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虚词推断七法及难点突破一、推断七法1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高考山东卷)原文信息: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下面句子中
2、的两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答案:不同。理由:第(2)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第(1)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的大意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参考译文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
3、;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原文信息: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
4、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答案:不同。理由:第(1)句的句意是“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连词,但是,却”,表转折关系。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并”。参考译文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有容易施行却难于成功的,也有难于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而且留意的。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
5、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011高考四川卷)原文信息: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答案:不同。理由:第(1)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第(2)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
6、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参考译文众人派人远远地尾随在他的后面,道路很是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后返回。雪后天晴,众人去造访他,只见一间草屋,家里只有四面墙壁挺立。忽然看见米桶中有一个人,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坐在桶中。询问吕徽之先生在哪,回答说:“在溪流边上捕鱼。”才知道那人真是先生了。4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
7、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原文信息: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叔孙通者,薛人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案:不同。理由: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不译;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不译。参考译文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来侍奉项羽
8、。 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趁机跟了去并最终投靠了汉王。5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田单知士卒之可用遣使约降于燕”和“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结合句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前句中“于”译为“向”,后句中“于”译为“被”。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原文信息: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9、?(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不同。理由:第(1)句中的“乃”在动词“出”之前,作状语,副词,译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动词,译为“是”。参考译文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果然争夺船橹,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来,每只船给两把,争抢的人才得以停息。6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 后一个“以”是名词,“原因”。例6、阅
10、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原文信息: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一日,此生适有犯(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不同。理由:第(1)句中的“适”作副词,译为“正好”;第(2)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参考译文曾经听说有个书生,本性狡猾,善于用诡计欺骗人。他就读的县学里的学官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那些学生稍有犯规,(学官)一定派人把犯规的学生抓来打
11、一顿,决不赦免。有一天,这个书生正好违反了规定,学官派人紧急捉回他,他自己则坐在学府正堂上怒气冲冲地等待着。 一会儿,这个学生被抓来了,他久久地跪在地上,不说其他事情,只是说:“学生我偶然得到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迟了。”7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应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
12、概”,作状语;“国无主,其能久乎”,“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原文信息: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答案:不同。理由
13、:第(1)句中的“与”是连词,译为“和,同”;第(2)句中的“与”是动词,译为“结交,亲附”。参考译文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互相对峙时,袁绍派人请求援助,刘表答应了,但没派兵去,也不增援曹操,想以此保全自己在江汉地区的势力,静观天下的变化。二、难点突破(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字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这三种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
14、,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即时小练1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的关系:A并列 B承接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答案:ACCBB(二)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字连接的两部分大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修饰关系;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动作不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
15、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承接关系。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于哪种关系。即时小练2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BBAAAABB(三)、“以”字用法辨析1除了表原因,解作“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是连词,否则是介词。这叫“替换法”。2表原因,解作“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这叫“搭配法”。即时小练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赂者以赂者丧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秦亦不以城予赵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答案:连词介词,因为连词,因为介词,把介词,因为(四)、“焉”字用法辨析掌握“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级茶艺技师题库及答案
- 环境应急预案超期
- 建筑工程承包简易合同(标准版)
- 扶贫土地合同(标准版)
- 民航安全管理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数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采矿学历提升试题及答案
- 物业智能绿化自动喷灌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磁炉维修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运动素质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北京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文件办理指南》
- 《急性肝功能衰竭》课件
- 2024年-2025年电梯检验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入团团课培训
- 挖掘机安全培训教程
- 高中语文++《兼爱》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学术论文文献阅读与机助汉英翻译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重庆大学
- (初级)航空油料特设维修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模板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L21G40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