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_第1页
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_第2页
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_第3页
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_第4页
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10届高三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注释】:荆:是今天湖北省。吴:是今天江浙一带(1)第二句中的 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3分)(2)春江正渺茫”与 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4分)1,3,【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是描 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 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2)春江渺茫”与 征帆一片”,形成一

2、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 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表现 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2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 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2分)。【译】 荆州和东吴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 肝肠寸断忧伤之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 进士”, 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 前进士 ”。由此可见,杜晃 此去东吴,是落魄的。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

3、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 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 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 水乡。不说 水乡”而说 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 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虽含 扁舟暂去”意,却又 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 水为乡”转到正题上,语仍平淡。 君去”是 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 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 君去”太疾

4、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 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 问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 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 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显意:朋友远 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 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 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

5、果。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 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 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 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 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闻一多唐诗杂论)。全 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己亥岁感事唐曹松泽国江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注释】打柴为 樵”割草为 苏”(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

6、以赏析。(3分)【参考答案】(1)一片河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 图景。(3分)(战乱图景,2分;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 1分)(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1分)以一”与万”荣”(成) 与 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 本质,(1分)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 好战的将军。(1分)【赏析】作者用这一句感叹战争的悲惨无情, 也是借此讽刺一些功成 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 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 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

7、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 会政治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曼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 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 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 而只说这一片河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 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 个成功例子。随战乱而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 本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 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 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 民的不堪其苦,耐人

8、寻味。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 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 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 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 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圭寸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 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 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 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 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 吊万

9、人冢)之句相比,字 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 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 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 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 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 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 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 具有很强的典 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 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

10、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解析本事写了灞原、大雁、落叶、树、寒灯、人、空园、白露、 孤壁、野僧等意象。首联描写了风雨刚停下的秋天傍晚, 在灞上的原野上,大雁一群群急 急飞过的画面;通过二、三联的环境描写,借助落叶、他乡树、寒灯、 独夜人、空园、白露、孤壁、野僧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独处他乡,孤独落寞的处境和心境,(2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 分)(2)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 这种情感的?

11、 ( 4分)答案解析首先写萧瑟的秋气,营造了一种低沉的情感氛围;接着 写落叶飘飞,诗人对寒灯,默默沉思,以显一种凄凉孤独的心境;然 后用烘托手法,强化诗人处境的孤独;最后直抒胸臆,道出了怀才不 遇是苦境和晋升希望的渺茫。此诗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 使 诗的感情一步步升华。【诗意概说】A从情景关系角度看,是触景生情:诗人异乡羁留, 见落叶而思故乡,对寒灯而觉孤独;B从炼字的角度看, 寒”独”二 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从句法的角度看,属于 名词叠加句法(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增加了意象容量,在简短 的句子中,把诗人的孤独流落之感,既高度凝练、又十分充分地表现 了出。(答到

12、任意两点,均得4分)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寂寞,情景 萧瑟。写客居霸上而感秋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秋气萧森:秋 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而生悲,以及寒夜 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 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 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赏析】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 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 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 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 程,

13、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 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 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 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 树上飘落下,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树高千丈,叶 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 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 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 寒”字,一个 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

14、一灯如豆,伴着 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 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 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 人。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 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 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 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 动”烘托 静”的手法, 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 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 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

15、呢?下一句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 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 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 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 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 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 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不显得突兀。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到长安,在灞上(又作 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 时,一直没有找

16、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 进身希望的渺茫。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 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 感染力。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 隐居浙江嘉兴。(1)简析词首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 分)(2) 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 分)(1)从内容上看,是作

17、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 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 诗眼”,统领全 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 景。(2分)(2)词的下片通过晚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 寄寓了作者坚 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赏析】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这首是其中之一绍兴二年,朝廷 访求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被召, 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官 职。后又被劾,罪

18、名是 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宋史朱 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 仕。陆游说他 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 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周密澄怀录)他自己也有词好事近 记道:失却故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 ” 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这首词的开头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 这实际上是徜徉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

19、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 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 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临,一轮新月升起在 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 现。在这样一幅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鱼肥”渔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许多画家、人讴歌之。唐人张志 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 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 湖春晓”即其中一景: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 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与

20、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水风物词。只 是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 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留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 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 洗尽 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 南海西头”时,无酒可销忧,但 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种痛心中原 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 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

21、消暑否,比君茅舍校 清凉。(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分)(2)关于此诗,有 人说 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 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 全诗作简要分析。(分)【参考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 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 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分。答出表达技巧2分, 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2)全诗以 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川阔长,都是 夕 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 物都笼罩在 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 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

22、尾 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 招客”。 全诗以 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 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 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 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 请。 说全诗以 夕望”统领全篇,亦可。(本题分。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4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 分析,意思对即可)【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 所以叫 晴天雨”。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 所以叫夏夜霜”。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 声如落雨,月照平

23、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 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宋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 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 句答春工。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 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 夏县(今属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颈联中 逆”私”二字极为 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 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1)逆”是迎接的

24、意思, 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 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 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 落花”满地堆积,一种 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 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鉴赏】这是一首感春伤时的诗歌。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 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 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士徐穉、茅容之为人。 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

25、他做白鹿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林为乐。 性喜艺兰,自号 兰皋子”因此就用它命名自己的集,寓幽独自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目、休宁县志)。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 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 密之情难以倾诉。这 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 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 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 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

26、: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 雨中飞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 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 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 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这一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的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春日诗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 花风句,又为方岳所赏,并见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 颇不乏,岳偶举其一二耳。盖其刻意清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 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27、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 木娱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 他晚年定居于庐,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 属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 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 作者以 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 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 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 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 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两字写活了 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

28、秋馆汇刊宋人集)作 忆”思”, 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排解幽情。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 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 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 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 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 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 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 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 因为 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

29、外为好,更何况 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 上句 无赋”,用得果断!下句 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 幽情”虽得 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 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 实以求解脱。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 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 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

30、原因是什么? (4分)(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参考答案】(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2)年华渐老,感时伤逝。(答对一点得2分)(2) 角度一:见景生情。由 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久滞不归; 由夕阳落,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自然。角度二: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角度三: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比,反映了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只答比喻也可以)角度四: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相间写,诗情就被分成两 步递进,先是落日

31、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回光返 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答对技巧得1分,分析 结合诗句3分)【赏析】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 意”,是指诗的思 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 得衰飒;所谓 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 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 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 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 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 于天际,归鸟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