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_第1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_第2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_第3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_第4页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史洪仙(苏教版化学1)丹阳市第五中学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初中学过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酸、盐反应),学生对钠的知识已经了解,现在要学的是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在中学化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必修1及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都将重点学习,它们也是实验室常用物质,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少的应用。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很多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这些反应的本质都是离子反

2、应。在研究碳酸钠的性质的同时,为后面“离子反应”的学习作好铺垫。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关注钠的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的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精神。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已经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且对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有所了解,但对与碳酸钠关系十分密切的碳酸

3、氢钠的性质了解甚少。因此,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三、三维目标确立知识与技能掌握碳酸钠的性质;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鉴别方法与相互转化;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回顾,总结碳酸钠的性质;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探究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得出二者性质的差异是由构成微粒的不同导致的;归纳总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和相互转化;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使命感;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中,学会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事物,体验对立统一的辩

4、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及其鉴别方法。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五、教学流程题化学史导入       学习目标展示        复习巩固碳酸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        总结提升       实际问

5、题解决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身,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科学家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让我们集体朗诵侯德榜的经典名言:凡是黄头发蓝眼睛的人能办到的,我们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就一定能办到!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物质是纯碱,化学成分是碳酸钠。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碳酸钠。情境创设 问题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碳酸钠性质的认识。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投影 碳酸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   

6、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板书 一、性质1、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2、与某些碱反应:na2co3+ba(oh)2=baco3+2naoh3、与某些盐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归纳 碳酸钠属于盐类,具有盐的共性。情境创设 问题2:碳酸钠属于盐类,为什么俗称“纯碱”?用哪些方法验证其水溶液呈碱性?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演示实验 在试管里加入0.1mol/lna2co3 溶液,滴加1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给大家上两道美食,这两道菜都用到同一种食材:猪肚。猪肚美味又有营养,但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呢?难以清洗,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食

7、用纯碱反复搓洗来祛除油腻和异味,这是利用碳酸钠的什么性质?(正是利用碳酸钠溶液的碱性与油脂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情境创设 问题3:碳酸钠俗称纯碱,也叫苏打,讲到苏打,不得不提到它的亲弟弟小苏打碳酸氢钠。两兄弟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它们在组成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呢?  na2co3nahco3构成微粒  物质类别  过渡 结构决定性质,碳酸氢钠是否也具有碳酸钠的这些性质?有没有差异呢?我们将以对比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比较要注意科学性: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探究实验1 水溶液的酸碱性在试管里加入0.1mol/lnahco3溶液,滴加

8、1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结论 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呈碱性,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碱性大于nahco3溶液。探究实验2 与盐、碱反应向试管中加1ml0.1mol/lnahco3溶液,然后滴加1ml0.01mol/lbacl2溶液, 观察现象。再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友情提醒:小试管中1ml溶液大约高1cm。用指定的胶头滴管取用溶液。比一比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学生活动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加入bacl2没沉淀,加入naoh产生沉淀,得到的白色沉淀是什么?沉淀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并作出分析板书 nahco3+nao

9、h= na2co3h2o追问 若将nahco3溶液和ba(oh)2溶液直接混合,是否也会产生baco3沉淀?过渡 na2co3能与酸反应,nahco3能与酸反应吗?探究实验3 与酸反应向两支盛有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固体的试管中同时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足量),注意观察滴定管中水柱上升的快慢。学生活动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归纳 na2co3、 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但nahco3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大于na2co3。板书 nahco3+hcl=nacl+h2o+co2追问为什么nahco3与酸反应比na2co3剧烈呢?解释 hco3离h2co3

10、只有一步之遥,co32离h2co3却有两步之遥。情境创设问题4:我们知道,碳酸钙高温会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加热会分解吗?我们用实验来说话。 探究实验4 热稳定性      介绍装置 这是一个套管,大试管中盛的是na2co3固体,小试管中盛的是nahco3固体,大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大试管中,小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小试管中。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在集中加热。学生活动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归纳 na2co3受热难分解,nahco3受热易分解。板书 2nahco3  &#

11、160;  na2co3 + h2o + co2情境创设问题5:碳酸氢钠可以转化为碳酸钠,碳酸钠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碳酸氢钠吗?请看一段实验视频。探究实验5 na2co3溶液与co2的反应视频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板书 na2co3co2h2o2nahco3 提出问题 nahco3属于钠盐,钠盐均溶于水,为什么会有沉淀析出呢?投影 物质na2co3nahco3溶解度(20)21.5 g9.6g讲述 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这是析出沉淀的重要原因,而从方程式来看,106g碳酸钠反应将生成碳酸氢钠168g,生成的碳酸氢钠多了且反应消耗了水,也会导致碳酸

12、氢钠析出。归纳 na2co3和nahco3均易溶于水,但同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情境创设 问题6: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总结提升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na2co3             nahco3   由个别推广到一般,   正盐          

13、0;           酸式盐 情境创设 问题7:通过实验对比,我们知道na2co3、nahco3性质上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小弟弟到底“小”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 四人一小组,加以讨论并回答。追问 弟弟有没有胜过哥哥的地方呢?归纳 小苏打小也不小,它比哥哥活泼。总结提升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物质碳酸钠(俗名:苏打或纯碱)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性质比较水溶性   水溶液酸碱性   与hcl反应

14、60;  与ba(oh)2反应   与bacl2稀溶液反应   热稳定性   归纳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实际上是由结构上的差异决定的。碳酸钠中含的是碳酸根,碳酸氢钠中含的是碳酸氢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投影 碳酸钠、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板书 二、应用课堂小结方法、观念的建构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构成微粒和所属类别,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这两种相似物质的性质差异,以实验探究贯穿始终,并通过推理归纳的方法发现了正盐与酸式盐相互转化的规律。过渡最后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下列实际问题。问题解决1 你有哪些方法鉴别na2co3与nahco3固体?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 问题解决2  na2co3、nahco3均可与胃酸(盐酸)反应,为何不选用na2co3作抗酸药? 问题解决3  某化学课外小组欲在实验室里自制简易灭火器,设计了如下装置,你认为应选用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为什么?  课后作业 1、查询侯氏制碱法的工业流程图,分析涉及的原理。 2、构建na2co3、nahco3 、nacl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图。 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