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前四讲1_第1页
古代文学前四讲1_第2页
古代文学前四讲1_第3页
古代文学前四讲1_第4页
古代文学前四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 先秦社会、思想文化概况所谓“先秦”,即秦朝统一之前,通常指自“开天辟地”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的统一,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巫史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学术与政治纠缠,二是神学与科学交织,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四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这种汇通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开拓视野、取精用弘的重要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学科分工不细也是中华学术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阻力。士阶层的群体品格:一是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二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三是卓立不群的清高意识,四是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五是自省的修养方式。第二章 上古神话的类型与价值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

2、雄神话 传奇神话一是上古神话所表现出的惊人的想象力,为后代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有益的启示。二是上古神话奇谲瑰丽构成了颇为壮观的艺术殿堂,给后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是上古神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渊源精神气概,非写实手法,取材宝库。第三章 诗经的抒情艺术与生命意识基本知识何谓六艺、创作时间、结集方式、最初用途;内容分类祭祀、世情、婚恋、征役、怨刺、农事;审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伦的和谐,政治的和谐;抒情艺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齐中有变的语言特色,重章叠字的咏唱形式。生命意识死的咏叹;生的赞歌;青春无价岁月无情的恋歌;

3、祝颂诗中的长生幻想;远离家园的生命流逝感;政治理想中的生命激情;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一、“楚辞”与楚文化“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原来的意思应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地新诗体的专称。楚文化特征一是楚地的民俗与自然。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江南地广,楚国有江汉川泽山林之利,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物产富饶,民用丰足,而其俗“信巫鬼,重淫祀”;二是楚地的制度和思想。楚地与北方中原比较起来,其国家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维护等级秩序的政治观念和伦理思想不够成熟,因此,人们也就较少重视社会理性,而是倾向于发挥自由的想象。三是古代神话的保留。北方中原地区文

4、化由于受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的影响,神话趋于历史化,而南方则保留了较多的古代神话。四是楚声楚歌的滋养。楚国的音乐和民歌渊源甚古,如论语·微子所记的楚狂接舆歌、孟子·离娄上所记的沧浪歌、刘向说苑·善说所记的越人歌等,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亮明澈,句尾多用“兮”字,已经具有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五是中原文化的引进。当时的楚国引进了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己的理性精神,使南北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二、屈原的政治理想与生命悲剧三、离骚的生命情感与美学意义离骚的情感表现:离骚基本上是以诗人的一生经历为线索来抒发自己的生命情感的。从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来看,屈原的

5、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政时期,二是流放与行吟泽畔时期,三是以死殉国。依据这三个阶段,离骚分三个层次展开了心灵探询的历程。可以说,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它展现了诗人重德政又重法制的美政理想,热爱祖国、依恋故乡的爱国感情,对天帝神灵的蔑视和对历史领域中天命观的怀疑,以及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峻洁人格。离骚的艺术表现: 一是抒情形象的塑造形象塑造与自我抒写的结合。二是创作方法的突破写实和奇幻的完美结合。 三是表现手法的开拓主观之情和客观之物融而为一。 四是形式语言的创新句法参差、韵散相间。离骚的美学意义:首先,楚辞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不仅仅是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

6、、高冠长佩的形象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之美。其次,楚辞追求的是一种瑰丽的神奇之美。屈原驱谴着神话中的日月、风云、神祗、雷电、龙凤、山川乃至香草美人,建构了一个人神合一、人神交感互融的艺术境界。再次,楚辞创造的是一种宏伟严密的结构之美。在情节的安排上,幻想与现实、记叙与议论、描写与交代有机地交织在一起,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显示出诗人的艺术匠心和结构意识。四、楚辞的时间意识与黄昏意象 1、一日之迟暮与一生之迟暮的叠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老冉冉其将至兮”,又“恐美人之迟暮”;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

7、宿莽。2、自然之黄昏与季节之变化相叠合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黄昏”意象还联系着诗人因生命流逝而理想却无法实现的矛盾心态与焦虑心情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离骚的“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九歌·礼魂的“长无绝兮终古”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五、橘颂的生命品格与咏物之祖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8、60;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9、60;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生命品格“独立不迁”热爱祖国“横而不流”人格独立“秉德无私”精神高尚咏物之祖抓住橘树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生命品格联系起来,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一种奇特的境界:“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六、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屈原的精神品格和艺术创造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如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以及柳宗元等的人品和文

10、品,都是深受屈原影响的;二是楚辞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那种激越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奇幻的境界以及瑰丽的词采,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三是以香草美人比拟抒发怀抱的比兴手法,成为后代诗词创作的一种传统。如阮籍的咏怀其十九:“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胡应麟诗薮云-迂回断续,骚之体也;讽喻哀伤,骚之用也;深远忧柔,骚之格也;宏肆典丽,骚之词也。屈原氏生,以瑰奇浩瀚之才,属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罗,文词钜丽

11、,体制宏深,兴寄超远,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史谓争光日月,讵不信乎!第三章 历史散文 一、历史散文的知识点 1、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春秋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迁中历史散文由官方文献向私人著述发展。2、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春秋战国之际编纂成书的春秋、国语和左传;反映战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历史散文集战国策。3、尚书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用语古朴、言事周详。如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是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讲话,他要求臣下听命奉职,“若网在纲,

12、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又征引先贤之言说:“迟任有言曰: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求新。”篇中还用“予若观火”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指责大臣用浮言惑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这些比喻和引言生动贴切,富于生活气息。不过,由于出现的时代很早,不少篇章后人读来总感觉文字艰深、佶屈聱牙,代表了中国散文的原始形态。尚书后来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又称书经或书。4、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写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侧重记载与治乱兴亡有关的议论,寄寓历史教训,风格婉而多讽,人物对话风趣生动,情态宛然,有的段落如同讽刺小品,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一节;在记言时能通过简洁的叙事,交代前因后

13、果,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章节增饰加工较多,故事性强,富于传奇色彩。 5、“春秋”本为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今本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经过孔子修订。春秋记事简略,讲究遣词造句,在记事中刻意选用恰当的字句曲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人把这种以一字定褒贬的写法,称为“春秋笔法”,如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洲吁弑卫桓公而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春秋记载此事说:“卫洲吁弑其君,卫人来告乱”,“九月,卫人杀洲吁于濮。”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为“弑”,这里一“弑”一“杀”,褒贬自明。 6、关于左传的作者,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的说法是左丘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西汉人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人认为它是

14、为了传孔子的春秋的,故改称为春秋左氏传,并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西晋杜预为左传作注,从他开始称为左传。 7、左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纲,具体地记叙了春秋时代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0)242年的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8、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大约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共33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又简称国策。战国策也是分国记事,时代起于战国初,终于秦并六国后,共240年左右。 9、战国策

15、的语言艺术:一是说辞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铺张扬厉,辩丽恣肆,这是它的总体特征;二是善用比喻,创造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战国策士在阐述同一个道理时,能选取不同的物类事象,运用多种比喻,创造出情节各异的寓言故事。 10、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在记事中寄寓爱憎褒贬;秉笔直书的精神;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 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叙事艺术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丰富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二、战国策的论辩艺术举隅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

16、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纵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

17、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1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囊),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镒),以随其后,约从(纵)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

19、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椦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

20、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的论辩艺术1、 逻辑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2、 取类譬喻:论辩的内容建构3、 排比对偶:论辩的语言艺术 三、左传的主要思想价值左传的主要思想价值一是民本思想:首先是左传记事表明了民重于天、民重于神、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其次是左传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再次是左传的民本思想还表现为对民意和舆论的重视。左传的主要思想价值二是历史进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它对春秋以来旧秩序的破坏没有什么留恋惋惜之情。左传能够承认并肯定社会变革的现实,相比春秋那种恋旧怀古的情绪来,是一大进步。这种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对于后来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起了良好的影响。左传的主要思想价值三是正确的战争认

21、知观:既重视战争的作用,宋国子罕:“谁能去兵?废兴、存亡、昏明之述,皆兵之由也。”成公三年刘康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表现弭兵的追求,襄公二十七年:“弭兵以召诸侯”。四、左传的主要艺术价值 第一、从取材上说,它所选择的题材是重大的,主要通过三条线索勾勒出春秋时代的历史风貌:一是诸侯称雄争霸史;二是诸侯国的宫廷内乱史;三是卿大夫的家庭兴衰史。 第二、从叙事艺术上说,它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一是强调故事情节化;二是叙事多按自然时间演进,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三是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而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隐幽”与“直笔”之间。第三、从人物塑造

22、上说,左传成功地塑造出几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一是性格各异而又富于变化的国君形象;二是具有君子风度的武士形象;三是社会转型期的贤臣智人形象。第四、从语言艺术上说,左传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娴熟的技巧和很高的艺术性,一是辞令语言委婉达意,具有礼让之美;二是谏说语言理正辞严又典雅婉约;三是叙事语言简练,生动传神。五、左传的战争艺术与艺术战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末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末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争到了春秋时代已经

23、变成了一门复杂的艺术,远古时代的打仗办法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战争不仅仅是冲锋陷阵,不仅仅是取信于民,不仅仅是天时地利,战争对智慧的要求更高,仗是越打越精彩。就像长勺之战,我们看到的曹刿似乎不是在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指挥作战,而是在闲庭信步,踏春赏景,几乎玩战争于股掌之中,于是战争的艺术便成为艺术的战争。六、左传的时间意识与历史叙事在左传所叙述的故事中,时间意识不仅表现为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排列,而且表现为内在的因果关系。这种时间意识标志着文学叙事的产生。讨论韩愈认为:“春秋谨严,左传浮夸”,而钱钟书则认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

24、入情合理,盖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请结合作品谈谈你们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和认识。第四讲 诸子散文一、知识点1、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百家争鸣的出现。 2、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 早期语录体散文主要有论语和老子;如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向论辩文的过渡,文章风格的多样化,质朴严谨的墨子、犀利善辩的孟子、恣肆激

25、诡的庄子;战国后期论说文的成熟,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论说文,吕氏春秋和李斯。 3、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叙写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4、诸子散文的影响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强调文质统一,提倡自然率真诸子散文的体式及内容影响了后代各种文体笔记小说的源头;寓言文学的渊薮;哲理散文的兴起。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孟子之论辩、荀子之通脱、老子之精妙、庄子之恣肆 5、儒

26、道思想要点之比较儒家思想要点与天合德的生命精神:通过道德人文精神的向上贯通而达到与天合德的理想境界;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积极入世的现实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道家思想要点顺应天地的大道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精神超脱的自由追求:无智无欲、无心无待否定现实的批判精神:隔离产生智慧,有心难免独断相互依存的辨证观念:有无相生,物极必反二、论语孟子的思想、艺术价值论语的思想艺术价值孔子的主要思想:在政治理想上,希望通过“礼”的手段达到“仁”的目的;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

27、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精到见解;在哲学观念上,孔子完成了由命运摆布向自我追求的转变,强调以内在的道德修养的境界来取代外在的无法把握的命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论语的艺术价值:首先是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富有感情色彩;其次是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了一定的生活情景;再次是注意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如侍坐章中的循循善诱、和蔼亲切,乡党篇中记他在本乡时是“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上朝时是“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丰富立体的孔子形象。孟子的思想艺术价值孟子的思想价值:其一是性善论。孟子在告子中云:“

28、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其二是仁政思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和“王道”的思想。梁惠王上中齐宣王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保民”,“保民”的具体内容就是能够使人民过上安定、饱暖的生活,即梁惠王上中所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其三是民本思想。孟子由“保民而王”又推衍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当时堪称惊世之论,且对后世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其四是“心”、“性”学说。孟子在尽心上中

29、宣称“万物皆备于我”,即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我”的内心,因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只要努力探求并无限扩充自己所固有的“善心”,就能认识自己所固有的“善性”,也就懂得了“天命”。孟子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之一是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一 是客观形势使然,二是主观条件使然,三是时代风气使然,在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熏陶下,成就了孟子“析义至精”而“用法至密”的论辩艺术;艺术价值之二是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的文章风格。特别是逼真的对话语气、排句以及反问句式的运用,使得文章气势充沛,犀利流畅,如梁惠王上;艺术价值之三是深入浅出、精彩传神的语言艺术。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而创造出富

30、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语言艺术。三、庄子的思想渊源及思想艺术特征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有五: 一是关于“道”的学说,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二是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虽然反映了人民困于战乱频仍、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但它毕竟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三是抨击仁义礼乐的弊端,提出“绝圣弃智”的观点,其中虽然含有对乱世的愤慨和对现实的批判,但其“愚民”思想则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用;四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在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观察中,认识到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原则

31、;五是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的主要思想:首先,在哲学上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变化无常的,因此齐万物、等生死、无是非。这里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与老子是相通的,它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因素,同时又生发出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其次,在人生态度上,和老子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一样,庄子也主张“安时而处顺”,不过,庄子既有逃避矛盾、消极遁世的消极成分,同时又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积极意义; 再次,在社会政治问题上,老子是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庄子则是“不为”。但和老子一样,庄子并没有真正的忘怀世事,所以庄子中有很多愤激之语。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守顺

32、自然的根本原理、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的豁达心胸以及玄学思辩、社会批判等方面。庄子的艺术成就:首先,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凡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庄子皆可驱于笔端,赋予思想;其次,构思奇特,编造寓言故事。可以说,设喻说理,以事证论,繁简有度,意味深长,是庄子最有文学意味之所在;再次,语言奇峭,创造诡谲艺境,如齐物论中对所谓“地籁”的描写,作者调动了丰富的词汇来形容风吹大树窍穴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有动有静,视听结合,创造了一种奇峭诡谲的艺术境界:“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

33、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四、荀子韩非子与墨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 兼爱中“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吧自爱和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和互利两不偏废。所谓“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五、孔子的忧患意识与乐观人生忧患意识从忧患人生开始进而忧国忧民,就是从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到“君子忧道不忧贫”,“忧贫”是指世俗的初级关怀,“忧道”则表达出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乐以忘忧学习之乐,朋友之乐,赏乐之乐,山水之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