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_第1页
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_第2页
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_第3页
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_第4页
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蛇虫咬伤的预防与救治一、毒蛇咬伤的预防与处置据目前所知,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 种, 其中毒蛇约 650余种,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 30 万以上,死亡率约为 10% 。 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 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 我国目前已知蛇类有165 种, 其中毒蛇约有50 余种, 有剧毒、 危害剧大的有10 种, 如金环蛇、 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 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 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减少毒蛇咬伤带来的损失,关键在于对毒蛇咬伤的预防和早期急救。

2、(一)毒蛇与蛇毒的分类1 、毒蛇的分类:按照蛇毒的作用机理,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 )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 )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 )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不同的蛇,蛇毒成份不一样。如蝮蛇咬伤,既出现神经毒素中毒症状,又出现血液系统中毒症状,而以后者表现较重;而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神经毒素的中毒症状要重于血液毒素的中毒症状。(二)蛇毒的有效成份:(

3、 1 )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和呼吸麻痹。( 2 )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 )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 )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 )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除第 1 种以外,其余的都属于血液毒素。(二)毒蛇咬伤症状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1 、神经毒致伤的表现: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感觉头昏、嗜睡、

4、恶心、呕吐及乏力。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伤后的第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过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属于这类的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2、血液毒致伤的表现: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 皮下瘀斑, 组织坏死。 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

5、导致出血性休克。病人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属于这类的有蝰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烙铁头等。3、混合毒致伤的表现: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如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三)毒蛇咬伤的鉴别鉴别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1 、是否为蛇咬伤: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蜈蚣咬伤、黄蜂螫伤、

6、蝎子螫伤,但这类伤口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螫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2、是否为毒蛇咬伤: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3、是哪一种毒蛇咬伤: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

7、。如眼镜蛇咬伤者,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四)毒蛇咬伤的预防毒蛇一般不主动咬人,往往因践踏或触动时咬伤。在山区森林、荒草地等蛇类常出没之处活动,特别在晚间,必须做好个人防护。1 、注意自己的脚步。蛇类平均每周进食一次,每当进食之后以及脱皮之时,它们行动缓慢,容易被踏中。2 、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3 、不要挑逗或提起蛇类或者将它们逼入困境,一些在走投无路或保卫自己的巢穴时攻击性大增, 譬如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的巨腹、 非洲的黑色树眼镜蛇以及亚洲的眼镜蛇。4 、在毒蛇出没的地方活动,宜穿厚长裤、皮靴、长袜,裤管最好与

8、靴统相连,头戴帽子,手拿照明用具;不要光脚或仅穿拖鞋。看见毒蛇要绕开走。5 、在未经详细查看之前,不要空手伸入中空的原木或浓密的杂草堆中或随意翻动石块; 跨过石头或木头等物时,应注意防备另一侧可能有毒蛇栖息。6 、在野营时使用床单、衣服、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7 、根据现代研究,毒蛇对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和有毒物质,如雄黄、硫磺、六六六粉、滴滴涕、敌敌畏、石灰粉等都是不敢接近的。因此,如果在毒蛇较多的地区露营时,可在住地周围撒上以上物质以避免毒蛇侵入。进入 多蛇的山区、森林、荒野等处,身上带点硫磺、雄黄或手足抹上雄黄粉,可预防毒蛇咬人。8 、尽量不要在毒蛇常出没的地区涉水或

9、游泳,因为大部分毒蛇都是游泳高手,水中可能潜有毒蛇9 、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要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许多情况下,毒蛇只想着如何逃命。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木棒,要有良好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最好一击成功,否则受伤的毒蛇更加危险。10 、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毒蛇的种类和预防经验。(四)毒蛇咬伤的救治万一发生毒蛇咬伤,最重要的是现场自救或互救,越快越好。原则是迅速排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其次是尽快将伤员送达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应用抗蛇毒血清及全身的支持疗法。1、阻止毒液吸收:被咬伤后,蛇毒在 35分钟内就迅

10、速进入体内,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吸收。( 1 )结扎: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cm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结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送医途中应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伤肢瘀血及组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结扎带。( 2 )冲洗:结扎后,迅速用洁净水冲洗伤口,以清洗伤口周围皮肤表面的残留毒液,阻止其继续吸收。若现场无洁净水源,也可用新鲜尿液、唾液代替。( 3 )冰敷: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

11、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4 )伤肢制动:受伤后病人要保持安静,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机构。2、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措施, 促使其排出或破坏。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吸吮者口腔粘膜及唇部应无溃破之处。 也可用吸乳器械、 拔火罐等方法, 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在吸出的同时,也可辅之以挤压法,即以外部压力促使毒液排出。挤压需注意方向,应由近心

12、端向远端挤压,即顺着动脉血液方向,不可反向挤压。伤口较深并有污染者, 应彻底清创。 刀具消毒 (野外可用火烧灼锋利小刀以作消毒) 后, 以牙痕为中心, 将伤口作 “”或“ + ”形切开,使残存的蛇毒便于流出,但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血管。咬伤的部位在手或足部时,也可用三棱针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风穴,向近侧皮下刺入一厘米后,由近向远轻轻按摩,加速蛇毒的排出。伤口扩大后,还可用各种药物作局部的湿敷或冲洗,以达到破坏或中和蛇毒的目的。 常用的外敷药有30% 盐水或明矾水, 用于伤口冲洗的外用药有1: 5000的高镒酸钾溶液及 5%10%的盐水。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分解和破坏蛇毒,从而减轻或

13、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状,用法是以生理盐水 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在伤口基底层及周围进行注射,1224 小时后可重复注射。 注射速尿、 利尿酸钠或甘露醇等, 可 加速蛇毒从尿液排出。3、抑制蛇毒作用: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 )各种蛇药片:目前用于临床的蛇药片已有十余种,使用时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药片对哪种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药要早,剂量要大,疗程要长。最后,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其它中西医的辅助治疗。临床上用得最广的是南通蛇药片(又称季德胜蛇药片),伤后应立即服20 片,以后每隔 6 小时服 10

14、片,持续到中毒症状明显减轻为止。同时将药片加温 开水调成糊状,涂在伤口的周围及肢体肿胀的上端 34厘米处,广州蛇药片(何晓生蛇药片)疗效也较好,伤后立即服 5 片,以后每3 小时服 5 片,重症者药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药片主治蝮蛇咬伤,蛇三满蛇药片主治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2)中草药单方: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克, 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鲜乌桕嫩芽 30 克,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 )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对毒蛇咬伤有一定的疗效,单价血清疗效可高达90% ,但多价血清疗效仅为 50 。目前已试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

15、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剂,便于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4、全身支持疗法: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有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因而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很重要。血压低时及时给输血和补液,抗休克治疗;呼吸微弱时给以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必要时进行辅助性呼吸。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的应用,对中和毒素和减轻毒性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治局部组织坏死。 常规注射疫苗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二、蝎螫伤的预防与处置蝎类是节肢动物门、

16、蛛形纲中的一个目,种类较多,我 国最常见的蝎是钳蝎, 又名全蝎,主要产于山东、河南两省, 亦产于安徽、江苏、河北、辽宁等地。蝎是食肉动物,以蚊、蝇、蜘蛛等其他节肢动物为食, 蝎体形似虾,头部有两对附肢,一对为细小钳角,用于助食 用;另一对为强大的钳形角须,形如蟹螫,用于抓取食物; 尾部末节呈尖锐上屈的尾刺,内有毒腺。蝎螫人时即由此毒 腺排由毒液,通过尾刺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蝎毒与蛇毒相 似,主要是一种神经毒,对人类来说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统(特别是呼吸中枢)和心血管系统。我国的蝎类除东北地 区的毒蝎毒力相当于眼镜蛇毒外,其他的一般毒力较轻。(一)蝎螫伤发病特征蝎螫伤多见于手足、面部等身体裸露

17、部位,被螫处皮肤 红肿,红肿中心可发现斑点,为螫伤的痕迹,局部常灼痛、 麻木或由血,可剧痛或由水泡。大多数蝎螫伤后,伤者仅由 现上述局部异常而无全身症状。如被巨大毒蝎螫伤,可由现 全身症状:头晕、头痛、双眼畏光、流泪、鼻流涕、喷嚏、 鼻由血、口角流涎、四肢肌肉酸痛,全身凉热不适、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血压增高或降低,体温下降,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出汗、尿少,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肌肉纤维颤动,肌肉挛缩、抽搐等。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肺水肿、胃肠道出血、呼吸中枢麻痹及呼吸停止等。个别伤者甚至可出现胰腺炎、胰腺囊肿、蛋白尿、血尿及糖尿等。螫伤后初始24小时症状迅速发展者常提示死亡危险,能存活 4

18、8 小时以上者多能痊愈,但死亡亦可在螫伤之后 4天发生。经积极治疗后各种症状一般持续2448小时,但有时可超过1 周。(二)蝎螫伤预防要点蝎是夜行动物,对光线的趋避性是趋弱光避强光。蝎通常白天潜伏于碎石或沙土浅层下,夜晚或下雨时则喜进入房屋避于靴鞋内、衣服上或墙缝中。春天“谷雨”前后或在热天及刮风的天气里,蝎对人的攻击性较强。根据上述生活习性,预防蝎螫伤应注意:1 、野外行进时应穿长衣长裤,戴帽着鞋袜,避免肢体裸露,避免赤足着地,野外作业(如搬运石头、泥沙、树枝等)应注意戴手套、着高统套鞋等防护用具。2、夜间行走时常用手电照射路面,可使蝎类及其他避强光性害虫逃逸。3、日常生活中不要将衣服鞋帽及

19、食物放置在地上,穿用衣服鞋帽之前应抖动或翻动,防有蝎类藏匿其中。4、野外时应注意将脱换下的衣物及随身携带的食物用塑料布包裹严实。5、搞好居室及环境卫生,减少蚊、蝇、蜘蛛等虫类寄居。6、春天“谷雨”前后、热天及刮风的天气里应特别注意预防蝎螫伤。(三)蝎螫伤现场急救1 、冲洗伤口。伤后立即拔出毒刺,局部冷敷,并用冷开水、肥皂水,有条件时可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或 1 : 5000 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可立即口服蛇药片。2、绑扎伤肢。在咬伤肢体近心侧 510cm处用止血带 或手帕等物绑扎,不宜过紧,急救处理结束后即松解绑扎。3 、扩创排毒。在伤口周围用0.25% 普鲁卡因液作环

20、形封闭注射,以控制毒素扩散。之后以伤口为中心作“ + ”或“+ ”形切开,长约12cm ,不宜过深,切开皮肤及皮下浅层即可。切开后将伤肢放于低位并减少伤肢活动,以利排毒及减少毒素吸收。用手自伤口周围向伤口处挤压,排出毒液,或对伤口用拨火罐类方法吸引排毒,野外无条件时可用口吮吸,边吸边吐,并用清水漱口(口腔粘膜有破损或有龋齿者不宜吮吸) 。毒液大致排出干净后可再用双氧水或 1 : 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4、局部用药。可用蛇药片和水调匀涂抹于伤口周围,亦可用中草药大青叶、薄荷叶、鲜马齿苋、半边莲、紫花地丁等捣烂外敷,伤口处适当消毒换药。上述急救处理后即可解开伤肢绑扎,并根据伤情进行处理。

21、一般伤者口服蛇花片, 如季德胜蛇药片每次 1020片, 每68小时一次,至全身及局部症状完全消失即可。症状 较重的病人要立即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三、蜈蚣咬伤的预防与处置蜈蚣,又名天龙、百脚,是多足类节肢动物,我国各地均有,以湖北、浙江、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为多。蜈蚣多栖于腐木石隙之下或阴湿处;冬季泥土中越冬,在天气闷热湿度较高的傍晚,特别在夏天雷雨时出来活动。蜈蚣头部有一对中空的“利爪” (腮脚) ,有毒腺开口,刺入人体内,释放毒液,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蜈蚣越大,毒性越强,咬伤后症状越重。(一)蜈蚣咬伤发病特征局部呈红、肿、热、痛急性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局部坏死;全身可出现发冷、发热、头痛、

22、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儿童咬伤后症状多严重。(二)螟蚣咬伤预防要点1 、搞好蜈蚣毒害常识的学习教育。2、蜈蚣常在潮湿处出没,故平时要注意房间卫生,保持室内干燥,拖把、抹布等要悬空放置。3、营区内应发动广大官兵清除腐木、乱石等杂物,填平低洼地,铲除蜈蚣栖身场所。4、蜈蚣常在家禽、牲畜粪便附近出没,营区内应禁止放养家禽和牲畜。5、天气炎热季节,蜈蚣昼伏夜出,尤其野外训练或作战时,有露天睡眠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蜈蚣咬伤,用烟油有预防作用。(三)蜈蚣咬伤治疗1 、蜈蚣毒液呈酸性,可用碱性溶液中和,伤口可用弱碱性溶液清洗,如 3% 氨水、 5% 碳酸氢钠溶液。2、将等量雄黄、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

23、,或以鲜桑叶、鲜蒲公英或鱼腥草捣烂外敷。3、口服或外敷蛇药。4、如咬伤严重时,可内服清热解毒药物,或将季德胜蛇药片用冷开水溶化后外涂。5、有组织感染坏死者,应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昏迷、休克病人应立即转送就近医院抢救。四、蚂蝗咬伤的预防与处置蚂蝗,又称水蛭,是常见的环节动物,生活在水田、沟渠、湖泊的淡水中,其身体狭长而扁,后端稍宽,由许多体节构成,长3 厘米左右,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吸盘,这是蚂蝗吸附其它物体的器官。前吸盘的中央有口,口内有三个颚,蚂蝗用前吸盘吸附在人、家畜和小动物的身上,用颚咬破皮肤,然后吸食大量的血液。另外,在我国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区发现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蚂蝗叫“山蚂

24、蝗” 。(一)蚂蝗咬伤发病特征本病为毒虫的毒素通过咬伤或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生的过敏或中毒反应,同时吸食人体血液。表现为:有被蚂蝗咬伤的病史;局部可见咬伤痕迹有血迹;轻者局部瘙痒或烧灼样疼痛, 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如恶心、 呕吐、 心悸等。(二)蚂蝗咬伤预防要点1 、蚂蝗咬伤重在预防,首先要加强对部队官兵宣传教育。2、在野外训练及参加抗洪救灾过程中,不要赤脚行走,尽量穿水鞋。3、在行军、作战时要扎紧裤腿及衣袖,尽量不要让肢体暴露在外。4、营区及驻训地要搞好周围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杀菌。5、部队进入可能有蚂蝗活动区,可先在裸露的肢体上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药物。(三)蚂蝗咬伤处理一旦被蚂蝗咬伤,吸附在腿上的蚂蝗可用手轻拍叮咬部周围, 或用醋、 酒、 盐水、 烟油等涂于蚂蝗及其周围皮肤上, 蚂蝗即可脱落。千万不要硬性将蚂蝗拔掉,因为越拉蚂蝗的吸盘吸得越紧,这样,一旦蚂蝗被拉断,其吸盘就会留在伤口内, 容易引起感染、 溃烂。 蚂蝗掉落后, 若伤口流血不止,可先用干净纱布区迫仍口 12分钟,血止后再用5%碳酸氢纳溶液洗净伤口,涂上碘酊或龙胆紫液,用消毒纱布包扎。若再出血,可往伤口上撒一些云南白药或止血粉;若伤口没出血,可用力将伤口内的污血挤出,用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再涂以碘酊或酒精、红汞迸行消毒。五、蜂螫伤的预防与处置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有黄蜂、蜜蜂、大黄蜂及土蜂。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