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及其释文和讲解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玄奘奉命于当年三月即居译场弘福寺从事诗经。贞观二十二 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徐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 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
2、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 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 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 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 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
3、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 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
4、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 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或。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 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 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意未驰而成化。当常现 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5、于是征意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 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 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回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 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 闻失地。骛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6、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意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 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 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 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7、。斯福遐敷与 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 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 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 身。经尘劫而不朽。
8、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上玄 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 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 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9、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 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沙门玄奘奉诏译观自在菩萨。
1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 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 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 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11、。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得大自在圆通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曰觉。萨埵曰有情。谓能觉一切有情。自觉以觉众生也。曰菩萨曰大士。皆尊称佛号之名也。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大士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
12、者。谓清净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华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识心之昭昭灵灵。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通无量劫事。圆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乃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乃诸佛菩萨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时者。时候也。谓菩萨妙圆明觉超越世出世间。具足三昧慧定之时也。照见五蕴皆空。照者。本心智慧妙觉明照也。见者。本心智慧明圆真见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空即本心性体实相之真空也。照见蕴空。则本心妙明而性体洞见也。度一切苦厄。谓解脱一切执著生死烦恼之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舍利子。即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智慧第
13、一。而不能如观世音菩萨究竟得证圆通。而成正觉者。盖因滞于智慧也。滞于智慧。 则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佛故举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真空无相之法。以证菩提彼岸。得为圆明普照之标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滞于我相。我见。 空相。空见。而究竟于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证无上道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乃梦幻泡影。故不异于空也。空乃一真显露。故不异于色也。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终有坏期。故色即是空也。空性虚无。无形无声者也。道以虚无之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能生有色有声之天地万物。故空即是色也。 因色而有六根之领受。六根领受于心。而生思量拟度之想。悬
14、想六尘。而生运用施为之行。行动迁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恶之识。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也。色有坏 时。而受想行识。终归虚妄。亦复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 即是色也。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意谓不但五蕴皆空。一切修证菩提之法。莫不皆空。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则心意意识皆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诸法若如虚空界之空相。岂有生灭垢净增减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故承上起
15、下之词。是故真空之中本无我相。何色之有。既无我相。自无我见。一切声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无受想行识矣。既无我相。则六根亦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自无色声香味触法矣。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至老死。乃佛所说三世十二因缘也。一曰。无明。谓过去世。妄识迷性也。二曰行。谓过去世。一切结业。随无明妄识流转也。三曰识。谓现在世。托胎识灵种子也。四曰名色。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心但有名。而色身已有质也。五曰六入。谓现在世。
16、识灵在胎。已成六根之体。已具六入之用也。六曰触。谓现在世。色身出胎之后。六根但有所触。尚未了知六尘之涉入也。七曰受。谓现在世。色身日渐长大。已能纳受六尘诸境。尚于贪淫等心未起也。八曰爱。谓现在世。色身日益长成。贪淫等心已开。而生种种爱欲。尚未实爱欲之境也。九曰取。谓现在世。色身强壮。爱欲日盛。而驰求恣取色声香味触等以实爱欲之境也。十曰有。谓现在世。色身因驰求恣取。六根积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因。成就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之业果也。十一曰生。谓因果不亡。识灵又随业流转。受生于未来世之四生六道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世。受生以后。色身衰老。又坏而死也。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
17、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三世。生灭轮转。 若观此十二因缘。皆为无明妄识流转。忽然觉悟五蕴十八界皆空。则本妙明心。如如不动。无有生灭之妄识。则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 矣。乃至者。包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 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谓生死烦恼诸苦。集。谓积聚。人生在世。心为形役。形为事劳。积聚五蕴中之根尘处界。十二因缘生死烦
18、恼。种种苦因。今既无五蕴根尘处界。十二因缘。则无苦因之积聚也。灭。谓寂灭。道。谓真常不息之道。五蕴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灭无常。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当体妙明寂静之真性。洞彻圆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 谓既无苦集灭道。则已入佛慧。明了无碍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虽入佛智。乃本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虽得菩提之 果。亦是本心现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测之知见。非真空无漏之本智也。若云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 故云无智亦无得也。以无所得故。此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即有一
19、分识心结习未尽。识心结习若尽。则万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万法。一心与万法不二。万法与本心本一。复何有所得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菩提萨埵。即菩萨之称。依。因也。谓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者悬系。碍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缘起之业识。不住客尘之妄法。则心是空心。法皆空法。所谓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复何挂碍之有。恐怖。如地陷风飘。火烧水溺。及杀害恶死。种种之可惊恐怖畏者。既无挂碍。则不滞我相我见。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静。不动不摇。一切如如。复何惊恐怖畏之有乎。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谓六尘惑乱。妄想成业。生灭旋复。虚妄
20、轮转。种种颠倒也。梦想。谓惑于见思客尘。而迷梦妄想也。若既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复何三界感业而轮转颠倒。复何见思惑乱。而迷梦妄想乎。涅云不生。槃云不灭。谓本心本无挂碍。本无恐怖颠倒梦想。一切种种。皆缘起于无始无明虚妄业识耳。今既依当身一心本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外不放入。内不放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到不生不灭涅盘之大道矣。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阿耨多罗。云无上也。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绝诸对待。无有而上之者。故名阿耨多罗无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不为尘劳
21、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觉 也。谓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罗蜜之彼岸。而证菩提之果。不但观自在菩萨而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也。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统妙万法。不可思议之谓神咒者。秘密心印也。普照一切。而无所不遍之谓明。最极一切。而无上可上之谓无上。一切平等。无等可等。谓无等等。谓度脱一切生死烦恼苦厄也。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谓佛无妄语。如来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也。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尘劳是清净。即烦恼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齐解脱。真实不虚之故。乃说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总持也。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招聘7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国投泰康信托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甘肃甘州区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光大兴陇信托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中联重科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上交所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xx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芬兰市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旅游图像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应用-洞察及研究
- 危重患者的管道护理管理
- 家庭用电安全教育课件
- 职业生涯的评估与修正
- 2025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为乡镇街道和区直单位选调全额事业人员68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 015《煤矿安全规程》修改条款学习辅导:第十五讲 电气
- 水电站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学堂在线 人工智能原理 章节测试答案
- TDT 1083-2023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
- 中国法律史-第三次平时作业-国开-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