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第一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第二节:第二节:体温体温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掌握内容: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产热器官和主要产热方式;皮肤的散热念;产热器官和主要产热方式;皮肤的散热方式;体温调节中枢。方式;体温调节中枢。熟悉内容:熟悉内容: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人体正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人体正常体温及体温生理变动;体温调节机制。常体温及体温生理变动;体温调节机制。 了解内容:了解内容: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的测定。授课时间:授课时间:2 2学时学时
2、第一节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概念:概念: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的过程。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 合成代谢:合成代谢:机体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取营养物机体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取营养物 质以合成体内新的物质。质以合成体内新的物质。 分解代谢:分解代谢:机体不断分解自身原有物质,释机体不断分解自身原有物质,释 放能量供给各种生命活动需要。放能量供给各种生命活动需要。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转化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外部环境中的热能、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外部环境中的热能、电能、光能和
3、机械能等,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中的蕴藏在食物中的化学能化学能。 ( (一一) )能量来源能量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主要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1.1.糖:糖:占占7070左右。左右。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化。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搐。昏迷以及抽搐。2.2.脂肪:脂肪:占占3030。3.3.蛋白质:蛋白质:很少很少( (长期饥饿或消耗极大而体内长期饥饿或消耗极大而体内糖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原、脂肪储备耗
4、竭时,才,才依靠蛋白质分解供能,依靠蛋白质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活动以维持必要的生理活动) )。( (二二) )能量转移和利用能量转移和利用1.1.转移转移: : 热能热能(50%(50%以上以上) ) 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atp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磷酸肌酸(cpcp):是):是atpatp的贮存库。的贮存库。2.2.利用:利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转变热能、机械功热能、机械功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一)
5、测定原理:(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影响能量代谢的
6、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肌肉活动:(一)肌肉活动:骨骼肌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骨骼肌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响最为显著。运动或体力劳动可使能量代谢升运动或体力劳动可使能量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高,产热量增加。(二)精神活动:(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4%。 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 (烦躁、恐惧、情绪激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动等) )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兴
7、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交感神经兴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 (三三)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概念:概念: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额外” 热量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 (从进食后从进食后1h1h开始开始, ,持持续续7 78h),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 ,但产热量却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额外” 热量是由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进食引起的。 各种营养物
8、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30; 糖和脂肪增加糖和脂肪增加4 46 6; 混合性食物增加混合性食物增加1010。 其产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氨其产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氨基酸在肝脏氧化脱氨基作用有关。基酸在肝脏氧化脱氨基作用有关。( (四四)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 人体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在人体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在20203030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当环境温度低于2020时,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肌肉紧张时,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肌肉紧张度增加和战栗产热;
9、环境温度高于度增加和战栗产热;环境温度高于3030时,时,可能由于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出汗以可能由于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出汗以及呼吸、心脏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使能及呼吸、心脏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使能量代谢增加。量代谢增加。 四、四、基础代谢基础代谢( (一一) )基础代谢的概念: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基础状态: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卧半小时、空腹卧半小时、空腹12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202525时人体的状态时人体的状态。 基础代谢率基
10、础代谢率(bmr)(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代谢率的高低与体表代谢率的高低与体表面积成正变关系。面积成正变关系。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公式:体表面积(体表面积(m m2 2)=0.0061=0.0061身高身高(cm)+0.0128(cm)+0.0128体重体重(cm)(cm)0.15290.1529体表面积测算图体表面积测算图: :(二)基础代谢率的衡量标准(二)基础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 ,基础代谢率实测值与正常平基础代谢率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均值比较
11、, ,相差在相差在10% 10% 1 1% %以内属以内属于正常。相差值超过于正常。相差值超过20%20%时,才可能有病时,才可能有病理变化。理变化。 第二节第二节 体温体温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1.1.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概念: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但各部分的温度并不相同。但各部分的温度并不相同。 人体的温度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人体的温度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体表温度:体表温度: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皮下组
12、织和肌肉的温度。易受环境温度或机的温度。易受环境温度或机体散热的影响,所以,波动幅度较大,且各体散热的影响,所以,波动幅度较大,且各部分温度差也大。部分温度差也大。 体核温度:体核温度:是指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是指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相对稳定,但由于代谢度。比体表温度高,且相对稳定,但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 肝脏温度为肝脏温度为3838左右,在全身中最高;左右,在全身中最高; 脑产热较多,温度也接近脑产热较多,温度也接近3838; 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温度略低。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温度略低。 血液是体内传递热
13、量的重要途径,由于血血液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可使深部各个器官温度经常趋于液不断循环,可使深部各个器官温度经常趋于一致。一致。体核温度范围和体表温度范围的相对比体核温度范围和体表温度范围的相对比例,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寒冷的环在寒冷的环境中,体核境中,体核温度范围缩温度范围缩小;在炎热小;在炎热的环境中,的环境中,体核温度范体核温度范围可扩展到围可扩展到四肢。四肢。体温:体温:概念:概念: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意义: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14、的必需条件。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 t t 2222心跳停止;心跳停止; t t 4343酶变性而死亡酶变性而死亡; ; t = 27 t = 27低温麻醉。低温麻醉。2 2测量部位及正常值测量部位及正常值 测量部位:测量部位:腋窝、口腔和直肠温度。腋窝、口腔和直肠温度。正常值:正常值: 直肠温度:直肠温度:36.936.937.937.9。 口腔温度:口腔温度:36.736.737.737.7。 腋窝温度:腋窝温度:36.036.037.437.
15、4。直肠温度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直肠温度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试不便,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10min)。)。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等于体核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等于体核温度)、鼓膜温度(等于下丘脑温度)。温度)、鼓膜温度(等于下丘脑温度)。(二)体温的生理变动(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所变动。体的活动等而有所变动。1.1.昼夜波动昼夜波动昼夜节律:昼夜节律:体
16、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律。 一般是清晨一般是清晨2 26h6h时最低,下午时最低,下午1 16h6h最高,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1。机制:机制:生物钟控制生物钟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下丘脑视交叉)2 2性别:性别: 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0.3。 女性体温月节律:女性体温月节律: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而变动,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 3.3.年龄: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17、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10岁,岁,体温约降低体温约降低0.050.05。141416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 4. 体力活动体力活动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 122。所以测体。所以测体温
18、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防止其哭闹。5.5.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控制下,产热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
19、衡的到动态平衡的结果。结果。( (一一) )产热产热 1.1.主要产热器官: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脑内脏和脑(尤其肝脏,其次是脑)。(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劳动或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劳动或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骨骼肌。 2.2.产热形式产热形式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人在寒冷的环境中, ,散热明显增加散热明显增加, ,机体要机体要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必需增加产热量:必需增加产热量: 寒战产热:寒战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
20、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发生寒战时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发生寒战时, ,代谢率可代谢率可增加增加4 4倍。倍。 非寒战产热:非寒战产热:指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指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的现象。又称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的现象。又称代代谢产热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70%70%)。)。( (二二) )散热散热1.1.散热部位:散热部位:皮肤皮肤2.2.散热方式:散热方式: 当当环境温度体表温度环境温度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
21、占总量量7070。 当当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体表温度体表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依靠蒸发蒸发方式散热。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辐射散热:辐射散热: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量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称为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称为辐射散辐射散热热。辐射散热是机体在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的辐射散热是机体在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大约占总散热量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大约占总散热量的60%60%。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员), ,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
22、体不仅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 传导散热: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物体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的散热方式。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易出汗。 对流散热: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
23、种特殊形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空气(液体)对流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空气(液体)对流速度和温度。速度和温度。 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御寒。温御寒。 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 蒸发散热:蒸发散热: 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的散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的散热方式。热方式。当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
24、,蒸发是唯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一的散热途径。 形式:形式: 不感蒸发:不感蒸发:又称又称不显汗不显汗。指体中。指体中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在未形成明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在未形成明显的水滴之前就蒸发的现象。显的水滴之前就蒸发的现象。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约1000ml/1000ml/日(皮肤约占日(皮肤约占2/3,2/3,肺占肺占1/31/3)。)。 所以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所以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发汗:又称可感蒸发。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发汗是通过
25、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是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30左左右时,便开始发汗;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右时,便开始发汗;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汗量可达1.5l/h1.5l/h。因为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因为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所以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量实现的,所以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汗腺缺乏散热的效果;汗腺缺乏( (如烧伤病人如烧伤病人) )或汗腺分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生命。生命。3.3.散热的
26、调节:散热的调节: 机体的散热调节反应主要通过发汗和皮肤机体的散热调节反应主要通过发汗和皮肤血流量改变来调节。血流量改变来调节。 (1 1)发汗的调节:)发汗的调节:人体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人体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与蒸发散热有关的是小汗腺。与蒸发散热有关的是小汗腺。分类:分类: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温热性发汗:温热性发汗:概念:概念:环境温度升高或剧烈运动时通过乙酰胆碱环境温度升高或剧烈运动时通过乙酰胆碱促进全身各部位小汗腺分泌汗液称为温热性发促进全身各部位小汗腺分泌汗液称为温热性发汗。汗。机制:机制:下丘脑下丘脑交感胆碱能纤维交感胆碱能纤维小汗腺小汗腺发发汗。汗
27、。精神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概念:概念:指当情绪和精神紧张时引起的发汗。其指当情绪和精神紧张时引起的发汗。其部位见于手、足及前额等处的汗腺(与体温调部位见于手、足及前额等处的汗腺(与体温调节无关)。节无关)。机制:机制:大脑皮质运动前区大脑皮质运动前区交感肾上腺素能纤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维手、足及前额等处的汗腺手、足及前额等处的汗腺发汗。发汗。(2 2)皮肤血流量改变:)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制散热。在炎热环境
28、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皮肤血管舒张,动皮肤血管舒张,动- -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之,散热作用减弱。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交感神经紧张性血血管舒张(管舒张(收缩收缩)动动- -静脉吻合支开放(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关闭)血流血流散热散热 三、体温调节三、体温调节方式: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概念:自主性体温调节(反射性体温调节):概念:自主性体温调节(反射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指在体温调节机制的
29、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使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使体温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为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一一) )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各个部位温度变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各个部位温度变化的特殊结构。化的特殊结构。1.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1 1)分布:)分布:指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如皮肤、指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如皮肤、粘膜、内脏和肌肉的温度感受器。粘膜、
30、内脏和肌肉的温度感受器。 (2 2)类型:)类型:可分为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可分为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皮肤温度皮肤温度3030时时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冷觉冷觉 皮肤温度皮肤温度3535时时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温觉温觉(3 3)作用:)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2.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布:分布:指分布于脊髓、延髓、下丘脑和脑指分布于脊髓、延髓、下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干网状结构等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分类:分类:热敏
31、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局部组织温度局部组织温度热敏神经元神经冲动发放热敏神经元神经冲动发放频率频率局部组织温度局部组织温度冷敏神经元神经冲动发放冷敏神经元神经冲动发放频率频率 在在视前区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po/ah)(po/ah)分布较多的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提示提示po/ahpo/ah中的中的温度感受器主要是感受温度感受器主要是感受体温升高刺激体温升高刺激。 ( (二二)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质的整个中枢广泛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质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系统内。 调节体温的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基本中枢:下丘脑下丘脑。 其中,其中,p0p0ah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是体温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丁二酸二甲酯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万吨绿茶清洁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广州花都城投西城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分家协议书法律效力
- 畜牧业考试题及答案
- 甲砜霉素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报告
- 婚前协议书电视剧介绍
- 离婚协议书起诉管辖
- 天柱带钢协议书
- 2025年仓储安全员应急处理能力测试试卷
- 诊断学心脏血管检查
- 处置物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课件
- 房屋拆除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气瓶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含记录)+气瓶安全总监职责+气瓶安全员守则
- 时间研究(秒表法)课件
- 高边坡变形类型原因及防治对策
-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课件
-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课件
- 山西华瑞公司露天整合项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