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公元581年公元907年)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隋朝立国虽短,但隋统治者对法律的编纂颇为重视。隋朝的主要法典有开皇律和大业律。一、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修成开皇律并颁行天下。开皇律在基本内容和篇章体例上的创新主要表现有:1在体例上,吸取了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长处,共五百条,十二卷,即: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史称“刑纲简要,疏而不失”。为唐律所沿。2在刑罚上,确立了封建五刑制度:死刑二,绞、斩;流刑三,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徒刑五,自一年至三年;杖刑五,自六十至百;笞刑五,自十至五十。一直为后世议法典采用。3
2、开皇律改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为“十恶”。规定“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尤除名”(隋书·刑法志)。又沿袭曹魏以来的“八议”制度,并将南陈的“官当”之法分为公、私罪两种,列为定制,保留和扩大了秦汉以来贵族官僚的政治特权。五刑、十恶、八议、官当,后来都成了历代法典的基本内容。(四)、建立了较为严密的诉讼和审判制度,如直诉制度,死刑三复奏制度等。二、大业律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修成大业律。但由于炀帝穷兵黩武,昏庸残暴,大业律实是具文。第二节 唐律的制定及其形式一、唐代法典的编制唐统治者先后修订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和唐六典四部主要法典。其中,又以永徽律的影响和意义为最大。唐高宗
3、即位后(650年),命长孙无忌、李?、于志宁等修订唐律,是为永徽律。于永徽二年(651年)颁行。永徽三年(652年),因“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又诏长孙无忌、李?、于志宁等人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对律文逐条逐句进行详细的疏证解释,称律疏。于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天下。元朝以后改称疏议。“疏”,就是对法律条文进行注释;“议”是探讨法律条文要旨的意思。唐律疏议共三十卷,颁行以后,“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实际上就是唐代的施行法典。唐玄宗开元时期(713年741年)编撰的唐六典,是继永徽律疏之后唐朝立法的又一重要成就。唐六典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唐代职官制度以及有
4、关的政令、史事,是一部唐前期的职官全书大型行政法典。二、唐律篇目唐律五百条,分十二篇。内容较为详备,条目较为简约。第一篇:名例律,规定了五刑,十恶和八议以及请,减,赎,官当等;还具体规定了过失,自首,并合论罪,同居相容隐,对外国人犯罪的处理原则及法律用语的解释等等,属于刑法总则的范畴。第二篇:卫禁律,是关于皇帝、宫、殿、庙、苑的警卫和州镇城戍,关津要塞以及边防国防的保卫等方面的制度和法律。第三篇:职制律,是关于官吏设置,失职,贪贼枉法和交通驿传方面的法律。规定了官员设置过限,贡举非人,在官不直,指斥乘舆,漏泄机密,改定制书,违反制度,贪污渎职,祭祀失仪等等的制裁办法。第四篇:户婚律,是关于户籍
5、,税赋,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律文。对漏报户口,侵占田地,课役违法,对父母供养有缺,婚姻违律、重婚等等的惩罚规定。第五篇:厩库律,是关于养护公私牲畜,仓库管理,官物出纳的法律。第六篇:擅兴律,是关于军队的征调,指挥,行军出征和兴建工程不如法等的处罚。第七篇:贼盗律,规定了对谋反,谋大逆,杀人,抢劫,偷窃,强盗,妨害公共秩序,造谣惑众等犯罪行为的刑罚。第八篇:斗讼律,包括了斗殴,杀伤,诬告,违反诉讼程序,投匿名书等律文。第九篇:诈伪律,规定了伪造印信,文书和公文凭证,伪证,诈欺取物等等的处罚。第十篇:杂律,它是把不能归纳于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汇集在一起,范围很广。规定了关于私铸钱币,负债不还,赌博,
6、决堤,度量不公,见火不救,侵占街巷阡陌,山野湖陂以及强奸与和奸等项的处罚。第十一篇:捕亡律,是关于官吏和人们追捕逃犯和逃亡者的法律规范。第十二篇:断狱律,是关于审讯,判决,囚禁,执行方面的法律规范。三、唐朝的法律形式唐代的法典与隋相同,分为律、令、格、式四类。“律”,“以正刑定罪”。是指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定。“令”,“以设范立制”,所谓“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是律的补充。“律无正文者,则引令。”“格”,“以禁违正邪,百官所常行之事”。它是皇帝临时颁发的各种敕的汇编,是律、令的补充形式。“式”,“以轨物程事”。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以及百官的权责规定,也包括命令及刑罚的规定。唐
7、朝律、令、格、式并用,四者以律为主。“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新唐书·刑法志)但在后来实际执行中,格的地位十分突出,因为唐代的格是帝王随时所下的敕令。第三节 唐律的主要内容一、五刑1笞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即用荆条捶击罪犯的脊背和臀腿。笞刑分为十至五十,五等。2杖刑,是用竹杖(法杖)打击罪犯的背、臀、腿部。杖刑分为六十至一百,五等。3徒刑,是在一定期限内强迫犯人带钳或带枷从事劳作。徒刑分为一年至三年,五等。4流刑,是次于死刑的重刑,就是将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分为二千里至三千里,三等。通称“三流”。5死刑,分绞和斩两种。斩刑皆执
8、行于市,五品以上官吏犯死罪者,除恶逆罪外,多赐死于家。二、官当唐代承沿了南朝陈的官当制,官当是以官品抵罪减轻处分的法律规定。唐律规定的官当法有:1凡官员犯徒罪(犯流罪的可以折作徒罪处理),准许以其官品来折抵罪名,官品愈高则所抵当的罪愈多。名例律规定:“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2为了使官员在上述规定之后不致实际上被徒被流,唐律同时又有以二官当罪的办法。一官不足“当”罪的还可以另一官补“当”,现任官品如不足“当”罪,或官已“当”尽而又再犯罪,还可以历任之官追抵。3即使根据上两条还不能抵当完应得之罪,又有“
9、诸除名者比徒三年,免官者比徒二年,免所居官者比徒一年”,“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因除名,免官和免所居官者,也分别在六年、三年、一年以后降级任用。三、十恶十恶,即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1谋反,“谓谋危社稷。”2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乃宫阙。”3谋叛,“谓背国从伪。”4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5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造畜蛊毒、厌魅。”6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
10、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7不孝,“谓告言诅骂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8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吉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9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10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唐律规定,“诸谋反及谋大逆者,无分首从皆斩,其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一律没官,伯叔父及兄弟之子,亦流三千里,不限籍之
11、异同。”犯其他十恶罪者,虽遇赦尤除名。品官犯十恶者,不能享受任何减免特权。四、六脏六脏之名始于唐朝。疏议曰:“赃罪正名,其数有六,谓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并坐赃。然坐赃者,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而罪由此赃,故名坐赃致罪。”唐律对因赃犯罪者,都加重刑罚,而处刑的轻重,又以赃物之多少和价值的贵贱为依据。五、八议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疏议曰:“此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六、婚姻制度1关于婚姻的限制,户婚律有六项规定:(1)同姓不得为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2)在五服之内的尊亲不得为婚:“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
12、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姐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3)逃亡妇女不得为婚:“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4)监临官不得娶监临女:“诸监临之官娶所监临女为妾者,杖一百;若为亲属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监临者减一等,女家不坐。”(5)奴不得娶良人为妻:“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6)违律不得为婚。如恐曷娶妻,强娶等,都要依律治罪。2关于离婚的规定:唐律规定了离婚的七项条款,即“七出”:一、无子(指妻年五十以上没有子息,被认为是断了夫家的后代);二、淫佚(指妻犯奸淫、被认为是紊乱宗族);三、不事舅姑(指妻不孝顺公婆,被认为有
13、悖妇德);四、口舌(指妻播弄是非,被认为足以离间亲属);五、窃盗(指妻偷窃财物,被认为是行为不端);六、妒忌(指妻嫉妒忌克,被认为是扰乱家室);七、恶疾(指妻患有使人厌恶的疾病,被认为不可与夫共祭祀同生活)。妻犯七出,丈夫有权休妻,但丈夫不出妻子亦无罪,出与不出之权完全操在丈夫手中。唐律对于“七出”,又有“三不去”的限制:一是曾经为公婆服丧三年;二是娶时贫贱,后来富贵;三是现在无母家可归。妻有“三不去”之一,虽犯七出,也可不予离婚。唐律还规定了强制离婚的条件,主要是“义绝”,是指夫妻双方殴杀对方之直系或旁系尊亲属,以及夫或妻与一方的直系亲属通奸,妻欲害夫等行为。犯了“义绝”而不离婚的要受刑事处
14、分:“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另外,违律结婚,也要被强制离异,违者也有一定的刑事处分。此外,还有“和离”者。第四节 唐朝的司法一、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中央设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个机构。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并负责审理朝庭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但对徒刑,流刑罪犯的判决,必须经刑部复核才有效;对于死刑的判决,须奏清皇帝批准。刑部对于全国各地方上报的死刑判决,发现有疑问的,须经大理寺重审,重新作出判决。“卿”是首长,有“卿”和“少卿”各一人。御史台具有中央监察机关性质,掌管纠察弹劾事宜,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案件或重大疑案,有权参与会审并受理政府机关行政诉讼
15、的案件。“大夫”是首长。“中丞”为大夫的副职。刑部属尚书省,为中央六部之一,具有中央司法行政机关性质。除了负责司法政令外,并复核大理寺流刑以下和全国各州、县徒刑以上的犯罪案件,在复核中如果发现疑案、错案,凡徒刑、流刑以下的案件驳令原州、县重审或复判,死刑则转送大理寺重审。“尚书”、“侍郎”为首长,各一员,下属有“郎中、员外郎”。大理寺审理案件,遇到疑案必须详谳,如遇到事关重大或冤情严重的,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三司会审,谓“三司推事”。2地方司法机关唐朝的地方司法机关同于行政设置,最下级为县,县之上有州或府。县置县令,州置刺史,府置牧,都是以行政官兼理司法事务。县以下由乡长,里正,村正
16、,坊正,负责调解地方民事诉讼。须裁判者归县处理。此外,唐各道又设有巡察使等官,职主监察,凡对州刺史以下审断不平的,可直接向巡察使申诉或检举。巡察使有推官一人协助审判。二、诉讼唐朝法律规定诉讼程度自下而上,即由县而州、府,由州、府而中央大理寺,如果违反这一诉讼程序,谓之越诉。如果不服原审的判决,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机关上诉。上诉的形式不论口头或书面,上级机关都应该受理。此外,京畿和各地分由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负责巡回审判,以补救一般诉讼制度的不足。凡案件较重,冤抑无处申诉的,允许不必经过一定的审判机关和一定的审判程序,直接向皇帝申诉(俗称告御状)。直诉的方式有:邀车驾、挝登闻鼓、上表
17、、伸冤匦等多种。第五节 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唐律及其疏议,集各朝法律之大成,在中国法制史上影响深远。唐律总结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及司法实践,成为后代法典的楷模,唐以后各代法典的编制和解释,基本上都以唐律为兰本。唐律作为“中国法系”的代表,除对五代至清封建法律有影响外,对于亚洲古代各国特别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如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法典大宝律令,篇目次序就与唐律一模一样,律文也多取自唐律。此后,迄明治维新所定律例,皆本于明律。而明律基本上是依据唐律的。朝鲜的法律制度,据高丽史卷八十四刑法志说:“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越南古代法
18、典也是摹仿唐律而成的。如果说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典是奴隶制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法典,那么唐律在亚洲封建法典中的典型性质也是可以肯定的。第八章 五代、宋、元法律制度(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第一节 五代法律制度(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一、五代十国的法典编纂五代法典的编纂与前代不同者,主要有二个方面:1频繁“编敕”,以“敕”更律。五代因戎马倥偬,中央政权多以诏敕办事。这一命名和体例,为宋代制法所承用,而且加以发展,成为立法的主要活动。2续订“刑统”。“刑统”之名始见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所颁行的大中刑律统类。其编纂方法是:以律为正,其下附以相近的式、令、格,敕对之有增损的再
19、附之。自“刑统”闻世后,自五代至宋,中国古代的刑法典之命名和编纂体例,为之一变,故宋代的主要法典称“刑统”而不称“律”。二、五代的刑罚五代十国战乱纷扰,政权由军阀操纵,虽有法典,实则视为具文,往往以法外之刑维持紊乱的政局。在各种刑罚中,除复活了连坐、族诛外,流配、刺面、凌迟三种酷刑对后世特别对宋代的影响甚深。1流配法。即对罪囚先加杖后配流。为宋朝所沿用。2刺面法。古代称“墨刑”或“黥刑”。刺面之称始于后晋。这是流配与刺面的结合,“宋因其法”,但称为刺配、黥配、刺隶。在量刑上刺配重于杖配,仅次于死刑。其所刺部位初犯、二犯在耳后,三犯在面。3凌迟刑。古无此刑,五代始创。作为法定刑则始于辽代之法典,
20、到宋代才始称为“凌迟”之刑。是用刀将人肉一片片割下。陆游曾叙述此刑之酷:“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宋至清各朝皆沿用,主要适用于谋反叛逆罪,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刑罚。第二节 宋代法律制度(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一、宋刑统(一)、宋刑统的编制。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诏窦仪等在唐代律令格式的基础上,参用五代法典,重新编定刑统,同年颁行天下。宋刑统可说是唐律的翻版,篇名、条文数目全同唐律,甚至连律疏也一并照录。(二)、宋刑统的体例。宋刑统编纂的体例与唐律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为:1法典的名称上,唐称“律”,宋称“刑统”。2体例上,唐律不分门类,宋刑统在十二篇下皆有详细的分门,共
21、有二百一十三门,成为以律为主,附以敕、令、格、式的综合性的刑事法规。由于宋代以“敕”作为法律的主要形式,故宋刑统的作用,在实际上居于次要地位。二、宋代“编敕”“例”的兴起。1“编敕”。何谓“敕”?在宋代,特指皇帝对于特定的人或事随时发布的有关刑事方面的一种诏命。在宋代,并不是皇帝的一道“手谕”就行,而是“必经凤阁鸾台始名为敕”,即由中书省(凤阁)制论,门下省(鸾台)封驳,再经皇帝颁布,才成为通行全国的“敕”,这样才具有法律的效力。由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散敕”,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前后抵牾”,于是加以损益整理分类汇编,并经皇帝批准颁行,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刑事法规,称为“编敕”。宋代的“编敕”,是统治
22、者最为经常、重要的立法活动,由是敕成为法律的主要形式。2北宋末,“例”渐兴起。“例”即成例,以前事作为后事的依据。犹汉代的“比”。是一种补充律文不完备的形式。所谓“法所不载,然后用例”。宋代的“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断例”,即审判案件的成例,但断例要作为法律形式,和“敕”一样,亦要经过编纂的程序。一是“指挥”,即中央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指令,以后下级机关遇到类似公事,常引用原来的“指挥”办理,久之便为成例。宋代以敕为主,例虽渐兴,律所不载,也可用例,但例还没有上升为独立的法律形式。第三节 元朝法律制度(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一、元朝的法典大元通制和元典章是元朝法典的代表。1大元通制。是在英宗三年(公元1323年),以唐律为蓝本编纂而成。2元典章。成书于英宗(公元1322年)年间,其内容是诏令,判例,职掌等典章制度。二、元朝法律制度的特点1法律确定民族不平等的原则无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家庭农场租赁协议
- 厂房出售居间服务费协伐协议
- 临川区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区属国企2025年公开招聘员工【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泉州凤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纺织工程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药物销售考试题及答案
- 出机票合同协议书
- 合同协议书图片
- 双人合同协议书
- 情侣合同协议书
- 《上海地区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 矢车菊简介课件
- 幼儿园食堂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岗位职责
- 《散货船结构简介》课件
- 创业法律风险防范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温州大学
- 高压设施维修合同范例
- AI新时代算力需求高增长-算力网络建设有望奔向太空
- 2023年安全员继续教育题库800道及答案(考点梳理)
- 走向未来:国际经济合作(青岛工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MOOC】3D工程图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全国青少年数独比赛U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