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名词解释: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 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 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
2、好准备。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 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 发挥最佳机能水平。准备活动后间隔 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 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3.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 出现 一
3、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 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一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4.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 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 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原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运动速度暂时下降, 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 以减少乳酸的
4、产生, 机体的内 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5. 运动性疲劳 :指在运动过程中, 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 不能维持在 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特点: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 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 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 /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 强度6. 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物质及各器官的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 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5、。 超量 恢复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特点: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 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时间会延长。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7. 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 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8. 真稳定工作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小、 时间较长的运动时,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9. 假稳定工作状态: 当进行强度大、 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
6、量水平, 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这 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思考题: 1.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反射时 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 要时间也就越长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a. 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 传导速度 慢; 突触联系较多。 b. 神经- 体液调节作用2. 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1)“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2)“堵塞学说”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依据:疲劳时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1)
7、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 (2) 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 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3) 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勺浓度下降, 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 渗透压改变。依据:当人体失水占体重 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 20%-30%。高湿作业工人因 泌汗过多,达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 0.04%-0.14%的氯化 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4) “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 狗拉载重小车行走 30-60
8、分钟产生疲劳时, 一些条件反 射量显著减少, 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 雅科甫列夫发现, 小鼠在进行长时 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 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 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 (保护性抑制 )的发生和发展。5)“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6)“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2 )、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Q)及单线态氧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
9、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 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3. 试比较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实践意义。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 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度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 血糖浓度 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在非周期运动项目中, 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 疲劳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 习惯性的, 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
10、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 则较易产生疲劳。 静力 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 似,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的部位持续兴奋, 肌肉中血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 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为明显。4.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整呼吸节奏, 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 深度。一、是非判断题1. 条件反射形成后,只要与比赛相联的有关刺激一出现,赛前反应也就会发生。( )2. 比赛规模越大,赛前机能反应越大;越临近比赛,机能反应也越明显。( )3赛前状态不一定对人的工作效率都起良好作用。()4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
11、平越低的人,“极点”出现的也越晚而且越不明显。 ()5“极点”出现说明躯体与植物性机能的不适应达到了高峰。()6假稳定状态下,人体需氧量明显高于摄氧量,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完全靠无 氧氧化。( )7起赛冷淡一般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低所致。()8“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开始步入稳定状态。 ( )9无论运动量大小运动后均能引起超量恢复。()10疲劳是运动能力下降的暂时现象。()11. 不同的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二、选择题:1赛前状态对人的工作能力) 都起良好作用A 一定2 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 ( ) ,肌肉收缩速度 ( ) ,肌力 ( ) 。A 升高
12、 B 降低 C 增加 D 减少 E 不变3 赛前状态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 ( ) 变化A.条件反射性B .非条件反射性4. 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 () ,血压 () 越明显。 A 加快B 减慢C 升高D 降低5. “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 ) 占优势。 A 兴奋过程B 抑制过程)。6. 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 小C 差不多7 运动强度越大, 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 ( ) ,消失越 (A 早B 迟A 、长 BA 短跑B) 下进行的运动。8. 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 ( ) 短 C 差不多9 在
13、下列运动项目中, “极点”常出现在 ()中长跑 C 超长跑10中长跑是在 () 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 (A.稳定状态B.真稳定状态C .假稳定状态11. 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 () 水平的限制A 吸氧量 B 最大吸氧量C 耗氧量 D 最大通气量12. 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 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ATPB ADPC AMP D CP 13 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 ( ) 下降所造成。APO2B PCO2C、PH值D .肌糖元14. “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和()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A .肌糖元
14、消耗B .能量消耗C.兴奋性下降D .应激性15. 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 ,运动神经以下所 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 疲劳16. 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 T段(),T波可能()。A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正立17. 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 肌电图功率谱 () ,低频成分 () 。A 右移B 左移C 增加D 减少18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系列()性变化。A.条件反射B.运动条件反射C .自然的条件反射D 人工条件反射19对人的工作效率不起良好作用的赛前反应有()。A.血糖适当
15、升高B 血压适当升高C 尿频D .心率适当升高20. “极点”产生早晚与下列那些因素无关( )。A.年龄B .训练程度C .气候条件D 教练员21 “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C .稳定状态的结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B .准备活动的结束束D 疲劳的恢复22“第二次呼吸”现象是人体()功能增强所致。A.植物性B .运动性C .植物与运动性D .肝脏解毒23“第一拐点”是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状态下。A.准备活动B .进入工作C .稳定D 疲劳24“第二拐点”出现意味着机体开始进入()状态A.工作复B .疲劳D.稳定C 恢25运动员参加 100 米跑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A.高乳酸 氧B .
16、低乳酸D .有氧与无氧混合C 有26400 米跑运动员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A.有氧酸B .高乳酸D .有氧与无氧混合C 低乳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机能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它们依次为 ()、)、)。2.人体运动一开始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 ( )。)和3.适宜的准备活动能调节 ( 时间,使机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更快提高。),缩短(4.( 摄氧量()项目运动是在真稳定状态下进行的,此时需氧量与)。5. 在真稳定状态下有机体是以()代谢供能。6. “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 的活动不相称而造成的。7.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的反应出现得越(),而且越(),消失得越()。8. 良好的赛前状态与适宜的准备活动,都能( )“极点”的出 现时间,并且能( )“极点”的反应程度。9. 判断疲劳的生理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智能设备与物联网集成方案
- 热源调度与负荷预测方案
- 数学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 用户互动反馈与数字展厅体验优化方案
- 多设备协同工作展示方案
- 2025年特岗护理工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效的展厅信息传播系统
- 企业开业庆典祝福语及致辞模板
- 总经理办公室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
- 农产品地理标识标签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铁道概论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书籍设计》第三章-书籍的开本与装订
- 郑州师范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 护理质量督导记录
- 北京市中考新定义练习题
-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课件
- 消毒供应室专科理论考试题库(单选、多选共500题)
- 关于跌倒坠床压疮防范及护理措施课件
- 品质意识,品质基础知识培训
-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讲座课件
- 胖东来的企业文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