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柱盖梁抱箍法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_第1页
三柱盖梁抱箍法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_第2页
三柱盖梁抱箍法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_第3页
三柱盖梁抱箍法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_第4页
三柱盖梁抱箍法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安全专项方案盖梁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计算书(一)、盖梁工程概况本工程全线共七座桥梁,盖梁共40个,均为三柱式墩结构。各部分尺寸各桥相同,分别为:长15.2m,宽1.6m,高1.4m,混凝土33.2m。柱间距5.5m,两侧悬臂1.5m。计划防震挡块同盖梁一起浇筑。如图所示:(二)、盖梁抱箍施工法结构设计1、侧模设计侧模为专用大钢模,面板采用=6mm的Q235钢板,肋板高度100mm。其中纵肋(横桥向)、竖肋均采用10槽钢,边肋为=12mm的Q235钢板与背肋连接。整座盖梁侧模每侧设置16道拉杆梁,上下各有一道拉杆保证侧模稳定性。2、底模设计底模模为专用大钢模,面板=6mm,肋板高

2、度100mm。其中纵肋(横桥向)、横肋(顺桥向)均采用10槽钢,边肋在底部主要受力区采用等边角钢L10010,其余部分为=12mm的Q235钢板与背肋连接。3、横梁(顺桥向)采用10槽钢立放,优先布置底模接缝处及薄弱处,然后再加密布置。最大间距50cm。4、主支撑梁(纵梁)主梁采用28b工字钢,长度16m,安装在三个抱箍之上,承受盖梁施工的全部荷载。5、抱箍抱箍由两块半圆形高度为50cm的钢板(=10mm)制作而成。两片抱箍间采用M20高强螺栓连接,每侧16颗,共计32颗。与混凝土的接触面贴合一层23mm厚度的橡胶垫。紧固高强螺栓使抱箍产生对墩柱混凝土面的侧压力产生摩擦力,为主梁提供足够的支座

3、反力。6、防护栏杆与工作平台(1)在横梁上每隔3条横梁焊接一根竖向钢筋,长度50cm。当横梁安装完毕时,将长度1.2m的钢管(501.5),再沿纵向安装栏杆。钢管间连接采用扣件连接。(2)在横梁悬臂端放置竹胶板或竹踏板,方便作业人员走行。(三)、盖梁抱箍法施工设计图图01 桥墩盖梁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图图02 盖梁模板设计图(一)图03 盖梁模板设计图(二)(含抱箍设计图)(四)、主要材料数量汇总表表 1 盖梁施工支撑体系材料统计表部位序号名称单位数量重量(kg)总重量(kg)备注盖梁模板1C1侧模块4936.2 3744.8 2C2侧模块2324.2 648.4 3C3侧模块2328.5 657

4、.0 4D1底模块2339.2 678.4 5D2底模块4256.8 1027.2 6D3底模块1368.4 368.4 7D4底模块1371.1 371.1 8D5底模块1448.0 896.0 9K1侧模块1104.7 104.7 10K2侧模块1106.4 106.4 11拉杆梁组3234.8 1113.6 12拉杆根325.4 172.8 13支架套277.2 308.8 14模板螺栓个22836.0 36.0 15防护栏套1111.4 111.4 模板重量小计10345.0 支撑部件18纵梁根67.0 42.0安装在柱边17横梁根2030.0 720.016主梁根2766.4 153

5、2.815抱箍套3165.0 495.0含螺栓整套盖梁模板及支撑体系重量合计:13134.8 (五)、设计简算说明1、设计计算原则(1)、满足结构受力的安全性。(2)、在满足结构受力安全情况下考虑挠度变形控制及挠度调整。(3)、采取比较符合实际的力学模型和实际的施工荷载。(4)、尽量采用已有的构件和已经使用过的支撑方法。2、注意事项(1)、盖梁悬臂端为变截面,荷载分布不规则,但荷载必然比跨中段小,未简化计算采用与跨中段相同的均布荷载。(2)、抱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压力试验,沉降及变形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3)、第一个盖梁浇筑时使用水准仪进行主梁挠度观测,安全监控的同时验证计算结果。(4)、由于桥

6、梁墩柱嵌入到模板内,故风荷载不予考虑。(六)、常数及各部件参数1、计算常量(1)、重力加速度:g=9.81m/s2=9.81N/kg(2)、钢筋混凝土容重:=26KN/m32、重力荷载支撑体系中各构件质量取自前文盖梁施工支撑体系材料统计表。(1)、盖梁钢筋混凝土自重:G1=33.2=863.2KN(2)、整套钢模板自重:G2=10345g/1000=101.5KN(3)、横梁自重:G3=(42+720)g/1000=7.5KN(4)、主梁(横桥向)自重:G4=1532.8g/1000=15.0KN(5)、单个抱箍自重:G5=495g/1000=4.9KN(6)、施工荷载:Gp=(604+252

7、+150)g/1000=4.3KN说明:施工荷载假设浇筑时有工人及管理人员4名,60Kg/人;振动棒2台,25Kg/台;其它设备150Kg。3、钢材力学参数型钢、拉杆(圆钢)、钢板弹性模量:E=2.1105MPa=2.1109KN/m2型钢的截面力学参数详见以下图表。图 1 型钢截面图表 2 型钢参数表型 号截面面积(cm2)理论重量(kg/m)x-x轴y-y轴y-y1轴Z0IxWxixIx/SxIyWyIyIy1cm4cm3cmcmcm4cm3cm(cm4)(cm)28b工字钢6147.9748153411.12436458.72.4410#槽钢12.7410 19839.73.9425.6

8、7.81.4254.91.52注:数据取自国标规范热轧型钢(GB/T 706-2008)(七)、侧模支撑计算1、力学模型假定混凝土浇筑时侧压力由拉杆和拉杆梁承受,如下受力图:2、荷载计算振捣棒产生的压力取Pz=4KPa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Pm=kh+Pzk为外加剂影响系数,夏季施工为防止坍落度损失,可能混凝土流动性较强,取1.3;h为混凝土有效压头高度(m),根据总体施工计划,盖梁施工将在6、7、8月份,根据气象资料,入模温度T取30;浇筑速度v取0.45m/h。v/T=0.45/30=0.0150.035h=0.22+24.9v/T=0.6mPm=kh+PZ=1.3260.6+4=24.3

9、KPa延盖梁每延米上产生的侧压力按最不利因素考虑,即混凝土刚浇筑完毕时:P=PmH-h2=231.4-0.62=25.3KN3、拉杆受力计算拉杆拟采用20mm的圆钢,容许抗拉应力取140MPa,拉杆端焊接4.4级M22螺栓,抗拉强度400MPa,取最小值,即拉杆容许拉应力=140MPa。根据模板设计图得知,拉杆梁最大纵向间距为1.2m,计算拉杆的拉应力为:=T1+T2A=1.2P2r2=1.225.323.1420.012=48313KPa=140MPa结论:拉杆强度满足要求!4、拉杆梁受力计算拉杆梁为2根10槽钢连接(y轴向受力)制成,由上图可知T1、T2为拉杆梁的支点即支座反力,拉杆梁为简

10、支梁,按模板设计图考虑模板肋宽及拉杆安装位置,取梁长l=1.7m。砼侧压力按均布荷载考虑:q0=1.2P/H=1.225.3/1.4=21.7KN/m单根10承受的荷载为:q=q0/2=10.9KN/m最大弯矩:Mmax=ql28=10.91.728=3.94KNm弯曲应力:=MmaxWx=3.94KNm39.7cm3=99.24MPaw=160MPa挠度值:fmax=5ql4384EIx=510.91.743842.110919810-8=2.8510-4mfmax=0.29mmf=l400=4.25mm结论:拉杆梁满足要求!5、纵肋(横桥向)受力计算:侧模纵肋为单根10槽钢(y轴向受力),

11、上下间距0.3m,可按简支梁计算,梁长l同拉杆梁间距1.2m,拉杆梁为支点。纵肋荷载q计算按最不利点,即最底部纵肋做受力计算,安全系数k=1.2:q=kPm1.20.3/1.2=8.75KN/m最大弯矩:Mmax=ql28=8.751.228=1.575KNm结论:由此可见纵肋最大弯矩远小于拉杆梁内单根槽钢,材料相同、截面相同,弯曲强度及挠度不做计算即可知其满足要求。(八)、底模及横梁计算1、底模纵肋计算底模纵肋直接架在横梁之上(y轴方向受力),横向间距最大0.4m。可按简支梁计算,梁长取横梁最大间距,即l=0.8m。(1)、荷载计算:荷载来自纵肋上方的混凝土重力以及混凝土振捣产生的荷载4KP

12、a,安全系数k=1.2:q=k0.40.81.4+40.40.8/l=19.4KN/m最大弯矩:Mmax=ql28=19.40.828=1.552KNm结论:由此可见底模纵肋最大弯矩小于拉杆梁内单根槽钢,材料相同、截面相同,弯曲强度及挠度不做计算即可知其满足要求。(上方混凝土高度大于1m时可不计振捣荷载)2、横梁计算横梁也为10槽钢,延y轴方向受力,布置最大间距0.5m。横梁承受0.5m范围内的盖梁砼自重、模板自重、施工荷载。假设主梁工字钢在贴近墩柱位置安装,则受力模型如下:荷载计算:最大间距处在D1底模和两块C1侧模下方,由模板图纸及工程量统计得知:单块C1底模为5.51.5m,重量936.

13、2kg,附带6根拉杆梁重量34.1kg;单块D1底模重量339.2kg,纵向长度2.3m。故横梁承受的模板重力为Gk=g936.2+34.12/5.5+339.2/2.310-30.5=2.454KN横梁承受的混凝土重力荷载为:施工振捣荷载取4KPaGm=1.61.4+41.60.5=36.33KN均布荷载:安全系数k=1.2q=kGk+Gm2a+l=1.22.454+36.3320.244+1.324=25.68KN/m弯矩计算:Mmax=ql281-4a2l2=25.681.324281-40.24421.3242=4.86KNm弯曲应力:=MmaxWx=4.86KNm39.7cm3=12

14、2.4MPaw=160MPa最大挠度值:fmax=ql4384EIx5-24a2l2=25.681.32443842.110919810-85-240.24421.3242fmax=0.2mmf=1324400=3.3mm结论:横梁满足要求。(九)、主梁计算主梁采用28b工字钢,长度l=16m,共两根,架设在抱箍平台之上,横梁分布在15.5m范围内,是整个盖梁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受力构件。1、荷载计算前文已对荷载进行计算,主梁承受的荷载为盖梁混凝土及模板、横梁重力与施工过程中人员及机械的重力荷载,平均分配至两根主梁。安全系数k=1.2G=G1+G2+G3+G4+Gp=863.2+101.5+7.

15、5+15+4.3=991.5KNq=G2l=991.5215.5=32KN/m2、受力模型建立力学模型如图:由受力图得知,此结构体系属一次超静定结构,用位移法进行解算。3、结构力学计算(1)、计算支座反力Rc:第一步:解除C点约束,分别计算悬臂端荷载与梁中段均布荷载情况下弯矩与挠度。Mmax=-qa22=-2.53q C点位移量:fC=-qa22l216EI ()D、E点位移量:fD=fE=qa32l+5ql28EI2+a2l ()Mmax=q2l28=15.125q C点位移量:fC=5q2l4384EI ()第二步:计算C点支座反力RC作用下的弯矩与挠度Mmax=-RC2l4C点位移量:f

16、C=-RC2l348EI ()第三步:加入C点支座计算支座反力RC 加入C点支座后可得如下方程:fC=-RC2l348EI-qa22l216EI+5q2l4384EI=0简化得:4RCl+q(6a2-5l2)=0RC=-6a2-5l24lq=5.494q ()(2)、计算支座反力RA、RB:由静力平衡原理可得:RA=RB=2l+a-RC2=5.003q ()(3)、弯矩分析由结构力学相关资料可得知,均布荷载下连续梁结构最大弯矩出现在支座顶负弯矩,根据叠加原理,此结构最大弯矩也出现在支座顶负弯矩,且由于两端悬臂处荷载作用,跨中正弯矩影响也会变小,故跨中弯矩不做计算。由现有条件根据叠加原理可求得A

17、、B、C点负弯矩:MA=MB=-qa22=-2.53q MC=q2l28+-RC2l4+(-qa22)=-2.51q 由此可知,最大弯矩来自在A点和B点处负弯矩。绘制均布荷载q弯矩图:注:此结果也在Autodesk Robot Structural Analysis软件中得到验证!图示的正弯矩值为该软件计算(4)、梁端最大位移fmax=qa2l324EI6a22l2+3a32l3-1 =qal33EI3a22l2+3a38l2-1=2.255.53q3EI32.25225.52+32.25385.53-1=-90.25qEI ()4、纵梁结构计算(1)、弯曲应力:根据以上力学计算得知,最大弯矩

18、出现在A、B支座顶的负弯矩,代入q后:Mmax=MA=MB=-2.53q=-2.5332=-80.96KNm=MmaxWx=80.96KNm534cm3=151.6MPaf=a400=2250400=5.6mm结论及说明:主梁抗弯强度满足施工要求,即可保证安全性满足要求。但两端悬臂处下挠度超出容许值(l/400)。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盖梁悬臂端混凝土量较小,混凝土重力荷载也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模板横梁、纵肋、拉杆的相互作用,实际下挠值应小于计算值fmax。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分别在主梁悬臂端和跨中设置4处观测点,监控实际施工的模板沉降情况,据此数据确定是否需要设置上拱度和抛高。亦可以对主梁进行补

19、强增加其惯性矩及抗弯模量。(十)、抱箍计算1、抱箍承载力计算由横梁计算得知,抱箍为主梁提供支座反力,则抱箍与墩柱摩擦力必须大于最大支座反力且承受自重。支座反力最大出现在中间墩柱,则抱箍承受的最大竖向压力N为:N=2RC+G2=2(5.49432)+4.9=356.52KN该值即需要抱箍产生的摩擦力。(Rc仅为一侧的最大支座反力,有两根主梁,所以需乘2)2、抱箍螺栓计算根据抱箍结构图,由紧固32颗(n)SC8.8级M20高强螺栓产生的预拉力,使抱箍与墩柱混凝土面间产生竖向摩擦力。但支撑力传导分以下两种情况:情景一:当主梁安装在抱箍平台时按抱箍设计图,主梁在抱箍平台时,由抱箍平台产生的抗剪力支撑整个盖梁模板体系。螺栓仅提供拉力,剪力由抱箍平台承担。抱箍内侧平铺粘贴一层无纺土工布,取土工布与金属间的摩擦系数0=0.3。则每颗螺栓的拉力:S=N0n=356.520.332=37.14KNN=351.62KN结论:32颗高强螺栓极限抗剪力大于施工荷载,故在此情况下亦可满足要求。3、螺栓最小紧固扭矩计算螺栓扭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