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金锣桥_第1页
历史上的金锣桥_第2页
历史上的金锣桥_第3页
历史上的金锣桥_第4页
历史上的金锣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上的金锣桥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通江场镇过去有一座颇为有名的桥梁凯江金锣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老街上场西边1公里处也有一座小河金锣桥。清代以来,两个金锣桥分别在凯江右岸小河口的原罗江、中江县界两侧,同为“上通绵(竹)德(阳),下达中(江)潼(川)”的古商道的必经地。小河金锣桥。该桥位于今通江镇龙洞村二组的“石锣对石鼓”山嘴前的小河上,距河口原中罗县界1公里。现在凯江机械厂左侧,桥左岸路边,原有功果碑记石碑一处,因年代久远,碑文字迹剥蚀,始建年代无考,其建造年代最迟不晚于清代前期。桥为单礅双孔石板桥,净长约6米。两孔桥板,各用一块宽约1.4米、厚约33厘米、长3米余的石板搭建。桥西南的四五十米处的

2、“石锣对石鼓”山嘴,为旧时去德阳的山路。过去崖下道旁卧有一圆石,厚约0.7米,表面平,直径约4米,人称“石锣”;其上四五米高的山崖上露出一石,上下两端有平面,两侧匀称地向外凸出,酷似鼓状,人们常称之为“石鼓”。鼓上锣下,人称“石锣对石鼓”。本地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认为凡山、石,形状象某种物体,那里就有象那种物体的金子。那种物体状的金子,是常人看不见的有生命的“活宝”,要“跑”,不容易得到。有石锣石鼓,那里自然就有“金鼓金锣”了。所以乡人传说:“石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哪个捡到了,买齐成都府。”并传说,“金锣” 滚到小河里的深水中去了,常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桥下河中传来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铛铛

3、铛”的敲锣声。据说后来“金锣”被和尚盗走了,深夜再也听不到桥下小河里的锣声了。其实,小河金锣桥一段河道,河底几乎全为整石,坡降较大,又高低不平。桥下游两三米处的一小段为深潭,其右岸由于河水冲涮形成“岩屋”,上部石头有如房檐向前伸出而接近水面,下空,并向内凹进。曾有人在夏天下潭洗澡,游至岩屋附近,发觉水温特低,用竹竿伸到岩下探测岩屋的深度,探不到尽头。河水流到这里,上面河水冲激,下面潭水在岩屋中荡漾,故发出有节奏的“敲锣声”,特别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听来更为清晰真切,这一自然奇迹由清代金锣文人尹春仲称为“金锣夜鸣”,被列入“金锣八景”。民国时鼓楼寺住持僧增怀出资,在下游几十米处修建了拦河的“和尚堰

4、”一座,能灌溉水田二十多亩。筑堰后,金锣桥下水位上升,原先外露的岩屋口被河水淹没,水的流速大减,故“金锣夜鸣”消失,“今则渺然”。由于桥下水中“有锣声”的传说,人们世代相传称这座石桥为金锣桥。至今,本地的老人们(包括前中江金锣籍人),均指认该桥为真正的金锣桥。有关金锣桥的传说,为金锣桥的得名添加了浓重的神奇色彩。旧时中江、三台一带过往此地众多的盐贩挑夫,无不知道这一传说,因而传说流传极广。周边三县的县志,对该桥的位置、传说均有记载,其记载虽略有出入,但大同小异而已。小河金锣桥处古商道的三岔路口。经“石锣对石鼓”上山,再经川主庙至原罗江、德阳交界处的山脊约1公里,向西南去德阳;过金锣桥沿小河上行

5、,往西北去黄许、绵竹;东南至河口的中罗县界1公里,入中江境300米,至“金锣古渡”,渡江后沿凯江左岸下游方向,经永太分别去中江、三台。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将小河金锣桥列入关隘志市镇记载:“金锣桥,县南四十里,昔土人掘金锣一面,故名。西南属德阳,东北属罗江,东南属中江。”其记载了小河金锣桥得名的由来,并准确记载了该桥周边环境的方位。桥为小河石桥,民国德阳县志津梁记载的“县东四十里,山溪水沟,长丈余”的金锣桥,即指该桥。旧时,金锣桥侧仅临路店(腰店子)一。因为桥距界南中江“金锣古渡”(中江金锣桥)尚有1公里路程,该桥仅为商道上的一座过路桥,行商挑夫大多不在此处停留,要在界南中江“金锣古渡”歇息、“

6、打尖”或住宿。在清代,小河金锣桥至河口县界1公里内,设有集市。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称为“市镇”的金锣桥,当指界南中江金锣桥(场),因当时户口稀少,一些地方无法指出地名,故以相邻的界外某个著名地点为坐标记载,在旧时方志中也是常见现象。民国初年,始有人在小河金锣桥东南1公里处的河口界北紧接界南的中江金锣桥(场)的道旁建房经商。民国十年,罗江县正式在该处置场收税,场名以境内的金锣桥而名,并将“金锣桥”三字刻在栅门子上方的过墙石上。不久,罗江县府改“金锣桥”场名为“通江场”,并将场口过墙石上的场名改刻为“通江场”。场处边境,上通罗江,下通中江(金锣场),故名通江。界北通江场与界南中江金锣桥(场)以凯江

7、右岸小河口县界为界,两场相接成一弓形街道。由于通江场处河口右岸以上地段,再加地势略高,故人称“上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河金锣桥左岸地带修建了一系列厂房。1994年开始,通江场小康街沿小河右岸的德通公路向上游方向发展。至2000年,小康街已延伸到小河金锣桥桥头右岸一带。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乡镇企业和街道房屋的阻隔,小河金锣桥已不再使用。2001年9月19日,通江境内发生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小河金锣桥被冲毁,现已不复存在。凯江金锣桥。该桥原属中江县所辖,1953年始划归罗江县通江乡。桥在小河口原中罗县界以下四五十米的凯江上。旧时此处有浅滩,每年冬季,凯江水位下降,次年五月末至六月初的

8、栽秧时节为枯水季节,水深仅四五十厘米。清初即有连接两岸的多礅矮桥,桥宽约0.5米,距水面约0.4米。桥名金锣桥,始建年代久远不可考。江右靠岸一小段,桥面为石板;江心及靠江左大部为圆木架设,每年夏秋涨洪水时被水冲没,矮桥即不能使用,须待冬季水位下降,重架维修后方能使用。所以,立于清乾隆年间的“金锣古渡”碑对此情况有所记载。该碑序由绵州双江书院儒学讲席帖茂文所撰,其写道:此处交通“夏秋以舟,春冬以桥”,年年如此。咸丰九年(1860年)金锣桥石板大桥建成。大桥共13孔,江中有礅12个;墩高7米,墩间中心距5.4米。桥面宽4米,净长约70米,用条石架设,未设扶栏。每孔由6块条石并列搭成,条石每块宽60

9、厘米,厚约55厘米,长约5.3米。桥面每块条石下,各装有两根并列的直径25厘米的圆木。大桥竣工后,凯江发大洪水,大桥中部及靠左岸的桥面,常被洪水漂没冲毁,屡修屡毁,因而仍保留渡船以备用。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在江左桥头建“镇江王爷楼”一座,上供镇江王爷,以求镇压水怪,免除水患,保护大桥。行人过往须从楼下经过,并可在此歇憩,观望江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大桥的江心江左部分被冲毁6孔,未再修复。1950年冬,中江县金锣乡将损毁部分修复,为木板大桥,并建有木扶拦,甚壮观。金锣桥划归罗江县通江乡仅一年的1954年夏,木大桥又被洪水冲走,此后18年间,未再重修,仍用渡船。1973年在德阳

10、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现存的通江大桥,下游100米处的金锣残桥被拆除。凯江右岸金锣桥桥头,为集市金锣场,场仍以桥名,民间习称金锣桥。上场口紧靠小河口的前中罗县界,下场口临“金锣古渡”江右渡口。场依渡口和火神庙形成,街市沿北去的道路而建。古时三台的盐、三台及中江北部永太一带的棉花、棉布、油料、辣椒等农副产品及豆豉、手工挂面等土特产品,须经此地运往黄许、孝泉、绵竹等平坝地区,最远的运往茂县一带。茂县的药材,绵竹的酒、烟叶、药材,德阳的杂货、红糖、什邡烟叶,要经过此地运往中江永太、川北三台、射洪等地。三台等地往绵竹、德阳方向的道路,经金锣桥是一条近捷的路线。此场上至黄许、德阳,下至永太,路程均

11、20公里。在交通落后步行肩挑的时代,恰为一天或大半天的路程。旧时行商旅人依例“未晚先投宿”,金锣桥是这条商路上的一个大站,是较理想的住宿点。故通过这里住宿的行商挑夫特别是盐贩最多。于是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应运而生,集市得以形成。由于中江金锣桥(场)处要道古津,清代康乾年间即已发展为中罗两县交界处的著名农村集镇,集市贸易繁荣。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即将其记为“市镇”。清道光六年(1826年),金锣桥置乡,为当时中江县十二乡之一,足见其交通地位和集市商贸发展的水平。清末,金锣桥街道已向北发展到小河口县界。民国时,金锣桥已有“故冲,繁”之称。民国十九年中江县志还将其列入古迹:“治北金锣场,昔人或夜见河

12、内金锣一。每至严霜,锣自鸣有声,今则渺然。”民国十年,罗江县在小河口界北置场,场以境内小河金锣桥之名而名。中江金锣桥街道与罗江金锣桥(场)街道相连。中江金锣桥处河口以下的凯江右岸,地势略低,时称“下场”。原中江金锣桥,本名“金龙桥”。桥头街巷口上方的过墙石上,镌有“金龙桥”三个大字。该桥地处边境通衢要津,成集市时间要比原罗江县通江场早约200年,因而闻名遐迩,人多知有中江县金龙桥而少有人知界北小河金锣桥。由于中江金龙桥和界北小河金锣桥都地近县界,相距仅1公里,加之小河金锣桥的传说流传很广,“龙”“锣”又音近,不明就里的外地人甚至本地人都将“金龙桥”说成“金锣桥”。世代相沿成习,于是中江金龙桥取小河金锣桥之名而代之,中江“金锣桥”之名得以固定。该桥称谓不约而俗成的变化,成为既定事实。民国前期,罗江县在河口界北设场时,因境内有小河金锣桥,遂定场名为“金锣桥”。随之而来的却是管理的不便,及界南中江金锣桥官方的交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