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说课稿_第1页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_第2页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_第3页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教学设计及分析。一、教材分析青玉案 ? 元夕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1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中辛弃疾词三首的第一首,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更是宋词豪放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 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 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景象,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 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

2、之人而设, 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用渲染、衬托、托寓等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学习目标:】根据本文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托寓的手法;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研读文

3、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难点:“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高考中,也常用“注释”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准确解读诗词所需的背景性资料。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也常常要求学生记住重要作家的一些人生经历, 这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对诗歌进行准确地解读。 基于此,本课教学试图以青玉案元夕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词。 把解读诗词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发作为本课时的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在 诵读中品味局语言,整体把握意境学生,在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赏析诗词的写法。 在

4、探究中明确词中 “那人” 的寓意和作者的意图。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 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 ,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由学生展示已经收集到的辛弃疾的名句引入。 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1、自由朗读文

5、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篇文章又写了怎样的场景)2、听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正音,把握情感。3、再次读文章,分组讨论文章内容。三赏析词文,领悟写法1. 在诵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自己对词的理解, 在讨论和点拨赏析词的内容和写法:这首词写了元宵节的景象、 元宵节的气氛、 元宵节的人群,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妙手铺排,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2这首词共十三句,作者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热闹的女子,只用了三句写“那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主人翁是谁?写景、 写人起到什么作用?在连续的设问中引到学

6、生探讨这首词的学法,初步了解“那人”的形象。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 车水马龙, 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 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四、鉴赏形象,探明意图1 、鉴赏“那人”的形象,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设问, 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让学生学会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读诗词, 突破难点。了解

7、了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品格操守, 才能深究本词的内涵:原来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其实别有寄托。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高自傲、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意中人的用意,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 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 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词人对他的追求, 怜其“幽独”, 其实“别有怀抱”, 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2、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 这就是托寓的手法。 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 是词人人格理想的化身。那么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学生是否熟悉?让学生打开记忆之库,联系旧知,加深对托寓手法的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内容。3、讨论这首词的风格,进一步探究词的深层含义。这首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 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