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诗歌鉴赏专项训练:悲秋_第1页
2018诗歌鉴赏专项训练:悲秋_第2页
2018诗歌鉴赏专项训练:悲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悲秋悲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 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叠词的使用,突出

2、了景物的层次性。c 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 , 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D. 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E. 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耐人寻味。2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中“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直抒胸臆、用典抒情。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伏的忧虑。对自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对朝廷中某些人安于一己享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赏析】【注释】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3、楚人,指宋玉, 他的九辩 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赏析】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采用“感情物化” 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 ,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 ,“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 ,“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

4、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 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 ,“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

5、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情景与之略相似, 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 ”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

6、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 ,无不争先揭发邀功。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 “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 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 “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 “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 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 ,实属平允精当之论。诗名悲秋 ,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 等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