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学案_第1页
《人琴俱亡》学案_第2页
《人琴俱亡》学案_第3页
《人琴俱亡》学案_第4页
《人琴俱亡》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八(上)第二单元 主备 王继武 审核 张守远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数 人琴俱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习重点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学习难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措施: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方法指导1.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 2.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做成“知识卡片”,或记录在笔记本上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编著者刘义庆(4034

2、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灵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背景链接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事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

3、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语言篇记谢灵动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或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欣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不违背“名教”;至于像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对有

4、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但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有接触到广大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生活的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这不能不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并给后世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基础过关预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基础训练题1给加点字注音。(1)子猷 yu(2)病笃d(3)索舆y (4)掷地zh(5)恸绝tng2由今及古,辨识多音多义字的字音和字

5、义。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1)中年丧偶(sng死亡) (1)此已丧(sng死亡)(2)弃丧回家(sng丧事) (2)便索舆来奔丧(sng丧事)(3)了无睡意(lio全,完全) (3)语时了不悲(lio全,完全)(4)人影稀疏了(le 语末助词,表示动作变化已完成古代汉语)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都) (2)便索舆来奔丧(要)(3)子敬素爱琴(向来,一向) (4)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5)弦既不调(协调) (6)月余亦卒(死)4翻译下列句子,并要能翻译全文。(1)何以都不闻消息? (2)因恸绝良久。(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6、(2)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昏过去。5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义庆。它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的笔记小说 文本整体把握细读课文,思考下列引导性问题6.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文章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文章中心是表现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切的兄弟之爱,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7.阅读课文,尝试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本文记叙了王子敬死后,王子猷不顾病体去奔丧,并悲痛至死的故事,反映了兄弟两人至深的感情。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

7、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第二部分(2)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人 琴 俱 亡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取琴弹 不调掷地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8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子猷和王子敬都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人琴俱亡这则故事,写王子猷对哥哥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哥哥的深厚情谊。B子猷由于听不到一点子敬生病的情况,推测子敬已死,坐着车子去悼念他,一点都不悲伤。这是因为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子敬在九泉相见了。C子猷

8、开始是“了不悲”“都不哭”,后来见到“人琴俱亡”,就“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说明子猷的死,一是病重,二是过分悲伤所致。D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悬念迭出,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A(子敬是子猷的弟弟)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解答:本题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

9、”的凄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说,言之成理均可。(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文本局部探究研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探究性习题10.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扼要说明。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

10、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全对得“优”;答出先“抑制”后无法“控制”,并说出“人琴俱亡”,可得“良”;未答出“人琴俱亡”,可得“中”;只答出“不矛盾”而没有说明理由,得“下”。)(本题也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来分析)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3、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

11、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深化提升回忆课文,尝试下列提升性训练题11.背诵课文。解答:本题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背诵。特别是应该指导学生在背诵时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12.你能和你们小组同学合作上台将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表演出来吗?13.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

12、、夜半临深池等,课外尝试阅读世说新语,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对于这则故事,作者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就价值观来说管宁就未必对,华歆就未必错。其实这里值得深究的倒是两种心态。管宁不取飞来之物,视之“与瓦石不异”,不喜不憎,用的是平常心。华歆“捉而掷之”就有点费解了。如果喜欢,可以揣起来,如果不喜欢就不必去理它,何必扭曲自己的欲望呢?至于车马冠盖,那更是别人所拥有,何羡之有?名利可遇亦可求,唯不可羡,须顺其自然,大可不必自扰心智,要紧的是

13、做好当下的事。管宁耻与华歆为友,要害大概在这里。)难分伯仲: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既是兄弟,又是德行相当,何苦要分个伯仲?若真是舜象之别,又比什么?)拓展延伸复读课文,完成下列迁移性训练题14. 阅读荀巨伯探友,然后完成题目。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

14、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解:值:适逢郡:指城。相视:看望你。 败义:毁坏道义。一:整个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都作“的”) )A吾欲辱之 B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C土人谓之“傍不肯”(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友人语巨伯曰(告诉,对说)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去,离开)贼既至(已经)值胡贼攻郡(适逢)汝何男子(你)(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4)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5)本文与课文人琴俱亡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两者都是讲的

15、人要有爱心,但人琴俱亡讲的是亲情,荀巨伯探友讲的是友情。反思与感悟人琴俱亡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子猷( ) 病笃( ) 了( )不悲舆 ( ) 不调( ) 恸( )绝2解释下列加点词。(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4翻译句子:(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因恸绝良久。 三、阅读课文完成习题。5解释加点字。(1)何以都不闻消息( ) (2

16、)弦既不调 ( ) (3)人琴俱亡 ( ) (4)因痛绝良久( ) 6子遒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7子遒摔琴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遒“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一)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1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为 。2由文中

17、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 ,它比喻 : 3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4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二)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2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3“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参考答案】1.yu d lio y tio tng2俱 :都。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语:说话。了:完全。 便:就。索:要。舆:轿子。素:一向。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绝:气息中止。卒:死3人琴俱亡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5(1)总,竟。(2)协调。(3)消亡。(4)很。6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7“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