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和疑问词(略)二、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 居恶在?仁是也
2、;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许子奚为不自织?(同)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三、疑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1、“谁”和“孰”主要用
3、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2、“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
4、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例“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
5、“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
6、能说命运会好呢?例“曷”充当定语;例“曷”充当状语。“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何”、“奚” 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
7、“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3、“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例如: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例“安”充当动词宾语;例“安”充当介词
8、宾语。例“恶”充当动词宾语;例“恶”充当介词宾语。例“焉”充当动词宾语。“焉”充当状语。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四、疑问语气词1、乎语气词“乎”既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左传成公十六年)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以上二例是是
9、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乎”字可译作“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反问 反问是无 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圣人之忧民如此
10、,而暇耕乎?(许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例如: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推测 推测是说话人已有了答案,对答案是否正确可
11、靠还没有十分把握,于是就用基本相信而有些不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也不要求对方回答,是一种疑信参半的问话形式。因为是推测,所以句中常有“其、无乃(毋乃)、得无(得毋、得微、得非)”等表示委婉的词语相配合,以增加推测的委婉语气。这种句子里的“乎”一般可译为“呢”。例如: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国语越语上)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袁盎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史记梁孝王世家)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大都可以译作“啊”。例如: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惜乎!吾见
12、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乎”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如: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子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2、欤(与)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既可以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表示 感叹语气。“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曰:
13、“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谁与,哭者?(礼记檀弓)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南方之强
14、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表感叹的“欤”(与)可译作“啊”,例如:子在陈曰:“归与归与!”(论语公冶长)坎进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庄子秋水)3、哉语气词“哉”的基本用法是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哉”字还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此何鸟哉?(庄子山木)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贷还息转账代办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事业单位科研助理聘用合同修订版
- 2025年农业农业资源管理技术员聘用协议
- 金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升级对市场营销的影响报告
- 2025年智能电动伸缩门设计与安装一体化合同
- 2025版健身教练专业运动营养咨询合同范本
- 2025宠物领养与宠物医疗救治合作协议书
- 2025版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承包合同样书
- 2025年仓储物流设备维修保养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并购交易中涉及劳动合同法及社会保障法律风险评估合同
- GB/T 1508-2002锰矿石全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和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 GA 1800.6-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6部分:核能发电企业
- 办公室主任竞聘报告课件
- 行为金融学案例
- 万科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手册207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锚杆支护技术规范正式版本
-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 皮肤知识与问题性皮肤分析(入行必看)
- 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