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书法篆刻艺术鉴赏中国书法篆刻艺术鉴赏 1;.2书法艺术概述书法艺术概述 一、书法的概念与人文内涵一、书法的概念与人文内涵1、定义:(1)“书”:中国汉字;“法”:书写汉字的方法;即写字方法 (2)哲学化的概括为: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家、个性、 才情、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2、特征:中西方思想,美学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线性表现”“工具”决定书写性质(1)笔、墨、纸、砚:“柔”、“ 黑与白”简洁生动概括 (2)硬笔:“硬性”单一、符号简单、强调形式,如拉丁字母大 小写,黑体,罗马体。符号形式:(1)中:真、草、隶、篆,形式丰富多样 (2)西:拉丁字母,符号形式单一作品形式:(1)
2、中: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条幅(2)西:单一3、三要素(性质):(1)书法与东方意识,是书法的录魂 (2)抒性情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 a、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 b、米芾:八面出锋 c、王铎:连绵奔放; d 、颜真卿:浑博开张 (3)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载体3 二、书法与文房四宝二、书法与文房四宝(一)毛笔:笔法、笔势“柔”的特征决定了书法线务的韵律感、变化感,最能代表中国 文化的精随。 1、笔管:(1)战国时产生毛笔的加工业,“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渊 源久远,内涵深厚。 (2)“竹管”审美特征;“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笔直、气节 高苍翠修拨, 能入画
3、、诗;寓意吉祥;“空心“虚怀若谷”可作乐 器。如: 竹笛、空心可发声。 2、缠束:(1)动物的毛束;加工成型须一百多道工序;柔、弹性、刚柔兼济、能 直能曲、能刚可柔、变化万端;古有雅称为“毛锥”。 (2)“一枝毛笔写尽了中国的文化”,由一枝毛笔说开去。 3、特点:“尖、齐、圆、健”(二)墨 1、6000年前,原始先民有矿物质墨、石墨残存的痕迹,这时文房四宝只缺宣纸。 2、传统墨锭加工类型;松烟墨、油烟墨、现代选烟墨使用方便、携带便捷。(三)纸 1、西汉造纸术出现,东汉造纸专家、蔡伦(历史将造纸的成就归结集中于他一人) 2、“宣州”安徽、故得名,类别:(1)生、熟、半生半熟(2)特性(四)砚:6
4、000年前已有雏形,艺术性及实用价值综合于一身45 三、书体的演变历史三、书体的演变历史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逐渐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结体上 虽然大小不 一,错综变化,笔道 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但 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备书 法的三个要素, 即用笔、 结字、 章法。6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笔道肥粗,
5、弯笔多,团块多 。7 3、小篆 秦统一六国,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也叫“秦篆”。在大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笔划较细 ,匀圆齐整,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文字统称大篆。) 8 4、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称之为“隶变”。隶书结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9 蚕头燕尾 : 释义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疾。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
6、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燕尾。 10 5、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字形较为正方,点画规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有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多以碑刻的形式传世,这就是所说的魏碑魏碑。 奚真墓碑11 唐代的楷书,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其中颜真卿、柳公权后世又有“颜筋柳骨”之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赵孟頫并誉为楷书四大家,简称“欧颜柳赵”。 中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晚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唐初
7、 欧阳询九成宫碑12 6、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由张芝所创,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唐张旭草书作品唐怀素草书千字文13 7、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
8、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晋 王羲之兰亭序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14 四、历代书法特征四、历代书法特征 (一)、晋人尚韵-晋朝人崇尚韵律 王羲之 伯远帖 王羲之兰亭序15 (二)、 16 (三)、 苏轼寒食帖17 (四)、元明尚态 元明朝人崇尚形态 明董其昌18篆刻艺术概述篆刻艺术概述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
9、特色。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阴刻(朱底白文)阳刻(白底朱文)19 秦代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汉代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
10、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十六世纪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20 二、印章的种类 1、周玺印周玺印: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唐武则天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当时,印章大约有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印钮有坛、台、龙、虎等各形状。布局无拘无束,气势雄健挺拔。 2、秦汉官印秦
11、汉官印: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统一的文字“秦篆”(即小篆)。小篆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又名为白文印,形成也与前有所不同,正方形官印,四周多用“田”形框,长方形官印(低级官吏)则采用“日”形边框。文字生动,线条均匀协调、顾盼有情。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时期,汉印多不采用边框,虽以小篆为主,但结体方中带圆,章法严谨稳重,明朗、朴实、整体大方。 21 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唐代唐代官印一律用朱文,印钤盖于纸帛上,以篆体细朱文将笔画曲折、叠绕,使印面铺得平满整齐。宋代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入印。明代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
12、边粗朱文。清代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 5、闲文印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 6、收藏鉴赏印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古代收藏鉴赏印,给后人提供了鉴别书画真伪与艺术
13、价值高低的可靠依据。22 7、肖形印肖形印:周秦时代已出现,汉代最多,秦汉的肖形印图案生动,种类繁多。 8、吉语印吉语印:是把吉利话刻成印章,常见的有“美意延年”、“长寿”、“日贵”、 “出入大吉”等。23 三、名印欣赏 何震与文彭并称“文何”。这方印章系寿山石印,印文布局匀整,字里行间一气相贯,运用冲刀刻印,刀迹显露,体现了何震猛利清健的作风。他的边款文字不同于文彭的双刀勒碑刻法,初创单刀为主的切刻法,有苍古生拙之趣。“笑談间气吐霓虹”石章 (明)何震24 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文彭工书法,尤精篆刻。其印法为後世所宗,被视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他所创的印派,也称“吴门派”。这方“七十二峰深处”印为象牙质,印文以沉静清丽为基调,气韵流动,犹有宋元遗风。鐫刻秀润挺健,表现出很深厚的功力。“七十二峰深处”石章(明)文彭25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山东胶县人,是画史上“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右手病发,用左手书画刻印,他的篆刻拙中有势。“家在齐魯之间”作於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雄浑厚重,朴拙大气,应是他的自用印。高凤翰传世印章的实物仅有数件,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