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doc_第1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doc_第2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doc_第3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doc_第4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2006-03-09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概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于 2004 年启动,正式名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其目标是多学科结合,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由科技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作为组织单位,科技部作为第一组织单位。 考虑到这一项目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 参与的学科和单位多,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 科技部决定将项目分

2、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实施时间为 2004 年至 2005 年,工作的范围放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重点探索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1500 年(即文献记载和尧舜禹和夏王朝的时期) 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态。 同时,为下一阶段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实施方案。 工程的第一阶段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第一项目执行单位,参加项目的还有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程的第一阶段的项目共设置了五个课题,即“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文化谱系及其年代”; “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研究”;“公元

3、前 2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研究”; “以中心性城邑为核心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的综合研究”。工程第一阶段探讨并初步回答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关系、 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社会结构、 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 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制定实施方案。 工程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几座都邑性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并对这些遗址出土的遗存开展包括科学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冶金史、化学成分分

4、析、古人类食谱分析等多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工程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多学科结合。 参加工程的学者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年代测定、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冶金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等十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学者各扬其所长,优势互补,密切协作,联合攻关。在工程立项之前,便共同商讨立项方案,共同研究技术路线,共同决定工作计划。在实施工程中,也经常沟通、协商,及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工程的另一特色是不仅注意文明要素的追溯, 而且注意考察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 并探索其背景、 原因与机制。 即不仅研究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 形成和发展的,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还要探索为

5、什么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是哪些因素导致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各个因素在其中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探源工程项目立项以来,在各参加单位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经过为其近两年的工作, 工程各个课题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尤以在中原地区几处年代在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1500 年中心性城邑的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和多学科结合对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期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2.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继续探索地处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 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 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 时代约为距今 3800

6、年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 商王朝时期。 这一兴盛了约 300 年的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这里发现的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最早的铸铜作坊等,早为学术界所熟知。 二里头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同时,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作为中国古代文

7、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 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于新世纪伊始,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掘作为田野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二里头工作队自 2001 年起对二里头遗址中心区进行了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 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遗址范围的重新探察、对遗址整体布局的再探索、 对中轴线规划的宫殿建筑群的确认,以及二里头文化末期若干重要遗存的发现等等, 把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层面。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近年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个“中国之最”最早的宫城、 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最早的车辙痕迹、 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用工最巨、制作极

8、精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这些新的考古成果, 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 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 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 2004 年起,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正式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从聚落考古学的角度对遗址进行深入勘查和探究。 20042005年两个年度的发掘,发掘面积近 4000 平方米。这些发掘紧紧围绕着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规划和布局这一重要学术课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一、确认宫城西墙,最终搞清了宫城的范围、结构及时代。根据钻探勘查掌

9、握的线索,在宫城西墙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追探和试掘, 最终确认了宫城西墙。宫城西墙残长 150 余米,基槽宽约 2.4 米余。至此,宫城轮廓全面显现。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 城墙沿已探明的四条大路的内侧修筑, 在宫城外侧的早期道路上又形成了宫城使用时期的大路。 东、西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为 378 米、359 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为 295 米、 292 米,宫城总面积约 10.8 万平方米。依据多组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可以确定宫城城墙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二、发现了宫殿区外围的第四条大路,确认中心区道路网的存在。在追探宫城西墙的过程中

10、,又在宫城西墙外发现了另一条南北向大路,残存长度 200 余米。已发现的四条大路的走向与 1、2 号宫殿基址四面围墙和宫城的方向基本一致,构成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其围起的空间恰好是已知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集中区,面积逾 10 万平方米。经解剖发掘可知,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三、全面揭露了宫城西南部的 7、8 号夯土基址等重要建筑遗存。 在宫城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 各发现一座与夯墙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 跨建于城墙的建筑轴线上,与城墙相接。 其中 7 号基址位于宫城南墙之上, 恰好坐落于 1 号宫殿基址南大门的正前方。 8 号基址建于宫城西墙之上,位于 1 号基址的西南。从

11、层位关系和相对位置看,两座夯土基址的建筑与使用年代与宫城城墙相同。由上述新发现可知,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宫殿区围以方正规矩的城垣; 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明确的方向性, 宫城内至少分布着两组具有明确的中轴线的大型建筑基址群。 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 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 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四、在宫城以南新发现一处大型围垣设施。这一大型围垣设施的垣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编为 5 号墙,目前已确认了东墙北段、东北角和北墙大部。其中东墙位于宫城东墙的南向延长线上。已知东墙长度达 80 余米,且继续向南延伸。北墙北距宫城南墙 11

12、米余,与其大体平行,已知北墙长度近 200 米。 5 号墙的宽度在 1 米左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 至少东部地段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或稍晚。第二部分编为 3 号墙。该墙位于上述 5 号北墙以南约 7 米余,与其大体平行,方向 88 度。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也在 2 米左右,有较宽深的基槽, 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 已确认的长度达 200 余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该墙应为围垣设施北墙的加固增筑部分。宫城以南新发现的夯土围墙,内侧即为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向南不远处则有大型青铜冶铸作坊。 有理由推断,这一以围墙环绕的封闭区域极有可能属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这些发现为探索遗址中心区的

13、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五、新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 2004 年春,我们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废料坑, 出土绿松石块粒达数千枚, 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据初步观察, 有些石料尚可作为原料使用。 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在后来的工作中循此线索进行系统钻探,在 30 余米见方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绿松石废料,又经小规模的试掘,确认这一带存在一处范围不小于1000 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三期。六、确认宫城东北部二里头文化末期大型建筑基址群的存在。在2 号宫殿基址北墙外, 发现了另一处大型建筑基址群。 其中 6 号基址已全面揭露, 面积达

14、2500 余平方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该基址由主殿、西庑和东、南围墙及其圈围起的院落组成, 其东墙即宫城东墙。 发掘区内发现的遗迹有大型夯土台基、若干柱础和夯土墙, 其西庑南北排列的柱础与 2 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 位于 6 号基址以西,与其隔路相望的至少还有 1 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详情有待进一步探明。 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末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属首次发现,为判明二里头都邑的兴废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七、揭露出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2 年春,在清理宫城东部早期大型建筑3 号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 1 件大型绿松石器。经我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

15、,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 2004 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 70 厘米,由 2000 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 0.2 厘米 0.9 厘米,厚度仅 0.1 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做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作为华夏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个已知点,二里头遗址其实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些谜本身又是解开华夏文明形成之谜的钥

16、匙。 关于遗址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尚有许多课题需要通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及多学科合作来完成,任重而道远。 我们相信,随着以聚落形态研究为中心的田野考古工作及包括自然科学手段在内的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里头遗址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展现出新的辉煌。(许宏)3. 新砦遗址聚落布局探索的新进展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刘砦乡新砦村,东北距郑州市 32.3 公里,该遗址以富含从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的“新砦期”遗存而著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之后, 新砦聚落布局探索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的首批启动项目之一,通

17、过 2002 年 2005年的持续钻探和发掘,这一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明显进展。一、初战告捷: 2002 年摸底调查与重要线索2002 年春,从遗址中央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线状钻探,经过初步钻探大体确认遗址的总面积约为 70 万平方米。考古学者分别在遗址各区进行试掘,了解到遗址内各区大体同步, 共同经历了王湾三期文化、 新砦期早段、 新砦期晚段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从而表明新砦遗址的四个区原本有可能是连接在一大片的大型聚落遗址。在梁家台东北高台地进行网格状钻探,发现一大块地方(南北约 15 米、东西约 50 米)基本上不见灰坑,钻探出来的土层土质坚硬、包含物极少,很有可能为重要遗迹现象所在地。在梁家台

18、村东北高台地进行较大面积的发掘,发现大型建筑一座。该建筑为浅穴式,当年追查出该建筑南北宽14.5 米、东西长 50 米以上。二、重大发现: 2003 年发现围壕与城墙2003 年上半年通过钻探和试掘发现新砦围壕, 围壕的平面基本呈圆角长方形,将整个遗址包围起来。围壕宽通常在 25 米30 米左右,个别地段宽达 60 米以上,深 5 米7 米。在西围壕的中间地带,发现有一宽 30 余米的缺口,当为通向聚落内部的门道。 2003 年下半年,发现位于围壕以北约 200 米处的东西向外壕。在遗址的西南部发现包围 A 区的内壕。 2003 年下半年,对北围壕进行解剖,确认内壕的内侧原定为“黃色填土”的部

19、分实为城墙的夯土, 灰色填土的部分是壕沟的填土。新砦遗址发现城墙是新砦遗址聚落布局探索的重大收获。三、扩大战果: 2004 年大面积揭露大型建筑与城墙西北角2004 年上半年尝试采用同心圆加发射线式钻探方法, 对遗址西北部即 B 区及其西北高地进行钻探寻找墓地未果。 2004 年下半年,对 A 区大型建筑和城墙西北角进行大面积发掘。两项结果都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对大型建筑的发掘,进一步查明该建筑东西长度成果 90 米、南北宽 14.5 米。当年已经将大型建筑的大体范围揭露出来。城墙西北角的发掘证实了钻探的正确性, 城墙转角处平面为史前城址常见的弧形转角, 地层关系与土层结构、形状亦与北城墙解剖沟

20、所发现的一致,初步说明新砦城墙和壕沟的确存在。四、初步结论: 2005 年完整揭露大型建筑和西北城角通过对大型建筑的全面揭露和重点解剖,查明大型建筑整体呈刀把形,总面积达 1 千余平方米。它以原有的一条东西向大路为基础, 向大路南北两边延展,首先挖成一个低于当时活动地面的大型基础浅坑, 再于基坑的周壁附加泥条和数列“窄墙”,基坑内亦相应铺设数层厚约 5 厘米 10 厘米的垫土层,形成踩踏面。在这一大型活动场所的基坑周边及其圈定的范围内部不见柱洞, 说明它很可能原来就是一处大型露天活动场所。 至于其功能, 有可能与古籍记载的“坎”之类的祭祀遗迹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为一大型公共露天活动场所的可能性

21、。通过对西北角城墙经过重点解剖,发现了新砦期的城墙被二里头壕沟打破的地层关系,这样的地层关系在东、北和西三面的城墙与壕沟的解剖沟处处可见,显然表明新砦城墙与壕沟式有计划统一施工的结果, 这种将整个遗址包围起来的遗迹只能是人工修筑的城墙及其护城河,不会是自然河道的遗留。新砦遗址聚落布局的探索虽然已经初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前面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还很多,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们继续关心和新砦课题的研究工作, 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河南新砦队)4.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继 2001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临汾市文物局在陶寺发现了总面积约为 280 万平方米的陶寺文化中期城址之后

22、, 2002 年至 2005 年,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聚落反映社会组织”子课题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所、 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 初步探索陶寺城址布局概况。共发掘 3000 余平方米,确定了陶寺早期小城、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大贵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天文观测建筑基址。陶寺文化早期城址 (约公元前 2300 年公元前 2100 年)位于陶寺遗址的东北部,城内南北长约 1000 米,东西宽约 560 米(从 Q4至中梁沟东岸),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方向角 315。陶寺城址早中期的宫殿区位于早期城址的中南部,约 5 万平方米

23、。陶寺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中南、 中期大城的东北部。 在清理宫殿区的情理过程中, 发现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中, 出土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普通居住区难得见到的器物, 当属宫廷垃圾。 如陶甑人形鋬、鸮面盆鋬、大玉石璜、陶鼓残片、绿松石片、红彩漆器、建筑材料陶板残片(板瓦)、尊形簋、圈形灶等,这些奢华的遗物证明,即便是这里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品质在陶寺城址中也都是最高的, 意味着这里的建筑规格最高, 居住者的地位等级最高。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的西北角钻探出一处陶寺文化中晚期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大、中、小型墓皆有,分布密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 2000

24、年公元前 1900 年)只有小墓。清理的中期大墓 M22墓坑为圆角长方形, 开口长 5、宽 3.65 米,底长 5.2 、宽 3.7 米,墓底距地表深 8.4 米,墓口距地表深约 1.4 米,墓深约 7 米。距墓口 140 厘米深处的填土中, 发现 1 具被腰斩青年男子人牲骨架,上半身仰身,下半身俯身。 IIM22 中心部位有一个陶寺晚期的大扰坑,直捣木棺,正好将棺木上部大半毁坏。 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 扰坑底残着留随意抛弃的人颅骨 5 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 扰坑底西部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 伴随着扰乱的棺内随葬品玉钺 1 件、玉钺残块 1 片、玉饰品

25、和绿松石嵌片等 20 余件。 IIM22 棺是由一根整木挖凿出来的船形棺,长约 2.7 米、宽 1.2 米、残高 0.16 米 0.3 米、板厚 0.03 米。墓室里棺周围的随葬品没有扰动痕迹,出土随葬品 72 件(套),其中包括彩绘陶器8 件,玉石器 18 件套,骨镞 8 组,漆木器 25 件(不包括 6 件玉石钺的漆木柄) ,红彩草编物 2 件,另有猪 10 头,公猪下颌 1 件。大墓周围共清理墓葬 6 座,时代均为陶寺中期。 中型墓 4 座,小型墓 2 座。所谓中型墓长在 3 米左右,宽在 1.6 米2 米左右,自深 24 米。小墓长 1.9 、宽 0.5 、深 0.2 米左右。所有墓葬

26、都受到陶寺晚期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中型墓均有独立的扰坑,几乎被扰乱一空。中型墓 IIM26 ,陶寺晚期被两次盗扰,墓底残留部分棺底板板灰和残缺人骨, 伴随一些绿松石珠。 北壁壁龛内残留一组彩绘陶器和一件骨器。陶器有小口折肩罐 2、双耳罐 2、盆 1。另有动物肋骨 1 枝。陶寺中期小城内大型天文观测建筑基址 IIFJT1 以陶寺中期大城南城墙 Q6 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大半圆形建筑。 建筑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构成。建筑基址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遗迹包括外环道直径约 60 米,总面积约为 1740 平方米。台基直径约 40 米,总面积约 1001 平方米。三层台基生土芯直径约 28

27、米,面积约 323 平方米。城墙 Q6、环道、和第二层夯土台基基础皆使用小板块错缝法夯筑。环道呈半圆形,环绕台基。由台基东侧路沟和台基南、西侧的路基构成。环道西部接在城墙Q6上。东部以路沟横穿城墙Q6豁口。夯土台基大概有三层。第一层台基呈帽檐状,接在台基的东部。可能主要担当由正东门、东南角门上台基的坡道作用。 生土半月台属于第一层台基,面向正东, 很可能与东方祭祀有关。第二层台基呈半圆环状,东、西两头接在城墙Q6上,基坑也深 6 米。第三层台基主要是观测柱缝部分,在台基的东部和西南与第二层台基合为一体。台基芯主体由纯净黄生土构成,也以城墙Q6为依托呈半圆形。第三层台基夯土挡土墙内侧那11 个夯

28、土柱以及 10 道缝,经解剖后发现是在弧形夯土墙基础面上,按照特殊需要人工挖出来的,残深6 厘米 10 厘米。基础墙深 2.6 米左右,至第三层台基南部结束, 此处已无日出观测意义。 夏至缝柱建筑基础则设置在第二层台基的基础上。所有 12 道观测缝,均可站在一个观测点望出去看到对面崇峰 (俗称塔儿山) 上的某个点, 由此点的日出制定一个太阳年的“地平历”(或称定点历)。经我队近一年的实地模拟观测,这些缝可以看到冬至、春分、秋分等共计 20 个陶寺文化使用的重要节令日出。台基西南、西北部没有发现观测日落用的夯土柱缝遗迹。最重要的发现是陶寺观测点夯土标志,它位于第三层生土台基芯中部,打破生土。该夯

29、土遗迹共有四道同心圆。中心圆面直径25 厘米,二圈同心圆直径42 厘米,三圈直径直径约86 厘米,外圈同心圆直径145 厘米,基础残深26 厘米。第二、三两道环皆为柱状,垂直上下。天文史学家基本认同该遗迹与天文观测有关。我们认为它可能同时兼有祭祀功能。陶寺遗址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从城墙、宫殿、王级大贵族墓葬、观象与祭祀建筑、大型仓储等一个要素方面, 不仅为世人揭示出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 而且展示出一个上古时期都邑聚落要素最全的标本, 在以考古证明“尧都平阳”方面又跃进了一大步。陶寺观象台的考古发现引发了国内天文史学界的研究热情,在国际天文学界已引起了热切关注, 英国自然杂志 2005 年 11

30、月 10 日第 438 期、德国天文学杂志 AstronomieHeute 2006 年 12 月期及时报道了陶寺观象台考古发现的消息。 中国科学院天文史学家席泽宗院士称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何驽)5.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与夏文化研究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告成镇西部。 这里是颍河流经的登封中部的低平谷地, 海拔 270 米左右。遗址在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 东部为五渡河,南部为颍河,遗址南眺伏牛山余脉的箕山和大、 小熊山,西靠八方村,西望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北依嵩山之太室山前的王岭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王城岗遗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进行过发掘,发现了东西并列,总面积在一万平方米的两座小城。 当时,发掘者提出, 该城可能是文献记载“禹都阳城”的所在。但是,由于城的面积过小,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2002 年200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遗址周围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专题组,2004 年 2005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城岗遗址的年代、 布局及周围地区的聚落形态”专题组在告成八方王城岗遗址展开调查、 钻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原来发现的小城以西, 发现一座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