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向何处去_第1页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_第2页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_第3页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_第4页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汤 寿 根 电子信箱:tangsgyahoo.com.cn 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 21世纪的特征是:数字化的世界、知识化的时代、学习化的社会。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运用)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文理结合、传播智慧。在21世纪“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将成为强大的潮流”。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将是未来学科的特点。新时代的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智慧”。科技知识不就是力量,必须物化为生产力才能形成力量。而物化为生产力所需要的知识就不仅是科技知

2、识,相对重要的是运用、管理科技的知识,这就是“智慧”了。智慧是驾驭科技知识的知识,是将现有科技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受众为主。知识经济社会是体现人自身价值与尊严的新时代。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奴隶,而是科学技术的主人。21世纪是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来规范世界与驾驭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世纪。科普创作要贯彻“受众为主体”的思想。作者不是让受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启发和引导读者(受众)进行主动的学习 。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是一种认知和感情世界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普创作规律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3、,引起了三个“淡化”:由于因特网上科普资料是共享的,一部科普作品的关键在于创意。未来的科普作家必然是创意、策划,以及收集、组织科技资料的编辑家。作者与编者的界限淡化了。科普作家使用一支笔、一张纸进行创作的时代即将过去。我们需要懂得,甚至掌握数字化创作的手段。作家可以在“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根据对主题的构思,将采访收集到的各种镜头、图画、声音、文本、资料,进行编创。其作品可以在不同媒体上传播出去。采访、编辑、创作的分工淡化了。随着搜索引擎的不断完善,单纯普及科技知识的作品(科技知识传播的功能)将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所淡化。科学文艺和文理结合的科普作品的社会功能将日益凸显。 网络技术的兴起

4、(载体的变化)影响了科普创作的规律。 如今,手机文学将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新文学形式。中国的中国的3g3g时代已经来到时代已经来到,又一次载体的变化,会不会又引起一次科普创作规律的改变呢?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六亿人。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3g 的 涵 义3g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一体。更为重要的是,3g手机的拥有者,除了是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之外,还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改变了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报纸、广播、电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不必再花钱订一份大而全的报纸,为大量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和广告付费;他不必等待电视台播放某个他所

5、喜欢的节目,不必忍受广告的折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即时直接向节目提供人,甚至节目制作人点播想要看的节目。3g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模式。3g时代的科普创作3g时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高速的、即时的传播平台,并联结了移动通信、广橎电现、互联网三大网络,确实能够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单就科普创作而言,它不会像互联网那样,划时代地影响到科普创作的规律。3g媒体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继续。在科普作品形式三要素中,“媒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体裁”,凡是科普创作的所有体裁(讲述体、文艺体、新闻体、辞书体、图说体)都适用于3g媒体;然而,局限于手机视屏和人们使用手

6、机的习惯,在科普作品的“结构”及内容方面要有所创新。沙锦飞将适应3g系统科普创作的基本特征,归结为“短小、直接、快捷、新鲜、趣味、实用”。 什么才是“原创科普作品”? 将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领会贯通,再创作为大众所能理解的科普作品。 以创新的构思,将现有的科普资料进行策划、整合、再创作的科普作品。从读者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经过设计,有意识地在作品的结构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追求真理、崇尚事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作品。 运用文学艺术的笔触来释读科学技术,创作出“文理交融”的科普著作。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

7、科学的内容也具有文学的意义,符合文学的要求。文学与科学一样,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晴。科学与文学能够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向纵深开拓,互相补充,发挥着认识同一事物的特殊功能。 蒲蒲 公公 英英 的的 情情 怀怀 1 1 在案头的塑料小匣里,躺着一对蒲公英种子。随着我鼻息的轻轻拂动,长长的线毛飘逸着,似乎要飞离“牢笼”,融入窗外无垠的大自然之中。 开春,我一定把它们植在土壤里,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按照大自然神圣的规律,进入永恒的生命轮回。 那是去年北京12月下旬的一天,长长的暖冬好不容易进入了“冬至”,总算有了点“数九”的寒意。我和老伴从玉渊潭散步回来,迎面走来一对孪生小男孩,长得、穿得一模一样,

8、手拉着手,在父亲慈爱、关切的眼神下,欢跃着,绽放出灿烂的笑靥。我忍不住频频回头观望。老年人遇见孩子,总会由衷地感生出一种喜悦,尤其是对“双胞胎”。 蒲蒲 公公 英英 的的 情情 怀怀 走进院子,我的目光被路上相伴滚动着的两团白花花的东西吸引住了。哦!那是一对蒲公英的种子。它俩也“手拉着手”,在寒风中欢快地飞舞着、奔腾着。在阳光的沐浴下,长长的绒毛辉映出闪闪圣洁的微芒。我知道,它俩正急急地要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寻找一方土壤那怕是贫瘠的,去播种生命、迎接春天!它们的妈妈呢?也许她早已枯萎而归于尘土,也许她孱弱的身躯还挺立于北风中,遥遥地凝望着,为她远去的孩子们祝福! 这对蒲公英的小生灵啊!你们原

9、本已经是误了点的。我怜爱地弯腰检了起来,带回了家。 蒲蒲 公公 英英 的的 情情 怀怀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怕寒暑、不畏旱涝、不惧贫瘠。它用柱状肉质的、深深地扎入土壤中的根,波形瘦长的、紧紧地贴在大地上的叶,酿造出洁白的乳汁,哺育着金黄色的舌状小花,生长出银白色的冠毛瘦果。每个球状花序的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 随着轻柔的和风,蒲公英的孩子们出发了。它们丝毫不留恋故土,坚强地、无畏地踏上了征途,义无反顾地去完成那神圣的使命寻求生命的永恒! 不起眼的渺小的蒲公英,却有着令人瞩目的宏大情怀。 我在感叹造化之工的同时,不禁要祈祷上苍,但愿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的孩子们都有点蒲公英的情怀! 乘

10、着柔和的轻风,蒲公英的孩子们乘着柔和的轻风,蒲公英的孩子们出发了!出发了!短信小说 城外 千夫长著走出围城,第一次到城外约会,接头暗号是张爱玲爱情名句,于千万年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在时间的无涯荒野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我声音慌乱地对接上暗号,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等我在这里吗?我们相拥狂吻而泣,对张爱玲充满感激,对城内的世界已经忘记。长发披落遮住滚烫的脸,你小声地说话,喘着粗气,手机短信里所有的文字都奔走相告:爱情来了,我们敢爱城外这个春天的风景了,内心的幸福正风起云涌。爱情就像是一棵树,接受风吹雨打,坚强地度着岁月,有时必须接受屈辱,但却从来不会空虚

11、、失望,因为根已相吻在地下河流,在阳光下烦恼,在月光下欢笑。我想得美好,做得浪漫。像小说也像诗。就是不像现实,偏偏生活在现实。城外没有路,城内回不去。爱本是虚无缥缈,满眼风景,转头成空,人间换了四季。 南京的一位青年陈忠,将短信小说写在自己赤裸的胸前和背上,在夫子庙招摇过市。人 菌 之 恋 1 偕老同穴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新婚妻子情诗中的头尾两句。白居易勉慰妻子与自己安贫乐道、举案齐眉、生死与共、白头到老。 然而,世事无常、人生百态,不是也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等“鸟事”吗?! 海洋里却有一种富有(白居易)诗意的生物-“偕

12、老同穴”。 “偕老同穴”是生活在深海中的海绵动物。这种海绵呈瓶状或圆柱形,像个网兜,四周布满进水小孔,没有口和消化腔,过着底栖固着生活,体长通常为3060厘米,有的可达1米多。它的名称与一种小虾-“俪虾”的共栖有关。当俪虾还是幼体时,便成双结对地从小孔进入,在那里生活、成长,取食随着海水流入的有机物。当俪虾的身体逐渐长大后,就不可能再通过那些小孔,于是与“偕老同穴”合为一体,白头到老了。俪虾的俪就是恩爱夫妻的意思,俪虾也因此而得名。基于这个动人的结局,日本人民便将在日本海中常见的“偕老同穴”视为为吉祥物,在婚礼喜庆时,常把它的干制标本做为定情信物赠送给心上人,以示百年好合,一生厮守,永不分离之

13、意。 这是最最温馨的爱情故事在深海中的演绎,最最温馨的爱情是那样地纯真,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奢靡。也许,当今社会里的诱惑因素太多了,所以,爱情,与我们,渐行渐远偕老同穴俪虾人 菌 之 恋 2 同生共死 万物之灵的“人”啊!或许在这“权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已经泯灭了天性。“爱情”与“婚姻”似乎已沦为一场“交易”。据2009年统计:北京是离婚率最高的城市,达39%; 其次为上海,离婚率为38.9% ,当年有27374对夫妇办理了协议离婚登记,平均每天75对,留下了许多可怜的“单亲”孩子。 难怪有那么多养狗的人们。爱狗属说:“狗是最忠贞的伴侣”。 然而,您可知道:在您的身体里却有一个比“狗”

14、还“忠贞”的种群。说出来也许会吓您一大跳:“细菌”!。它和您“同生共死”! 您知道我们的肠道内有多少(对人体有益的)益生细菌吗?有上千万亿个呢!总重量达两斤半!它们和人体相互依存,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并且共同对抗致病细菌,例如沙门氏菌。益生菌种与人体组成了生命的共同体;形成了和谐共处、保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如果种群失调了,那么您就病了;如果种群灭绝了,那么您就活不成了! 这些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还有两位具有双重性格的“中间派”(中性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它们在肠道内是互利共生的好菌,倘若走入歧途,譬如跑到肺里,那就是十足的坏蛋)。肠球菌、乳酸杆菌的种群栖居在小肠里;双歧杆菌

15、、大肠杆菌的种群栖居在大肠里人体结构图小心噎着!人 菌 之 恋 玉面罗刹 花非花、菌非菌,玉面罗刹毒心肠。自然界有一种叫做“病毒”的微生物。它们有着如花似玉的外貌,却干着杀人不见血的勾当,活脱像一个女罗刹。爱滋(hiv)、沙士(sars)、禽流感、h1n1,一塌括之,概莫能外。 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高度寄生性生命形式。它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有机化学大分子,停止活动,成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后,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原始

16、生命体。 其特点是: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叫“过滤性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的代谢系统来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装配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方式,进行大量繁殖;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侵染活力;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诱发潜伏性感染。 近年来,病毒学家有一种看法,认为病毒在生命演化中可能比细菌还要原始。病毒结构图病毒结构图美艳杀手艾滋病毒内部结均美艳杀手艾滋病毒内

17、部结均人 菌 之 恋 鬼魅伎俩 艾滋病的“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恣意横行,危害人类。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毒后,免疫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而丧生。人们会问,艾滋病毒为啥能轻而易举地摧毁机体的免疫大军呢? 这要从人体淋巴细胞“受骗上当”说起。淋巴细胞是防护人体免受细菌、病毒攻击的重要卫士,是机体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艾滋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专门破坏淋巴细胞的。艾滋病毒上有几十个突出的探头,在探头上面布满了糖分子。艾滋病毒的卑鄙之处,在于它利用“糖衣炮弹”,“腐蚀”了机体的卫士。面对这位“行贿者”,淋巴细胞看到的是包裹着糖衣的物质,便将“手”伸进了探头内部。艾滋病毒用“糖衣”“贿赂”淋巴细

18、胞的阴谋终于得逞,就此打开了进入淋巴细胞的缺口。紧接着,艾滋病毒又乘机利用探头,攻击淋巴细胞的接收和识别外来细菌或病毒化学信息的受体,使之晕头转向、认不得南北东西。即使,此时已觉悟到来者是危险的敌人,但悔之晚矣。艾滋病毒已将自己的遗传物质由缺口注入淋巴细胞,并复制出大量新的病毒,从而引起连锁反应,造或机体免疫系统的全线崩溃。人体失去了抵御和消灭外来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也无法清除体内变质的细胞,于是多重感染和癌症接踵而来,终于撒手西归。 人体免疫系统并非不能消灭艾滋病毒,关键是被艾滋病毒的“糖衣炮弹”所“诱惑”。如能痛下决心,研制出可擦亮淋巴细胞“眼睛”的疫苗或药物,促使“人体卫士”廉洁从政,那么

19、,号称“超级癌症”的艾滋病便到了寿终正寝的末日。 丙型肝炎病毒 爱滋病毒人 菌 之 恋 杀身成仁 生命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人体既是一个微生态的自然王国,又是一个缩微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有好人也有坏蛋;有上当受骗、贪污受贿者,也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者。 人体内许多已受损害或不再被需要的细胞都会自杀。人体“卫士”免疫细胞在成功抵挡危险微生物的进攻之后,都会像日本武士一样“切腹自尽”。 当人体内皮细胞察觉到有病毒入侵时,会激活一连串的信息,告诉免疫系统前来抵抗,并立即自杀。它自杀的动机是不让病毒有机会在自身内繁殖,制造更多病毒、感染更多细胞。病毒则会想方设法防止细胞送出求救信号,并千方百计阻止细胞自杀,让细胞活到它繁殖完后再死亡。这是细胞与病毒间的拉锯战,而得到求救信息的巨噬细胞则会赶来对付病毒,清除自杀的内皮细胞尸体,并激活修补表皮的机构。适当及时地处理掉濒死细胞,对控制炎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巨噬细胞能在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爆裂之前就将其吞掉,就能彻底阻止炎症的发生。 人类是一种思想、行为极为复杂的高等多细胞真核生物,而组建人体的基础-细胞,却有着杀身成仁的天然的d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