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结构(2)_第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2)_第2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2)_第3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2)_第4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姓名:王天玉 班级:13商21 学号:130082031摘要: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已有工业因素等的影响。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更好发展。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苏南地区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和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代表的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并对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

2、d b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mainly by social consumption, resource stat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actors, etc.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als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upgrade, the two ar

3、e complementary. Correctly gras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t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outh of Jiangsu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cities in Suzhou, Xuzh

4、ou Province,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关键词: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 产业优化 苏州 徐州 一、全省产业结构概况下图1.1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4)下图1.2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0) 总的来看,全省的第一产业占比最低,苏南地区的占比普遍低于苏北地区,最大的也不超过0.2。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统治地位,13个市中除了南京市的第二产业

5、占比低于第三产业,其余各市第二产业占比均高于第三产业。苏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在2010年第二产业更达到将近0.6,而经过了四年的发展这一比值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50%。就第三产业而言,除了南京市在2010年占比达到了0.5,其他地区都在0.4上下浮动,而到了2014年苏南四市苏锡常镇的第三产业占比都突破了45%,这说明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13个市中,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是南京市,截止到2014年它的第一产业大约占比2%,第二产业占比41.7%,第三产业占比55.8%,已达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还处在低级阶段的是宿迁市,它的第一产业占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省均属于较低水平

6、。所以还处在工业化初期今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还可以在进一步优化为理想的“三,二,一”结构。综合来看,从江苏省各城市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可得出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苏南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四市第一产业占比平均为0.023,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0.49和0.49; 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呈现非均衡性。第一产业占比平均水平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058,而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51,第三产业占比略低于省平均水平为0.43;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0.

7、155,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0.46和0.411,且幅度相对较大,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第二、三产业占比相差较大。下图2是各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情况其次是各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的产值是逐年递减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始终还是高于50%。第三产业产值波动上升,且近几年上升的速度很快已达到40%以上。我预测未来第三产业产值贡献会与第二产业产值相交,并且会超越第二产业。下图3是全省各产业从业人数从图中可以可出,在2000年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还是最多的几乎占到总就业人数的43%,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最少

8、的仅占到27%左右。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到22.3%,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却升至35.7%。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劳动由机械化代替从而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转而去从事服务业。同时可以看出十年来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也一直保持着稳健增长,这说明在我省工业还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二、省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苏南地区:传统的“苏南模式”以苏州为代表,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抓住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吸引外资的投入,从“三来一补”到生产研发,不断提高外企的质量,提升了苏南地区经济总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以苏州为例,20世

9、纪80年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而在九十年代又大搞开放经济,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全国最能吸引外资的城市之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自然资源一直是苏州的一大优势,所以苏州的第一产业发展良好。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渐渐意识到只发展农业是远远不行的,农业毕竟还是低端产业,于是它开始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入到了工业化的队伍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州就放弃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苏州市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

10、化生产格局。其次是第二产业,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科技的加工产品也大多处于代加工阶段,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仍存在差距。再次是第三产业,苏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占比是0.4低于其他苏南城市,其服务业占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传统流通产业如邮电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近一半。但是类似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的行业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但其占比仍然偏低。就拿房地产来说,苏州2015年11月份的新房均价为14873 元/平米,而他

11、的“邻居”上海却达到了32139 元/平米。同在长三角经济区,但是苏州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并不是很理想。而在金融业,高端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据资料显示,世界上的金融城市中从事金融行业的人 占到了10%,而苏州还不到1%。还有就是来自周边城市的压力,南京、无锡,杭州等都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城市,同样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同时都将大力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目标。目前,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这势必会大大压缩苏州市的发展空间。所以苏州市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依靠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园区经济。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

12、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州经济的新亮点。现如今苏州的工业园区和园林一样有名,众多外资企业都入驻园区,苏州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制造业城市的地位日趋稳固。1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工业,以招商引资为手段用土地换资金。它占据了不到苏州3%的土地和3.5%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以说苏州的工业园区初步开辟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今后在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坚持人才引进。由于苏州高校资源不足,所以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就相对缺乏,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13、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量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对此政府可以设立一个人才引进工程,拿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科技园和文化产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吸收新鲜血液。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在外资企业在华的一个特点就是“引得来带不走”,吸引外国企业在华开办工厂容易,但是要想学到他们的核心技术却很难。就拿大飞机来说,我国也曾和国外机构一起合作研制大飞机,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导致我们一直得不到制造大飞机的核心技术,也就一直没有造出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飞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

14、如果一个城市只是一味的注重招商引资而并没有优化投资结构,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去,那么最后的结果将会是国外企业凭借已有口碑一步步吞噬本地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就得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大力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还要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二)苏北地区。苏北地区受地理区位影响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比苏南那样有利,所以苏北地区存在着对外开放水平低,思想守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苏北属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二线区,受长三角经济区的影响不如苏南显著,所以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水平一直处在全省的末端。以徐州为例,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素

15、有“五省通衢”之美誉。徐州除了是大汉之源以外同时还是有名的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为有着这个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徐州的经济主要是以煤为主,自然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的枯竭对资源过度开发所导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个煤矿塌陷区的形成和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都迫使徐州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徐州市管辖着六县五区,县域经济是构成徐州经济中的重要部分。其中邳州市以板材产业为主,成为全国四大板材加工基地之一。沛县主攻煤电,煤化工,盐化工产业。睢宁县以纺织业为主,新沂市重点发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而丰县的电动车产业发展较为迅猛。虽然徐州的

16、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全省的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就是县域经济总体规模小,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虽然在总体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苏南地区还是有差异。要想徐州的经济能更近一步的发展就要振兴县域经济,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每个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比如邳州的银杏大蒜,虽然属于第一产业但是却可以延长生产链,农民不仅可以把他们的农产品销到本市,还可以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他们的农产品形成自己的产品品牌销售到外省甚至国外,而且可以利用农业自身的特点把产品产地开发成景区,用农家乐品牌形成观光农业,形成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效结

17、合,目前邳州市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次是实施科教兴农,提高人口素质。县域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首先要做好在校学生的教育,要给他们配备好的师资,同时要及时更新他们的硬件设备让他们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拨款避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问题出现。第三是要加大金融业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无论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要调整农业结构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加大对农村金融业的支持可以让农民通过政府以外的渠道筹集到更多的钱,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徐州的第二产业,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企业那就是徐州矿物集团和徐

18、工机械。因为这两个企业代表着徐州工业的发展。因为徐州是江苏省唯一一座资源型城市所以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形成了以煤炭、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是江苏有名的老工业基地。徐州最著名的资源当属煤炭,徐州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从徐州开采出来的煤80%运到全省各地,由于依赖煤炭国家先后在徐州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等近千家国有企业,形成了以能源为主的重工业体系,现在的徐州矿物集团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要想再借助煤炭来发展经济已经是不现实的事情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于是徐州提出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策略。我认为要想振兴老工业基地,

19、首先要改变对煤炭的依赖,在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型能源产业。近几年徐州注重对光伏,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次是使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完整产业链,徐州市在机械制造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而其中当属徐工集团占有龙头地位,如果能让徐工集团走向国际化这无疑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了步伐。在当今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徐州的机械制造也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强综合竞争力,形自己的竞争品牌。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徐工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第一,也要让它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企业,振兴老工业基

20、地。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之间的较量更多的取决于科技在经济中的分量。所以,徐州市传统的重工业体系已不占优势,要想提高产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我们要学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策略,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徐州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可以把高校作为一个切入点,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高校的教师去工厂实地调研,让技工来到学校授课真正的把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同时可以在高校附近建立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形成自己区域的“硅谷”。徐州市的第三产业行业比较齐全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就徐州市的第三产业我想主要说一下旅游业,我认为徐州的旅游业

21、是一个发展的短板,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在解放战争时还是淮海地区的主战场,按理说我们应该也可以做到像西安一样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但是上了大学后外地的同学在参观了徐州的古迹之后都说徐州没什么好玩的,龟山汉墓里的兵马俑太小,楚王陵太空。听到这些答复我不禁对徐州的旅游业感到遗憾。徐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之前政府并没有好好的发展旅游业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我看到了徐州的旅游业正在一天天的发展起来,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原来的煤矿塌陷去形成了一个个湖泊政府都把他们开发成了人工湖,湿地公园,比如潘安湖,大龙湖,金龙湖等。借助这个契机,徐州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一改往日的脏乱差形象,逐步建设起了园林城市朝着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同时也积极的打造汉文化这个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地区的关注。对于徐州旅游业的发展我有如下建议:第一。抓住长尾理论中的尾巴,注重个性化旅游需求。现在的都市人喜欢忆苦思甜,大城市的大景观对他们来说未必有吸引力反而农村的体验式旅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农村资源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