都有影响 发酵中添加“亚适量”浓度目的:有助于调节产物的形成,大幅度提高发酵产率、降低成本。总之,培养基配置可参照前人的经验配方,再结合菌种和产品的特性,采用摇瓶等小发酵设备对碳、氮、无机因子等单因子逐个试验,观察这些因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再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以得到最优配方。为减少试验次数,可考虑用“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确定培养基的组分和浓度。正正 交交 试试 验验 法法定义: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与

10、分析试验结果的办法,简称正交试验。简化试验次数诸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较大,哪些因素较小。所考察的因素各取什么水平能使实验指标较好指标在不同水平时的变化规律等正交试验意义正交试验意义 常用的正交表例如: 正交表格式:ln(tq) l代表正交表,n代表实验次数, t代表因素水平数,q代表因素数 。常用的正交表可查阅有关统计学书籍直接套用。正交表选择依据:正交表选择依据: 在能容纳所研究的因素数和因素水平数的前提下选用试验次数最少的正交表来安排试验正交表安排试验注意事项:正交表安排试验注意事项: 尽可能使各因素的水平数相等, 试验的重复次数相当。正交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直 观 分 析方 差 分

11、析直观分析直观分析k1:每一因素每一水平下试验指标值的总和k1:每一因素每一水平下试验指标值的平均数r(级差):试验指标随因素水平变化而改变的最大范围正交设计表表头设计正交设计表表头设计 l l1616(4(44 4) ) 正正 交交 实实 验验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实实 验验 结结 果果 分分 析析各因素对产酸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葡萄糖 kh2po4 尿素 玉米浆,各因素的水平为:a2,b3,c2,d3 由此最终确立了菌株的优化配方: 葡萄糖4;尿素1.5; 玉米浆1;kh2po40.5。直观分析优点:简便、计算工作量小直观分析缺点:判断因素效应的精度不够,也不能给出误差的

12、大小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l l1616(4(44 4) )正交实验结果正交实验结果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以n表示试验的总次数,t代表a、b、c、d四因素每个水平的重复试验次数。 n16,t4, 方差分析的平方和 q qa a(kki i2 2)/t/t(xxi i)2 2/n/n 111818/46362/162673.5 qb19182/46362/1614.5 qc101258/46362/1633.5 qd101550/46362/16=106.5 q qxxi i2 2(xxi i)2 2/n/n28137.66362/16 2856.4 qeq

13、eq q(q(qa a +q +qb b +q +qc c +q +qd d) )28.4当ff(f1,f2)0.05时,该处理引起的差别有显著意义;当ff(f1,f2)0.01时,该处理引起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当ff(f1,f2)0.05时,该处理引起的差别有无显著意义查单侧查单侧f分布表分布表 根据f检验可以看出因素a非常显著,方差分析观点认为,只需对显著的因素进行选择,不显著的因素原则上可选试验范围内的任一点。因此可选a2,因素b、c、d可在试验范围内任取一点或由其它指标确定。发酵方法 好氧发酵 厌氧发酵:液体表面发酵固体表面发酵通氧深层发酵 无论好氧或厌氧发酵都可通过深层培养来实现,

14、这种培养均在具有一定径高比的圆柱形发酵罐内完成,操作方法可分为一下五种:深层发酵操作方法(一)分批发酵(二)补料分批发酵法(三)连续发酵法 1、开放式连续发酵 2、封闭式连续发酵(一)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 每一批发酵过程都经历接种、生长繁殖、菌体衰老进而结束发酵,最终提取出产物。发酵工业常见单罐深层分批发酵 特 点: 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可进行少量多品种的发酵生产,发生杂菌污染能够很容易终止操作,当运转条件发生变化或需要生产新品种时,易改变处理对策,对原料组成要求粗放。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二)补料分批发酵法(fed-batch fermenta

15、tion)补料分批发酵法又称半连续发酵或半连续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补料分批发酵法广泛适用于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有机酸、高聚物等的生产。与分批发酵相比,其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优点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不致加剧供氧的矛盾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三)连续发酵法(continuous fermentation) 当微生物培养到对数生长期时,在发酵罐中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不断地流加新鲜液体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同样地速度连续不断地将发酵液排出,使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稳定状

16、态,而ph值、温度、营养成分的浓度、溶解氧等都保持一定,并从系统外部予以调整,使菌体维持在恒定生长速度下进行连续生长和发酵,大大提高发酵的生长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连续发酵类型1、开放式连续发酵:(1)单罐均匀混合连续发酵)单罐均匀混合连续发酵:培养液以一定的流速不断地流加到带机械搅拌的发酵罐中,与罐内发酵液充分混合,同时带有细胞和产物的发酵液又以同样流速连续流出。如果用一个装置将流出的发酵液中部分细胞返回发酵罐,则构成循环系统 单罐连续发酵 1发酵罐 2分离器 将若干搅拌发酵罐串连起来,就构成多罐均匀混合连续发酵装置。新鲜培养液不断流入第一次发酵罐,在最后一只罐中流出。多级连续发酵可以在每个罐中

17、控制不同的环境条件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并能使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得到较充分地利用,最后流出的发酵液中细胞和产物的浓度较高,所以是最经济的连续方法。 管道的形式有多种,如s形、直线形、蛇形管等。培养液和从种子罐出来的种子不断流入管道发酵器内,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这种连续发酵的方法主要用于厌氧发酵。如在管道中用隔板加以分隔,每个分隔等于一台发酵罐,就相当于多罐串连的连续发酵。(4)塔式非均匀混合连)塔式非均匀混合连 续发酵:续发酵:塔式发酵罐有两种,一种是用多孔板将其分隔成若干室,每个室等于一台发酵罐,这样一台多孔塔式发酵罐就相当于一组多级串连的连续发酵装置;另一种

18、在罐内装设填充物,使菌体在上面生长,这种形式仍然属于单罐式。气液并流型塔式连续发酵装置气液并流型塔式连续发酵装置2、封闭式连续发酵在封闭式连续发酵系统中,运用某种方法使细胞一直保持在培养器内,并使其数量不断地增加。这种条件下,某些限制因素在培养器中发生变化,最后大部分细胞死亡。因此在这种系统中,不可能维持稳定状态。封闭式连续发酵可以用开放式连续发酵设备加以改装,只要使用部分菌体重新循环;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间隔物或填充物置于设备内,使菌体在上面生长,发酵液流出时不带细胞或所带细胞极少。 透析膜连续发酵是一种新方法,它是采用具有微孔的有机膜将发酵设备分隔,这种膜只能通过发酵产物,而不能通过菌体细胞。这样,将培养液连续流加到发酵设备的具有菌体的间隔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就通过透析膜连续不断地从另一间隔中流出,提高产品得率。作业题 某校在研究利用木霉酶解稻草粉的优良工艺条件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